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當代中國,出不了和愛因斯坦、牛頓一樣偉大的科學大師?

商業地產觀察室



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牛頓和愛因斯坦這種科學大師不僅僅是當代中國沒有,其他國家也一樣沒有,所以我國現在出不了牛頓和愛因斯坦並不是說我國的土地上長不出這樣的天才,而是這種天才可遇不可求。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真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人,他們對全人類的貢獻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上的,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名字將會和人類文明一起永存下去,那怕將來人類文明殖民到銀河系以外了,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名字還是會被繼續傳唱。


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之所以難以出現,主要還是時間問題。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愛因斯坦,就是因為在愛因斯坦那個年代已經發現了牛頓力學的侷限性,所以相對論才會出現,試想要是愛因斯坦出生在牛頓的時代,他還能搞出相對論嗎?

人類科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跨時代的科學大師,這是因為一個科學理論在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後就會呈現出侷限性,就好像現在相對論和量子論的矛盾一樣,將來也一定會有一個科學家完成“統一場論”,到時候他就是新時期的愛因斯坦和牛頓。

所以說我國現代沒有出現愛因斯坦和牛頓,世界其他國家也沒有出現愛因斯坦和牛頓,這都是因為時機不夠成熟,只有經過長時間的科學積累,才會出現下一個牛頓或者愛因斯坦。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只能說你對當代的學術成果沒有什麼瞭解。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理論提出時間都不長,並沒有顯示出巨大的影響(很多在學界內部已經有很大影響了)。

比如說楊振寧老先生,有的頭條用戶,就知道抓著人家的私生活不放,就去抹殺他的學術成就。人家搶了你老婆了?論學術水平,他的規範場論是現代場論的基礎,粒子物理的核心,標準模型也是建立在規範場論之中的。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至今沒有發現存在問題,如果最終證實標準模型完備、正確,那意義絕不亞於相對論。

但如果對學術沒有了解,上面這些意義當然也不會認識到。

華人科學家文小剛,現在是第一線的科研人員,MIT教授,提出了拓撲順來描述物質,同時也做過很多關於弦網凝聚的工作,這些都是很基礎(指的是觸及物質本質)的東西,雖然不一定能比得上愛因斯坦、牛頓,但絕對是很出色的工作。


章彥博


不僅現當代中國,現當代外國也出不了這樣的科學大師了。他們之所以偉大,除了有重要理論建樹之外,還因為他們僅靠自己埋頭研究就取得了這些成果,類似於武俠小說裡的世外高人,很具有傳奇性,所以被廣泛傳誦。

這在科學早期是可以的,當年基礎科學成果很少,到處是空白,一個人堅持下去也能有成果。現在基礎科學已經很完善了,後來者只能以大得多的投入,才能獲得新成果,類似於大兵團作戰。

比如媒體上廣泛報導的引力波,那個探測器耗資幾十億美元,加上運行費用,維修費用,成本不亞於一艘航母。沒有這具探測器就不可能發現引力波,日本因為土地原因,建造過小一號的引力波探測器,就是達不到美國那個探測器的精準度。現代科學高投入的特性可見一斑。

美國這個科研團隊發現了引力波,誰投資的?誰領導的?誰具體組織?當班人員是誰?媒體幾乎不報導,因為那是個龐大團隊運作的成果。

現在中國人翻開中小學教材,看到裡面滿滿都是外國人的名字,就會想象有一天中國人的名字會擠進去,實際上很困難了。那些外國科學家獲得的成果都是“便宜”的早期成果。有的人在自己家裡擺弄瓶瓶罐罐,就取得了化學成果。有的人自己磨鏡片,就看到了木星的衛星。但是在今天,為科學實驗申請幾百萬經費,都不一定夠設備錢。

科學不同於體育比賽,競技體育這屆決出名次,下屆重新開始,仍然是同樣的競技內容。科學發現和發明只有一次,人家發現了客觀規律,或者搞出新發明,你在這個領域就不能重複發現和發明,只能學習人家的成果。

比如我們打開世界地圖,會發現很多海域都用外國人名字命名,那就是紀念當年第一個發現這片海域的探險家。現在中國人再去這些地方,不可能把名字換成咱們的。地球上留給中國人的未知區域已經很小。整個基礎科學領域留給中國人的也很少了。

中國人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建設自己的科學體系,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直到上世紀末,基本上就是在學習別人的早期成果。隨著國家和民間在科研方面的投入逐漸增加,將來中國人也會大量取得世界領先的成果,但再出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可能性極小,因為現代科學必須大兵團作戰,不再是“遊俠”可以獲勝的領域了。


科技文化鄭軍




中國沒有出現科學大師,主要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中國的教學模式不利於培養創新人才。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天賦。在我國現行教育模式的統領下,孩子們的思想行為常常被“整齊劃一”的教規所“壟斷”。比如,一個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在文學,可是教育大綱卻讓他年復一年、聚精會神地去學習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和化學,甚至“慘無人道”地置孩子的天性於不顧,肆意剝奪了她們的課外自由支配時間;又如一個孩子的天賦在機械和電子,你卻逼迫她們去學歷史、地理和天文。使得他幾乎沒有空餘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手工製作和科技實驗活動”。更不可能去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對各種事物所必須投入的觀察和思考。這樣一來,每一個孩子她那與生俱來的興趣、愛好和天賦就不可能形成個性化特長。人們所期盼的中國科技“大師”,就不太可能在中國這片“土壤”中誕生!



二、中國人普遍心理浮躁。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行為普遍顯性於急功近利,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往往導致人心浮躁不羈。這一點尤其在教育與科技界危害更大。我們都知道,對一項課題研究,它往往需要一個人投入畢生的時間和精力而不被利誘所分心、所左右。在如今這個社會大環境的背景下。又有多少人能夠耐得住寂寞,做到始終如一呢?不要說是出幾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科學家了,就是拿個“正宗”的、有份量的諾貝爾獎也難吶。



三、重大自然科技成果爆發期已經過去。從諸如相對論、萬有引力、經典力學、元素週期、生物進化等發現者們的科學成就來看,他們所處的人類科技發展史正契合著這些基礎理論成果的爆發歷史時期。另外,這些理論看起來十分“厲害”,然卻又是在情理之中的。有了半導體電子元器件,才有後來的集成電路、電腦和手機。假如,當初牛頓沒有發現萬有引力,想必很快就有後來者把這個“窟窿”來填滿。從人類認識事物的“曲線”也不難發現,比較容易被認識的事物總是更早地被人們所發現,理解難度相對較大的事物總是也必然是留給後來的人們去慢慢“開墾”。



為什麼現當代中國出不了和愛因斯坦、牛頓一樣偉大的科學大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上述三個方面。中國,只要做好對教育和科技的有效改革,憑著中國人的勤勞智慧和龐大的“智力庫”,在未來出幾個科學大師有何之難呢。


海門老馮


我國近代以來何以沒有出現像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大師?這,是內涵太廣的的提問,又不止是對這百年曆史的考問,卻一直是重大、嚴峻、不休的追問,既是"廟堂″之問,也是學人、業界之問,還是民間之問。

問吧,越問越明、越深,科技發展就會越清、越實、越快、越穩、越健、越續。

對該問,歷史已經作答,一環扣一環,給出了科學大師未生、不在之因。

技術發展。"四大發明″確屬技術成果,冠以"發明″2字並非全是溢美,顯露的是人們對科學的懵懂,包括冠名時代的"大師″、"權威″,直到今天,技術發展依然遠落人後,譽其"巨大進步″是基於與本國曆史狀況的比較。

科學發現。技術發展的差距就是科學發現的差距,後者是規律、是思想,卻鮮見,而且是散見、單一,不成系統,更鮮見前瞻的、重大的、綜合的,技術的發展處於無根、淺根、細根、直根之上。

科技引進。科技發達國家的"舶來品″引入是技術發展動因之一,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彌補了本國科學和技術的不足,遺憾的是,存在機械搬運科學知識的情況,同時,注重技術的單純引進,側重於測仿而非消化吸收再創新。

科技實踐。科學研究和技術實踐起步晚、中斷過,作為第一生產力更晚,險些遲了,而實踐是沃土,為科學和技術產出之地,更是原創的科學與技術成果和貨真價實的科學大師誕生之所。

以上,不過是掛一漏萬,乃歷史答卷的一角。

科學大師的出現需要時間,在同一時期的世界上好像哪裡都沒出現,這不是人類期望的,而當下,我們所期望的,是我國的世界級科學大師出現在,而且是首先出現在下一時期的世界。


肇俊武


牛頓、愛因斯坦無疑都是劃時代的大科學家,這裡要加上一個大字。在牛頓之前,古代的農業文明似乎已經發展到極限了,人們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天上,說實話科學就是從觀測天文上而來的,比如伽利略創的實驗科學,在前人基礎上,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與運動定律,這算是近代科學的開端,劃出了新的時代。

愛因斯坦也是牛頓級別的人物,也具有劃時代的作用。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同時又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創了現代科學,劃出了新的時代。

這兩位大師都是科學劃時代的人物,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出現的。而且,現代的科學已經不同於往日,科學的分類越來越細,內容越來越多,一項成果的出現可能需要多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協作。

另外,在評價一位物理學家的成就時,往往都是先過去了一段時間之後。愛因斯坦現在的名氣絕對要比他在世的時候名氣大,評價一個人的科學成就還需以後的時間內由物理同行們來檢驗,現在就是在檢驗愛因斯坦的理論,至今愛因斯坦仍然是對的。

並不是現在中國沒有出現,全世界也都沒有出現。現代全世界範圍內在世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都是在上個世紀中期就做出了巨大成就了,比如楊振寧、溫伯格以及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那兩位。所以,再想出現像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劃時代的大科學家在本世紀不知道可能不可能。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本回答由一枚遊戲科幻迷原創,感謝點贊關注,我們一起科幻想象、暢遊宇宙!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一枚遊戲科幻迷


我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但是又不知道從什麼地方說起,就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單位是一個國家重點的央企單位,二十幾年來每年都有所謂的技改項目,花費少則幾百萬,多則十幾個億,每次都是失敗。而每次都有人因為投資升遷,包括行政升遷和技術職稱升級,誰花錢多誰升級就快。他們有的已經升遷到了中央,有的已經升遷到了國家級設計師,為什麼越失敗越糟蹋錢越無能越升職升遷呢?當然是因為腐敗,有利益集團人物的背後操控。有一天,有一個幾億的項目又要開工了,偏偏這個時候出來一個人,全面從理論和實際論證了他們的工藝荒誕無比,如果實施就是失敗,提出要求重新論證,重新設計。如果告訴你結果,我想大概應該部分回答你為什麼中國當代出不了象愛因斯坦這樣的人物了。

結果是,在理論事實都完勝,部分技術人員當官者因為害怕紀委追究而也承認失敗的情況下,更高一級的人物出場,他們官照升,喜照報,功照擺,而提出問題的人差點被投進監獄,說他是故意搗亂,無中生有,這個時候當事人眼睜睜的看著紀委和腐敗分子一起,腐敗分子甚至還當著提出問題人的面囂張的指著旁邊的人說:“你想報告紀委,現在紀委就在這裡,你想怎麼樣?他就代表中央紀委”。

你說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出現人材嗎?腐敗不可想象,最後說明,我說的絕不是故事,是真實的存在,就是我身邊發生的事情,如果有人真的憂國憂民的話可以和我聯繫反映上去,我負責。


蘭花一縷香


我認為,詢問者的問題是有毛病的,詢問者不是無知,就是白痴,說出這種沒有水平的話。

現當代中國,按照我的理解就是1949-2018年,這個時期中國出了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像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王選、潘建瑋等等,這些人都是世界知名的科學家。我們現在是科技大國,教育大國。我們生產的高科技產品,是外國公司轉讓的?我們的尖端武器,是外國饋贈的?我們的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是天上掉下來的?

為什麼國人對科學家知道那麼少?我認為第一,中國媒體對自已的科學家報道少,國人茫然無知。

第二,國人很少訂閱科學雜誌,不觀看科學影視,科學素養低。

第三,國人對外國科技,外國科學家盲目崇拜。


黃常慧


你去看看高中的語文閱讀理解,害死多少人?畢業好幾年了,我到現在都想不通,閱讀理解為什麼要理解成教材裡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說白了這樣教學就是洗腦。學成出來的人能有幾個科學家?


此生勿念48945253


人心浮躁。中小學生應試教育背書焦頭爛額,保住命就不錯了,更別談什麼科學素養創造性。大學生得過且過,跳舞社團談戀愛60分萬歲,科研是什麼東東。熬到畢業了就失業,工作找的焦頭爛額,養活自己是最大的科研。教授們忙著評職稱掙錢,科研搞假論文焦頭爛額,哪有時間去搞真科研。真心想搞科研的人才,被行政領導項目經費各種關係搞的焦頭爛額,哪有精力去真正搞科研。中國要想出愛因斯坦不可能,出幾個民國那樣的大師是可能的,前提是,中學鐵了心的搞素質教育,大學鐵了心的搞學術至上,教授治校,去行政化,讓真心搞科研的人放開被捆綁的手腳。以中國人的聰明,出幾個真大師又有何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