發改委密集批覆,這個行業將觸底反彈

在一個月零3天的時間,國家發改委批覆了3個投資規模300億元以上的基礎設施項目,合計投資金額達1324.09億元。

據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1-10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7%連續兩月回升,環比增速同樣連續兩月增長。其中,製造業投資持續向好再度刷新年內最高增速達9.1%,房地產投資再度小幅回落,1-10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3.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實現了今年以來的首次回升。

密集落地的投資項目,以及作為反映經濟運行的全局性和關鍵性指標的固定資產投資指標,其中的基建投資出現止跌反彈,是否預示著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為了保持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基建將挑起未來經濟增長大旗,且其下行走勢已經觸底?

一、經濟下行壓力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的優化

前三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反映經濟運行的全局性和關鍵性指標增長乏力。

而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政策已開始積極響應,且近期側重點有一定調整。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向貨幣政策維持寬鬆不變,但增加了“多目標”的描述,意味著政策的關注要點已從“重總量寬鬆”轉向“重結構優化”。

(一)房地產業不改下行趨勢

高懸的居民槓桿率和房價導致政策刺激的空間越來越小。因為如果再一次大規模放鬆房地產調控,房地產泡沫會越來越大,沒有永漲不跌的資產,一旦風險爆發,泡沫越大,後果就越嚴重,依靠房地產強刺激託底經濟的時代已經結束。

對於房企而言,樓市寒冬,棚改貨幣化收縮、熱點城市限購和按揭利率上行的樓市調控削弱了住宅市場的購買力,短期內造成了供過於求的局面,房企仍面臨預售回款難度陡增,經營和投資現金流的壓力。

發改委密集批覆,這個行業將觸底反彈

(二)製造業仍保持高位增長,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成主要推動力

1-10月份,全國製造業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增速進一步提升,同比增長9.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高5個百分點,高於全部投資3.4個百分點,增速為2015年8月份以來的新高。

1-10月份,製造業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5%,增速比全部製造業投資高5.9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6.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2個百分點,比全部製造業投資高7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11.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2個百分點。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已成為助推製造業投資增長的重要動力。

(三)基建發揮補短板作用,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為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帶動就業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今年以來整體投資增速放緩,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回落較多,一些領域和項目存在較大投資缺口,亟需聚焦基礎設施領域突出短板,保持有效投資力度,促進內需擴大和結構調整,提升中長期供給能力,形成供需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另外,部分公共設施建設需求也通常作為政府對沖商品房投資的工具,用於平滑宏觀經濟的走勢,防止經濟出現過熱或者失速的現象。經濟下行壓力下,基建投資將發揮更大潛力。

發改委密集批覆,這個行業將觸底反彈

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領域大動作不斷

(一)專項債加速發行,補充基建投資資金

2018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增加,相較於前兩年的4000億元、8000億元,18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增加5500億元至13500億元。同時,擴大了專項債品種,包括土地儲備、政府收費公路、棚改專項債券,繼續“堵偏門、開正門”,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

從債券發行投向來看,專項債將主要補充基建投資資金。政府性基金支出是一般公共財政的重要補充部分,具體來看,政府性基金支出主要涉及交通設施、水利設施、城市維護、公共事業發展、移民和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建設7大類支出,除了土地出讓金相關支出中的拆遷補償外,大部分都屬於基礎設施建設支出。而地方專項債的資金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是政府性基金收入的重要補充部分,近年來專項債的發行也逐漸成為對基礎設施建設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

(二)基建投資大動作不斷,投資環境不斷改善

針對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逐月回落的運行態勢,下半年國家出臺多項促進基礎設施投資穩定發展的政策措施,著力聚焦補短板,重點投向脫貧攻堅、鐵路、公路及水運、機場、水利、能源、農業農村、生態環保和社會民生等九大領域。

近一個月以來,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領域大動作不斷。在11月15日上午舉行的國家發改委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10月份,我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9個,其中審批6個,核准3個,總投資918億元。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能源等領域。”而此前,孟瑋在10月2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18年前三季度,國家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47個,其中審批117個、核准30個,總投資6977億元。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共審批核準了總投資為2603億元的102個項目。一季度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55個,其中審批39個,核准16個,總投資1698億元。也就是說,今年三季度發改委審批核準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金額是二季度的4.8倍,是一季度的2.6倍。

從批覆金額上看,總批覆額超過8000億元

11月19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佈了《關於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內容顯示,該項目總投資421.14億元,其中機場工程投資394.27億元。

10月30日公佈了《關於新建重慶至黔江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其投資估算總額為535億元,其中工程投資514.1億元,動車組購置費20.9億元。

10月17日,國家發改委還公佈了《關於新建上海經蘇州至湖州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這一項目總投資367.95億元,其中工程投資356.25億元,動車組購置費11.7億元。

可見,在一個月零3天的時間,國家發改委批覆了3個投資規模300億元以上的基礎設施項目,合計投資金額達1324.09億元。

10月26日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47個,其中審批117個、核准30個,總投資6977億元。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高技術、能源、農業水利、社會事業、交通運輸等領域。

再加上最近獲批的1000億元,也就是說,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審批核準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總額超過8000億元。

基建投資一直扮演“逆週期調節”的作用,經濟蕭條時,大力推動基建投資;經濟繁榮時,限制基建投資。未來基建投資走勢如何,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形勢的前景如何。201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一定程度存“憂”,主要來自於房地產市場和中美貿易爭端。最近持續收緊限購政策的影響將會逐漸顯現,可能給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從“逆週期調節”的角度來看,隨著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提速,基建增速在2018年10月份迎來近十二個月反彈,或揭示基建投資已經觸底。

近期政府在基建項目上的頻頻發力,一方面是出於經濟發展補短板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逆週期調節經濟的需要。其投資規模能對刺激經濟能起到多大作用,可能還需要定量數據研究,但可以明確一點是,對相關基建產業會帶來確定性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