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剃髮易服是不是亡天下?

薯山大俠


大清建立之後,滿族人掌控了政權。,他們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削弱那些反對自己的勢力,採取了許多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措施就是頒佈“剃髮易服”的法令。這條法令要求全國各地的各族人民剃滿族的頭髮,穿滿族的衣服,以此來逐漸控制人們的思想,摧毀其他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尊,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

1644年清軍入關,多爾袞等貴族就頒佈了“剃髮令”。但是因為受到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最終不得已而廢除了這項法令。1645年清軍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統治範圍,統治者又頒佈了“剃髮令”和“易服令”,規定全國上下,法令下達之日,必須全部剃髮,原則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而且要求各族人民都統一穿滿族服飾。

清朝剃髮易服的法令,激起漢族人民的反抗,漢族人民為了保護自己幾千年以來的傳統服飾,與清軍進行了激烈的抗爭。這樣的抗爭持續了三十七年之久,但最終還是被清朝統治者用武力鎮壓了下來。那些不願意剃髮的人,要不被殺,要不移居海外,要不就出家帶髮修行。清政府的這種暴力行為,一時間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但又為以後清朝的衰敗埋下了禍根。

當然如果清朝成為世界強國,也許老百姓會擁護清政府,可是到了清朝後期各種辱國喪權,民不聊生,不但讓我們留那麼難看的髮型,還讓我們這麼屈辱,那你倒臺了我們就要跟你翻舊賬了。

清軍入關沒有頒佈剃髮令的時候,漢族百姓是沒有反抗的,當要剃髮易服了,漢族百姓激烈的反抗。顯然對大明的忠心氣節什麼的根本沒有,只是清朝統治者威脅到普通百姓的傳統了,那就要反抗了,畢竟封建社會很注重傳統。




快樂的山東大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不得不感慨一下,這個問題很敏感,但是我喜歡!



言歸正傳,清朝剃髮易服是不是亡天下呢?

剃髮易服 :如今的學者們認為這是清朝初年與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為清初六大弊政。他的性質對於如今人的眼光也就只能定性為弊政了。這是站在放大化的立場來看待這個事情,而我們將視角放在17世紀中葉那段動亂不堪的時光中去,看到的卻是一片悲哀。

大清以異族統治中國,他們深知自己的劣勢所在,蒙元前車之鑑,對於一個文明程度,人口數量遠遠低於中原漢民族的少數民族政權來說,施行一些必要的移風易俗的同化,或者去文化優越性的手段是很有必要性的。



中國人自古以來敬天法祖,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的說法。今日剃髮易服,是割裂漢民族與祖先們的精神紐帶,同時也是從心理上讓漢人們卑躬屈膝做奴才。這並不是簡單的一個弊政能定性的東西,多少漢人因為不肯剃頭而丟了性命,難道他們只是簡單的一個敢於反抗弊政的人?

剃髮易服與屠殺的高壓政策,讓漢民族成為了二等公民,也讓更多斷了脊樑的漢族知識分子們為統治者們搖旗吶喊,論證其入主中原的合法性,人人幹喊大清乃天命所歸,讓爾等剃髮易服是抬舉你們。

所以會有漢軍八旗,會有抬旗制度。讓漢人自己給自己較勁,以抬旗為榮,以漢人為恥。



200餘年來,國人們儘管習著歷史,遵著文化,但頭頂上的那根辮子,已經成為了這個時期,衰退落後的直接明證。

這種衰退,並不是閉關鎖國的政策限制那麼簡單,而是斷掉了國人銳意進取,思想激盪的心。

亡天下這個概念,是明末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他們提出來的。我不知道當時的天下是不是亡了,我只知道,一個民族從剃髮易服開始,便丟掉了太多太多的東西。正如一個人一開始只是丟了點節操,等他的心態習以為常以後,對再丟掉更多的東西,也就麻木不仁了。

天下或許沒有亡,但那個能看到星漢燦爛,日月光華的天下已經不再了。


緣説


這個問題嚴格來說不是亡天下,而是亡華夏。近代有比較嚴苛的史學家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雖然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日本人為了滅亡中國炮製的謠言,但仔細想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覺得第一次亡天下就是崖山之戰,因為那一戰後漢族徹底失去了所有的國土,亡天下之言不虛。但是亡的只是天下,天下一直都在,還有奪回來的機會。不足百年後,那個叫朱重八的人,再次拿回了天下。在蒙古人統治期間,貴族們似乎只對土地有興趣,對土地上的人沒興趣,所以儘管統治極其殘暴,但並沒有大規模改變華夏人的生活方式,華夏作為文化識別的標誌幸運的保存了下來。而清朝剃髮易服後,華夏的文化標識徹底毀掉了


那麼什麼是華夏?在《左傳註疏》中有一個答案“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也就是說守禮而知衣就是華夏,服裝是華夏的根本標誌。自周天子定禮開始,華夏的服飾雖然有發展變形,但基本形式均沒有改變,漢服的幾個基本形制為交領、右衽、腰間繫帶。任何原因的改變都是突破了華夷之辨,那麼這樣的人將不能稱為華夏人。也就是說一旦全員易服,外部標誌上的華夏族就不存在了。

剃髮同樣如此,漢人重禮法,禮又首推孝禮,我們民族的傳統法律和西方法律有個根本的區別,就是漢族傳統律法允許“親親相隱”和“報血親之仇”的。所以儒家十三經中《孝經》的地位很高,在《孝經》中明確記載“身體發肌,受之父母,不敢輕毀,孝之始也”。那麼剃髮就等同於不孝,不孝則無禮,內部標誌上的華夏族同樣不存在了。

如果一個民族內在和外在的標誌都不存在了,這個民族和滅亡有區別?所以我認為,清朝的剃髮易服亡的不是天下,而是華夏。天下可復,華夏難歸,到了現代社會就更不可能回來了。不過真正的文化傳承還是流傳了下來,漢人們依然保持著很多傳統,清朝的目的並沒有完全成功。


奉天老朽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剃髮易服是清朝入關後推行的一項痺症!為此帶來了清朝初年政局的動盪,可以說是危害極大,影響極深的一項民族壓迫政策!

剃髮易服改變了數千年中原漢族的習慣,但要說此項政策亡天下,就有點危言聳聽了!首先我們要知道滿族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都是炎黃子孫,清朝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從來沒有亡國,也就沒有亡天下的說法了!

剃髮易服是滿族貴族鞏固統治的手段,意圖消滅漢族知識分子的反抗意志,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滿族不知道的就是滿族一點點的融入了漢族的生活圈裡!滿人讀的是孔子的四書五經,說的是地道的漢語,地方管理,官吏任免都是照搬的明朝一套,這些都是剃髮易服所不能改變的!語言和文化的傳承才是一個國家存在的最根本支撐!中國從沒有真正的亡國!中華民族永遠是不屈的存在!以前是,現在是,將來更是!

半小時耕耘換您三分鐘品讀,您的閱讀就是對我最大的認可!歡迎您的關注!





寅哥解惑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個人覺得,要看您從哪個角度看問題。在歷史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盲人,角度不同,結論不同。

1、從明朝君臣的角度看,清朝武力征服奪得了天下,所以,他們的天下當然是滅亡了,再也不能作威作福了,那些朱家子孫王爺,再也不能魚肉百姓了,

2、普通老百姓的角度,誰給口熱飯誰就是明君。餓死凍死總好過剃髮易服,您說是不是?當然,民族隔閡還是有的,這點是肯定。

3、站在漢文化的角度,確實是重大的損失,不過漢文化生活了五千年,生命力頑強的超乎了滿人的想象:你馬背上征服了我,我文化上征服了你。至於衣服髮型?呵呵,五千年來不知道換了多少茬啦,胡服騎射聽說過沒?


靈異盟主


親,滿清不過是大一點的遼,大一點的金,本質上沒有任何改變。漢族依舊過自己的節,吃自己的食物,跪自己的宗教,沒什麼改變。衣服,髮飾,只是表面而已。漢文明真正命懸一線的時期,是蒙元時期。那時候漢文明的是否延續就是忽必烈一句話而已。當時,北方遼金的漢人已經幾百年胡化,而南方的漢人,第一次與全帝國的少數民族人數剛剛五五開,也就是說,漢族第一次不再是壓倒性的人數優勢。而且蒙元貴族對南宋投降的漢人並沒有好感,而且蒙元在遇到漢文明之前已經接觸了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和天主教文明,所以並不把漢文明當做高高在上的主子。那個時候,滅亡漢文明,徹底伊斯蘭化或者胡化,就是忽必烈一句話而已。那時才是真正亡天下


老龍亭拉麵店


個人認為這不是,首先這是文化的統治,而且清朝的滅亡也並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大的原因是封建社會在當時已經十分落後了,面對列國豪強,被欺壓,這是大勢所趨,這樣才能促進中國求變,不斷找到適合自身發展道路,也就是目前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打拼下來建設的新中國;其次,從小的原因來說,吏治腐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統治者不能以民為本,極盡奢華昏庸無能加上外強凌辱,造成了清朝必然滅亡,同時國內有識之士不斷在呼喚民族覺醒,不斷用行動和決心力圖建立一個新中國,從而走上富強之路,這才是清王朝滅亡的原因。剃髮這件事發生了那麼多年,恐怕早已經在清王朝不斷恩威並濟的統治下適應習慣了,即使仍舊反對,但也不會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滅亡的。


CompleteCosmos


清朝是滿人建立的,屬於少數民族,依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

至於《剃發與易服》是新統治者的強制行為。

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滿族也就逐漸漢化……


長河日圓1


清朝的出發點確實是想消亡漢族傳統,但是實際上沒實現。

在漢族的傳統信仰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去損傷。從這個角度講,清朝是想讓漢族失去自身的信仰。但是他不知道,漢族的信仰不僅僅是孝和禮,還有忠勇仁義等等,這些信仰是無法用簡單的某項舉措給消除掉的。尤其是到了清朝,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華民族的民族信仰早已深入人心,幾乎不可動搖了。


七葉雜談


五胡亂華,蒙元逐鹿,滿清入關,三次的災難,三次的亡天下;除了讓華夏民族陷入苦難之外,最重要的是——每次的災難都在炎黃子孫的骨子裡植入了卑微因子,剝奪了炎黃子孫的驕傲,讓這個種族變得卑微、虛偽、懦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