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皇子當兵的重要性,被釋放的胤祥如何馬上控制豐臺大營?

甘善傑


好嘛,二月河小說裡的劇情都出來了。但問題是,

胤祥似乎在他的兄弟當中屬於“最缺乏軍旅生涯”的那一個,這方面他可能連雍正帝都趕不上。

史載,康熙諸多皇子中,有過從戎經歷者(當然未必真刀真槍上陣殺敵,只要曾經扈從御駕親征就算)不在少數。

比如皇長子胤褆,據康熙朝效命清廷的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前者曾2次隨康熙帝出征——1690年,年僅18歲的胤褆就作為參贊軍務的副將,跟隨裕親王、伯父(康熙異母兄)福全出征討伐噶爾丹,對於清軍在烏蘭布通之戰中大敗準噶爾部立下功勳。6年後康熙率兵親征二次攻打噶爾丹,胤褆又隨從護駕,與內大臣索額圖搭班指揮最精銳的禁衛軍前鋒營。

再如皇三子胤祉,二月河小說裡把他描繪成只知玩文弄墨外帶“有賊心沒賊膽”的文弱書生,實則胤祉擅長騎射、文武兼備,1696年康熙親征噶爾丹時還委派他掌管鑲紅旗大營(作用和地位相當於監軍)

而後來當上皇帝的皇四子胤禛,當時也奉康熙之命前往掌管正紅旗大營,多少算是見識了打仗,也聞過硝煙味。就連那個看起來沒掌過兵權的皇八子胤禩,也曾奉命當過內務府總管,而其重要職責就是做好皇帝的日常警衛工作,同時管理好下屬專門幫皇室打造御用刀槍、弓矢、鞍馬的武備院,相當於“侍從長+軍需大臣”的角色。

至於後來大名鼎鼎的撫遠大將軍(該職務是戰時清廷委派的前線最高指揮官,有權統轄、調動戰區內所有軍政資源,清朝歷史上總共就出過9位)、皇十四子胤禵,更是武功赫赫。他不僅與雍正帝胤禛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還帶著10餘萬大軍在甘青藏地區打了好幾年仗,並因平定當地叛亂而威震西北

與上述皇子相比,“十三爺”胤祥雖然被《八旗通志》描繪為“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還在面對猛虎來襲時從容鎮定並敢於手持利刃上前搏鬥,觀者無不對其神勇佩服得五體投地,但胤祥在康熙朝除了幹過一些隨從皇帝出巡、鼓勵農桑、祭拜泰山之類的“文事”,並沒有確切資料表明他像二月河小說中所講的那樣“曾在古北口練兵,乃至於他的老部下遍及京城駐軍各要害位置”云云。

相反的,由於1707年受皇太子胤礽遭廢黜一事牽連,胤祥長期被康熙帝冷落(曾短暫軟禁)。關於這段歷史,雍正帝后來倒是說過幾句公道話,他認為胤祥之前一直受父皇喜愛,所以很可能因此遭到其他皇子陷害,借廢太子之事告了胤祥的“黑狀”。

實際上,胤祥真正開始接觸軍務要等到雍正七年(1729年)——他被任命為新組建的軍機處軍機大臣,不僅負責選拔武官、籌備西北用兵事宜,還負責管控漢軍侍衛和看守圓明園的八旗兵。從這個角度來講,二月河其實是把20多年後胤祥才享受到的“軍權”提前至了康熙年間,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小說故事情節的衝突性、可讀性。

而從史料記載來看,真正對雍正上臺發揮大作用的高級將領不是胤祥,而更可能是當時的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隆科多,因為其掌握著京師內城主要兵權,包括諸皇子在內的王公大臣都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之下。可以說,若無隆科多從中“幫忙”“配合”,甭管雍正是合法繼位也好,還是篡奪皇權也罷,都不可能比較順利地達成目的


網言軍事


簡言之:

1、“皇符”的作用——如朕親臨,封建王朝皇權大於天;違者,輕則本家砍頭,重者誅九族。

2、十三爺的個人形象及威信——讓人服之、願跟你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