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汉字是怎样的?

RunningMan回忆录


这依赖于外国人母语文字的形式。人大多会以自己熟悉的思维定势和认知模式来思考类似的事物。外国人觉得汉字难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汉字的认知模式超越了他们的习惯。

对于大部分以字母为文字基础的人群来说,他们会首先注意到汉字里面偏旁部首进行拼写的规律,并且会企图在汉字中找到发音、含义与偏旁部首组合的对应关系。就像娘、姑、姐、妹等字,会很容易受到他们的关注,但寻找到的这种规律虽能解决不少的形声字,但并不是普遍适用的,于是困惑仍然存在。这就像中国人看到韩语谚文,会尝试用汉字的认知模式尝试去理解,但实际上韩语谚文不过是一种拼音文字,是不能用汉字的认知方式去理解的。

而中国人对埃及圣书体,可能会有种亲切的感受。但圣书体也实际已经由早期的象形文字发展成为了拼音文字。类似“不用”两个字演变出了“甭”字。

对于那些超出认知范式的文字,外国人要理解就困难了,毕竟汉字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进化成功的象形文字。这跟中国人看到康熙字典里的生僻字的反应是不同的,因为我们还能通过已知的偏旁部首去猜测那些生僻字的含义。

但或许不少中国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看一个字,看久了居然会忘掉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一个熟悉的字,突然就不认识了!而使用拼写文字的人是很少会发生这个问题。这可能跟大脑对文字的认知方式有关系。

这种情况你遇到过吗?


小宇堂


我是在美教汉语的老师,就说说汉字在美国人眼中的样子吧!

我的大部分学生第一感觉汉字太难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母语英语,字母写起来比较容易,汉字特别是笔画多的汉字对他们来讲,简直就是天书。

第二,他们感觉很多汉字很漂亮,像一幅画。当然,这也跟我有关,因为我先教他们象形字,也总是尽力把每个汉字写好写漂亮。

第三,他们知道每个汉字制造的时候都有道理。我常常在高中孩子的汉字课上把汉字蕴藏的中华文化内容讲给他们听。比如,“三”字上边一横表示天,下边一横表示地,中间一横表示人,那么“王”就是king,因为他上知天下知地中间知人,那么“国”就是一个王划定了自己的区域囗就叫county。

他们觉得汉字真是太有意思了,我也是尽力让他们喜欢上汉字,因为汉字就是我们,就是Chinese characters,直译就是中国特征。


保哥谈



这是国外版知乎Quora 截图,总体上来说很多外国人对汉字很好奇。从问题上看,对汉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汉字很难吗

他们听太多关于汉字是最难的语言的话,很好奇。

二,总共有多少汉字

因为他们觉得每一个汉字都像一个简笔画,要多少画才能交流啊。

三,手写汉字什么样,书写速度有英文快吗

他们很好奇手写汉字,甚至有人很喜欢书法,汉字一笔一画的写肯定没有字母写的快。

四,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的区别

五,为什么日本不像韩国废除汉字


渔耕樵读


这个恐怕得看是怎样的外国人。下面这些外国人,人人都在中国文字研究方面贡献突出。下面分领域介绍:

中国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

一、沙畹(Emmanuel-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

法国学者,伯希和及马伯乐皆出其门下。他28岁的时候就成为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长期参与西方汉学第一刊的《通报》编辑。1889年,他在掌握汉语口语后到北京任公使馆专员(翻译),並通过中国古籍来研究中西。曾译注《史记》。著作有:《史记·封禅书译注》《中国两汉时代的石刻》《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译注》《悟空行记》。

二、金璋(Lionel Charles HOPKINS,1854—1952)英国人。1874年来华,为使馆翻译学生。1886年任使馆助理。1895年任驻上海副领事,1897年任驻烟台领事,1901年任驻天津总领事。1908年退休回国。研究汉学,发表过许多关于甲骨和古币的文章。他主要考释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源流,以及对商王世系、先祖名称和商代的自然现象及社会形态进行过研究。此外,他还曾将《官话指南》翻译成了英译本。

三、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沙畹的徒弟。1918~1938年为瑞典哥特堡大学教授。1939~1959年任瑞典远东古物馆馆长,同时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他在两个领域作出了贡献:一是综合语言学研究,翻译和注释过《尚书》《诗经》等书,所著《〈左传〉真伪考》(1926)尤有影响。他还研究古汉语,《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语解析词典》(1923)为其代表作。他是欧洲汉学家里能直接阅读古汉语文献的少数人之一,而其最大的贡献是把印欧比较语言学的构拟古形式的方法介绍到中国来,使汉语音韵学除分类外,在拟音上有了一套合适的方法和方便的工具。虽然他在青铜器方面也有不少著作,但比起音韵学来,这些方面的成就要逊色得多。

甲骨文研究

一、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1885—1957)加拿大人。长老会传教士。1910年来华,在河南武安、彰德传教。1917—1929年在华从事翻译、传教、任教等工作。1932—1937年任济南齐鲁大学教授。在华期间搜集殷墟甲骨,致力研究商代文化,是首先提出安阳为商代故都的外国人。他一生收集甲骨三万多片,是中外收藏甲骨较多者之一,未及运往国外的八千余片甲骨及其它文物共计2万余件,1951年收归山东省博物馆。

二、司礼义(Paul L-M SERRUYS,C.LC.M,1912—1999)赵元任先生的弟子,得过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熟谙汉文、藏文、蒙文、梵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他还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过殷墟甲骨文,做过中国民俗、歌谣、语言等的田野调查工作。司礼义《商代卜辞语言研究》(1974)和下面要说的吉德炜的《商代史料:中国青铜时代的甲骨卜辞》(1978)两部著作,迄今仍是西方甲骨学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三、吉德炜(David N. KEIGHTLEY,1932—2017)1932年出生于伦敦,后移居美国。他是甲骨文研究在西方的先锋,在商周两朝历史研究领域亦是西方汉学界的巨擘。他对中国古代占卜术中有“习卜”与“三卜”制更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甲骨学专著《商代史料》一书中的见解对研究甲骨学殷商史学科(制度、对“贞”的解释、对“王”的研究、笔迹研究等)具有特殊的贡献。

四、高岛谦一(Ken-ichi TAKASHIMA)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著名文字学家高岛谦一教授是司礼义的弟子。他的主要著作是《殷墟文字丙编研究》。

金石研究

一、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 生于芝加哥,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亚洲学会会员等,是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同时也是孔子研究的权威。曾著有《孔子与中国之道》《孔子真面目》《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思想》《传说中之孔子》多书。

二、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923—2014)杨联陞和洪业的学生。在斯坦福大学,他最初担任中文教授,后来同时受聘于三个系:哲学系、宗教研究系和东亚语言系。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在考古天文学的基础上推算出周朝建立的时间。传统的系年是公元前1122年,而倪德卫认为是1040年。倪德卫的代表作有《章学诚的生平及其思想》(1966年)、《西周诸王年代研究》等。他也曾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严厉批评中国学术界所做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简帛研究

一、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2—1945)也是沙畹的学生。1883年12月15出生于巴黎,其父为法国著名考古学家加斯通·马斯佩罗。1920年自河内返法定居,出版了《唐代长安方言研究》(Le dialecte de Tch’angngan sous les T’ang)一书。此书中,马伯乐最为成功的考证是以实例证明了古音系统的存在。他的中古音体系与高本汉的中古音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差异,并由此引发了二人有关此问题的长期争论。1971年,第二卷又以《道教和中国宗教》为名单独重新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该书为“关于道教的最优秀的先驱者的著作”“西方权威著作”。在中国宗教研究方面的重大业绩,在于他阐明了在中国流行的3种主要宗教(包括儒教在内)彼此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了3种宗教各自用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它们进行无情的斗争又同时共存,这种情况构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历史因素。

二、何四维(A.F.P. HULSEWE,1910—1995)荷兰汉学家、学者、教育者和作家,以研究中国汉代律法闻名。1931年师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雄,他的同学Marius van der Valk鼓励他学习中国法律史,他开始着手翻译《刑法志》《新唐书》和《旧唐书》。

三、鲁惟一(Michael A.N. LOEWE,1922年-),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1956年他开始在伦敦大学担任远东历史讲师,1961年因研究居延汉简的成就而获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1963年加入剑桥大学担任中国研究讲师,曾任剑桥大学东亚系主任等职,1990年退休。在中国先秦史和秦汉史研究上贡献颇多,著有《剑桥中国秦汉史》《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汉代的行政记录》等。

四、艾兰(Sarah ALLAN),1945年出生于美国,1974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学位。1972年始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现为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中国研究”讲座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青铜器、竹简的研究,并教授中国古代哲学文献,对先秦的文献、考古、思想和文化颇多涉猎。著作很多,翻译到国内的有《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辽宁教育、上海人民、商务都出过)。


八砖学士


曾经在英、美多所大学教过中文和中国文化,也在国内多所大学给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上过课。

在我的学生眼中,汉字像一幅画,很美,容易理解,这部分是象形字,可惜不是全部。

比如:大,是一个人站着伸直两臂的样子;比如山,水,月,日,就是象形文字。

刚开始讲时,我会讲这些有趣的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再一步步的加深加难。

同时,在他们看来,汉字很难写,写的时候不是少一横,就是少了一撇。这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不是表音,而英、法等西方语方都是表音,所以,不在汉语环境中,对于外国人,想学好中文真得不容易。

网上流传的一些外国人用联想法学汉字的,虽然有此夸张,但也可以窥一豹。




在外国人眼中,汉字肯定是酷吧,否则哪儿来那么我的纹身都是汉字。





不要说外国人了,就我们中国人,对有些汉字也是蒙蒙的。

比如,“足球是宝”(是求事實)


对这一话题有研究兴趣的,可以看以下几本书


方立在加州


“学会第二种语言,就拥有了第二个灵魂。”

这是神圣罗马皇帝查理曼的名句。如他所言,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好处,除了显而易见的知识增长之外,还有很多。

在中国,我们学习英语,在外国,他们学习中文。英语学起来比汉语简单,但是我们中还是有一部分人觉得英语很难学。但是,中文就更好学吗?



看到这张图片,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歪歪扭扭,卷卷圆圆,是不是?是不是?!其实,外国人看到中文后的第一感觉就好比我们这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外国人眼中汉字是怎么样的。

刚知道汉字是一个个方块时的感觉。(图为西夏文)


略了解了一些汉字构件后的感觉(图为契丹文):


刚学完汉字构件,还看不懂多笔划字时的感觉(图为女真文):


学会汉语后

小编其实挺心疼那些歪果仁的,毕竟我大天朝的文字岂是想学就学的来的?


莳光糟蹋人心


外国人眼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中国人自己汉字都认不全,举例子南京夫子庙很多考生喜欢去哪里上香,希望自己考试考得好,如果你进去看看里面的古代考卷你会发现很多字你根本不认识,去那旅游一次觉的自己像个文盲一样,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识字率非常低的问题,难认难记,所以现代汉字出现了简化,让汉字成为工具,而不是一种完全象形的文字


JimzhangXJ


英文像略显圆形的面条型直线表达方式!汉字像方框点型浓缩压缩型表达方式!西洋文字是横向扩展方式展现文字意境!汉字是集中放大方式表现文字意境形式!方块汉字是不同的笔画集中于一点,英文是不同的笔画字母横向排列!至于外国人是怎么理解的只能去问不同的外国人了!


空观道人12345


就跟我们看外国人一样,都长一个样。中国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农业很行


A李云博


别说外国人。相信多数中国觉得汉子也太难了。笔画太多了。还有一堆没有任何意思的字。还有那么诗,如猜谜语一样,和尚念经,不知道什么意思。那些没有任何意思的字应该踢出踢出字典。太胖的字得再去掉些笔画。让汉子更易学加速国际化多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