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入睡難、抑鬱易早醒

焦慮入睡難、抑鬱易早醒

焦慮入睡難 抑鬱易早醒

說起睡眠問題,黃津芳首先向記者提起一個令她難忘的患者。這位患者是個靠做夢寫小說的“能人”。

神奇“患者”靠做夢“寫小說”

前不久,黃津芳接待了一位40多歲的女士。她一進門就說:“我睡眠不好,整宿整宿地做夢。”說著,她拿出一個筆記本,一臉苦笑地說:“我總愛做些離奇的夢,不信你看看這裡面我記的東西,全是夢裡夢見的,什麼事情都有。我前兩天翻了翻,簡直可以把其中幾個片段拿出來寫小說。”黃津芳一看,筆記本上的夢境果然多姿多彩:有拾金不昧的,有遭遇追殺的,有做家務的,還有上山打獵的。黃津芳看著眼前這位女士,語氣肯定地說:“做夢多不代表睡眠不好。相反,它是身體健康的表現”。

黃津芳告訴記者,人的睡眠有一個週期性特徵。每個睡眠週期由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組成,為時90分鐘。其中快波睡眠20分鐘左右,是人做夢的時候;慢波睡眠70分鐘左右,是人處於深度睡眠的時候。這90分鐘結束後,人就會進入下一個週期。如果按睡眠8小時計算,人一夜至少經歷5個週期,所謂的“做一宿夢”,為時最多隻有100分鐘,而深度睡眠將近6個小時。這樣的睡眠,對人來說足夠了。所以,總做夢並非睡眠質量差,而是身體健康、思維活躍的表現。尤其是做彩色的夢,如夢見森林、花園等,更是難得的“好夢”。所以,常做夢的人不必為睡眠質量擔憂。

焦慮入睡難 抑鬱易早醒

黃津芳說,除了某些腦器質性病變、軀體疾病可以導致失眠外,某些心理疾病也能導致失眠,如抑鬱症和焦慮症。

焦慮症失眠的特點是入睡困難,上床後大腦會不自主地插入各類想法和畫面,常常上床兩小時左右都睡不著。如果仔細分析這類人的語言特點,會發現他們經常會用“是不是”、“能不能”、“會不會”、“怎麼辦”等語言來推斷可能發生的事情,體現出自我懷疑的認知模式。觀察他們的行為,這類人常常是提心吊膽,坐立不安。如果讓他們排隊等候,往往缺乏耐心。抑鬱症失眠的特點是易早醒,通常是在凌晨三四點鐘醒來就再也不能入睡。觀察他們的語言,人們會發現這類人常說“我要完了”、“我真沒用”、“我徹底廢了”等語言,體現出明顯的自我否定的認知模式。抑鬱症患者早上起床後非常難受,常常感覺身體疼痛。明明生活中沒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但就是高興不起來,對從前感興趣的事情也懶得去做。抑鬱症患者的情緒障礙常常在早晨最嚴重,晚上相對減輕。

黃津芳提醒,冬季光照少,腦內神經遞質缺乏容易導致焦慮和抑鬱。所以在當前冬春交替季節,人們應該警惕因心理疾病導致的失眠。另外,一年內若連續發生負性的生活事件,比如父母去世、兒女離婚、配偶患重病等,也容易導致人患抑鬱症,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轉自:心理學專家黃津芳:春天應警惕心理疾病導致的失眠(希望能夠幫助每一個需要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