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书不分大小吗?

请叫我白眉鹰王


清朝官制沿袭明朝,六部九卿的设置和明朝大体相同。


在清朝,坊间用“富贵威武贫贱”六个字来指代六部,非常贴切,也很容易记住。

其中,富是指户部。户部管钱粮,所以户部象征着富。贵指吏部。吏部管京里京外的大小官员,所以吏部占个贵字。威是指刑部。刑部堂审时衙役照例要喊威武,所以刑部确实威风八面。武是指兵部。兵部管战事刀枪粮秣,武得名副其实。贫是指礼部。礼部管教化,清水衙门,贫很正常。贱是指工部。工部管营造,往来打交道的都是工匠。清朝时观念落后,社会上瞧不起劳动人民,觉得工匠操的是贱业,所以工部得一贱字。

六部的首长是尚书和侍郎,其中尚书相当于现在的正部长,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与今天不同的是,清朝特别重视中枢,六部的尚书是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比各省的督抚高。清官制,封疆大吏以总督为最,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但为了提高督抚的地位,也是方便战时指挥军事,总督都署兵部尚书衔,巡抚都署兵部侍郎衔,因此总督也可以是从一品,巡抚可以是正二品。

清朝六部的规模都较小,一般都是几十人,最大的部上百人。六部里的中低级官员通常称之为司官,包括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以及堂主事、司务、笔帖式等(均为七品)。六部司官也有很大区别,有的部门是肥缺,捞钱很方便,有的部门就清苦,没有什么入息。

从油水的角度说,户部入息最好,不论哪个司权力都很大。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有14个清吏司,按省设的。但不光管理所辖省的收入支出,还兼管别项。如云南司管钱法,因为云南曾经出铜,广西司管矿产,贵州司管关税,江西司管各省协饷,山西司管漕运,广东司管八旗钱粮等。


(从正阳门方向看六部的办公地)

吏部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加劳动人事部。吏部机构较少,设文选、考功、稽巡、验封等司。吏部是个好衙门,司官入息虽然不甚丰厚,但胜在稳定。其中以文选司和考功司为甚。吏部文选司掌道台以下的外放官员,考功司掌京里京外大小官员一年一度的考绩,这都是京里京外官员们平时要着意打点的。

刑部设17清吏司,分别对应各省。每年,各省都会将死刑大案报刑部核察。但刑部最让人羡慕的地方是秋审处。秋审处权力很大,除了皇帝,不容外人干涉。秋审处有名的是八大圣人。分别是指八个负责终审的律例专家,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大法官,地位尊崇,有时候皇帝太后的面子也不给。

晚清著名的杨乃武小白菜案、张文祥刺马新贻案、王树汶顶凶案等都是由刑部的秋审处办理的。尤其是杨乃武小白菜案,八大圣人力主推翻原判,甚至一次革掉了100多个红顶子的大员。当时办案的八大圣人之中的刚毅、赵舒翘后来成了军机大臣,变成了著名的顽固派,专门与李鸿章捣乱。庚子之乱时更成为祸首,让人对清官不胜唏嘘。

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下设武选司、地图司、车马司、甲械司。除此之外,兵部还管理着武备库等机构。晚清时武备库被民间挖苦为京城四大摆设:翰林院的文章,光禄寺的茶汤,武备库的刀枪,太医院的药方。

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礼宾司、中宣部和精神文明办公室。掌管全国的科举考试、学校,民风的教化和清廷的礼仪。在礼部做官,不管是司官还是侍郎和尚书,没有什么油水,还要每天应付那些找茬的御史和言官,一个不留神就会被纠参。唯一出风头的是皇帝大婚,礼部的人会出任赞礼官。但那是几百年一遇的事,实在没什么可羡慕的。

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加水利部。但一般不是当业主。清朝内廷的工程发包主要是内务府,轮不到工部。工部主要是管理皇帝的山陵事项和施工队伍,修建陵寝和水利设施。捞钱的机会不多,但比礼部要好一些。但山陵事项事关重大,有个小小失误就会罚俸甚至丢官,不是闹着玩的。


(现在北京的六部口胡同)

富贵威武贫贱,是把户部排在第一,但这是民间排法,为了顺口。真正的顺序应该把吏部和户部换一下,吏部第一,户部第二。官员的迁转也是这个顺序。六部的侍郎和尚书中,品级虽都一样,但在实际操作上有高低,而且也很透明,工部最低,吏部最高。清廷的官员除了六部里的书办之外,都不搞专业化。六个部从低到高轮流,最后当到吏部尚书,就可以升大学士,成为宰辅了。

清朝的高级官员一般都是科甲出身。会试和殿试出来的进士,一甲之内的入翰林院,当庶吉士。三年散馆,外放学政,又三年回京。这个时候就是分水岭了,清贵的转大内,能干的放督抚。在大内的先是日讲起居注官,左右都御史,九卿,再转侍郎。侍郎就开始按照以上的顺序从工部干起直到吏部。中途遇到什么机会就可以升尚书了。

六部的尚书一般是满汉各一,特殊时期也有设两人的,但也是满汉相等。两个以上尚书的部,会有一个佩印钥大臣,就是主持工作的一把手,清初由满官员担任,道光以后就基本没有什么满汉之分了。有一些重要的部,吏部和户部,会有郡王或亲王管部,或者是首席军机大臣管部。


国史馆


三省六部制度始于隋唐。至明清,三省(尚书、中书、门下)已被内阁所取代,六部仍延续。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长官是尚书,副长官为左右侍郎。清代均是满、汉各一人。以雍正八年规定:尚书从一品、侍郎从二品。常有管理某部的大学士,在升堂时坐在满汉尚书之间,俗称中堂。

作为尚书侍郎的助理叫“堂主事”,直接落实部领导的工作。以康熙九年规定:堂主事正六品。

部下分设各司,负责某项职能或对应某个省份。司的长官叫郎中,副职叫员外郎,具体负责有主事。以康熙九年规定: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各部基本都是这个架构。岗位编制上,有具体的汉人、满人、蒙古人的要求。

六部的职责:

吏部,相当于当下的中组部。包括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清吏司。

户部,相当于当下的财政部+央行+国资委+国土资源部+民政部等,设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福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四清吏司。

礼部,相当于当下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设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兵部,相当于当下国防部+总政+总后+总装,设武选、车驾、职方、武库四清吏司。

刑部,相关于当下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检,设直隶、奉天、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广、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七清吏司。

工部,相关于当下建设部+水利部等,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各部尚书虽然品级相同,但重要程度还是有先后的。一般是:吏、兵、户、礼、邢、工的顺序。


几苇渡


清朝的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最高领导人称为尚书、副手为侍郎。这六部按照周礼,也雅称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所以吏部尚书也称为吏部天官。相应的户部尚书为地官、礼部尚书为春官、兵部尚书为夏官、刑部尚书为秋官、工部尚书为冬官。

从品级上说,六部确实不分大小,都是从一品,再往上就是殿阁大学士、太师、太傅和太保这样的高级荣衔了。但是因为六部所掌管的不一样,所以从事实权力上,六部还是有区别的。

先说吏部天官,管理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和调动等等。相当于人事部。也就是说,除了皇帝点名要提拔或者处罚的重臣,吏部尚书动不了;除此之外,其他不入皇帝法眼,或者皇帝压根就不认识的中低层官员是否能留任、是否能升迁,都是由吏部所管理的。所以吏部在六部之中权力最高,皇帝一般都会派自己的亲信之人掌管。

户部地官,相当于财政部。不但管理天下的户籍,还管理天下的赋税和官员的薪俸,执掌国库。

礼部春官,相当于教育部,管理天下科举,同时也负责和国家、皇帝有关的各种仪式和祭祀。

兵部夏官。军权虽然也是天下之重,清朝的军权直接属于皇帝,所以兵部其实并没有调兵之权,只有对中低级武官的考核和选拔,以及管一管兵籍文书、军械制造和发放等琐碎的行政工作,所以兵部尚书并无实权。但是作为封疆大吏、专制一方的总督,确是要靠着挂兵部侍郎乃至于兵部尚书衔来获得地方军权的。所以这也是兵部有意思的地方,真正的兵部堂官没有军权,而地方上挂兵部尚书衔的大员反而有军权。

刑部秋官,掌管天下刑事司法,但是被大理寺分走了重大案件的复核权,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工部冬官,掌管天下水利和建设。虽然权力不大,但是事务繁多,工部尚书可以说是一个相当的吃力不讨好的职位。

清朝的六部基本就是如此,品级上不分大小,但是权力有轻重,以吏部和户部执掌人权和财权最为重要;礼部最为清贵;兵部名不副实;刑部和户部权力较小而责任和事务繁多。


经史通义


六部,自然是指的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六部尚书汉满各一人(满人掌印,汉人办事),从等级上来讲六部尚书是不分大小的,都是从一品。但从实权上讲却并非如此,一般吏部尚书居首,工部尚书居末,主要是由于六部掌管事务不同导致的。


吏部主要掌管吏治,相当于今天的中组部和人事部,担负有官员考核权,对官员的升迁有拟定权,几乎决定了官员的仕途,权利自然极大。更何况吏部官员在科考时还会兼任主考官,古代又极为重视师生这一纽带,当可谓桃李天下了。

第二名就当属户部尚书了。户部显而易见就是管钱的,可是朝廷的财神爷,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审计署,负责全国税收的监督和入库,以及各项用度的拨付,遇上一个强硬的户部尚书,皇帝有时候也得看其脸色,没办法,没钱啥都办不成。

第三名应该算是兵部尚书了。这兵部尚书又有不同,京城的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甚至还不如,实权较小,手中并无兵权,更多的是担负着后勤职能。但还有一种兵部尚书,那就是各地总督了,这些总督一般也是领着兵部尚书衔的,这些总督就相当于如今各军区的司令(职权其实更大),他们的实权可是相当大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兵部排到第三的原因。

第四名应该算是刑部了。刑部其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部分)、公安部(部分)和司法部(部分)职能,主要担负着全国上下案件的审核和死刑的核定,一般不直接审案(除非皇帝钦定的案件或者需要三司会审的大案)。实权不是很大,却一定程度上决人生死。

第五名算是礼部。礼部主要担负着两方面的职责,一是各项典礼和重大活动的策划工作,这项工作并没有什么实权。二是主管全国教育,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各地教学就不必说了,主要是负责监管,但科考的举办就很重要了,而且礼部官员也是会兼任主考官的,这部分职权可就很重要了,不过这方面显然竞争不过吏部。

最后一名自然就是工部了。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和科技部,说到底就是搞建设和研发的。在清代,这个部门的实权实在不怎么样,不过油水倒是不少,搞建设嘛,自然是要花钱的。


香茗史馆


自隋代以后,中央王朝设立六部处理国家事务,统一称为吏部,兵部,刑部,户部,礼部,工部。这个架构一直持续到了清代,户部在隋代称为民部。等李世民登基以后,为了避讳,将民部改为户部。

所谓吏部天官大宰冢。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隋唐时期各部尚书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但随着皇帝的权力逐步扩大,六部尚书的权力也就越来越小了、到了清代六部吏部,兵部,刑部,户部,礼部,工部。基本上就是军机处的办事机构了。而清代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个部一律设立满汉双尚书,满汉双侍郎。

吏部:有天下第一大部之说。执掌天下所有官员的管理(主要是指三品以下)地方官员的任免,调转,升迁,考核。担负有官员考核权,对官员的升迁有拟定权,几乎决定了官员的仕途,权利自然极大。更何况吏部官员在科考时还会兼任主考官。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人事部和组织部的结合。

户部:执掌天下所有赋税钱粮的管理。收取国家租税,钱粮、军队和官员的薪俸的发放。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财政部经济部的结合。负责全国税收的监督和入库,以及各项用度的拨付。并兼有审计的意思。

兵部: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甚至还不如,实权较小,手中并无兵权,更多的是担负着后勤职能。但清代还有一种兵部尚书,那就是各地总督了,这些总督一般也是兼领兵部尚书职衔的,这些总督就相当于如今各军区的司令(职权其实更大),兵部尚书在名义上管理天下军队的管理,高级武职官员的任免,调遣。军队钱粮的调配。对外作战的指挥权和决定权。

礼部:礼部执掌国家级祭祀,皇陵的维护,学政的管理。国家级别的典礼和重大活动的策划工作,这项工作很一般。二是主管全国教育,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各地教学就不必说了,主要是负责监管,但科考的举办就很重要了,而且礼部官员也是会兼任主考官的,这部分职权可就很重要了。以及进士级别的考试,和地方学子的管理。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教育部和民政的结合。

刑部:刑部执掌天下刑名。负责处理触犯律法官员审理侦讯,受弹劾官员的处理和死刑的最后复合。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司法部,公安部和检察院的结合。担负着全国上下案件的审核和死刑的核定,一般不直接审案(审核案件是大理寺)。实权不是很大,却一定程度上决人生死。

工部:工部负责国家工程。修建皇陵,建造皇家宫殿,地方水利,治理黄河。修葺河道桥梁。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水利部和农业部的结合。


清水空流


六部是指礼吏兵户工刑,清朝开始,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建立军机处以后,这六部尚书都是各军机大臣兼任,下面就各部职能我简单说一下,为了通俗易懂,我都拿现在的部门做一下比较。

礼部相当于今天的宣传部+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新闻广电总局

吏部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有部分纪检的职能。

兵部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军委和国防部,只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后勤部和负责征兵工作,别的职能和吏部相似,只不过吏部管文官,兵部管武将。

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人民银行+商务部+审计署+发改委

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交通部+农业部+水利部

刑部相当于今天的人民法院,还有一个都察院,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

理论上说六部尚书都是从一品,没有大小。排名第一的是礼部,其实也很好理解,礼部是宣传部和新闻广电总局的结合体,也就是政府的口喉。而实际上,肯定是吏部的权力更重,组织部加纪检委,所有官员的命门都被吏部尚书捏在手里,考察政绩调配官员职位都是他的事,再有就是户部,管财政的永远吃香,其实工部每天过手的钱财也不少。


开心雨


在满清六部尚书中,真正坐在权柄宝座上的应当是吏部尚书,论权力,掌管天下万官任免大权的吏部尚书当排在榜首。

吏部尚书也称为天官,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吏部尚书是众官之首,所以为了有别于其他的官员,这才有了天官的称号。

清朝所有官员想要晋升或者调任京城都必须得经过吏部尚书的同意才可进行,还有官员们的折贬、外派也都是由吏部尚书主管,在朝中,除非一些皇帝指名点姓要晋升或者要折贬的官员,要不然其他众多官员都得看吏部尚书的脸色行事。


清朝六部官员的满汉双人制

而且不仅如此,在清朝的吏部中吏部尚书地位也有高有低,清朝的六部官员都是满汉制的,他们会从众汉人官员中优选一些有很强办事能力的人帮他们管理着六部的基本事务。

在这个时候为了防止汉人势力坐大、不受控制,所以他们就会相应的安插了一些没有什么办事能力的满人在六部中制衡汉人官员们。

最开始的时候,清朝皇帝为了保持对汉人的压制,所以他任免的满人六部尚书品阶都要比汉人的六部尚书大一级。

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的江山宝座越坐越稳,他们也不用再担惊受怕了,所以他们统一了满人和汉人的六部尚书品阶,从此之后无论满汉,只要是六部尚书都是从一品的官员。

仅从吏部上来说,论实务权力,汉人的吏部尚书大一点,但是论身份满人的吏部尚书大一点,因为在清朝,真正能享受对皇帝自称“奴才”荣耀的只有满人的官员,这在当时是地位的象征。

而除了两位吏部尚书之外,接下来还有着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五个不同部门足足十位的尚书。

身份最显贵的礼部尚书

在六部尚书之中虽然明面上不分大小,但实际上的权力、身份上却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不论权力,单单论身份的话,礼部尚书的地位最高,比吏部尚书的地位还要高。

因为礼部尚书主要掌管的是朝廷的礼法,不要说其他几位尚书了,在朝堂之上即便皇帝礼法错了,也是要受到礼部尚书指责的,在礼法森严的封建年代,礼部尚书的地位就犹如一股清流,非常显贵,但显贵是显贵,在实际权力上礼部尚书却不如其他的各部尚书了。

(纪晓岚,担任过礼部尚书)

掌管金钱的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是掌管整个朝廷财政大权的,除了皇帝的小金库有着专人管理之外,清朝的国库基本是由户部尚书掌管的,如果没有他的同意,就算皇帝想要从国库里要钱也都是没门的。

还有平时的出外打仗、官员们的工资以及振灾、修缮宫殿所要花到的钱也是由他们严格把控的。

所以礼部尚书的地位在六部中也是极高的。


掌管法律大权的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就是掌管着整个朝廷的司法大权以及各种刑法和牢狱之务,在身份上就没有吏部、礼部、户部那么高的身份了。

权力不是特别大的兵部尚书

而兵部尚书虽然名义上掌管了整个朝廷的军事问题,但是兵权跟他们是没有丝毫关系的,一般清朝军队的兵权但是掌管在将军们手中的,而授予将军们兵权的是皇帝本人,所以兵部尚书对兵权的掌控只是一个书面上的东西而已。

一般由兵部尚书掌管的权力主要是军队们打仗所需要的粮草、粮饷的颁发,还有军队军官们军衔上升或者下降的书面证明,还有着一点点的参谋权力。




不过清朝皇帝在向各省派总督和巡抚的时候,为了能让他们的身份压制得住地方,所以都会给他们授予兵部尚书的身份,虽然没有兵部尚书的职能,但是身份和兵部尚书们一致,权力上也比兵部尚书门大得多。

地位最低的工部尚书

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最后的工部尚书了,工部尚书主要掌管的是皇宫、京都、皇帝妃嫔陵寝的修造修缮,还有如果洪水爆发要疏通水利也是由工部尚书主持大权的,在六部尚书中,工部尚书的身份应该是最低的。


所以说清朝的六部尚书分别是吏、礼、户、刑、兵,工等六个部门的尚书,其中权力最大者为吏部尚书,身份最为清贵者是礼部尚书,身份最特殊的是户部尚书,权力最低的的应该是工部尚书,在明朝,六部尚书之上除了内阁就可以直达皇帝了,但是在清朝的六部尚书不仅多出了六个限制自己权力的人,他们的头上还多了一个军机处,权力开始大不如前朝。


孤客生


清朝的六部是工部、兵部、户部、吏部、刑部、礼部。六部职能平级,但是吏部称为六部之首。

从隋唐时候开始,中国王朝的中央政府以“三省六部”进行区分。其中三省是中枢机构,六部分管具体事务。在明朝和清朝时候,三省的职能由大学士替代,而六部则保留下来。用现代的干部做个比拟,三省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室和秘书处,六部则是各大部委。

六部乃是工部、兵部、户部、吏部、刑部、礼部。其中,工部负责建设,兵部负责军事,户部负责民政和财政,吏部负责人事,刑部负责司法,礼部负责礼仪教育外交。

六部的主官叫尚书,正二品。另外每个部设左右侍郎各一个,正三品。从品级上,六部是一样的,并且六部的业务平行,六部尚书互不干涉,所以是不分尊卑。

但实际上,由于各部职能不同,有的部可能在中央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里面,最有实力的就是吏部。

很简单,吏部是负责人事的,原则上全国所有大小官员都是吏部选派,包括在明朝时候用于监督六部工作的六科和御史们,也要经过吏部公文才能上任。换句话说,吏部尚书掌握着全国官员的任用升迁的命脉。其他各部因此要卖吏部面子也就很正常了。

清朝我不是太熟悉,举个明朝的例子。明朝隆庆年间,当时朝廷中掌握大权的是隆庆皇帝的老师,内阁首辅高拱。另外当时还有个朝廷元老,非常善于打仗的杨博。而杨博的头衔却是吏部尚书。

对朝廷来说,把杨博调去管兵部是最合适的,但杨博已经到了吏部尚书,如果改任兵部尚书,感觉地位下降了。同时,吏部工作如此重要,高拱也不放心随便给别人。

于是明朝出现了奇葩的人事结构。杨博名义上担任吏部尚书,实际上管理兵部的工作。而高拱则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直接管理吏部工作,上午在内阁办公,下午到吏部办公。

从这两位牛人的尴尬职权,也可以看出吏部尚书确实是六部中最牛逼的存在。


巴山夜雨涮锅


清承明制,沿用了明代的内阁和六部制度。因为题目中未涉及内阁制,所以就谈一下清代的六部。

清代六部图表

清代六部与明朝一样,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主要负责文职官员的考录、升调、审计、考察,类似今天的组织和人事部门;户部掌管天下钱粮财政,这是个肥缺,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税务总局、银行和粮食局;礼部掌管教育和礼仪,与今天的教育部、宣传部和外交部礼宾司相当;兵部负责武职官员的考录、升调、考察以及全国绿营兵的管理,类似于今日军队之政治工作部和国防部的职能;刑部主管天下刑事司法,大体与今天的公检法司类似;工部掌管全国的土木、水利及兵器制造工程,类似于今天的建设部和水利部。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各部之首;后来清廷改革官制,将户部改称度支部,兵部改称陆军部,工部与新设之商部合并为农工商部,原来的理藩院改称理藩部,刑部改称法部,另增设民政部和邮传部——至此,已经不仅仅是六部了。

清代六部首长为尚书,从一品,仅次于内阁大学士。有清一代,六部实行满汉双尚书制,开始满人尚书地位和品级要比汉人尚书高一点,后来统一了满汉六部尚书的品阶,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了。



民国年间那些事


其它的回答都很全面,我补充一些。

六部九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很久了。雏形源于西汉时期的尚书省,隋代基本定型,唐代因避讳李世民,其中的民部改名为户部,职能不变。

其实六部的职能和权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变化是很大的,总体来说,六部在帝制中国的角色扮演中,是处在不断重要的变化过程。

论政治斗争能力,中国人说自己老二这个世界怕是没别的民族敢说自己是老大。中华民族的斗争智慧在两千年的帝制下不断实践、分析和经验总结,历练得炉火纯青。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一直是皇权和士族的斗争,中央和地方的斗争,最终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为基本脉络。在魏晋以前,中国是典型的豪门政治,名门望族把控政治方方面面,并通过联姻、结拜、利益绑定等形成一个庞大的,拥有实权和庞大社会资源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甚至能够抗衡和叫板中央。这显然不符合中央集权的基本利益和诉求,因此作为中央集权的集大成者皇权开始改革人事制度——从汉朝的察举制到之后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提拔没有豪门背景的普通子弟,尤其是隋代开办科考之后,豪门势力开始衰弱,寒门子弟迅速崛起。中国政治也从精英政治迅速转变为平民政治。权力性质从豪门的家族势力和行政权一体转为官僚单一行政权力。权力永远只对其来源负责(划重点),后者因其权力来自皇权,利益又与皇权绑定,对皇权更为忠心,且无豪门家族背景,更容易为皇权所操控。

最早的六部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登上舞台。尚书尚书,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写文书的。最早的尚书是小官,皇帝为了摆脱豪门权臣的影响,任命一批文笔好,业务能力过硬,出身普通,职位低的底层官员,将皇帝的意思誊录为行政公文并跳过豪门利益团体直接实行。之后就逐步制度化下来。唐宋时期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基本就是中书省提案,起草诏书,门下省审核,皇帝批准后交与六部相应的部门去执行。三省各司其职又互相制约,但总体来说,尚书省统领的六部只是个办事的机构,地位也为三省中最低。但到了明代,朱老八开了个皇权大权独揽的头,取消相权,成立内阁。内阁的权力和历史上宰相的权力根本无法相提并论。成立初衷说白了其实就是个皇帝的秘书处,票拟说白了只是个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至于后来内阁出了多位权臣是后话了,个中原因非常复杂,另当别论。作为行政主体的六部就直面皇权,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清承明制,体制的大架构基本不变,但皇权进一步加强,典型的就是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一开始其实是个临时部门,后来因为太好用,所以就把这个临时部门一直“临时”设在那边了。皇帝有想法直接和军机处商量,军机处作为实际上的中央最高部委甚至连建议权都被削减。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按皇帝传达的意思去办事就行了。军机大臣也只是临时职务,不论满汉不论京官外官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出身背景,理论上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皇帝一个口头任命“即明日起着某某人军机处行走”成为军机大臣——注意,只是军机处“行走”,就是说你能进入军机处办事,而没有给你以具体职务头衔。也就是说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调离军机处而不需要任何正规手续流程。在这样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出现权臣的,皇权实现了大权独揽,帝国的基本架构基本是皇帝下旨——分配六部相应部门——六部再下发相应地方或者下级部门具体办理。六部就成了联系皇权和下级权力的重要存在。

六部里面,吏部的地位是最高的。吏部尚书有个绰号:天官。这也难怪,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有文明或者组织的地方,管人事的永远是最牛叉的。官员任命需要走吏部的程序,直接关系到官员生前留任还是贬值的考核由吏部主导。一句话,吏部掌管天下文官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而文官集团又从来都是中华帝国的核心群体。这样的部门,想不牛都不行。

紧挨着吏部的是户部。户部为啥牛逼?人管钱的啊。中国式中央集权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不仅政权集中,更重要的是财权集中。管你中央也好,地方也好,军队也好,你再有能耐,没钱啥都白搭。君不见多少其它文明的中央集权,最终沦为弱势中央集权,中央控制首都和周边一块地,地方实权派执掌一方,好的时候大家面和心不合见面打哈哈,不好的时候地方上基本不鸟你中央甚至兵戎相见。何也?你政权集中了,没能收住地方上的钱袋子,啥都白搭。明清时期,财权是高度集中的,地方税收上缴中央,中央再根据实际需要分配给地方和中央各部委。而经手这个程序的就是户部。

第三是刑部,看到很多人说刑部相当于最高司法机构,其实是有一定出入的。最高司法机构是大理寺。刑部确切地说是最高司法复核机构,同兼同时具司法复核、侦查、审判和检察机关的职能。刑部负责复核所有地方大案要案,审判和复核京城笞杖以上的案件,复核大理寺流刑以上案件。审判方面,刑部负责审判一般案件,大理寺负责审判大案要案,但审判结果依然要刑部复核。具有轰动性的大案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相当于中纪委)三法司会审,三法司以刑部为首。但实操过程中,刑部和大理寺的职务,经常会有交叉重叠。

然后是礼部。礼部的工作有三大块:外交、考试和祭祀。相当于今天外交部+教育局+文化局的存在。注意这个外交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外交,而是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下的外交。最著名的比如1793年极西偏远撮尔小邦英吉利国贡使马尔嘎尼一行来华诚惶诚恐拜见泱泱中华皇帝,全程的外交接待、使团的餐饮住宿、流程安排、文书来往,包括翻译,都由礼部负责。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国最早的英语翻译很可能是礼部官员。当然那时候英语翻译远不如蒙语、波斯语、暹罗语、朝语、安南语和琉球语来得重要。另外,决定中华帝国千千万万读书人命运的科举考试,也是由礼部负责。礼部还负责在朝官员公章、礼仪行为规范、头衔称号荣誉以及兴办中央教育(国子监),全国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教育、节日庆典、祭祀等方面的工作。

礼部下面是兵部。说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其实也不完全正确。兵部无兵权,也无今天国防部那样综合性的职能。兵部有三大职能:一军事后勤部门,负责军事物资的保管、调拨,协助户部统筹军事预算和支出,上书条陈商议武备之事,而军械制造则属工部管;二参谋职能,负责全国防务的研究和规划——负责这块的兵部职方司长官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职务,做好了是本分也没人记功,做砸了就得被弹劾死,一般中央官员失势的都会被扔到这个部门来整你;总体上来讲,兵部在六部中属于相对清水(注意,只是相对清水)的衙门。但是兵部有个肥差,那就是武选和军籍的管理,负责武官的考核、任命、调职和选拔。说白了就是武装力量人事职能。这中间的好处,也就不用扩展开来讲了。

最底层的是工部,工部相当于今天工业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和交通部于一体的部门,负责上至皇家花园皇家陵墓下至地方基层水利工程疏浚河流开山筑路,兵部的武器、礼部的礼器、都是兵部统包,典型的职权不对等的部门。说句实在话,一位吏部侍郎(副部长)如果提升到工部当尚书(部长一把手),绝对属于明升暗降型的。当然,说工部是清水衙门也有点牵强。要知道工程物料不会天上掉下来,经手的物料和工程钱款也是非常可观。按传统官僚的秉性,过手的钱都不给自己留一块那是要被雷劈的。

其实在六部官员上朝的排序就可以看出,一般都是吏部尚书领导,户、刑、礼、兵、工按序排列。

欢迎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