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能變成中華民族的族名?為什麼不是延續夏朝或秦朝的名稱?

reedaijin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清末梁啟超首先提出來的。而並不是中華民族的族名,在現代語境下,漢族只是中華56個民族之中的一個。



首先,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20世紀民族國家興起後,民族之間相互競爭的理念開始流行,而當時的中國並可以這樣的意識,各族人民生活在一個封建王朝統治之下,國家對於他們來說,更多的只是一個皇帝的朝廷,最慘不過換一個皇帝改一個朝代而已。

彼時民族意識還沒有覺醒,但中國已經被列強西方民族欺負到家門口了,如果中國人還是渾渾噩噩沒有憂患意識抱團抵抗,那麼亡國滅種之日就為期不遠了。

求亡圖存的熱潮迫使知識分子們去思考,去睜開眼看世界,在這樣的思潮影響下,嚴復的《天演論》傳遞出了一個以民族合群競爭的世界。梁啟超在這種思路影響來,漸漸以現代民族主義理論來思考問題,於是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應運而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方有今日之56個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



接下來說一說為什麼我們會被叫做漢人,以至到了民國成為漢族,而不是商族,夏族,或者秦族什麼的。

漢以前,諸夏還未形成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中原也好,蠻夷也好,大多稱呼彼此都是用國名稱呼,而這個國一般也是指諸侯國,並不是周天子的周,或者殷商的商,生活在周地的人便稱為周人,生活在秦地的人便稱之為秦人,這是按照地域來簡單區分族群的一種方式。

而後秦掃滅六國,一統天下,但14年帝國就倒塌了,來不及統一思想,完成六國民眾轉化為大秦朝的人的歷史任務,於是這個這個歷史任務就放到了它的繼承者漢朝的身上。



彼時北方遊牧民族匈奴興起,而為了區別於種地的漢朝人,於是就開始稱呼他們漢人,而漢朝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統,消弭了戰國七雄以國人自稱的局面,諸夏以內,漢朝疆域之下,莫不以漢朝人自稱,「簡稱漢人」自此,漢人才開始出現。

而為什麼到了漢以後,我們還是以漢人自稱,而不是魏人,吳人,或者晉人之稱呼的呢?

其實魏人,吳人,晉人這樣的隨著朝代更迭,都會出現,比如後來的宋人,明人什麼的,只是這裡的含義比價廣,就如我們今天自稱中國人一樣,中國人不等同於中華民族,這就好像一個老外,比如日耳曼人,愛爾蘭人什麼的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一樣,他可以被稱呼為中國人,卻不能被叫做中華民族。

而漢人這個稱呼,是經過兩漢四百年與外族不斷對抗而凝聚出來專指中原人的,這個稱呼到了五胡十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就更具有代表意義了。畢竟那個時期國家有點多,而又是胡又是漢,胡人還有好幾個民族,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國名來稱呼顯然是不恰當的。為了區分胡人與中原人,所以胡人們習慣用上漢人這個在漢朝時期的稱呼方式來指代與自己完成不同的中原人。

並且一定程度上來說,漢人並不是族群意義,而是一個文化群體的意義,並不從血統來界定區分。從此以後,漢人便成為了諸夏文明文化族群的代稱。

歡迎大家討論,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交流。


緣説




自然中華民族也應該是指漢人,漢族。



其實呢,漢族真正名字是華夏族,因為漢朝的強大,漢朝以後開始自稱為漢人,近代以來便自稱漢族,但其實漢族,漢人只是華夏人,華夏族的別名。歷史上實則還自稱中國,中原,中土,神州,九州等華夏之別稱。



所以,還原真正的中華民族概念,中華民族即漢族,華夏族。你同意嗎?


歷史壹加壹


漢族不是中華民族的族名,民族是現代名詞,其劃分有一定標準,如今的漢族是按照一定標準劃分出來的。如今稱呼過去的某一人群為漢族,是對古時擁有諸夏,華夏族裔,漢人,炎黃子孫的稱呼的人群的逆向合理化。中華民族最初由梁啟超在清末提出來表示漢人,梁啟超認為用漢朝命名族名不妥,但由於彼時中國並不只由漢人組成,以國家之名稱呼國家之一族,這一說法被質疑和摒棄。但這個名字被採用,維新派和民國後的革命派皆用來表示漢滿蒙回(回部)藏五大族之完全領土的全體國民。五族大同,五族共和,中華民族為五大族的共同國族身份,是政治概念,但融合為一個民族使中華民族成為真正的民族也是政治者的目標,這在後期的孫文的民族主義上有所體現。新中國成立後,放棄五大族的概念,對國土內民族重新劃分,用中華民族稱呼國土內的五十六個民族。此時中華民族依舊只是政治概念。所以漢族只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不是中華民族。


Philosorain


這說法不妥。

中華民族可不是隻是漢族的代稱喔,這樣說有悖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漢首先當是漢族,但中華民族是漢族為主體為大多數的同時包含有眾多的少數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在封建社會,貴中華賤夷狄,往往存在有族群對立。新社會不存在。

其次,漢,一層意思是漢族,另一層最主要的意思是以中原漢文化為主體的文化體系。夏朝、秦朝等都是形成中原漢文化的不可割裂的歷史發展的組成部分,是漢文化體系之內的。但是漢文化也不能說就完全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範圍更大了,古今中外不斷吸收的發展起來的統稱的文化體系。

中華民族是一個抽象概括的概念。涵蓋面大,不能亂套呀。


再升一級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個漢是如何產生的:

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國,一統華夏。不成想,始皇帝死後沒幾年就天下大亂,劉邦斬白蛇起義,再一次統一華夏。建立的漢王朝,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是漢變成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後來,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徵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

夏朝太久遠了,而所在的區域也不能代表大一統的華夏民族。至於大秦帝國,因為是存在的歷史太短了,實在可惜.....


吃了點飯就不餓


這個問題有點亂,實際就是想說我們為什麼叫漢族,為什麼不叫夏族,商族,周族,秦族。

實際這樣提問,有問題的。為什麼叫漢族,漢族強大,是邊遠少數民族畏懼,才有這個稱謂。也就是打出的名聲。北擊匈奴,把匈奴趕到土耳其。經營西域,致使西域成為我們新的疆土,一個漢族使團就可以滅一個國家。南收百越,南方包過越南都是我們領土,在那騎馬年代,還能遠征萬里之遙,漢人多麼威武。東封倭寇,日本不是被大漢封為漢倭奴王。所以漢人牛逼的喊出犯我中華者雖萬里比誅(事實是萬里,喊出千里,還有點謙虛),這樣朝代是什麼朝代,正是萬國來朝時代,名聲是打出來的。所以漢族人成漢族,還可以叫唐人,大唐也威武,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也是千古一帝 在那時靠打刀片騎馬都打出都比我們現在大的國家。


賺點沒法再小的小錢


用構成民族的四個要素來解釋吧。1、共同地域。漢朝在漢武帝時期起,打敗了匈奴,南越,開通了絲綢之路,到了東漢西域諸國歸屬漢朝,奠定了中國主要的版圖;2、共同語言。語言是以文字作為表現形式,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漢朝時已經字體轉變為隸書,從原來篆書的圓轉弧形,變為方正平直,擺脫了象形的特點,這一變化稱之為隸變。漢字的隸變是漢字的一個里程碑的轉產,第一次能作為一種成熟的文字使用。3、共同經濟基礎,漢初統治者休養生息,使農業發展。這一時期鐵器的出現是農業生產工具的重大變革,使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從而使農業作為中國主要的經濟產業而存在。4、共同心理素質,漢武帝時期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並且在長安設立太學,第一次讓儒思想作為國家的正統思想存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是國家的正統思想存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也成為歷朝歷代知識分子奉行的經典,以致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思想核心。

以上四點,都是在漢朝形成並確立,所以我們這個民族稱之為漢。


蘿蔔76583


漢通天漢,天漢的分野在漢江流域。

劉邦的侯爵是漢王。

天地人三才於秦末乃集於漢王一人,其所以建漢統宗也。

漢族各業薈萃,操有商之業的商人,其行業出身最早可追溯到商朝。

另有工人、農民、兵士、學子等。

工人,在西周時期形成專門的百工機構,稽有《考工記》充填周禮。

農民,是中國古老的樸實身份,是最早誕生的職業名詞。

兵士,是中國國家大事的保衛者。

學子,是中國未來大事的擔當者。


兆昌416


漢朝因為持續時間長,而且影響深遠,最早稱呼漢人是西漢時期的派出使節在對西域各國的文書中就自稱大漢,或者天朝,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把中原人稱呼為漢人,到了唐朝時期,唐朝對外自稱漢家,尤其是詩人的詩詞歌賦都有漢家。到了因此就把長城以南的人通稱漢人。


太興真人liuyu


因為漢朝才是我們黃種人也就是本地人建立的朝代!商周秦都是外來白人建立的!另外夏朝根本就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