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皇子胤祥爲何去世後被追封爲鐵帽子王?

聚膳源


清朝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這個鐵帽子王就是他們的後代承襲爵位的時候,是不需要降一等的,也就是所說的世襲罔替。而其中八個是清初開國的時候立下赫赫戰功的,其中六個是親王,兩個是郡王。

另外四個是清朝中後期的,因為這個時期所能立的功勞不能跟清初的相比,所以就顯得更加的不容易,分別是雍正時期的怡親王允祥、咸豐時期的恭親王奕訢和醇親王奕譞、光緒時期的慶親王奕劻。

那我們來看看允祥為什麼能夠得到如此的殊榮,這個就得允祥的經歷來說起了。允祥原名叫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子,生於康熙二十五年,而雍正帝生於康熙十七年,也就是說雍正比允祥大八歲。

允祥的生母是敬皇貴妃章佳氏,自從康熙三十七年起,康熙帝每次離京,都會帶上允祥,而從允祥在雍正時期能成為雍正帝的最得力的助手來看,說明允祥的能力很強,人際關係也不錯,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一次被廢黜,而允祥也受到了影響,被圈禁了一年。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讓諸皇子用輪班制的方式陪同康熙帝外出,但是允祥卻是例外,康熙帝每次外出,還是帶上允祥。

康熙五十年,允祥的腿上長了毒瘡,四阿哥胤禛為他尋找了很多名醫為其醫治,也正因為允祥生了這樣的病,所以在康熙朝並沒有受到特別的器重,但值得說明的是,允祥並沒有被康熙圈禁十年,那個只是電視劇《康熙王朝》的說法而已。

這個對允祥來說可以算是比較逆境了,但正是這樣的經歷反而磨礪了允祥,使得他在雍正朝有所作為。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帝就晉允祥為和碩怡親王。允祥與雍正帝相人早些年的關係,雖然沒有太多的史料。

但可以肯定的是,兩人的兄弟之情很深,雍正帝在允祥的祭文中提到,允祥的算學還是由雍正帝來教的,兩個人相處的時間算是比較長的,而且每次隨康熙到塞外的時候,兩個人都是形影不離。

允祥的能力確實很強,雍正帝的很多事情都交給了允祥來處理,對於允祥來說,像雍正帝與允祥這種亦君臣,亦兄弟的情況並不多見,也因為允祥身體本來就不好,又加上過於牢累,在雍正七年就病倒了,雍正八年五月,允祥去世,終年只有四十四歲。

可以這樣說,允祥之所以能被追封為鐵帽子王有兩大原因,第一,允祥和雍正帝的關係很好,第二,允祥的能力很強,是雍正帝最得力的助手。


歷史簡單說


怡親王愛新覺羅·胤祥於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去世,時年45歲。雍正皇帝賜其諡號為賢,將允祥之名改回胤祥,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可謂生榮死哀,備生人之全福。

他是雍正皇帝最寵信的兄弟,在雍正一朝位高權重。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三爺胤祥為人磊落坦蕩、仗義執言,頗具美名,甚至被稱之為”俠王“。筆者相當喜歡二月河塑造的這個藝術形象,但其內核也是來源於文獻資料,大體與歷史上真實的胤祥形象差不多。


胤祥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生於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十月初一。由於康熙的兒子此前有不少夭折,就存活者敘齒排名,胤祥便成了皇十三子,人稱十三阿哥。他在康熙朝的政治生涯浮沉,大概以廢太子事件為界。

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康熙帝忍痛廢黜了皇太子允礽。此事掀起較大風波,也引起多年的儲位之爭,胤祥自此備遭冷遇。在此之前,胤祥是一位恩寵優渥的皇子。他生秉粹質,至性過人,祗服慈訓,先意承志,靡不周悉,深得康熙寵愛。從十三歲至二十二歲,多次隨從父皇出行巡幸周天。

伴君如伴虎,與皇父相處也是類似。胤祥實質上並無奪嫡的野心與資本。在諸皇子中他似乎不是一個希冀皇位的角色,但又很難說他與儲位競爭的政治旋渦毫無牽連。現存文獻中並未明確提到允祥是屬於太子黨或是其他任何一個派別。但在廢太子事件中,他莫名其妙地受到牽連,地位一落千丈,不但被康熙排斥於國家政治生活之外,更是在成年多年後未得到任何封號,算是康熙晚年一樁疑案。

廢太子事件後,眾皇子之間為爭儲位,各樹私人,結成朋黨,互相傾軋,使康熙十分惱火。雖然胤祥在康熙朝未受到任何重視,甚至還被冷落排斥。但在雍正朝,地位卻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政治生涯可以說是大紅大紫。雍正帝即位不久,即任命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進封怡親王,同時奉命領戶部,管理三庫事。甚至追封其母為敬敏皇貴妃。對其長子弘曉,也是賞賜有加,恩遇直極。

胤祥和雍正帝既作為君臣又作為兄弟,其二人的關係可謂是情比石堅。 雍正帝胤禛年長胤祥八歲,他倆雖不是一母所生,但卻從小感情就特別好,這也為後來雙方親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雍正帝曾撰文回憶親自教授胤祥時的情景: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每逢扈從,兄弟倆相依。無論是在宮廷中還是出門外,兩兄弟都會經常詩書往還。雍正帝為了紀念胤祥便把二人的詩歌都整理到了《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此書中,場景描繪異常溫馨。

自古無情帝王家,雍正帝用心謹慎,敏感多變,但與胤祥相處融洽。在《賜怡親王》詩中褒獎允祥:夙夜小心,以忠以誠,弼餘一人。這句詩以最簡煉的方式概括出了允祥在雍正朝位高權重,但卻恩寵有加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政事處理上,胤祥至於軍務機宜,度支出納,興修水利,督領禁軍,凡宮中府中,事無鉅細,皆王一人經畫料理,無不精細妥協,符合朕心,無煩朕之指示。

胤祥處事練達,凡有關吏治民生之事,知無不言,只不過是慎而不宣於眾,退謙而恐居其名,可謂是

惟知有君,而不知有身 。雍正皇帝甚至屈尊為允祥的兒子弘皎與鄂爾泰的侄女作媒,並無不驕傲地說:怡親王實不世出之賢王,卿實國家之名器,真皆朕之股肱心膂,朕有意做此門親者,卿當慶喜者。雍正甚至哀婉地說:朕因怡親王仙逝,中心悲慟,雖強自排遣而飲食俱覺無味,寢臥皆不能安寧。他甚至認為允祥的離世是自己:有獲罪於上天皇考之處,而奪我忠誠輔弼之賢王。在胤祥病亡三個月之後,雍正發了上諭:凡朕加與吾弟子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佐領屬下等項,亦不可挪動更改。
雍正八年底,胤祥長子弘曉依據不可任意稍減的聖意,承襲怡親王爵位。遺憾的是,胤祥生前沒有獲封鐵帽子親王這個稱號,死後才被封為鐵帽子王。

胤祥以謙抑為懷,從不誇耀己功,對雍正毫無威脅感。雍正皇帝心思敏感,而對胤祥每有嘉獎,他都誠惶誠恐,力辭不受,加深了雍正的信任。其恩寵終雍正一朝,有增無減。他去世後雍正帝久久不能釋懷,多次親寫祭文、詩詞表達思念之情。在《花下偶成》一詩中雍正寫道: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在胤祥去世一年後又寫下:節屆香蒲陳似舊,貢來細葛賜誰先的詩句。

怡親王胤祥去世兩週年後,雍正仍有詩哀悼:詰朝端午節,再命罷稱觴。歲月如流邁,容儀何日忘。可見雍正帝仍然不能釋懷胤祥之死,難以忘卻。到了乾隆帝時期,弘曆遵從父訓,依然上諭宣佈:怡賢親王公忠體國,其爵位亦應世襲罔替。辛酉政變之時,顧命大臣怡親王載垣被殺,朝廷選取了旁系承襲王位,自此式微,直至清末滅亡。


歷史傳訊社


向敬之

回答此題,首先應該糾正兩個問題:

1.胤祥去世時,不是十三皇子,而是十三皇弟。時為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已不是胤祥之父康熙時代。

2.胤祥世系的鐵帽子王不是追封的,而是通過雍正命胤祥第七子弘曉襲爵世襲罔替,而使之和碩怡親王世系成為了清朝的鐵帽子王之一。

雍正八年八月,世宗特發諭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與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可任意稍減。佐領屬下等項,亦不可挪移更改。再者,朕於雍正三年春曾降諭旨意,於王諸子之中再封一郡王,以昭恩獎。彼時王再四懇辭,情詞諄切,朕不得已,勉從所請。今吾弟薨逝,朕追念遺徽,中心輾轉,在賢王應有加隆之禮,在朕衷實有難已之情。雖與吾弟素願相違,朕亦不遑顧恤。弘晈著封為郡王,世襲罔替。”(《清世宗實錄》卷九十七)

按清朝鐵帽子王的條件:一是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祿優厚,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三是賜予世襲罔替王府。雍正不僅封了胤祥第七子弘曉為怡親王世襲罔替,而且又封其第四子弘晈為郡王世襲罔替。雙份殊寵,亙古未見。

這也是清朝第一通過皇帝恩封而實現的鐵帽子王,而不同於清初以開國軍功獲封的八大鐵帽子王。

《雍正王朝》胤禛與胤祥劇照

雍正之所以這樣恩封胤祥世系,厚待其子女,原因就是他曾是雍正即位的主要幫手,後為雍正執政的第一重臣。他在雍正即位之初,受封總理事務大臣、和碩怡親王,總理戶部和全國水利,出任軍機大臣。雍正帝說:“吾弟怡賢親王之事朕躬,至誠至敬,翊贊勖襄;於宗社國家,民生吏治者,功勳懋著,自古罕有比倫。”(《清世宗實錄》卷九十七)

對於雍正而言,胤祥不僅幫助巨大,而且極有忠愛之心,所以,使其世系成為鐵帽子王,也是因為他讓雍正認為“自古史冊所載賢王懿戚,從未有可與王比倫者”(《清世宗實錄》卷九十四)。


以禮觀書


雍正是以冷門姿態繼位為帝的,在康熙晚年帝位的熱門爭奪者,一方為太子黨,其支持者一開始為索額圖及滿清勳貴一系,廢后重立則變為講究“立子以嫡”的漢官,他們所依仗的是傳承幾千年的禮法正統,另一方除早期依仗明珠支持不知深淺的皇長子(事實上因為血統非嫡加上個性、朋黨等問題,康熙似乎從未考慮過讓他繼位),後期主要圍繞著皇八子和皇十四子,前者能力強人緣好,但母親身份卑賤,後者在前者自知繼位無望後成為“八爺黨”的第二個代理人,年富力強且展力邊疆,都是皇子和朝臣矚目的人選。

相反,領到康熙“戒急用忍”座右銘的雍正一直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在繼位前一直是半紅不灰的角色,既不輕易加入任何一位兄弟的團伙,本人也不立團伙、不暴露爭位企圖,在這種情況下連被抬入本旗、妹妹嫁給自己做側福晉的年羹堯都疏於問候(反倒去問候皇三子)被他痛斥,和兄弟們間的關係也只能算不遠不近,他繼位後對“八爺黨”辣手無情更多出於政治考量,擔心這些差點上臺的政敵對自己帝位構成威脅,反倒是對三哥允祉和同母弟十四弟允禵的苛待有情緒在內,前者是對他曾經“分寵”於父皇泛酸(和許多文藝小說的描寫不同,其實康熙一直對雍正較關愛、欣賞,“戒急用忍”的題詞與其說是批評毋寧說是關愛,而其它方面他晚年對胤禛很少說重話,相反,皇八子被多次痛斥不是自己兒子,皇十四子被踢,皇十三子胤祥則被關了10年,和胤禛享受相同待遇的只有皇三子),後者則毋寧說是一種失落——我們是一個媽生的,你這是要幹什麼?

對於沒有捲入爭位嫌隙、也無類似允祉、允禵這類微妙小情緒的兄弟行,雍正其實是比較善待的,比如十七弟允禮、有殘疾的七弟允祐、過繼給他人的十六弟允祿、一波三折但最終成為胤字輩長壽冠軍的胤祹,以及幾個幼弟,基本上都受到善待和禮遇,其中允禮等還獲得重用,這一方面表明雍正所謂”苛待兄弟“主要是政治考量,其次是”小情緒“,這兩者都不挨著的兄弟他還是比較好說話的,另一方面他很敏感且好面子,對”虐兄害弟“一類小道消息耿耿於懷,也必須善待對自己構不成威脅的兄弟們,此外,從硃批可知他其實是個感情細膩豐富且起伏很大的人,也的確需要一種基於自身政治地位安全前提下的兄弟情分。

而胤祥的情況和這些兄弟更不同:他和雍正年齡相差8歲,自幼喪母的他從小跟隨雍正長大,不僅經常在差使上充當胤禛副手,而且他的數學還是雍正教的,兩人是玩伴。胤祥不討康熙喜歡,動輒遭斥甚至被長期圈禁,原因至今也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他絕非雍正最憎惡忌憚的”八爺黨“,且圈禁期間和出圈禁後也一直和雍正保持極其密切的關係。可以說,在皇子時代胤祥是唯一面目清晰的”四爺黨“,其他皇子最多是中立,甚至在朝臣和旗人大員裡”四爺黨“也屈指可數(前面提到被抬入胤禛任旗主的鑲黃旗的年羹堯就先後攀附過胤祉、胤禵,他還是雍正的外戚),這種雪中送炭的情分雍正當然不會不記得。

雍正繼位後胤祥充當了雍正和地方官員間橋樑的作用,地方官員的密摺很多要經手胤祥轉交以資機密,他們進京陛見也往往要先拜謁胤祥,由後者安排,雍正曾多次直接批示地方官,進京要投靠胤祥門下,不用費心思考慮走任何其他門路,足見寄託和信任,而胤祥對這一使命也殫精竭慮。不僅如此,胤祥還一手操辦雍正的”業餘生活“,內廷造辦處等專門為雍正設計各種用具甚至玩具的地方也由他負責(雍正其實是個很喜歡玩,而且頗有品味的人),這就讓他們間不僅有親密上下級和”同黨“的政治情誼,還有著獨一無二的”真兄弟“般的親暱。

這樣的一個人突然”過勞死“,對政治上有遠大抱負、情感上需要寄託卻又羞於啟齒的雍正打擊之大可想而知,在操辦胤祥喪事時許多被他認為”不夠悲痛“的皇親國戚和大小官員被斥責甚至處分,他破格給予諸多頂級待遇,可以說是政治需要和情感寄託的雙重因素所致


陶短房


雍正諸多兄弟中,胤祥最得其心。也只有在胤祥身上,雍正才體現了真正的兄弟之情。雍正即位後,胤祥所得到的,甚至超出了皇弟應該得到的——死後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當然,這個鐵帽子,不是雍正而是乾隆給的。只不過,如果沒有雍正給予胤祥的諸多殊榮,乾隆也不至於無緣無故給一位已故的叔叔如此厚愛。

雍正為何對胤祥這麼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胤祥的母親章常在,和雍正的母親德妃關係很好。章常在死後,德妃便將胤祥帶在身邊撫養。雍正當時還是“四阿哥”胤禛,對這個低眉順眼而且絕無可能與他爭奪皇位的異母弟弟(常在的身份太低,胤祥自然也不作非份之想),還有頗有兄長之情的。

其次是胤祥的為人,也確實是忠厚老實。相比他那些精以骨子裡頭的兄弟們,簡直是濁流中的一股清泉。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第三點——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皇長子胤禔和皇四子胤禛奉命看守。康熙因為胤礽的胡作非為,大受打擊,甚至當著群臣大哭,“至於仆地”。而且下旨:“諸皇子中,如有謀為皇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十月間,皇三子胤祉卻檢舉:皇長子胤禔指使一個叫巴漢格隆的喇嘛施巫術,導致太子胤礽舉止失常。

胤禔平日裡的一些舉動,已經引起了康熙的懷疑。既有胤祉的舉報,康熙便下令徹查。查辦的結果,胤禔被監禁,胤礽被釋放,復立為太子(後來又被廢,實在是個不爭氣的傢伙)。同時被監禁的,還有十三皇子胤祥。

胤祥怎麼被牽扯進來,史料上幾無記載。按理說,胤祉檢舉的僅僅是胤禔,關胤祥什麼事呢?他又不跟胤禔搞在一起。

不管怎麼樣,胤祥這一關,便關了十四年。等到胤禛即位,第一件事便是放他出來,封為怡親王。

這不是很奇怪嗎?當年與胤禔一起看守胤礽的是胤禛。如果胤禔有罪,胤禛即便沒有參與,也難逃干係。為什麼反而他沒有一點事呢?

合理的解釋,是胤祉不僅僅檢舉的胤禔,同時也檢舉了胤禛。就算沒有檢舉胤禛,胤禛也有失察之咎——康熙派兩個兒子同時看守胤礽,本來就是有讓他們互相監視之意。而就在胤禛難以自圓其說之際,胤祥主動出來,為胤禛頂了罪。

胤祥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但是,相比其他兄弟後來的下場,他這十四年的監禁,倒也不算吃虧。

當然,這只是推論。我們只能從常識判斷:從後來雍正父子對胤祥的這種厚待來看,胤祥一定是大大地有恩於雍正,而絕非僅僅是因為當年那點兄弟之情的。

至於真相是不是這樣,不敢肯定。


龍鎮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有個鐵帽子王制度,指的是他們有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他們不像別的王爺一樣,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代,他們的爵位是世代相傳,永不下降,能獲封這個,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光榮。清朝歷史上只有12位鐵帽子王,八位是開國時封的,其他四位是在清朝中後期封的。但是,有一位鐵帽子王是在死後被封的,這個鐵帽子王就是胤祥。那麼,胤祥為何去世之後追封鐵帽子王?

胤祥能被追封為鐵帽子王,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於雍正跟他關係密切,從小時,兩個人就交好,在雍正爭奪皇位時,胤祥就一直站在雍正一邊,還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過,兩個人關係好並不是他封上鐵帽子王的關鍵,關鍵在於雍正上臺以後,胤祥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在處理政務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是個政治能臣,不管在什麼方面都處理得體,而且做什麼都會事必躬親,但最後他積勞成疾,不幸離世。雍正評價他:“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從雍正的評語中可見胤祥的貢獻之大,甚至在胤祥死後,雍正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算是清代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件。


胤祥跟雍正親密的關係,還有他處理政務的功績,胤祥被追封為鐵帽子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而且君臣之間能夠有這樣好的關係,也純屬不易,畢竟伴君如伴虎。


歷史百家爭鳴


十三皇子允祥在雍正朝被封為怡親王,他這個怡親王本身就是個鐵帽子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只不過是在乾隆朝完善王爵制度的時候,把他劃在了鐵帽子王之列。所謂鐵帽子王,這種說法其實是乾隆以後才流行的,清中前期的王爵制度並不規範。

從制度角度上說,王爵一般分為軍功王和恩封王,軍功王,比如多爾袞,主持了入關,比如多鐸,打下了江南,再比如豪格,打下了四川,他們幾個人的親王都是軍功封王,是世襲罔替的;恩封王,一般是皇子,或者是宗室中的親支近派,以血統的親近以及在朝中的地位而封王,這種王爵並不一定會世襲罔替。不過在清初,這些都尚未形成制度,一般情況下,都是老一代王爺去世後,向皇上請旨,由皇帝來定奪該給老王爺的兒子什麼爵位,所以有的時候雖然是恩封王,大部分也都繼續承襲原有王爵,有的雖然是軍功王,但卻被皇上降襲了。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的時候,這個制度才得以完善,乾隆根據早年皇帝封王時的敕書,圈定了七位軍功王和一位恩封王,明確了他們世襲罔替的王爵身份。其中怡親王,是作為軍功王入選的,由於允祥在雍正初年時,居於軍機大臣的職位,又掌管兵事,並且雍正給予他們家兩份世襲罔替的敕書,一份是他本人的怡親王,一份是他兒子弘晈寧郡王,但在乾隆規範王爵制度的時候,寧郡王的鐵帽子被收回了。


紅小豆館主


謝謝題主,我《邸曉居MBA侃歷史》來回答一下:

愛新覺羅.胤祥是康熙帝活下來敘齒的第十三皇子,據記載;胤祥出生於一六八六年的四月。

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是雍正年間胤祥進封為怡親王后由雍正帝加封的,看來還是母以子貴。
(圖片來自網絡)

胤祥自幼體弱多病,喪母,由後宮皇后撫養,其中還有四阿哥胤禛,所以十三阿哥胤祥與四阿哥胤禛比較親近。

二月河的作品雖然是一個故事,但是對十三阿哥胤祥描寫的比較詳細,俠肝義膽,嫉惡如仇,是一位帶兵的好材料。

二月河作品裡康熙當著眾人對十三阿哥胤祥說這樣一句話:不要聽那幫小人嚼舌根子,你的母后人品貴重。就是這麼一句話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猜測,有說十三阿哥胤祥的母親是蒙古土謝圖汗的公主,可是查了各種文獻,竟然不是。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雍正帝即位,在這之前的九王奪嫡的過程中,十三阿哥胤祥堅決的站在雍正帝這一邊,為四阿哥胤禛的登基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雍正帝執政的日子裡,十三阿哥胤祥積極參與了雍正帝新政策的推行,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雍正帝的大政方針,在雍正帝最困難的時候,在朝廷的大是大非面前,胤祥立場堅定,對打擊雍正帝的反對派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應變能力。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二月河的作品中有鄔思道對十三阿哥胤祥說的這樣一句:大事可成,你便是大功臣一個,少不了你的“鐵帽子王”,多年來看你十三爺俠肝義膽,奉勸你一句:你要拼死辭掉這個鐵帽子王,十三阿哥胤祥不解的問道,為什麼?

鄔思道咔吧咔吧眼睛說;十三爺你想,給你加到鐵帽子王,你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到了加無可加的地步你就離死不遠了!十三阿哥胤祥恍然大悟,所以十三阿哥胤祥在位的時候,這個鐵帽子王他一直不要,拼命的辭了!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資料顯示,一七三零年五月四日,一代俠王離去了!雍正帝對於怡親王十三阿哥胤祥的死非常非常難過,想到怡親王胤祥活著的時候曾經的忠誠、能力,想到他擔任的各種重要職務,誰來擔當?

十三阿哥胤祥死的時候年齡四十五歲,配享太廟,上諡號“賢”字,爵位由其子繼承王位,後雍正帝出於對十三阿哥胤祥的功績的賞賜,經議政王會議為“世襲罔替”並追封為“鐵帽子王”封號。

(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網絡等)

歡迎網友們一起互動、評論、批評、留言必回覆!如喜歡請關注頭條號《邸曉居MBA侃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