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勢如破竹的德國軍隊,斯大林為何敢死守莫斯科?

冬爸爸愛你們


為什麼斯大林要死守莫斯科?答案非常簡單,斯大林沒得選擇。在衛國戰爭爆發後,蘇聯快速向新西伯利亞、中亞等戰略後方疏散集中在東歐部分的工業產能,經常被視為蘇聯在領土範圍方面的優勢,也經常被看做是衛國戰爭能夠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

但莫斯科對於蘇聯來說絕不僅僅是一座可以任意疏散的工業城市。蘇聯脫胎於蘇俄,而作為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對於蘇聯的意義甚至不僅僅是政治中心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莫斯科位於東歐腹地、對從烏克蘭到高加索山的廣袤領土都在莫斯科的輻射範圍之內,同時還是連接蘇聯南北防線的交通樞紐。

因此,可以說莫斯科從位置上來說就是個關鍵性的戰略要地,如果失守對於蘇聯來說將造成十分被動的結果。另外,鑑於莫斯科在政治上的地位,蘇聯如果失去莫斯科不但將面臨國內士氣嚴重低落、乃至可能出現內亂的局面,在國際上也將產生對蘇聯戰爭能力的質疑,這甚至將影響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整體形勢。而另一方面,圍攻莫斯科的納粹德軍,也遠談不上“勢如破竹”。在蘇聯衛國戰爭開始時,由於之前納粹德軍幾乎掃平了半個歐洲大陸,又在進攻蘇聯初期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戰果,因此很多人認為納粹德軍在攻打莫斯科時仍然具有十足的戰鬥力。然而由於蘇聯境內糟糕的交通狀況,德軍引以為豪的機械化優勢難以得到完全發揮,在打到莫斯科附近時侵蘇德軍的整體狀況並不算好。

另一方面,蘇聯地處亞歐大陸最北端,其冬季氣候相當嚴酷,“客場作戰”的德軍本來就不適應環境,加之嚴寒天氣造成的影響,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這也是斯大林敢於死守莫斯科的信心來源之一。可以說,在莫斯科保衛戰開始前,德軍稱得上天時、地利、人和三不湊,斯大林如果連這一點都看不透,也就別領導蘇軍繼續進行衛國戰爭了。


軍機圖


面對來勢洶洶、勢如破竹的德國軍隊,克里姆林宮開始銷燬文件,列寧遺體也從紅場移到了安全的地方。留在市內的國防工廠及科學文化機關緊急東遷。1941年10月15日,莫洛托夫通知各國外交使團,隨部分國家機關遷至古比雪夫。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和最高統帥部以及參謀部組成的作戰指揮部卻留在了莫斯科,指揮莫斯科軍民死守莫斯科。斯大林之所以敢死守莫斯科,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蘇聯綜合國力的強大。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不但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而且工業總產值已超過英、法、德,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尤其是國防力量大為增強。在此基礎上,蘇聯從193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設,三五計劃重點發展國防軍事工業,同時建設軍民兩用產業,為未來的戰爭預作準備,重點是航空。當時蘇聯在伏爾加和沿岸和烏拉爾山山麓地帶大規模建設航空工業基地,1938年當年,蘇聯飛機產量比1937年翻了一番,達到7500架。而到了1939歐戰爆發後,年產已經穩定在1萬架的規模,同時,蘇聯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經得起長期戰爭的消耗。這樣的厚實家底,是斯大林敢於和德國血拼,死守莫斯科最根本的底氣所在。

二是蘇聯的戰爭動員能力的強大。蘇德戰爭爆發前,紅軍人數接近500萬人,德國武裝部隊總人數723.4萬人,其中陸軍野戰部隊380萬,空軍168萬,海軍40.4萬,黨衛軍15萬。去除陸軍後備部隊,德軍總人數600萬人。超出蘇軍100萬,但其陸軍後備部隊只有120萬。而蘇德戰爭爆發頭一個月,蘇聯就動員了530萬軍隊,加上最初的500萬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000萬人,已經超過了德國600萬陸軍的兵力。之後1941年8月到12月,蘇聯繼續動員兵力,至少還得有500萬以上的人員被動員,這樣蘇軍即使在戰爭初期損失較大,但損失的軍隊迅速得到成倍的補充,而德軍如上所述,沒有這樣龐大的後備兵源可補充。這樣蘇軍在人數上佔有絕對優勢。

三是德軍逼近莫斯科前,莫斯科的堅固防線已基本形成。蘇軍利用德軍在斯摩稜斯克地區滯留2個多月的時間,在莫斯科以西寬達750公里正面、300餘公里的縱深內,構築了3道防線和9道防禦地帶,修築了676公里的防坦克壕,445公里的防坦克崖壁,構築了3萬個以上的火力點,從而初步形成了大縱深多層次的堅固防禦體系。再加上莫斯科城內武器彈藥充足,光秘密軍火庫就有59座。而且,蘇軍在莫斯科周圍已經集結了125萬人,近1000輛坦克,7600門火炮,近700架飛機。可以說,蘇軍集中的兵力兵器已經較為強大,這是斯大林敢於死守的直接底氣所在。

四是日本的不介入使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同時作戰。這是斯大林敢於死守的又一底氣所在。我們說雖然1941年4月蘇日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但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大本營內就要不要廢止《蘇日中立條約》,發動對蘇戰爭以配合盟國德國產生了爭論,最終日本因種種原因放棄出兵蘇聯。斯大林在第一時間掌握了該情報信息,死守莫斯科信心進一步增強,於是將遠東數十萬蘇軍精銳悉數西調,投入到莫斯科保衛戰當中去。


淮上秋陽


與1812年拿破崙進攻莫斯科,俄軍主動撤離,給法軍留下一座空城不同;斯大林在兵臨城下之際,不但沒有撤退,反而調兵遣將,決定死守,還搞了個驚天動地的“1941年11月莫斯科紅場閱兵”。成了蘇聯和俄羅斯幾十年如一日cosplay的重要節目。

首先,與一百多年前俄法戰爭作比較,1812年,沙俄帝國的首都是聖彼得堡,非莫斯科。

早先俄首都的確是莫斯科,直到十八世紀初,在北方大戰中,俄國打敗瑞典,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由一個內陸國變為瀕海國。經過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把這個荒野一般的出海口城市建成了一個新的、富有朝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命名為——聖彼得堡。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正式從莫斯科遷到了聖彼得堡。

之後,莫斯科作為俄羅斯另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發揮著俄國第二首都的作用,直到1918年3月,莫斯科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

1941年的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也是全球蘇維埃主義者心目中的“勝地”。

莫斯科作為首都,具有極為重要的象徵和現實意義,一旦莫斯科淪陷,就可以視為蘇聯某種程度上已經被德國“征服”,甚至“亡國”。這種結果無論是對於蘇聯國內的軍心、民心、士氣;還是國際社會對蘇聯抗德國能力的信心,蘇聯的國際地位、話語權,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對於斯大林個人來講,一旦丟失莫斯科,斯大林在蘇共中央的至高無上的政治地位,偉大領袖的光輝形象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而且,莫斯科除了是蘇聯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和交通樞紐,周邊地區都是蘇聯的核心工業區。一旦喪失了莫斯科城,就等於喪失了和德軍打持久戰的“能力”。

畢竟,蘇聯地方大是大,但是最精華、人口最密集、工業最發達的城市都在歐洲地區。而此時,德軍勢如破竹一般連奪基輔、明斯克、里加、哈爾科夫等多個重要城市,包括烏克蘭在內的莫斯科以西地區,大部分都已被德國攻佔。
因此,蘇聯要想在德國的進攻之下有抵抗之力,必須保住蘇聯最後的工業基地——位於莫斯科後方烏拉爾山的工業區。

面對德國大縱深穿插的機械化部隊,一旦喪失了工業基地,蘇聯將再無還手之力,而德方藉助佔領區的工業設施和戰略資源(尤其是石油)實力則會成倍增長......

此外,德軍在其佔領區的暴行,比如捉住政委、共產黨員,甚至黨員家屬不經審判或者請示,直接處決;對佔領區猶太人的滅絕性屠殺等等,大家早就有所耳聞,所以軍民上下,都意志堅定,決心死戰.....
此時,蘇聯軍民己退無可退,必須死守莫斯科。否則,等待蘇聯的就是滅亡的命運。

斯大林毫不猶豫的選擇留在莫斯科(儘管撤退用的飛機和火車都已經準備好了),這才有了驚天動地的1941年莫斯科紅場閱兵。

此外,斯大林還是有所準備,也並非孤注一擲。

這就要提及一個至今在德國還有爭議的人物——“紅色間諜” 理查·佐爾格。

佐爾格是德國人,也是個德國一戰老兵,漢堡大學哲學博士。後來加入了共產國際,被秘密徵募為蘇聯服務的諜報人員,但他的公開身份竟然還是個納粹黨員。

1937年開始,佐爾格以德國記者身份(德日當時關係極好,所以活動不怎麼受限制)到中國東北、華北和日本本土蒐集情報。為莫斯科方面提供了大量遠東戰場信息。佐爾格曾通知蘇聯,日本方面正在籌劃南下太平洋,無瑕西顧,短期內,日本不會進攻蘇聯,除非:莫斯科陷落。

加之,早在1939年,中蒙蘇邊界的諾門坎戰役,日本關東軍對蘇軍的慘敗,給日軍帶來了巨大陰影。1941年4月,兩國曾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更加堅定了日本高層擱置“北上“,選擇“南下”的戰略方針,日本的“南下太平洋”計劃佔了上風。這麼著綜合一考慮,暫時沒有兩線作戰的威脅,蘇聯方面決定,調動包括遠東部隊在內的西伯利亞地區的幾十萬蘇軍參與莫斯科保衛戰。

不可忽視的是當時的國際形勢,英國海軍和空軍正在對德國進行封鎖和轟炸,同時英軍和自由法國還在北非發動了反攻,英國的攻勢有效的牽制了德國,讓德國進攻蘇聯力不從心;美國也開始逐漸修改《中立法案》,對蘇聯進行物資方面的援助,美國參戰,指日可待。

此外,斯大林也考慮到了嚴寒的威力,蘇聯的嚴寒除了對敵方士兵毀滅性的傷害外,也嚴重影響著武器的性能,槍栓拉不開、炮兵瞄準器凍壞;而蘇軍的武器上塗有冬季潤滑油,使用非常靈活,嚴寒中長大的蘇軍是在本土作戰,供給力要比德軍強得多,蘇軍的機槍平時都披著槍套,以防凍壞,服裝也更為實用。

結果,到了1941年12月,德軍穿著筆挺的包豪斯毛呢修身制服軍裝在泥地、雪地裡面裡摸爬滾打。此時,莫斯科郊區溫度已降到-40°,德軍面對的是長期駐守西伯利亞,已經非常適應嚴冬氣候的蘇軍.......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在戰爭早期的一潰千里,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以空間換時間,用龐大的戰略縱深拖住德國,吸收閃電戰的動能,把“閃電戰”給拖成“持久戰”。比如,莫斯科保衛戰和次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都是多管齊下,硬生生地把德軍拖到了寒冬,這也算是大國制勝的法寶吧。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莫斯科對於蘇聯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莫斯科的失守將對蘇聯的士氣造成巨大打擊。斯大林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他在1941年10月19日下令:“莫斯科將防守到最後。”德軍雖然在初期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但是隨著戰線推進,德軍精銳戰鬥力逐步在蘇聯泥濘的道路上枯竭。斯大林根據間諜理查·佐爾格線報,得到日本不會進攻蘇聯的情報,他將大批遠東精銳調整至莫斯科前線。1941年12月5日,集結完的紅軍對德軍展開發規模反攻,88個師沿著800公里戰線一舉擊潰德軍,這直接導致希特勒攻擊莫斯科計劃破產,這也成為二戰重要轉折點,給以往戰無不勝的納粹德國敲響了喪鐘。


日曆翻回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發佈38號訓令,代號“颱風行動”,德軍將對蘇聯首都莫斯科起進攻。其包括兩個鉗形進行,德軍第3、4集團軍攻擊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寧方面軍,並切斷莫斯科至列寧格勒鐵路線。第2集團軍攻擊莫斯科南的西方面軍,同時第4集團軍對莫斯科西面發動進攻。

圖、颱風行動中德軍進攻示意圖

德軍為了進攻莫斯科,調集180萬大軍,包括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和599架戰鬥機。德軍在前期的確收穫一系列勝利,最激進的德軍距離莫斯科僅20公里,甚至有將領從望遠鏡中看到莫斯科的重要建築。斯大林為了激發士氣,在11月7日舉行紅場閱兵,並將軍隊直接開往前線。而德軍卻深陷莫斯科周圍泥濘的道路中,整個戰鬥力也不斷衰竭。

在雙方爆發的激戰中,斯大林問朱可夫莫斯科能否守住,朱可夫回答只要有預備隊,應該沒有問題。德軍也不斷遭到紅軍的頑強抵抗,雙方實力開始此消彼長。斯大林更是憑藉情報將大批遠東軍隊調回莫斯科,這些有生力量對德軍形成致命的攻擊,最終德軍撤退到莫斯科280公里處,莫斯科保衛戰以斯大林的勝利告終。


航空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戰爭慘烈程度已經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世紀戰爭。作為二戰的發動者德國法西斯,在短短的時間內橫掃歐洲,當時的世界陸軍第一強國法國,很容易的別德國打敗。但是德國在對蘇聯的進攻中,嚐到了失敗的滋味。德國採用閃電戰,迅速的佔領了蘇聯歐洲部分的大部分領土,但是卻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導致德國在蘇聯的進攻徹底失敗。這個一方面有天氣的原因,德軍沒有計算好時間,導致戰爭捲入了蘇聯的冬季,蘇聯的冬季最低氣溫可以達到零下50度,一直在歐洲生活的德國人很難適應。

為什麼蘇聯當時的領導人斯大林要命令部隊死守莫斯科呢,這個是有原因的。莫斯科是蘇聯當時的首都。莫斯科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假如莫斯科被攻破,可以認為蘇聯已經亡國了。一個國家的首都都被佔領了的話,它的軍隊和人民士氣全無,會對以後的抵抗造成很大的影響。

還有就是蘇聯剩下不多的工業基地在莫斯科地區,蘇聯主要的石油產區,一旦蘇聯失去了莫斯科,意味著蘇聯將失去石油的工業基礎,沒有了工業基地蘇聯軍隊需要的武器彈藥坦克大炮石油都將完全失去,蘇聯軍隊將失去戰鬥力,那時候蘇聯就真真的亡國了。以德國傷亡工業水平,一旦德國佔領莫斯科,補給線長的問題立馬就解決了,德國最需要的石油可以就地得到,德軍可以從後勤線上釋放出不少的軍隊,用於支援前線戰鬥。最重要的是但是蘇聯的冬季已經到來,為蘇聯軍隊作戰帶來了不少的便利條件。蘇聯佔據了地利和天時,再加上蘇聯第227號命令,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斯大林才命令部隊死守莫斯科。


環球網


死守莫斯科是蘇聯以斯大林為首的決策層基於當時情況決定的!特定的時期,特定的環境,個人能力非常重要!斯大林做為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很清楚的意識到莫斯科戰場對蘇德戰爭的重要性。



莫斯科做為蘇聯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果莫斯科淪陷,那對蘇聯軍民的意志打擊是無法估量的,有可能真的會亡國!守住了莫斯科,會極大的鼓舞蘇聯軍民的士氣,提高打擊德軍的信心,從而最終贏得勝利。




天時

蘇聯一到雨季泥濘不堪的道路和即將到來的嚴寒,使德國半機械化的輜重運輸部隊無法滿足前線作戰的需求。前線德軍沒有武器彈藥,沒有食物和冬衣,補給跟不上,只能暫緩攻勢,從而使德軍沒有了一開始進攻蘇聯時的銳氣和鋒芒。最終,以逸待勞的蘇軍有了反擊的資本和信心。



地利

儘管蘇聯丟掉了40%的人口和近半的工業設施,但蘇聯國土廣袤,並未傷筋動骨,其龐大的戰略縱深足以拖住德國,空間換來了時間-彌補了戰時初期的準備不足。蘇聯背靠莫斯科,修築了堅固的莫斯科防線。而且蘇聯能輕鬆的從大後方得到物資和兵員,能適應嚴寒的冬天。這些都是德軍不具備的因素。強如拿破崙,也敗在了俄羅斯的冬天。

人和

莫斯科人民動員起來了,包括婦女和兒童也加入到反擊德軍的建設中,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運送到前線,新的軍事作戰師從西伯利亞和遠東運抵莫斯科,加強莫斯科周邊的前線作戰。當時部署在莫斯科的蘇軍已達到了100多萬人。堅守莫斯科的決心使蘇聯軍民士氣得到極大鼓舞,軍民同仇敵愾,堅決打擊來犯的德國侵略者。



基於以上原因,斯大林死守莫斯科,最後的結果證明了其正確的決斷。


霧影wy


面對德軍勢如破竹的進攻,斯大林死守莫斯科之前,己連續在明斯克、斯摩凌斯克和基輔會戰中損失了約400多萬兵力。

儘管蘇聯國土疆域非常遼闊,戰略縱深非常寬廣,但蘇聯有關於在建設國家層面方面的技術精英,人口最稠密、工業化發達的地區仍位於歐州。此時,隨著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德國業務的成功啟動,蘇聯大部分東部區域都被德軍佔領,因此,如果蘇聯想要在德國的襲擊下抵抗,他們必須維持蘇聯的最後一個工業基地——烏拉爾山脈背後的莫斯科工業園區。

斯大林儘管有多方面的負面形象,諸如暴君、獨裁者、大清洗、濫殺政敵等,但毫無疑義,在軍事戰略層面方面卻是個偉大的軍事統帥!雖然在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對德作戰中遭遇到慘重損失,但斯大林卻敏感的意識到莫斯科戰略、政治、人心背向在對德作戰中,有著超乎尋常的重大意義。此時己經滲透到蘇聯境內數千公里的德軍士兵士氣極度高昂,但同時俄羅斯即將來臨的嚴寒天氣,也己經悄然到來了。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除了組織莫斯科會戰,別無選擇!在斯大林的親自組織領導下,莫斯科秩序井然,除了疏散一些必要撤離的機構外,大部分莫斯科民眾都被組織起來,參加到了保衛莫斯科的行動中來。斯大林並在莫斯科紅場組織了慷慨激昂的閱兵儀式,並發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講;數十萬紅軍將士接受了斯大林的檢閱,同時直接開赴前線與德軍作戰。

因此,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首都,一旦淪陷到了德軍之手,那麼全蘇聯的士氣必將受到沉重打擊,對整個反法西斯陣營,產生極度消極的影響,最終還有可能導致蘇聯亡國,也不是沒有可能。


蘆嘉玉


因為莫斯科是國都唄,一旦國都陷落,蘇聯可能真就不保了。

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權力、文化中心。作為權力中心,擔負著對全蘇聯的管理,一旦陷落,整個蘇聯可能就在幾十年前解體成了多個國家了。

在這裡,集中著全蘇聯最優秀的各方面的人才和各種先進的設備,不可能說撤就撤走的,一旦陷落,四散逃走一部分不好再聚攏,同時一部分被打死,更要命的可能還有一部分直接投向了,成了德國治下的人才。

莫斯科作為蘇聯首都,在蘇聯人心中地位至高無上,在戰爭時代更是精神的寄託。一旦拿下莫斯科,就擊碎了蘇聯人的反抗意志,整個蘇聯民眾士氣必然大減,到時候,必將有成群結隊的人投降德國。而德國如果像在法國一樣扶植個傀儡政權,更是可能要了蘇聯的命。

所以,莫斯科,無論如何都要死守。


北玄武


斯大林沒準備撤退,命令部隊死守莫斯科,在國家危難之際振臂一呼,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閱兵,此時的莫斯科城下已被德軍團團圍住,城破就意味著蘇聯再無還手之力,蘇軍將士在斯大林的指揮下守住了莫斯科城,提高了蘇軍的士氣,等到了寒冷的冬季,殲滅了圍城的德軍。斯大林作為國家元首,在祖國危難之際,與將士們同甘共苦,提高了蘇聯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威望,也為盟軍在西線作戰贏取了時間。


賜天良緣


斯大林堅持死守莫斯科,是出於多方面的原因,但絕不是盲目的死守,當時蘇聯政府的很多機構以及外國使館都奉命撤往古比雪夫。出於政治的丶軍事的.外交的.以及軍心民心的需要,也必須堅守下去。在朱可夫對整個莫斯科防線進行空中視察以後得出結論:德軍的攻勢巳成強弩之未,蘇軍的防線巳基本穩定下來,只要遠東(西伯利亞)的援軍一到,就可以發動反攻把德軍驅離莫斯科。斯大林也正是根據朱可夫對戰場態勢的準確判斷,而決定堅守莫斯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