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近防系统要取消密集阵,改用“海麻雀”?你认为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

夏杰


美军目前替代密集阵近距离防御机炮系统的新型武器,包括海拉姆防空导弹和海麻雀ESSM导弹。

美国海军海麻雀导弹系列的一个重大发展突破,就是编号RIM-162的海麻雀ESSM发展型(Evolved Sea Sparrow Missle,ESSM),起源于1985年展开的北约90年代护卫舰替代计划(NATO Frigate Replacement,NFR-90)。

密集阵但是已经很难对付先进反舰导弹,主要是其探测系统无力捕捉超低空高速飞行的先进导弹,而且机炮连续拦截次数、射速、炮弹贯穿能力不足,容易在拦截中错失目标。

ESSM导弹虽然名字与海麻雀相关,但几乎是完全新设计的导弹,拦截超低空导弹能力很强,因此被用于替代一部分密集阵系统。

当时这一计划总共有八个北约国家(美国、 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加拿大、西班牙)加入。

美国为NFR-90推动一个名为北约防空作战系统(NATO Air-Wafrare System,NAAWS)的专案, 目标是发展一种具备同时间追踪、接战多个目标的防空系统,能应付饱和空中攻击,号称迷你版宙斯盾拦截系统。

它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拦截超低空反舰导弹。

NAAWS由美国海军自身的短程防空作战系统(Short Range Anti Air Warfare System,SRAAWS)演变而来,原本SRAAWS的目标是发展一种比宙斯盾系统相对简单廉价、又能在较短距离同时拦截许多目标的系统,适合装备于尺寸相当于派里级导弹护卫舰的舰艇上。

NAAWS包括以下几个具体项目: 负责远距离对空监视的大量搜索雷达(Volume Search Radar,VSR)、能同时精确追踪多个目标并指挥导弹攻击多个空中目标的多功能雷达(Multi Function Radar,MFR) ,并配合具备点防空自卫以及一定区域防空能力的防空导弹系统。

这一构想,针对密集阵机炮系统无法有效对付隐身、超低空反舰导弹的问题,通过新型雷达、导弹拦截这类目标。

1980年代,美国为了搭配宙斯盾系统而发展出的标准SM-2导弹,采用中途指令更新(导弹下传回报本身位置参数给母舰,母舰计算出修正指令并上传通道传输给导弹)、终端半主动导引模式, 弹道初期先上升到低阻力的高空域巡航,透过资料链接收母舰上传通道传输的修正指令,由自动驾驶仪计算航道,进入弹道终端后才开启寻标器来接收射控雷达回波。照明雷达引进分时照射方式,一具雷达就能分时导引多枚不同的在空导弹来攻击多个目标。因此,进一步改良的发展型海麻雀, 也以SM-2的诸多技术特征作为发展标的。

美国有四个团队投标NAAWS提案,分别以通用电机(GE)、西屋(Westhousing)、休斯、雷神为主承包商;此外,西德、荷兰 也联手推出NAAWS方案,以HAS开发的主动相控阵雷达(APAR)为核心,搭配SM-2与海麻雀导弹。除了美国主导的NAAWS之外,法国、意大利则推出未来面对空导弹族系(Future Surface to Air Family,FSAF,即Aster防空导弹系统)来角逐NFR-90的防空系统。

其中,GE主导的系统堪称宙斯盾系统的缩小版, 其核心是一套由宙斯盾系统SPY-1相控阵雷达缩小衍生而来的护卫舰相控阵雷达(Frigate Phase Array Radar,FPAR),仍采用S波段,能同时满足VSR与MFR的需求; 此外,搭配的防空武器系统包括MK-41垂直发射系统以及SM-2、现有RIM-7P垂直发射海麻雀防空导弹等。

这一构想具有代表性,证实了各个厂家都希望用成熟技术,打造新型导弹系统,迅速而低成本的解决密集阵无法对付相关目标的问题。

雷神的方案则以研发中的C-MAR型C波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为主(衍生自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MPQ-53相控阵雷达),西屋的方案则以用于B-1B战略轰炸机的AN/APQ-164电子扫瞄雷达(这是美国空军第一种实用化的机载相控阵雷达) 为基础来发展MFR。

休斯的方案则以现有的MK-23目标追踪系统(TAS)发展出I-TAS,是各家方案中体积重量与成本最低者,然而性能也相对最低。

总体而言,GE宣称他们的缩小版宙斯盾是各方案中性能最好且最为成熟(已有宙斯盾系统的成绩证实)者,雷神的C-MAR与西屋的APQ-164衍生型都还没有实际运作的成品,而休斯的I-TAS显然性能差一大截。

最终,ESSM研制成功,交付各国客户使用,成为替代部分密集阵、部分标准防空导弹的新型中近距离导弹系统。


加特林


Mk15密集阵近防炮虽然有实战检验,不过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了,虽然经过了两次主要的升级,但是密集阵的基本架构限制变得日益明显了。

第一,不能有效的对付冲刺速度在马赫数2.0以上的目标,密集阵配套的火炮是M61型20毫米火神机炮,弹丸重量不容易做上去,有效射程比较短,在对付末段速度很高的反舰导弹时杀伤窗口比较小,难以做到确保击落;

第二,密集阵的弹药基数较小,在典型的炮座上部署的密集阵的弹药基数是1550发,看似不少,但是我军的H/PJ-12型730近防炮达到了两个1280发的弹鼓,总载弹量比密集阵多出了85%。密集阵Block1A/1B为了拦截新型反舰导弹,射速达到了4500发/分钟,而通常击落一个反舰导弹类型的目标需要3-4秒,也就是需要消耗225-300发弹药,而1550发弹药只够大约拦截5-6个目标,相比之下,拉姆的21联装发射架的优势就相当明显了。

拉姆导弹的有效射程明显大于密集阵,密集阵真实的有效射程目前仍是保密的,不过一般认为不超过3公里,而拉姆导弹的有效射程达到了9公里,大致三倍于密集阵,这个优势让拉姆导弹拦截概率可以获得不小的提高。

美军宣称在面对单个目标时,拉姆导弹的单发毁伤率高于95%。

而且拉姆导弹可以通过修改引导头、换装更新型的火箭发动机和火箭燃料实现性能不断提升,这远不是口径限制在20毫米的密集阵近防炮可比的。

同时,装满21发实弹的拉姆导弹发射系统的重量为5777公斤,而装满1550发实弹的密集阵系统的重量为5700公斤,两者几乎相差无几,对于美军换装来说,在重量上的代价相当小,几乎只要是原来能装密集阵的位置就能换装拉姆导弹。

相比起来,虽然拉姆的优势相当明显,但毕竟还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而且美军的预算不算特别充裕,所以换装总还得有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只能是拉姆取代密集阵而不是反过来。

另外还需要提一下,美军的先进海麻雀导弹在拦截来袭反舰导弹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它和拉姆的组合,再加上宙斯盾系统的指挥,构成的10年代反舰导弹防御系统的效能是相当恐怖的。


现代舰船杂志社


首先,纠正题主一个问题,海麻雀导弹并不是近防导弹,事实上,美军近防导弹的代号为RIM116“海拉姆”。美军之所以要抛弃“MK15 block1B密集阵近防炮”系统,主要还是密集阵的作战范围太小、拦截次数太少拦截成功率太低,已经无法胜任军舰末端拦截的任务,为军舰撑起坚实的防空保护伞。

(海拉姆近防系统)

“MK15型密集阵6管20毫米近防炮”是美国根据马岛战争研发的一款近防机炮,它主要系统包括一门20毫米6管加特林炮,一个光电探测系统和一个小型火控雷达。其中,6管20毫米加特林机炮的最大射速为3000发到4500发/分,备弹1550发,有效射程1500米,具备拦截亚音速掠海目标的能力,但是不具备拦截超音速目标的能力,也不具备多目标交战能力。

而“海拉姆”舰空导弹是由美国和德国联合研发的项目,拉姆项目的初衷是为水面舰艇提供高效率、低成本、轻量化的自卫系统。它是一种可以不依靠外部信息系统的独立的反导系统,它将大大增强目前舰艇对抗反舰巡航导弹的能力,增强军舰的生命力。相比于密集阵近防炮,海拉姆防空导弹系统的有效射程大大增加,达到了12000米。由于其采用的是红外制导的“响尾蛇”导弹,是一种射后不管的导弹,不需要雷达为其提供制导,多目标交战能力大大增。

最为重要的是,密集阵虽然备弹1550发,但是这也仅够密集阵点射10-12次,而海拉姆导弹采用的是21联装防空导弹系统,足够拦截21次,火力饱和度大大增加。而且海拉姆导弹能够拦截掠海超音速目标,这大大提高了军舰的生存能力。所以,综上所述,美国海军抛弃密集阵,用海拉姆取而代之,是一种必然选择。


军情解析


只有伯克

IIA型的几艘取消了密集阵

当年他们在伯克级IIA型上取消密集阵,把压力全部给压在了海麻雀上面。结果就是论证了半天,想想又觉得还是不保险,又给装了回来,后面的几艘IIA型,又在舰中部加了一座密集阵。

取消的可能是美军对密集阵的拦截效率不满意,据说最佳状态也只有50%的概率,所以干脆取消了密集阵。



59式歼星舰


“密集阵”是美军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使用的一款近程防御系统,使用6管20毫米M-61A1加特林火炮,备弹1550发,体积小、反应快,在当时应该是一款性能优异的近防系统。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款武器也开始落后了。

首先是弹丸较小,20mm的弹丸很难有较远的射程,使得麻雀阵的防御范围过于狭小。事实上,美军并未公布麻雀阵的有效射程,不过相信最多不会超过3公里,毕竟只有20mm口径,再远就打不准了。并且对于稍大点的超音速反舰弹,20毫米口径弹首先是命中困难,最后即便命中很难保证中止效果。

其次是弹药基数过小,1550发的备弹,看起来不少,其实也就刚刚满足5-6次的拦截射击,这种拦截数量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对于美海军来说,拿“密集阵”做军舰的“守门员”着实有点不放心。

这里可能需要说一下,构建在“阿利伯克级”上的军舰防御系统,主要防御对象就是敌方高速突防的反舰弹。目前看很少可能会出现末端亚音速的反舰弹还能冲到“密集阵”面前,需要它端起加特林扫射的情况。而最后突破军舰防线肯定都是重型超音速反舰弹那种大家伙,所以“密集阵”最后端着加特林基本上跟摆设差不多,不仅打不了几枪,也打不到、打不下来什么。

美海军最后看中了“海麻雀”系统,首先“海麻雀”整体重量只有5777公斤,与5700公斤的“密集阵”差距不大。但“海麻雀”装弹21发,也就是说在同等重量下,“海麻雀”可以拦截21次,而“密集阵”只能射击5-6次,至少从使用效率、拦截次数上来看,无疑“海麻雀”更高效。何况,“海麻雀”射程更远达到9公里,显然防御范围比“密集阵”要更广阔。所以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最终升级跟换“密集阵”系统也就再所难免。


楠竹一


为什么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近防系统要取消密集阵,改用海麻雀?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其它大部分的答案都以为是题主错把海拉姆说成了海麻雀,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伯克IIA型驱逐舰确实有一段时间是没有装备密集阵近防系统的,近程防御基本上都是依靠兼容在MK-41垂发中的改进型海麻雀防空导弹(ESSM)来负责。

(伯克IIA型驱逐舰有一段时期并未安装密集阵近防系统,图中的DDG-85就是个例子。)


至于伯克级驱逐舰为什么要取消密集阵近防系统,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改进型海麻雀的优异性能以及密集阵近防系统本身不太给力这两个主要的因素了。

首先来讲,改进型海麻雀的前身正是负责舰队近程防空的RIM-7海麻雀舰空导弹,相比其前身,改进型海麻雀可谓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射程、射界、对高机动目标的拦截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以外,最重要的是还能以1坑4弹的模式兼容到MK-41的垂发之中,极大的提升了其对空防御的火力密度与持续性,是一款性能极为优秀的中近程舰空防御系统。

(对于伯克级来讲,兼容在MK-41垂发中的改进型海麻雀是一款十分可靠的防空系统。)


而密集阵系统作为一款极为经典的近防系统,虽然其设计对各国海军的近防系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其在美国海军内部风评并不算好,除了它使用的20mm弹杀伤力与射程均不太足以外,最致命的是其在多次的实战中都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当我们需要密集阵的时候,它总不在,由此可见美国海军对其的态度。

(密集阵系统虽然经典,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在美国海军内部的风评却不高。)


以上两个原因直接导致了伯克IIA型驱逐舰在一段时间内都未安装密集阵,而使其近防炮系统暂时处于“裸奔”的状态。不过之后美国海军又开始寻味起来,密集阵系统虽然不太靠谱,但是相比ESSM这种舰空导弹,好歹在抗干扰能力上还是有优势的,而且当下其面对的非传统性威胁越来越大,所需要执行的反海盗与反小型水面快艇的任务也成了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在伯克级上除了加装了新的MK-38型大毒蛇遥控武器站外,密集阵系统也在之后得以恢复使用。

(之前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之后又因为种种原因得以重装密集阵近防系统的DDG-85。)


不过近年来,在某些热点海域美国与传统军事强国潜在冲突的可能性也有所加剧,加之拉姆近防导弹模式的成熟。因此在某些前言热点地区部署的伯克级驱逐舰也开始在密集阵近防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其成果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海拉姆”近防导弹系统。

(密集阵改装海拉姆后进行试射的伯克级驱逐舰。)


这个系统最大的特定就是在保留了原先密集阵系统的搜索、跟踪雷达与光电跟踪仪的基础上,取消了其标志性的6管20mm近防炮,在原炮位改装了一部11联装的拉姆导弹发射装置,简单的来讲就是密集阵火控+拉姆导弹的结合,使其近防系统的最大拦截距离从密集阵的2.5KM提升到了海拉姆的17KM以上,这个措施无疑大大强化了伯克级的近程防御能力,为将来的密集阵系统的升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密集阵与海拉姆系统的对比,继承了密集阵火控系统的拉姆就是今天的海拉姆。)


除了海拉姆以外,得益于激光技术的进步和实用化,美国海军也曾经规划过未来在密集阵近防系统的基础上兼容大功率激光反导系统用于执行末端防空反导任务。


中外舰闻


美军用来代替密集阵近防系统的,并不是海麻雀,而是海拉姆。这两者都是中近程防空导弹,虽有一些不同,但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今天的主题是是否该取消密集阵近防系统,用中近程防空导弹来代替。美军近防炮射出的弹幕

作为当今世界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在军事发展中并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事情都需要靠自己摸索。正所谓“美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摸着美国过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找错方向走弯路是很正常的事情。从当年F-4鬼怪战机没有机炮而被米格战机吊打的传言,到今天美军濒海战斗舰战术思想上的失败都可以看出,这个军事界的老大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密集阵末端防御系统也是美军一手搞起来的,然而自它问世之后,成功的案例一起也没有,失败的案例的倒是有不少。例如1987年美军的斯塔克号护卫舰被友军的“飞鱼”反舰导弹误伤,舰上的密集阵系统没有发挥任何作用;2000年美军科尔号驱逐舰被自杀小艇冲撞,出现了人员伤亡,舰上的密集阵系统也没有发挥作用。美军麦克坎贝尔号驱逐舰取消近防炮

因此,2002年服役的第35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麦克坎贝尔”号开始取消了近防炮,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海拉姆近防导弹。如果从数据上对比,后者具有明显的优势。

美军的M61A1近防炮有效射程在1500-3000米左右,这个距离亚音速的飞鱼导弹要飞5-10秒,而我国的YJ-18等超音速反舰导弹则只需要1.5-2秒。这么短的时间里,MK15只能进行一次拦截,如果来袭的导弹是两枚或两枚以上,那么拦截失败的几率是100%,因为密集阵系统不具备多目标拦截能力,只能打完一个再打下一个,时间上根本来不及。M61A1在夜间射击

M61A1近防炮的口径为20毫米,弹丸重量只有113克,在面对高速来袭的导弹时,就算命中了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摧毁导弹。我国的P/H-J近防炮(也称1130近防系统)口径30毫米,弹丸却重达400多克,每秒钟170发的射速也提供了足够的摧毁能力。

即然近防炮有这么多不足,而换装“海拉姆”导弹系统的成本也不高,于是美军很快将密集阵的M61A1炮换成了11 联装的RAM导弹,但传感器仍使用了密集阵的传感器,这体现了低成本的螺旋式发展思路。海拉姆密集阵,只是将M61A1炮改成了RAM导弹

改进后的“海拉姆密集阵”拦截距离提高到了9公里,是原来近防炮的3倍多。同时它采用了红外热成像制导,发射后不用管,可以同时拦截多个目标,火力通道大大优于近防炮。虽然只有11枚导弹,但拦截效率肯定是要高于备弹1500发的M61A1的。

军舰的防御体系都是分层防御,等到末端防御系统都启动时,已经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这个时候当然是手段越多越好。因此“摸着美国过河”的我们,在安装了红旗10近程防空导弹的同时,仍然大力发展出1130近防炮,毕竟两条腿走路才走得稳。

而我国还发展出主炮末端防御体系,即大口径主炮每分钟40-120发的空爆弹幕拦截来袭目标,即可以弥补近程防空导弹数量的不足,又可以解决近防炮只能拦截单一目标的短板,这比美军单纯依靠海拉姆要可靠得多。


沙场秋点兵


1.取消的密集阵已经安回去了,只不过是安装了一套,在船后面,前面的那套没有恢复。没记错的话是从DDG85号舰开始的吧。开始取消,后来又安了一套。

2.伯克上用的海麻雀都是最先进的ESSM,属于中程防空导弹,不是近程。他和密集阵之间没有替代关系。防御距离不重合。是有明显层次的。有没有密集阵的时候,都有ESSM。

3,可以和密集阵互换的相互代替的是海拉姆导弹。伯克没有使用过海拉姆。

4.看了几个回答,解释个事情,近防拦住目标不怕惯性继续伤害舰船吗?甚至有人认为和没拦住一样。导弹被拦,导引部分损坏,失去正确导引的会乱飞,真心不是依靠惯导还继续维持原方向,因为惯导的陀螺仪也坏了。自动驾驶仪会很逗逼的瞎飞失控落水。反倒是那些被打的凌空爆炸的反而会有后效伤害。所以不是近距离拦截射速越高弹药越猛越好。毛子说弹炮一体的卡什坦好,中国说11管+30毫米穿甲蛋好,美国说密集阵就可以了。三家都是经过各种论证测试的。作为爱好者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懂谁的对,虽然黑美国很流行很时髦。大家都热衷黑密集阵追捧1130


文化知识小词典


密集阵”是美国海军为解决军舰近程防空问题专门设计制造的六管20毫米口径自动旋转式火炮系统,又称MK15“火神”密集阵系统。该系统于80年代初投入使用,主要装备大型战斗舰艇。 这个服役快40年的武器很难适应当今的战场环境 所以被弃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原因分内外

内因嘛: 外形复杂 ,不利于舰艇隐身 (荷兰的守门员和我们730,1130都是隐身设计)。威力过小, 6管20mm弹药 射速只有3000发每分 作战距离只有可怜的1500米。根本无法对抗超音速反舰导弹

而俄罗斯“卡什坦”华夏“730/1130”荷兰的“守门员”都30mm的弹药,弹丸威力大。 射速都在7000发以上 作战距离都在4000米以上。都 具备反超音速反舰导弹的能力

外因 :和米帝有潜在冲突的国家地区都普遍装备了超音速反舰导弹 当前密集阵就如同虚设 还有更重要的是米帝在“响尾蛇”空空导弹基础上开发出更为先进的海拉姆(RAM)舰空导弹系统。海拉姆”导弹系统用11枚RAM导弹取代了“密集阵”M61A1 20毫米炮,虽然

采用“密集阵”系统的传感器,将进一步扩大“密集阵”系统对掠海导弹的拦截距离。同时,还具备了攻击直升机、飞机和水面目标的能力。

所以密集阵只能下课了!


Chasseur沙瑟尓


个人认为,目前美国海上威胁几乎是0,装哪一种区别都不大,如果我是美国海军,我肯定也这样折腾,借口海麻雀性能优异先换上导弹再说,不然国会那边很难批钱出来,密集阵先撤下封存,等真的有威胁了,密集阵再装上去也就几天的事情,软件事先写好就行了,真正跟谁打起来,只要舰上腾出几平方安装下就行了,双保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