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不安、焦慮、恐慌……負面情緒魔咒,你只需簡單幾步

百度了一下“不安”,冒出的第一個關聯詞:

“不安焦慮症“。不安...焦慮症??已然普遍到疾病範疇了?

一項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在我國,31.6%的受訪者經常焦慮,36.2%偶爾焦慮。42.8%經常“感到緊張或容易緊張”“坐立不安,心神不寧”。可見,接近70%的人都會感到不安。

不安焦慮,已然成為一種社會通病!考試前、面試前、買房、結婚、工作晉升、被辭退......一樁樁一件件,都附著強烈的不安...

寶潔公司前營銷主管,久世浩司就遭遇了一場“不安”的職場低谷。他被派駐到日本工作,生活和氣候讓他極度不適,工作上麻煩層出不窮:項目進展堪憂,銷售額一路下跌,“公司對自己的評價大概很糟糕吧!”他一直這樣焦慮。沒人幫助,沒人商量,沒有寬慰...很長時間,低落、畏懼,覺得自己一敗塗地,想法極度悲觀。最近,常常黏著他的女兒也不再願意和他說話,女兒說:“爸爸的眼睛像幽靈一樣可怕!”

”你工作上沒事吧,別硬撐啊!“妻子握住他的手。

也許我們自己毫無察覺,不安卻潛移默化地阻礙行動,摧毀我們精神啊。

這一刻,久世浩司明白,自己必須改變!

破除不安、焦慮、恐慌……負面情緒魔咒,你只需簡單幾步

他拼命閱讀書籍,參加各種講座,想要抓住一切救命稻草。很幸運,遇見了復原力。《復原力》一書就是久世浩司根據自己的經驗,學習並應用復原力改變人生後,希望告訴大家,如何面對不安焦慮。現在的他已經成為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校長,是資深的復原力教練。他的復原力研修教學還被日本NHK電視臺進行過專題報道。在寫作這本書時,久世浩司依然會偶爾不安,但卻完全不再影響他,甚至轉化為動力,讓他做得更好!

復原力是什麼?是我們面對逆境、困難或沉重壓力時自我適應的精神力和心理過程。

復原力的研究在國外已經開展三十多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掌控情緒的重要性。

復原力教學第一步:走近“不安”情緒。

破除不安、焦慮、恐慌……負面情緒魔咒,你只需簡單幾步

一、剖開“不安”,看看它到底是什麼?

不安是對未來的負面預期。就像久世浩司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一樣,我們很多時候也傾向於對未來持有負面看法。

第一,擔心會失敗:這次考試一定考不好...

第二,喪失的擔憂:感覺自己要被辭退了...

第三,未知的擔憂:啊,這件事情會順利嗎?

事情還未進展,就被一棍子打死。

這種負面預期,讓我們思維悲觀僵化,注意到了嗎?我們焦慮時很難靜下心,理智思考。行動上,怯懦畏懼,反正大概率會失敗,我自己做不到,哪裡還會全力以赴呢?一旦遇到事兒,就習慣性抗拒,呆在舒適區中自我慰藉。

可是,一個人的成長機會,總是出現在他向自己“心理舒適區”外一步之遙的任務發起挑戰的時候,經歷過“估計可能做不到”的工作後,經驗值會狂漲。如果不肯踏出一步,成長就變成了遙不可及。

所以,負面預期帶來不安情緒,誘發持續的負面進展。擔心失敗,真的就失敗了!

二、破除不安的魔咒,只需要簡單幾步

克服不安焦慮的情緒,1,認清它、接納它。它不會因為我們不喜歡,就避開,相反,越討厭他越是糾纏不休。久世浩司介紹了三種情緒覺知的方法:正念法、身體掃描法、為情緒命名。

2,處理不安產生的契機:臆斷。心理學上稱臆斷為“歪曲的認知”,也就是我們歪曲地認為事情總是會朝著負面方向發展。久世浩司認為不安主要來自兩種臆斷:擔心犬和死心犬。擔心犬悲觀—“事情一定不會順利”,死心犬軟弱—“我不行、我做不到、沒有成功先例啊...”。

我們要做的是,逮住這隻犬,三問自己:那隻犬說的是真的嗎?理解的方式正確嗎?還有其他看法嗎?

3,排解情緒。知道情緒在,並且來源於哪隻犬,接下來就需要把情緒消滅掉。可以採用運動系的跑步、健身、爬山...音樂系的聽歌、合唱...呼吸系的瑜伽、坐禪...筆記系的日記等等。

4,練就復原力肌肉。處理情緒的過程會隨著次數的增加而愈發熟練,這種成功經歷,讓我們信心百倍。下次遇到類似情緒,記得回想一遍上次成功的過程吧。

久世浩司說,當他能熟練地處理負面情緒後,漸漸地,外界的評價不再那麼重要,整個人積極樂觀,在工作上越發厲害。

情緒教育在歐美已經成為常態。歐美中小學已實施被稱為SEL(社會情緒學習)的情緒教育,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一個概念或者空談,事實一再證明,情緒控制有用,而且是現代人的必備素質。

破除不安、焦慮、恐慌……負面情緒魔咒,你只需簡單幾步

三、第三類人格:“防禦性悲觀主義者”

嗯,你說的都對,可是...我總是習慣性悲觀,知道不對,可是控制不住自己,擔心犬甩不掉,怎麼辦?

這樣的人,通常會被貼上“悲觀主義者”的標籤。而他們被認為很難獲得成功。

一項研究發現,20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國總統選舉的就職演講中,更樂觀的候選人十戰九勝。而成功的企業家,一大半都是樂觀主義者。在工作中,樂觀的人更容易被提拔。

悲觀錯了嗎?悲觀就是原罪嗎?

當然不是!

美國精神分析師朱莉·諾勒姆博士發現,有一些人,他們言行近於悲觀主義,卻能取得和樂觀主義者同等甚至更高的成就,他們是“防禦性悲觀主義者”,並且數量龐大,據調查,在美國佔據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是“防禦性悲觀主義”。

你其實不是悲觀主義,而是防禦性悲觀主義者。你們,擁有和樂觀主義同等甚至更高的成就!

因為你們有將不安轉化為動力的天生能力。

這類人真的常常感到不安,雖然過去表現良好,“但是接下來的事情還會順利嗎?”甚至故意把事情往壞了想。常常這樣擔憂不已,提前預防可能風險,全身心投入當下工作,時時有危機感,擔心自己做不到,所以目標值不會設定太高,最終取得優秀成績,又會為下一項任務擔憂不已,這樣持續循環。


如果你覺得自己悲觀,沒關係,首先接納並舒緩悲觀所帶來的負面情緒,逮出那隻讓你不安的臆斷犬(擔心犬還是死心犬),用方法排遣掉情緒,認識到自己是否是“防禦性悲觀主義者”,採取適合自己的行動策略。

李大釗告誡後世說:人最容易失去的是今天!如果今天不作任何改變,我們的今天和明天有什麼區別?複製粘貼出來的未來有什麼值得期許呢?當“不安”“焦慮”成為社會情緒,影響行動,至關成敗,誰能更早、更快地抽離出來,並且轉化為動力,誰就能攫取更多資源,更早獲得成功,實現夢想與期望啊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