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诸葛亮而不三顾庞统和法正呢?

中冀张宣李俊


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荆州的年轻隐士诸葛亮出山相助,共图大业。这是历史的风云际会,机缘巧合。没有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也算是他们之间命中注定的一场缘分吧。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才智超人,具有远见卓识的旷世奇才。庞统,法正也是一时之翘楚,他们都是大才。但是却有亲疏远近之分。当时刘备是在走投无路之下去荆州投靠刘表,属于寄人篱下,落魄潦倒,势单力薄,落脚在荆州刘表的地盘上。但他也是一个百折不挠,不甘平庸,胸怀大志的人。当时才二十多岁的诸葛亮隐居在荆州的乡间——隆中,躬耕垄田,刻苦地读书学习。他早就做好了出山的准备工作,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匡扶汉室,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蛰伏着冷眼旁观天下局势,待机而动,只是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选择自己可以投靠服务的主子而已。古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嘛!他们都需要知音,是各取所需。刘备需要一个智慧超群,能够辅佐自己实现宏图大业的贤才,大才。诸葛亮是怀才不遇,他需要一个能够理解他的,赏识他,信任他,对他言听计从,委以重任的君主。二人是惺惺相惜,推心置腹,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一个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慧眼识英雄。一个是渴望积极入世,大显身手,不甘心被埋没的一块金子。如同打瞌睡正巧遇到了一个枕头一般。伯乐遇到了千里马。他们的这一次巧遇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君臣之间如鱼得水的传奇佳话。当时只有诸葛亮离刘备最近,是唾手可得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当然是诸葛亮要捷足先登了。

当时的庞统在哪里呢?他虽然与诸葛亮齐名,却不在刘备的视线中,令刘备感觉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刘备怎么会舍近求远呢?远水不解近渴啊!当时的法正又在哪里呢?他远在益州,远在蜀中,与刘备隔着千山万水,他是刘璋的部下。名不见经传,名气比诸葛亮就差远了。刘备也许还没有听说过他的大名,也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怎么可能去聘请他呢?何况他们当时也不一定看好刘备的发展前途,愿意去投奔刘备呢!

在荆州的社会圈子里,诸葛亮的人脉关系比庞统强多了。他的朋友都对他赞不绝口,佩服有加。诸葛亮的名声很不错。他的师友水镜先生司马徽以及同学徐庶都曾经向刘备推荐过他。有先来后到的排序,刘备与诸葛亮,毕竟是患难之交。就这一层亲密关系,也是庞统和法正远远比不上的!


沧海一滴


刘备戎马倥偬大半辈子,先是打过黄巾军,后打袁绍打曹操打吕布投袁绍投曹操投吕布越混战惨,最后不得已投刘表镇守新野。

刘备在刘表处已经七年寄人篱下常有”髀肉之叹”。后遇水镜先生司马徽告之需招贤纳士并推荐“伏龙风雏得一人可安天下”。遍访而不得。后遇徐庶以礼对之敬爱有加。徐庶母亲被曹操掳走,徐庶不得已改投曹操处,临去时极力推荐诸葛亮能顶十个徐庶并告之诸葛亮隐居之处隆中,才有刘备三顾隆中而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之事。



以刘备上述经历以及当时的实力,一步一步从北方被追着吊打到南方,没有哪位名士会主动去投奔他,就连徐庶也是“苦苦相求”不惜“垂泪"才辅助他,说明那些个有才能之士并不看好他。既然没人主动投他,只能屈尊去请了,当时庞统已经投到了势力更大的东吴在周瑜手下做功曹,刘备即使有请庞统之心人家也没有辅他之意。所以刘备并无去请庞统的机会。


东吴人才济济,孙权并不看好相貌丑陋的庞统,在鲁肃诸葛亮的极力推荐之下庞统才改投刘备,而刘备已经联手孙权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取得荆州。

刘备至赤壁之战后,声望大增,而法正在刘璋手下怀才不遇很长时间才从县令被提为军仪校尉,才与张松算计刘璋引刘备入川。所以刘备用人之初并没有机会去请法正。

古往今来,还是机会主义者居多。


神舟六



首先说说法正,当时他在刘璋手下,相隔数百里,刘备怎么可能翻山越岭去西川三顾法正...且不说当时刘备根本不知道法正这号人物,就算知道,他也离不开新野这么远,恐怕也只能“遥相寄思”了。

其次说说庞统,庞统前期的事迹,时间线不太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战前后,他在周瑜手下当功曹(本来应该是襄阳郡的功曹,估计在刘表死后,到东边去找周瑜了,周瑜跟鲁肃关系又很好,所以三个人肯定认识,后来鲁肃向刘备推荐庞统的才能,也不奇怪)。


那么这个情况,刘备当时想去找庞统,就是挖江东的墙角了,这对于他来说不太现实,所以司马徽说诸葛亮和庞统都很有才的时候,刘备自动忽略了庞统。


当然有人也会问,赤壁之战后,周瑜病死,来庞统主动来投靠,刘备却不怎么理他,又是何故?


我觉得刘备当时可能对他的忠诚度有所怀疑(从询问庞统赤壁前后的事情就可见一斑),毕竟是孙权那边投奔过来的,而庞统又跟江东许多名士来往密切,虽说当时孙刘两家联盟,但终究是同床异梦的,谁心里都明白,因此对庞统有所防备,不加重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庞统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双重推荐下,刘备才真的给了庞统展现自己的机会,毕竟这两个人,刘备还是信得过的,而刘备后来询问庞统,周瑜当初有没有害自己的心思,庞统也承认了,从这一刻开始,庞统算是真正被刘备信任了。



所以分析了这些个原因,三顾诸葛亮,那肯定是第一选项啊!

诸葛亮帅

诸葛亮很近

诸葛亮有关系网

还有,

诸葛亮单身(别想歪,是说没有主公的意思嘿嘿嘿)


郑说古今


1.天时未到。从时间上来说,刘备跃马过檀溪后,首站到的是南阳附近水镜先生的庄上,然后水镜先生司马徽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于是诸葛亮的形象就在刘备心里打了个底,后来当晚拜访司马徽的徐庶同意当了刘备的谋士,再后来,徐庶走马荐诸葛。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意思就是说,诸葛亮这个人只能你去拜访他,而不能派人去找他过来,您应该屈尊去拜望他。这样才引出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情节中,刘备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去拜访诸葛亮而不是其他人。至于三顾,事先是不知道的,也是慢慢发展的。

2.地利不近。从与当时刘备的距离来说,法正就不用说了,远在四川,就现代人坐高铁恐怕也要很久,就别说在古代了,而且法正的声名鹊起是在刘备入川后,当时还没出名呢,他也许知道刘备,但刘备未必知道他。而三顾茅庐时的庞统在哪里呢?从时间上看,三顾茅庐发生在建安十二年,而建安十四年时,庞统仍是周瑜的功曹,是主管人事考核的官员。自然在地理距离和政治距离上都离刘备很远。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想要拜访这两个人都几乎不占地利,就更不要说其他了。
3.人和不合。在关乎卧龙凤雏的传说中,龙始终是排在前面,而且得一人可以安天下,那么有了龙,刘备也就不在乎凤了。而且从相貌上,庞统不如诸葛亮英俊潇洒,古人是很讲究相貌的(今人何尝不是?),据说曹操不敢称帝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形象自信。《三国演义》中写庞统的相貌是这样的: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这个人眉毛又粗又黑,鼻子是翻过来的,脸黑胡子短,样子很奇葩。这当然降低了对刘备的吸引力了。庞统和法正当时都已经择木而栖,诸葛亮不仅待岗在家,而且又有强大的人脉和关系网,时不时总有人在刘备面前开展正面宣传,这是庞统和法正难以相比的。当时刘备连个根据地都没有,既然有人推荐了近在咫尺的诸葛亮,又何苦舍近求远呢?自然也就无暇去顾及远在东吴和西川的人才了。


亮话历史


因为法正有才,刘备却还不认识。庞统有才,却已经破了身。诸葛亮不但有才,还保留着清白之身。刘备真是爱才,旅途距离之远近,不是什么问题,韩馥也曾从冀州派人入颍川,招募了荀彧。不过,在益州的法正确实远了点,而且法正是有才,名气不是一个量级的,也还没有缘分,刘备没有理由去挖刘璋墙角,就先不说了。主要是庞统和诸葛亮。



庞统是司马徽亲自带上“荆州第一士人”的冠冕的。司马徽何人?被称为“水镜先生”的人物呀。无论是水镜先生,还是卧龙,凤雏,都有一个幕后推手,他就是庞德公。庞德公这货很厉害的,以上三个才子的绰号都是出自他之手《三国志》注引《襄阳记》。《三国演义》里说庞德公字山民,其实庞德公的真名已经丢失。庞山民是庞德公的大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为妻,在曹魏当过黄门,吏部郎。庞统又是庞德公的侄子,庞山民的堂弟,诸葛亮要叫庞山民姐夫,很明显,这都是一家人。司马徽和庞德公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司马徽去找德公是可以直接入内室找嫂夫人,让她去煮饭的。诸葛亮见到德公是床下拜礼的,可见司马德操一点不见外。



由此,荆州的士人关系交织,互相讨论,推动了名气,又增长了见识。刘备一来,司马德操肯定要推荐自己人了。问题是,徐庶和司马德操既然都提了卧龙,凤雏,为何最后都落到诸葛亮身上,而不是庞统呢?就是因为庞统名气太大,被州郡任命为功曹,这就成了人家刘表的人了。这让司马德操再推荐庞统不合适,刘备强求,挖刘表的人更不合适了,诸葛亮不就成为最佳人选?

(影视剧中的严子陵)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从西汉以来,朝廷是推崇隐士精神的,这和道家无为有关系,和汉初从大乱进入大治也有关系。因此,当年隐士届的老大,商山四皓为了太子出山说了话,刘邦就服软了。但是,商山四皓就因为出山,破了身,失去老大的位置。因此,就有了“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的说法。这种意识形态影响到了两汉之后,更别提东汉还有一个隐士届的楷模呢。他就是帮助刘秀打天下,统一后,又拒绝好基友刘秀的任命,甘愿去钓鱼当隐士的严子陵。严子陵由此从朝廷到民间山野,可谓名满天下。所以,东汉的隐士也是世人尊敬和推崇的对象。



再看庞统和诸葛亮,庞统一直活跃在荆州政坛,能力和口才都让荆州和江东士人们折服,但是说到隐士情结和节操,是不如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是半隐居状态,并未入仕过。固然,有一些人因为利益而伪装隐士入山,如唐初时替“杨文干事件”背锅的秦府杜淹,早年就是假装入山隐修,打算引起隋文帝注意而入仕,结果被识破惩罚。但是诸葛亮和杜淹完全不同,人家是真有才有节操。而且不要小看了隐士的修行,这需要耐心,需要稳住心性,才能沉下来学习。《诫子书》就很系统的学习方式,根源应该就是诸葛亮隐居时的心得。

庞统就不一样了,虽然才华不低,但是压不住心性。在涪县时差点和刘备闹翻,围攻雒城,庞统身为谋主,却身临前线,导致被流箭所杀。他本来可以和诸葛亮配合,一益州一荆州,蜀汉离强盛就不远了,如此心急而亡,实在可惜呀。


大飞熊ヽ骑士


如题,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诸葛亮而不三顾庞统和法正呢?

窃以为这是由刘备自身的条件和周围社会环境变化决定的。所谓什么时候干什么样的事。刘备作为混迹江湖多年的老油条深谙此道。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北方曹操坐据朝,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前曹洪虽然小败于刘备,但那是徐庶(单福)的功劳,刘备自治道自己的军事才能和眼界远不足以逐鹿天下;孙权拥兵东吴,国险民附,隐隐有割据东南图谋荆州的打算;最后,刘备此时的上司荆州牧刘表也并不完全信任刘备,将他扔在新野小城时刻防备。所谓内忧外患,大概如此。这时候,他十分需要可以为他指点江山的人才,特别是徐庶走后,刘备帐下几乎没有可以与孙权曹操帐下谋士一较长短的智囊。于是乎,刘备便不得不放弃“皇叔”之尊,三顾茅庐以延揽诸葛亮这种人才了。

世事变迁,刘备遇见庞统时已经打败曹操,牢牢占据荆州大部分,拥兵八万,帐下良将百员,又吸收了原有荆州士族的人才,如马谡等,可谓人才济济,俨然一方霸主。这时候他已经没有必要屈尊下跪去招揽人才。或者说,这时候的人才对他也许不是那么重要了。法正加入刘备集团时刘备已经横跨荆州益州,有了争夺天下最好的资本,自然更注意自己的身份了。


电视剧里看历史


呵呵这话问的。我该怎么假设呢?下面我们做个猜测。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第一,当时的刘备寄居在荆州之主刘表的羽翼下,寻求栖身之地。他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跟刘表搞好关系。至少表面上也要做到亲密无间。在当时,诸葛亮有才能不假。但诸葛亮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黄承彦的女儿。黄承彦和蔡氏的女儿。这个蔡氏是刘表的小老婆蔡氏的姐姐。也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姨夫。而两个蔡氏的三个弟弟,老大叫蔡瑁,接着是蔡中和蔡合。第三,君不见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蔡瑁的蔡氏家族总是一力的排除他。什么写反诗也好,甚至是刘备马跃檀溪也罢。总之是不整死刘备誓不罢休。所以,刘备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诸葛亮和庞统之间,只能选择诸葛亮。而刘备也是在徐庶的推荐下才得知诸葛亮的存在的。刘备请诸葛亮出山,首当其冲是诸葛亮的确有过人的才能。其次,请诸葛亮也跟襄阳的最大势力的蔡氏一族缓和了关系。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对刘备更是百里而无一害。接下来再说庞统,才学虽高,但也排在诸葛亮之后。还是个没落的士族子弟,再加上他的长辈庞德公(此庞德公非西凉的庞德庞令明)屡次拒绝出仕刘表,不惜借尸还魂(相传庞德公会仙术)。刘备请庞统出山,这不是跟刘表叫板吗?他请庞统出山。成不成功都不落好。成功了,显得刘备比刘表能力强。刘表会妒忌。不成功了,刘备就是蛤蟆过门槛,蹲屁股又伤脸。刘备是个聪明人,他在请谁出山的事情上,自然要掂量权衡一番。俗话说,双祸来临择其轻,双利相至取其丰。刘备不聪明也不会笑到最后了。这也是他不请庞统的原因了。(猜测的)最后是法正。法正是主动送货上门的。不存在邀请与否。好了。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巡抚彭而述 在《卧龙怀古 》“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诗中反映当时社会上层对襄阳伪说的厌恶可谓直白露骨。





直播南阳


这个首先得看当时的历史环境。那个时期刘备是寄寓在荆州刘表的地盘上,屯兵新野县,求贤若渴,急需得到有才能的人辅佐,而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都向他推荐了诸葛亮,比如著名的谋士徐庶和隐士水镜先生都向刘备隆重推荐了诸葛亮,言语上都很欣赏甚至推崇诸葛亮,而庞统却没有被人这么隆重的推荐给刘备,至于法正那时对于刘备来说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而在地理位置上来说,诸葛亮隐居的襄阳隆中离刘备屯兵的新野县也比较近,所以说无论是名气和地理位置,诸葛亮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刘备的视野。

继而刘备初访诸葛亮的隆中草庐,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也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才华和素质,让刘备对他更加的渴望和向往,于是才会有不见不罢休的心理,这样才产生了三顾茅庐的典故。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给刘备的未来做出来蒙明确的规划。


金针纺


有几个原因:1.地理位置,刘备暂寄居在荆州,所以经常在荆州氏族官僚介绍孔明先生,然诸葛家族特别是他岳父黄氏当时荆州名门望族,而且跟刘表也算有亲戚,不然后期刘绮会那么听话?刘备自然是知道的,法正当时在益州距离太远,庞统基本是到处走居无定所,孔明可以说是在荆州等着刘备,而且很多人给他打了广告。2.形式需要:目前刘备没有一个能统筹的文人,特别是后勤管理人员,所以去找孔明先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刘备也知道孔明先生指挥打仗可能不行,但是统筹管理协调玩政治肯定一好手。3.自身心里:徐庶是先引荐的孔明先生,先入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