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國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國?

二十一號機


二戰期間,在美國人眼裡,日本就是一個列島,所有資源都需要進口和掠奪,是鼻屎之國,疥癬而已。



而且從31年盧溝橋事變起,十年來在中國的佔領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國就像是個爛泥潭,讓日本無法輕易脫身。

美國自認為,撥給中國的那些援助,完全可以阻擋住日本吞華的步伐,只要中國不倒,日本在亞洲就會永無寧日。


歐洲則不然,是美國工業產品的市場,也是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更是美國人精神文化宗教思想的發源地,那是他們夢裡的故鄉。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美國放手不管,那些土地、資源、人才和市場將會被納粹德國佔領和獲取,將會形成一個超級大國,與美國抗衡。即使不主動打擊美國,但只要限制貿易往來和人員交往,那麼美國也將會損失慘重,直至奄奄一息。

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與其仰人鼻息,不如只爭朝夕。與其聽之任之,不如與命運抗爭。既然閉關鎖國就是等死,何不主動出擊求得一生。

至此,美國向德國宣戰是順理成章,做了精心準備,必須要這樣做。而對於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對日本宣戰,則是既來之則安之,順勢而為,不得不為。


新文化街男孩


標題:美國的二戰戰略

以下正文:

如我們所瞭解的,日本在攻擊美國珍珠港後,幾乎全滅美國的海軍力量。但其實,當時美軍的軍隊大多佈置在東海岸,位於西海岸被日本摧毀的只是很小一支。

也就是說,美國在日本摧毀珍珠港後,不全力進攻日本的原因是:沒有在太平洋與日軍交戰的信心和實力。

這也是日本敢於冒犯在軍事經濟實力全面碾壓自己的美國的原因。

我不記得美國什麼時候開始做的戰鬥準備,但二戰後期,美國的關注點一直在德國。是德國的不限制潛艇戰,使得美國可以進行戰鬥擴充。他們也就將主力放在了靠近大西洋的一邊。

事實上,就算是沒有被摧毀珍珠港,缺乏補給基地的美國,也沒辦法深入與幾乎佔領了東南亞的日本進行作戰。

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覺得日本很弱。


丶秀研吖


很簡單,日本歷害,但必競國土有限,後勁不足,兵力全被中國拖住了,只要中國不亡,日本就無力他顧。所以,美國支持中國武器財務,讓中國人去死拼,消耗中國國力,一個強大的中國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至於德國,風頭太甚,如果美國當時不出兵,德國就能統一歐洲,甚至亞洲非洲也難逃滅亡。再掉轉槍頭和日本,意大利夾擊美國,他也難逃一死!

最主要是歐洲及中東的資源,及美國的全球戰略佈局,而且亞洲對美國沒有任何威脅,在美國眼裡,整個亞洲就是一群螞蟻大戰而以。就算日本統一了亞洲,也只是只強大的螞蟻,只要打敗德國,日本就只看看美國大腿了。


周運勝


美國早就想打德國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的確是日本坑了德國人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帷幕正式拉開。波蘭在遭到入侵後立即向英法求救,而英法也迅速對德國宣戰。但是此時的英法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統阿爾貝·勒布倫仍舊希望德國在佔領波蘭後能夠繼續向東進攻蘇聯,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

英法當時的戰略是: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不衝著我,我也不動。

而此時德國的盟友日本表示不會摻和歐洲戰事,而美國也發表聲明將繼續嚴守中立,此時的歐洲戰場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令英法萬萬想不到的是,德國沒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在次年4月攻佔了丹麥和挪威。5月10日 德軍正式入侵西歐,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相繼投降,英法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

可面對著早有準備的德軍裝甲洪流,英法聯軍在戰術上卻一直搖擺不定,導致迅速崩盤。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下海逃往英倫三島,6月14日 德軍進駐巴黎,6月22日法國正式向德國投降。

(德軍進駐巴黎,通過凱旋門)

德軍的一系列騷操作直接打得英軍沒了脾氣,要不是有英吉利海峽的保護,倫敦上空估計早就飄揚著納粹旗幟了。

為了迫使英國投降,德國隨即對英國發動了不列顛空戰,並觸動潛艇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不過英國人並沒有因此而向德國就範,英國皇家空軍最終挫敗了德國空軍,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但是德國U型潛艇的海上封鎖仍舊是讓英國人的日子苦不堪言,於是英國緊急向美國求救。

可美國作為中立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很高,美國政府也不敢直接援助英國,只能通過正常的國際貿易給英國人輸血。

在美國“事不關己”的態度下,英國人很快消耗掉了所有的外匯儲備,而此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羅斯福深知這場戰爭美國是躲不過去的,一旦英國淪陷,那麼局面對美國來說則更加危險。為此羅斯福不斷遊說國會為英國提供支持,但遭到國內反戰勢力的強烈阻撓。不得已之下,羅斯福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就是把物資租給英國人。

在羅斯福的推動下,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通過該法案,美國向英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2個月之後,在國民政府的強烈請求下,該法案也將中國納入其中。

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歐戰戰場全面鋪開,華府對此高度關注,羅斯福參戰之心已經非常的急切。但此時美國國內的反戰之聲還是很高,而宣戰權又握在國會手中,羅斯福十分為難。

不過歐亞大陸的戰事還是讓美國人有了不少危機感,從1940年開始美國的軍費就大幅提高,美國軍方也密切的注視著日本和德國的行動。

在蘇德戰爭打響之初,德軍一路高歌猛進,德國甚至向盟友日本表示,對蘇戰爭將在年底前結束,德日有望迅速在西伯利亞會師。面對德國人畫下的大餅,日本軍方無不為此歡心鼓舞。

德國人這番話的初衷是希望日本能夠加入對蘇作戰,但日本人此時早已放棄了“北上”戰略。對美英宣戰,然後橫掃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已成為日本既定計劃。1941年7月28日,日本趁法國淪陷之機進而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開始進軍東南亞。

這一時期的東南亞除了泰國以外,基本都是美國、法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日本人的佔領法屬印度支那的行動顯然對美英荷構成了威脅,美國隨即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緊隨其後,宣佈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

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而石油又是極為重要的工業燃料,如果沒有穩定地石油供給,一個國家連日常的社會運轉都難以為繼,更別提發動大規戰爭了。

日本的當時石油主要依靠美國以及荷屬印度尼西亞的油田,雖然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之後就組織了大規模的石油勘探行動,但是日本人最終沒能在東北發現石油。因此美英荷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直接將日本逼到了懸崖邊上。

這時的日本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停止戰爭,與美英荷講和,撤出法屬印度支那。

第二個選擇:孤注一擲,對英美荷宣戰,將戰爭擴大化,直接佔領東南亞。

喜歡豪賭國運的日本最後選擇了後者,而德國人在歐洲的節節勝利也給了倭人信心,日本人認為對美國作戰的時機已經到來了,大日本帝國將續寫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的輝煌勝利,完成鈴蘭制霸天下的野心。

出擊吧,瀧谷源治!

哦,不對。

出擊吧,山本五十六!

1941年12月7日清晨,經過精心的準備,舊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軍基地,給美國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二次本土遭到敵人入侵,上一次還是在1813年,美國在“美加戰爭”中被英軍攻陷了首都華盛頓,在那場戰鬥中美國總統府白宮被英國佬一把火給點了。

此後128年間美國本土再未遭受過入侵,直到日本端了珍珠港。

(日本零式戰鬥機飛臨珍珠港上空)

偷襲珍珠港直接引爆了美國國民的憤怒,美國國會次日便對日本宣戰,並將12月7日定為國恥日。

其實美國高層對於日本的行動是非常開心的,羅斯福早就想參戰了,甚至今天很多人都認為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國高層一手策劃的苦肉計,為的就是引導民眾同意加入戰爭。

但是對日宣戰並不是美國的主要目的,對德宣戰才是華府想要的。只是偷襲珍珠港的是日本人,不是德國人,美國一時半會兒也沒有理由對德選擇,只能等著德國對美國宣戰。

好在美國並沒有等太久,僅僅4天之後,德國便主動向美國宣戰了。

在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立刻召見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元首並沒有像傳言中描述的那樣對日本大使暴跳如雷,反而是希特勒對大島浩進行了安慰。元首表示德國會依照《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約定對美國宣戰,他告訴日本老鐵千萬不要害怕。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是德意日於1940年9月27日簽署的正式的軍事盟約,條約中第三條規定:

“三國並承允如果三締約國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歐洲戰爭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

因此根據條約的規定,德國和意大利於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宣戰。

在得知柏林對美國宣戰之後,華府開心的不得了,當即決定禮尚往來,也對德國宣戰,此後二戰正式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戰爭。

雖然珍珠港不是德國炸的,但是美國參加二戰的主要目標就是針對德國,畢竟歐洲與美國的關係更加緊密。而美國高層早在戰前就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將美軍主要精力放在歐洲戰場,先搞定德意,再回頭弄死日本。

(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法國諾曼底地區,拉開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


千佛山車神


珍珠港事變後的次日,美國就對日宣戰,可僅僅就只對日本宣戰,美國對德國還保留了一點餘地,或者說,美國把宣戰的優先權讓給了德國,好像美國料定了德國會對美宣戰。

19世紀初到一戰之前,有超過500萬德國人移民美國,大多外出移民者做好與家鄉永別的打算,甚至還有些人帶著家鄉土壤一起上路用於日後自己埋葬他鄉。因此,在美國國內有大量的德國後裔以及移民,有很多人甚至不遠萬里響應元首的號召返回本土參戰。美國要對德國宣戰,必然要考慮到這部分人的民意壓力。由此同時,美國的商業界與德國的經貿聯繫並沒有中斷,德國戰爭機器的油料有20%來自美國的轉口貿易。美國政府也需要考慮到華爾街的利益。

(美國國內有大量的德國移民)

不過,德國與美國的矛盾也是顯然易見的。

德國在拉丁美洲同樣有大量的移民,他們紛紛建立了法西斯組織,並受到德國母國的大力支持,在政治上蠢蠢欲動。德國與南美各國更是大力發展經貿,雖然日本也曾做過努力,但是南美與德國的經貿金額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及經濟影響力隱然超越了美國。美國所謂的“後花園”裡,德國人正在犁庭掃穴,翻箱倒櫃。美國苦於經濟增長乏力,(至遲到1941年,美國經濟才恢復至1929年水平),以及此前對拉丁美洲的“門羅主義”政策積累了大量的矛盾,使得一時間拉丁美洲國家普遍傾向德國。

(二戰時阿根廷親德傾向非常明顯)

美國不可能坐視不理,在珍珠港事變之前,美國在羅斯福的主導下,已經改弦更張,以“睦鄰”原則重新與拉美各國建立關係,並且在拉美大量採購原材料,與德國比拼經濟影響力。美國在經濟領域的強勢出擊,德國尚處於戰爭中,自然不是對手。德國在拉丁美洲20年經營,毀於一旦,使得德國與美國難有好感。

蘇德戰爭已經爆發,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可是蘇軍陣營中逐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美國卡車和坦克,美國的軍事援助在1941年10月之後陸續抵達摩爾曼斯克港口,隨後被運送至莫斯科前線,參與了莫斯科防禦戰。因此在德國宣戰前,美國事實上已經深度參與了戰爭。

德國需要在自己尚處於鼎盛時主動出擊美國,以期徹底擊敗之;美國雖然也已意識到德國是最大的威脅,卻礙於國內政治和民意,沒有選擇對德國宣戰。珍珠港事件5天之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宣佈對美作戰,至此美國徹底捲入二戰。

美國參戰時,大半個歐洲已經盡如希特勒手中。如果蘇聯在戰爭中抵抗不了德國,那麼德國將在歐亞大陸這個世界島上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陸地強權。這個強權將會獲得頓巴斯的煤礦、巴庫的油田、烏克蘭的糧食,並且能從高加索方向威脅伊朗,從伊拉克方向對英國的地中海勢力進行包抄,地中海將成為德意法西斯勢力的內湖。北非、中東、中亞和歐洲本土將連成一片,讓美英海軍缺少陸地支點,無法在大陸立足。

因此,一旦德國逼迫蘇聯求和,德國將正式坐大,難於擊敗。美國將眼睜睜看著德國成為世界陸地霸主,而失去了大陸的美英海軍,即使再怎麼強大,也不可能出現世界級強權。在1942年整個一年的時間裡,德國一直在處於戰略進攻的態勢,在謀求這樣的戰略目標。而且,從現實的角度看,德國擁有數量更多,更為精銳的軍隊,佔據歐洲最為發達的工業區,一旦與蘇聯和中東的資源形成合力,德國能夠完成這樣的目標的可能性非常大。

(德國幾乎實現大陸帝國的目標)

這是美英兩國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戰略設想,因此,在德國的進攻慾望強盛的時期,壓制德國的攻擊力量,成為美國的優先戰略。

相對而言,日本雖然是主動挑起太平洋戰爭的一方,其海軍力量一度十分強大,但是日本的經濟能力遠遠不如德國,其對盟軍戰略危害的程度也遠不及德國。因此,相較於歐洲方向,美英盟軍在東方戰場投入的兵力和資源一直都比較少。在美國的立場來看,歐洲是500年來傳統意義上的世界中心,掌控了歐洲就意味著掌控了當時世界最為優秀的的科技創新、工業製造、人力資源等各項資源。這些都是東亞戰場所不具備的——整個東亞,只有一個勉強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日本,其工業水平比起歐洲來差的遠。

由於美國佔據著菲律賓和關島,在事實上與日本形成了尖銳的地緣矛盾,而菲律賓除了製糖業之外,別無其他工業資源;恰恰是這製糖業,反而對美國國內的農民造成了傷害,引起了不滿。因此,在珍珠港事變爆發7年前,美國就已經通過了《杜勒斯法案》,允許菲律賓在10年後獲得獨立地位。美國願意放棄菲律賓,就可想而知美國的核心利益本就不在遠東地區。但是美國需要維持太平洋上的防線,以避免遭到日本的遠洋打擊。因此美國在澳大利亞和東亞戰場投入的資源規模,僅僅是維持戰場形勢。

(以海戰為主的太平洋戰爭)

另外,日本以海軍力量為主,而在珍珠港事變中,美國太平洋海軍實力削減大半,而造出艦船並且形成戰鬥力也需要時間。所以,即使美國在中途島海戰中獲得勝利,但是美國依然沒有取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進攻權,美國還要在瓜達卡納爾島戰役中再次擊敗聯合艦隊,才能獲得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而這已經是美國參戰一年之後了,美國剛好完成了艦隊整合的工作。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前預言只能保持6個月的軍事優勢,實際上日本海軍已經超常發揮了。

美國的核心利益,在於大西洋,美國的戰略的核心是將大西洋打造成美國的大西洋湖。至於太平洋則太大,美國將核心利益投放在這個區域產生不了美國所預期的收益。在本質上,美國仍然是個西方國家。


而知而行


事實證明美國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也可以說美國眼裡看到的不只是戰爭,而且是戰後的國際秩序。

首先日本偷襲美國就等於德意日軸心國對美國發動戰爭。日本短淺的戰略眼光致使了偷襲珍珠港,迫使德國不得不對美國進行宣戰。而美國第一時間進入了戰爭狀態,加入了二戰,致使戰爭的天平徹底傾斜。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可以說美國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迫於國內的反戰情緒,美國一直沒有理由加入戰爭,只能通過物資援助的形式支持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可以說給了美國一個可以拋棄任何反對的理由加入戰爭。美國高層可以說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內心確在大笑。


至於說為什麼美國先打德國而不是先打日本,只有一個理由——美國想當世界老大。

自從航海大發現至二戰結束歐洲一直就是世界的中心美國理所當然肯定先歐後亞。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刻就代表著軸心國的失敗,因為美國的工業能力已經不可想象。在美國擁有如此強大的綜合國力世界的中心卻一直在歐洲這讓美國有了很多想法,正好遇上二戰,重塑世界秩序的最好時候到了。而且歐洲有一眾列強,如蘇聯,英,德,意,等他們打完了有一家獲勝了那世界還是那個世界,美國也只是美國罷了。

往眼前看,日本可以說在亞洲處於無敵狀態。但亞太戰場處於焦灼狀態,美國只要給一些物資,在抽出自己的一隻手就可以制住日本,至少能繼續保持焦灼,可以給美國留更多的經力去應付歐洲一眾列強。等歐洲一切明瞭一個日本對於美國來說還是不成問題。



德國此時無比強大,已經滅亡了法國,影響力遍佈半個歐洲,蘇聯也已經發展了起來,英國還是那個散發著餘暉的日不落帝國。如果繼續讓這麼下去,萬一歐洲讓某一家統一了美國恐怕也只能繼續在後面吃灰了。歐洲才是決定世界秩序的地方,在美國加入戰爭的短短几年內,一切都已明瞭。



在二戰結束後世界滿目瘡痍,只有美國繁榮一片,美國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世界的中心從此由歐洲轉向了美國。可以看出美國的二戰戰略相當正確。



直至今天美國還是無可匹敵的超級大國,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不斷髮展的中國肯定可以跟美國掰膀子,以至於世界中心重新迴歸。


初見如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軍太平洋航隊的打擊其時很小:三艘航母與二十多艘主力戰航並不在港內,主力戰機也被調駐周邊小機場,真正損失的只有四般沒有戰力的老艦與一批過氣戰機。日本所以偷襲就是畏懼美太平洋艦隊,現避美國參戰,太平洋艦隊已足以與日海軍抗衡。但因之前美國內對是否參戰爭論激烈,美備戰並不充分,要在東南亞或中國投入地面戰不現實,與日海戰是唯一的選擇一一當然也是正確的選擇,擊敗日海軍,也就擊潰日的攻擊力了。

當時的戰爭態勢是,德意日中德國最強,但德在東線已被擋在莫斯科與斯大林格勒城下。蘇軍雖暫時在兵力與戰力上不佔優勢,但嚴寒加成下,已成必勝之局。南線希臘擋住了意大利。因此陸路協約國已無能貫通。但北非戰場,德軍在隆美爾帶領下有擊敗英軍的可能。而西線德國進攻英本土已不可能。如果德軍取得北美戰場勝利,則德意日不僅可以海上聯接,還能獲得中東、南亞物資,則不但太平洋擊敗日本不易,整個戰爭將更加擴大。因此,協助英軍取得北非、南歐勝利成為節點。

因此,美國參戰後,就作出了“海戰對日本,物資援中蘇,新動員戰力投入歐洲南線”的布暑,果然從戰略層面遏制了德意日的攻勢,42年海戰擊敗日本,43年歐洲南線擊敗德意聯軍,對德意日實現了戰略分割與包圍。

到1944年,戰略戰術層面,同盟國擊敗德國條件已成熟,蘇美英三國夾擊已對德形成壓倒性優勢。戰場佈局“先敗德國,再成蘇聯陸上南下、中國東出、美軍海上西進擊敗日本”已成自然態勢了。




bashanlaike


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徹底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是問題說的美國沒有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去先打德國是錯誤的題目!

因為從整個二戰進程看,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便進入了全面動員,作為盟國中唯一一個本土未處於戰火中的大國,美國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往東,美國面對的是咄咄逼人的德國閃電戰對西歐的席捲。這時候,美國陸軍並沒有做好準備,也無力直接介入歐洲戰爭。因此美國的角色是一個戰略大後方,通過武裝裝備和軍用物資的輸出為英國和蘇聯這兩個前線國家輸血,始終將這兩個國家的軍力頂在前方。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向北極圈中的蘇聯摩爾曼斯克港運送武器彈藥,不能讓蘇聯倒下。

往西,美國面對的是貪得無厭的日本。其實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的戰略方向就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向西徹底擊垮日本。因為在這個方向上,除了中國在大陸上牽制日本陸軍外,美國幾乎是獨立與日本聯合艦隊作戰,英國、澳大利亞的幫助非常有限。而隨著中國戰場趨於穩定,日本將其精銳陸軍又布放到了太平洋島嶼上,美國不得不一個島一個島的爭奪。所以太平洋戰爭和偉大的衛國戰爭以及中國抗日戰爭一樣,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戰爭命名的獨立名詞。

而珍珠港事件後,中途島海戰、瓜達康納爾島海戰等一個個海戰幾乎是接踵而至,美國海軍後期發揮出了機器大工業的強大實力,幾乎是一個月就有一艘航母下水,這些都證明了日本在當時是美國必須認真考慮的最主要的威脅。

而美國實際上的對德作戰,是等到北非沙漠上支援蒙哥馬利對隆美爾非洲軍團的作戰,然後才是登陸意大利的安其奧作戰,再後面是開闢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這個時候整個二戰的各個轉折性戰役都已經完成,比如中途島海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等,盟軍已經開始了全面的反擊。美國也就可以憑藉自己強大工業作為後盾,對德國和日本進行了兩線作戰。

最後要知道,對日本的太平洋戰爭,是美國獨立打下來的,而對德國的戰役,是各國盟軍一起打的,而明顯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的那些航母、戰列艦和艦隊的造價以及人員明顯比投往西歐的那幾個軍的坦克裝甲車輛要昂貴得多。

你說美國在二戰的主要作戰方向在哪裡呢?


虹攝庫爾斯克


這個是最基本的判斷,如果你被好幾個人圍攻,能力有限你就會盯著最弱的打,如果能力允許,你就會盯著最強的直接幹倒,美國就是如此。

珍珠港事件是整個二戰的分界點,換句話說,美國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提前參戰,美國的加入,使得同盟國逐漸取得優勢,因為美國最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以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支援同盟國。但是現在還有的人弄不清楚,為什麼美國的太平洋艦隊被日本炸的一塌糊塗,美國卻還要先攻打德國,這又是唱的哪一齣?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人民一直都反對自己國家參戰,他們只想在戰爭中發財,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戰火蔓延到了美國,數千人的傷亡,美國總統羅斯福宣揚對日本的種種行徑,最終美國人民才同意參戰,但是要求是直接幹翻日本,然而羅斯福等領導人最終決定“擒賊先擒王”,畢竟有足夠的實力,所以才將槍口對準了德國。

美國這樣做是有原因的

首先:利益最大化

要知道任何一個國家或者人都不會做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美國當時投資了很多國家,而歐洲國家佔比最大,為了維護自己在歐洲其他國家的利益,所以才決定先穩定歐洲其他國家。況且當時英國都快淪陷了,美國再不出手很可能就被德國佔領,到那時候就更加棘手。

其次:德國更近

從距離上來講,美國和德國更近,這也意味著受到的威脅就越大,說不定哪天德國就進攻美國了,反觀日本,他們主要戰場在中國,被牽制很多,如果以當時日本的能力,打到夏威夷就已經很不錯了,更別說攻擊美國的西海岸,美國認為日本的威脅不如德國大。

最後:擒賊先擒王

當時的大部分強國都在歐洲,如果美國贏了德國,幾乎就可以確立世界老大的身份,二戰時英國和法國都受到了極其嚴重的轟炸,日不落帝國和法蘭西帝國已經成為過去,美國將會成為新世界的霸主。

反觀美國如果先攻打日本,最多也只能決定東方戰場的局面,把控不了整個局勢,如果攻打日本,有人說莫斯科和斯大林就會面臨危險,可是美國想的更深層次,萬一蘇聯贏了德國,那美國就錯失良機,蘇聯將會越來越強大。所以美國採取了防禦日本進攻德國。


羽評郡主


美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實際上是更強大的英國,或者說是英國的延續。



英國自從確定了歐洲地區的霸權之後,便開始執行引以為傲的“大陸均勢政策”。也因此做歐洲地區的老二(或者說歐洲大陸上的老大)非常危險。

在拿破崙的時代,法國成為了歐洲地區的老二。這時英國人為了維護自己在歐陸上的大哥地位,下令讓歐陸上的幾個哥們平起平坐。但這時的法國根本不同意,最終英國先後組織了七次反法同盟把法國當老二的夢想給打破了。



19世紀前期,英國人按到了葫蘆起了瓢,俄國又嚷嚷著做老二,並且勢力不斷向歐洲地區擴張。這時英國又聯合時任老三的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遏制了俄國。

20世紀初的一戰前期,德國崛起成為了老二。英國於是聯合法俄兩個表面兄弟攻打德國。德國戰敗後,老三法國極力的剝削壓制老二德國。但實際上英國為了維護大陸均勢並不贊成法國壓榨德國。

當時的美國佬看到英國人的地位後非常羨慕,所以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做到歐洲上帝的位置上去。終於等著等著二戰爆發了,美國人的機會由此而來。



二戰爆發之前,德國迅速崛起,蘇聯也成為了一個不可小覷的勢力,還有法國也一直作為歐洲老二管理歐洲的小弟。

英國人這一次看到了歐陸之上三強崛起,再次玩起了平衡戰術。以綏靖政策縱容德國,並且希望德國去咬蘇聯。德國當時說咬蘇聯可以,把捷克給我就行。當時的捷克和波蘭是一戰後法國支持成立的,所以英國毫不心疼的說“給”,這樣削弱法國的同時還可以讓德國攻打蘇聯,太值了。

德國看到了英法的態度,迅速明白了英國的意圖,於是和蘇聯說;“兄弟有人玩大陸平衡,我先把這個玩平衡的滅了,咱倆在較量一番如何。”蘇聯當時也同意了,於是在1939年8月23號兩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於是甩開了膀子開始幹,在吞併了捷克後並不滿足,於是又吃掉了波蘭。英法一看德國兄弟太不講究了,不按套路出牌呀,答應打蘇聯,反而還吃我們的小弟。於是在德國進攻波蘭後的第三天1939年9月4號對德國宣戰。但這次是隻宣不戰,英法還是希望德國攻打蘇聯。

德國看到了英法只宣不戰,德國又進一步攻打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最後捎帶把法國也滅亡了。這時希特勒還制定了“海獅計劃”,雖然不列顛空戰中希特勒戰敗,但英倫三島被全部封鎖,英國的形式岌岌可危。



這時的美國政治家們嘗試著把自己當成歐洲的上帝,以上帝的視角去看待這件事,希望通過稱霸歐洲來稱霸世界。所以他們開始尋找有利於的戰機。

終於1941年德國攻打蘇聯,而且德國的盟友日本也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這件事讓美國對日本開啟了石油禁運政策。1941年12月7號,日本為了石油狗急跳牆,珍珠港被日本一鍋端了。這時的美國可算等到了機會,第二天就向日本宣戰了,之後的幾天也和德國、意大利宣戰了。



參戰的美國延續了英國的作風,它希望全世界各個國家勢力削弱到平衡。希望日不落帝國的太陽落下,也希望德意志的意志被消磨,最關鍵的是蘇聯也會被德國打成重傷。只有這幾個國家的衰落才是美國崛起的希望,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至於亞洲地區根本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挑戰美國的權威,即便當時的日本在美國眼裡也不值一提。



確定了主要的戰略方向後,美國以主力開始消滅德國。最後的事實也證明,美國打敗德國後,成為了西歐地區的“上帝”,並且成為了世界霸主。之後為了抗衡蘇聯開始扶持德國,蘇聯解體後,也一直在平衡歐洲地區各個國家的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