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易经》不是教给人们知识的,那么你觉得《易经》带给了人们什么东西?

柔弱胜刚强54986585


这话有一定道理。原因人们对什么是“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才引起争议?古易经确实不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们怎么运用知识。

老子的道德经开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要说明什么是“道”?什么是“知识”?河上公解释道德经时,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是可信的,也是明确的。“常道”是指我们平常说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等是属于常道的范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非常道”是老子要阐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见头不见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道”,就是道法自然的道。现代哲学的本源论,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探讨的就是道。

易经的本质是象数,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是以卦象符号为基础的符号系统。周易的卦辞和爻辞,只是对卦象和爻象的一种解释,由象辞和兆辞组成。孔子的易传只是对周易的解释。明显的侧重于易理的说明,而且宣传的是儒家思想,把易学引向了哲学和伦理的方向。后来的很多学者也都是这样做的,其实对易经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很好的研究。

象数是古人的一种思维方法,已经近乎失传。焦氏易林对象数做过深入研究,现在几乎无人问津。以物取象,以类取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现象学为观察的起点,并认为万物的现象是相通的。这是古人的思维方法,充满了辩证思想。

现在哲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所以有人说哲学已死。才重新开始研究现象学和语言学。科学同样离不开人的经验和万物的表象,象是人类认识的起点。

易经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文化之源。现在很多学者都在研究易经的义理部分,又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易经进行评价。而易经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世界观。并不是传授我们现在的一般知识的。所以说易经不是传授知识的,有一定道理。

要用古人的思维逻辑来研究易经,才是正确的方向。对东西方的古代哲学有些粗浅的认识以后,才有可能看懂易经的基本内容。

我一向认为古文的爱好者,看看易经,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别浪费时间和精力。对各种解释也不必过分在意追究谁对谁错。从孔子开始对易经的研究就已经跑题儿了。不过孔子的跑题有所收获,创造了儒学。

如言语有失,请指教。初学者可以看看各专家们是如何解释“象数理占和元亨利贞”的,就可以了解各种的解释有多大的差异。


老梁139490047


易经有三,最早为伏羲氏所创,称为”夏易”,又名”连山”,以”艮卦”为始,四季六气为指引,六甲值符为断,三元九运为时,奇门遁甲就是以此为本;之后是大禹氏所创,称为"商易\

玄牝中道


《易经》没有知识点需要去记!

《易经》学得是“思路”(易经大师,曾仕强教授)。

对《易经》有一段时间的泛读,读《易经》并不不容易!沉下心来感受、体验它的卦中词,词中义——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怎么说?这部经书,八卦“衍生”到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爻爻几乎对应生活中的“吝,悔,咎,厉,吉,凶”,情绪沉重,似乎稍有闪失,就“凶”了!

哈哈...

当您尝试着用头脑层面去理解时,几乎无法理解,头痛不已!

因为《易经》不是知识,不在头脑层面,不讲“道理”的!

...

用心!用心去体悟,结合自己数几十年的人生,细心回忆,体悟,卦卦读下来,您会发现,您几十年的人生可能在一个卦中几乎说完!

《易经》的重要思路:

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

乾卦对应男同胞(刚健),

坤卦对应女同志(柔顺)

各种万事万物后天规律

……

如有朋友欲学之,当放下头脑,拿起心富之即可,不需要理解,只需要不加主观意见,客观接受。

否则,学的《易经》,失真更多!

——供您参考

(关注的朋友可到主页领取个礼物)



邓明子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易经》

《易经》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本天文书,讲的是天文观测,以及通过天文观测来修订历法,进而指导社会生产,社会生活。

《易经》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天地万物演化的象数模型,它的核心是数。

天下万物,都是从无生有,现在我们看到的一切,在过去都是不存在的。

而让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涌现出来的力量,名之为“易”。

既然天下开始有物,那么万物就会开始演化。

如果宇宙中不存在任何事物,那么显然宇宙中,也就没有任何的事件发生,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时间。

有了物之后,万物各成其所是,万物之间在时间序列的每一个片段发生的所有事件的总和,构成了世界

易,将万物从道中涌现出来;道,进一步推动万物演化。

从道到万物,这个总的动力系统,也是易所起的作用,充万物之体并推动它们生生不息进行演化。

华夏民族的圣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务求天下生生不息,保证万物生长繁衍。

在万物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社会与外界环境互相碰撞,就难免会遇到吉凶福祸,有时候看起来福祸难料。

往哪走是吉,往哪里走是凶,这时候,圣人就要像一个舵手来进行判断决策,好让百姓趋福避祸。

怎么才能断吉凶呢?

圣王通过蓍草建立一个数理模型,来合于天地之数,拟合事物发展变化,进而推断吉凶。

为什么要用蓍草呢?

古人认为,所有的物都是天所开,但是不同的物,载有不同的德。而蓍草之德,合乎天数,所以就成了祭天验天神物。

如果蓍草本身体现着天数,用蓍草建立一个数理模型,与天地相合相参验,就可以推演一切时空中所发生的事,进而可以断吉凶福祸。

天地垂象示范,阴阳难测。

通过易经的模型,万物由象而推导出来数,由数推导出来理,再由理推导出来可理解可利用的结论。

卦象的每一爻,都对应着阴阳互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在整体卦象中的状态,都是易所外现出来的数理。

既然未来的事吉凶已断,那么就要从未来的判断中,退到当前的现实中来指导现实。

而无论未来到来后,结果到底会怎样,圣王都与天下百姓共患难,共进退。

这就是《易经》的作用。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天文而人文。

在远古时期,也就是在伏羲之前,天与人未分,食物较为充沛,对农业的需求也不是那么的迫切。

远古时期的真人们,他们并不是以律历来通天,他们和天地之气同时同步相感应,掌握未来的气候变化,指导生活。

随着人口的增加,食物的减少,农业开始大规模的发展,要进行农业生产,逐渐就形成了分工。

那些通天彻地的圣人们,制定了历法,来指导百姓掌握气候变化,进行农耕生产。

怎么制定历法呢?

这就需要进行天文观测。

天文观测,催生出来了强大的数学应用,在数学应用的辅助下,历法被制定了出来。

历法被制定出来之后,就可以非常直观具体的掌握气候变化,就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历法的制定,是人类一切文明的起源。

可以说,没有历法,就不会有农业,没有农业生产,也就不会有文明。

在历法被发明出来做之后,中国文明,产生了两种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人开始通过历法来推知气候,逐渐人和天就分开了,不复能合而为一;

第二个变化,是社会组织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掌握知识的人,靠劳心而生活,另一部分负责生产的人,则靠劳力而生活。

起初,士人们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到了后来,分工更加明确,士人慢慢的就淡出了具体的劳动。

士与农的分工,后来被孟子总结为劳心和劳力。

劳心和劳力有高下之分吗?

起初并没有,这只是分工的不同。

孟子说过,士人参与组织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以食于功。老百姓负责具体的农事,所以食于事。

在三皇时期,中国的农业文明,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进,变得更加的成熟和完备。

尤其是历法体系,越来越臻至完备。

历法越完备,天人两道,也越来越离决分化。

三皇时期,伏羲画八卦,实际上是一种当时的历法。

女娲补天,是为了修正伏羲历的误差。

神农尝百草,不仅是为了寻药,更是为了农业选种和育种。

天文历法与农业育种,是三皇时期的学术核心。

这时期的士人,他们也多是与百姓共处共事,那是一个遍地都是贤人君子的时期。

从黄帝开始,中国人的文明越来越发达,同时,天人两道,也越来越分裂。

这种分裂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一方面,是国家会生病,另一方面,是人的身体会生病。

这时候的学术,除了研究天文历法和农业生产之外,还需要研究治国理政和治病救人的学问。

在此之前,天下是不会乱的,国家根本不需要治理,人是很少会生病的,也基本不需要像现在这样吃药打针来治病。

黄帝要给天下治病,要给天下人治病,于是,黄帝在天师团队的辅佐下,重新修订了历法,并创立了一套庞大的,可以给天下治病,可以给天下人治病的道术体系。

因为需要治世治人,所以黄帝所创立的这套道术学术体系,要远比三皇时期的道术和学术更复杂更庞大,这就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士人团队,来为这套体系提供智力支撑。

可惜,这种靠吃药来维持社会生命的方式,效能要远低于三皇时期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老子和庄子认为,应该把天下和天下人,恢复到那种不病的状态,自然也就不需要治了。

如果一直依赖圣王不停的治理,天下才能太平下去,那么一旦等君王失德,天下就会崩溃。

从三皇到五帝,中国的帝王世系是一脉相承的,没有中断,没有王朝更替,也没有革命,一直都是自然而然的传承着。

从黄帝到颛顼,再到帝喾,后来帝尧再把王位禅让给了帝舜,帝舜把王位禅让给了大禹。

为什么要把王位禅让给大禹呢?

并不仅仅是大禹治水。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尧舜时期,中国的历法乱了。

历法乱了,四季的顺序乱了,用这种错乱的历法来种地,这个问题非常的重大。

大禹修正了新的历法,让季节不再错位,这是帝舜让王给大禹的真正原因。

古籍上记载,共工怒撞不周山,天塌而洪水泛滥。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大洪水来源在这里。

天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历法不准。

洪水泛滥是什么呢?积年累月,历法的误差多达一个季节,于是就出现了在夏天汛期种地的情况。

三皇时期的天塌,是女娲修正了历法。而五帝时期的天塌,也就是历法不准,最后是大禹修正了它。

夏朝之易叫《连山》,为什么叫连山呢,因为大禹修订的历法,把之前历法不准的地方修正好了,不周山合上了,所以叫连山易。

商朝之易叫《归藏》,周朝之易叫《周易》,夏商周三易,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历法体系,而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对旧历法的修正。

易经是天文书,不是用于人伦教化的书,更不是用来给人算命的书。


平凡2850


有人说《易经》不是教给人们知识的,那么你觉得《易经》带给了人们什么东西?

这问题问的,似乎比《易经》还“高深”,莫非也是易经的东西与口吻否。是以,谁说的你大可以去问谁呗。hh

当然,问到了这,非要让我说,我呀,从小很少接触过《易经》呀,近两年是在国学热这个热风里,不知不觉时而硬是撞入眼帘的,实在孤陋寡闻呀。所以,你问我,易经带给了我什么东西,实话说的话,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神秘”,现在也是,至于,带给别人的是什么,这个,不敢妄猜。毕竟,大道天机的那些,实在太高深,有时啊,不敢碰,等我慢慢了解吧,了解透彻再给你肯定的深刻的回答见解。

至于,这问题,出口就作了限制,说是,“有人说《易经》不是教给人们知识”,这定语定在这,那我又如何答呢,知识都不教,然后教了啥?想不明白,不妨说那就是教了“无知识”,知与无知,相对嘛,不教“知”,那不就是教“无知”嘛?中国有句谚语,无知者无畏,还有句,无(不)知者无罪。

没奈何?我知道我对《易经》无知,易经没教给我“知识”,可不是无知嘛,实话呀,然而,不是也有句话不是说嘛,“无知即罪恶”。奈何?矛盾出现了......知识与智慧莫非是脱离的?预测与算命截然不同意思否?

以上作答莫见外,见谅,没按问题的意思来喽。所以,对《易经》我就不“罪恶”的回答更多了,留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智慧的“美德”吧。该是易经教给人们了美德......


再升一级


《易经》是一门深奥的书籍,没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和较强感悟能力是读不懂这本书的,这本书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常人从中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易学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被称为“群经之首”,是中国人智慧和思想源头,对中国人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中国传统中医、兵法,哲学,建筑布局、乃至农业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卜卦预测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方面 。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个反应仁人君子品质的成语就出自《易经》的乾坤两卦。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改革的思想也来易经的思想。中国许多传统节日民俗都于易学思想相关。




齐居士


朋友!你说错了。

《易经》是教人们学知识的一部奇书宝典,是中华文化,文字,儒家理论的鼻祖。

《易经》几乎涵括了现代所有的学科,中医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人文学,生物学,机械学,数学,文学,化学,物理学,就连现代互联网,计算机云计算,分子学,原子粒子相对论等等,也与宝典《易经》的内容理论不谋而合。《易经》涵括了宇宙万象。

怎么能说《易经》不是教人们学知识的呢?





汝州歌手草原狼LDH


因为从古至今,很多经学家实际上(不一定是有意)误导了民众,使人民不知“易”为何物。儒家把《易经》列入四书五经,然而过去许多精研四书五经的读书人即使能像背诵其他四书一样背诵《周易》,可惜恐怕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明白易经究竟是什么,因为被误导了。

《周易》卦辞据说是文王所编写,可是历史却记载:文王被商纣囚禁在羑里之时,就经常以蓍草算卦。那我们就有个疑问:他当时是依据什么算卦的?是他一个人发明了一种占卜方法,然后又自己总结了一套卜辞?事实上,历史记载《周易》之前还有《连山》、《归藏》两种“易经”,那既然有两种,为什么此外不能有三种、四种?事实上(尽管学术界可能没有鲜明地认识到这个事实),很明显存在第四种易经——《汉易》(包括《京氏易传》+《焦氏易林》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易经”。既然这些“易经”的文字、卜辞都不相同(既然文王、周公写了《周易》的卦爻辞,那就证明《连山》、《归藏》的卜辞肯定不是他们写的;而《汉易》的作者和内容都记载得十分鲜明,和《周易》不同),那么“易经”最本质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实际上历代易学家已经搞清楚了(只是这些精英阶层不向一般普通民众普及这种知识,而是将其变成一种玄学、高层次知识而加以垄断)——就是“符号系统”,即由伏羲八卦经过初步演化成六十四卦(这种演化有点类似于当代计算机从最早的8比特位系统进化为16位、32位、64位),然后利用这种符号系统来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行为进行“模式化”归纳,所以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模式。这种哲学思维模式和西方意义的哲学有同有异,一个主要的区别是:西方哲学要最终把一切现象做总结——归结到心、物二元中某一方上去;而易学是把世间万象归结到一种“气”的运行上去,这种气非心非物、亦心亦物,所以属于西方人所说的二元论。东方哲学都有共通之处,比如佛学和易学就有某种想通。佛学认为一切世间万象的根源是“业力”,这种业力也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和易学所讲的“气”很类似,都可以用现代物理学的“能量”一词来替换。再回到《周易》的本质问题,《周易》早期用途就是占卜,是给六十四卦符号(《连山》、《归藏》以及《汉易》也都使用这套符号,这是四种“易经”唯一的共享资源!)配了一套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他们创编的卜辞而已。如果另外某个智慧达人(例如老子、庄子、孔子等)也自己给六十四卦配一套自己的卜辞,并发明一个不同于周文王的大衍筮法(蓍草起卦法),那可以说这位智慧达人也创编了一个自己的《易经》。不同智慧达人,对于六十四卦符号中的每一个卦怎样做“价值评估”,怎样与现实人事物进行联系,这就是不同人通过观察卦象符号而得到的不同启示和冥悟。所以说,周易以及其他易经的本质在“卦象”符号,是从卦象符号上得出的不同价值评估体系。比如,《汉易》与周易一个重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但利用了六十四卦符号,同时结合了汉代当时已集大成的(春秋、战国才成熟的)五行生克哲学、天文历法、星象知识,给每一个卦上添加了很多补充信息(六亲、世应、飞伏、六神、五星);而周易产生时期,虽然有天干地支,但没有运用到卦象,更没有运用五行,而基本仅限于阴阳之论。

明白了《周易》的本质,再回到为什么现代人读不懂的问题。经过孔子的“十翼”的发挥,他把《周易》卦爻辞中的“心灵鸡汤”(文王、周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那些词句对后人而言,是“心灵鸡汤”)全部提取出来了,使之成为了一种伦理哲学的载体。这样,《周易》在儒家圣贤的发挥下,脱离了原本卜筮之书的本质,而变成了一部伦理哲学教程——教为人处世的。现代人为什么不容易看懂《周易》?因为卜辞本身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背景烙印,经过二、三千年的历史演变,各方面自然风貌、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伦理价值观等等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革,所以你既不知道那段“卜辞”的字面意义,更不明白其内在含义;而且,经过儒家教育的误导(尽管儒家也有人宣讲“象术易”,但在经学不是主流),使人难以还原到符号系统去理解问题,反而咬文嚼字去扣卜辞,还试图从这些佶屈聱牙的字句里面发现“哲理警句”,这就产生了一个致命的矛盾——仍然试图从判断人事吉凶的技术性文字里面提取“心灵鸡汤”!能看懂才怪!比如在《周易》中经常出现的“元亨利贞”四字,儒家士人就按自己的伦理观念,把“贞”理解成正,发挥成“元亨利于贞”(想要“元亨”,你要行的正)的行为道德指导。可是,近现代考古、考证却发现,“元亨利贞”的“贞”字是“占”字的通假而已,也就是说,“元亨利贞”就是说“占卜得吉利”,说白了,就是这一卦“大吉大利”的意思。


九地天心


易经~河图,洛书。连山,归藏,周易。

易经本意为容易之经。

河图为先天气象,洛书为后天地理。

上气下行则化物,下气上行则成风。故天地一气贯通尔。

连山者成于象,以象取易~意。

归藏者形于气,以术取易~意。

周易者全乎理,以理取易~意。

此为易经象术理,故能法相天地。

易道经不易~民生不易。

变易~变中求易。

简易~交流简易。

形成华夏民族人文变化之根基,故能经久不衰!羲皇立易太玄~太乙玄门,分化三教~人阐截。人者求完,阐者明理,截者取道。

人教至仁,阐教至德,截教妙术。

三教宗旨:阐明人生求完正理,以至仁至德妙术截取大道一线生机。

推演九流之术~星占相术遁医兵治艺。演家道为国道,铭大道于经传。

以无上智慧示道于易,

以无上勇猛证道于理,

以发明万化术道于流,

以四情八德治道于世。

易理术德,流于治世。

立易之初,趋吉避凶。使众生得利实惠而生起信仰。

立教之初,修身养性。使众生博学正理,生起信念。

立法之初,导善归真。使众生悔悟向善,生起正行。

大道至简,从易而行。

伏羲全称劈地开天太昊皇帝风祖伏羲氏。

女娲全称创世孕生孝慈圣母福主女娲氏。

自从盘古开天地,青莲创世孕生机。

万物相争只为命,因果循环不自知。

鸿钧老祖传道法,三清臻化渡有缘。

先入道者后成佛,得享神位自安然。

易掌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道演四生~湿,胎,卵,化。

一气成玄,其象在天。

生死轮回,其理在地。

天地奥妙,其数在中。

详参变化,其法盈虚。

夺先之机,得造化功。

因势利导,大法无为。

太乙玄门,分化三教。

传法封神,道术九流。

明灯指引,性了无生。


三教之祖


易经:万事万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寻的,掌握了规律未来是可以预测的……易经是适合运用到各行各业的

比如:投资~巴菲特曾经说过他这些投资的一些原理都是从商圣范蠡那里学到的:“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范蠡也是从已经里边得到真谛

易经也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让我们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更让我们学会如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简易生存……

学易经一定得找个好老师,这样能让你在通往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越来越近,祝你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