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劇:劇種介紹

雷劇:劇種介紹

雷劇原名"大歌班",是由雷州歌演變而來,歷經數百年演出,於1964年易名為雷劇,是廣東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

雷劇,是雷州土生土長之文化藝術瑰寶,是粵西漢族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

雷劇起源於廣東省雷州市(原海康縣),廣泛流傳於雷州半島以及雷州話方言地區。

曾經過勸世歌、歌本班、大班、雷劇的發展過程,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雷劇經常在雷州、遂溪、 徐聞、廉江、電白五縣(市)和湛江市郊和海南島各地演出。其演出人物眾多,場面寬闊,內容豐富,深受群眾的喜愛。

2009年雷劇成為公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雷劇的發展

雷劇:劇種介紹

雷劇起源於雷州歌。舊時,雷州歌是以自我歌唱,自我抒情的漢族民間歌謠。據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端午節,海康南渡河賽龍舟沉船死人,翌年,麻扶村鄉老改為"賽歌臺",進行賽歌活動。自此,雷州歌登上舞臺(鄉里人稱踏樓板)。後來,由民間歌手自由組合,逐漸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參加,稱為"姑娘歌"。當年,姑娘歌一般是用兩個石碾(俗稱石牛)並列豎起,中間擱放一塊牛車板即成舞臺。對歌唱詞是口頭文學、天文地理、風土民情無所不唱,隨問隨答,比賽歌才。姑娘歌對答如流,接近生活,鄉土氣息濃郁,有的姑娘歌還有歌文,內容大致是《勸世戒菸》、《勸人忠義》等勸世歌。甚至有的姑娘歌還有人物和故事情節,深受群眾歡迎。如最古老的雷州歌《斷機教子》就是清代乾隆年間進士海康人陳昌齊寫的。不久,姑娘歌的勸世歌進一步發展成為班本歌(歌班仔)。清嘉慶末年,第一個雷歌班一一北和雷歌班成立。自此土生土長的雷歌班活躍在雷州大地上。

建國之初,人民政府文化部門便採取措施扶植雷州歌劇發展, 如支持藝人雷劇成立專業劇團,努力培養雷劇人材,鼓勵劇目創作和唱腔改革等。最突出的成果是把雷州歌發展成為具有高臺、雷謳兩大腔系的戲曲聲腔,建立起板式變化結合曲牌連綴的唱腔結構,還創造了主奏樂器雷胡。1964年開始正式使用雷劇的稱謂。劇目的創作演出也獲得很大成績,經過整理演出的傳統戲《符兆鵬》、《千里緣》、《斬周忠》、《秦香蓮》、《張文秀》等,新創作的劇目《陳璸放犯》、《雷州義盜》、《武大娘辭轎》、《智馴雷州虎》、《龍珠奇緣》等,都受到各方面的好評。雷劇舞臺出現了李蓮珠、林奮、黃華文等一批觀眾歡迎的演員。80年代專業的湛江實驗雷劇團、海康縣雷劇團和徐聞縣雷劇團,每年演出都近200場;100多個民間職業雷劇團的演出更是年無虛日,平均每年5000多場,每場觀眾幾千人至1萬人不等,有人盛讚雷州是一片"戲曲的

綠州"。

雷劇團有國營的、有鄉鎮企業辦的、也有單家獨戶辦的,夫妻既是文武生花旦,又是班主,形成數以百計的民間藝術團體,活躍在雷州大地上,豐富了當地群眾文化生活,甚至還到外省各地,歐洲等海內外演出,登上大雅之堂。時下,全國戲劇走向低谷,但雷劇這朵奇葩,卻在百花園中溢香吐豔。

雷劇源於雷州歌,悠悠歷史300載。雷劇是廣東省的一個地方劇種,也是一個僅僅流行於雷州半島雷州話方言雷劇區的獨特的劇種,具有濃郁而鮮明的地方特色。湛江,是雷劇的故鄉。雷劇植根於雷州半島,土生土長,由於它語言通俗易懂,並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越來越為雷州人民所喜愛。另指一種流行語。雷劇是從雷州半島百姓喜歡愛唱的雷州歌發展起來的,它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雷州人,受到雷州人民的熱愛。雷劇,是雷州土生土長之文化藝術瑰寶,是粵西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雷劇經常在湛江市下轄的雷州(舊稱海康)、遂溪、徐聞、廉江、湛江市郊和茂名市電白五縣(市)各地演出。2008經過雷劇工作者的不斷探索、改革,雷劇已擁有80多種腔調,其演出人物眾多,場面寬闊,內容豐富,深受群眾的喜愛,成為

廣東四大劇種之一。2009年雷劇成為公示廣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雷劇雷劇用雷州地區方言表演,以雷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聲腔體系完整、曲調優美。唱腔創作以板式變化結構為主,採用原雷謳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謳散、中、快板,高臺羽調慢、中板,高臺宮調中板,原腔混合復、慢板等11種板式,根據劇情和不同的意境採用女聲伴唱,男女聲重唱的作曲手法來渲染不同的戲劇氛圍。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雷劇不斷革新。特別是業餘劇團向民間職業雷劇團的轉變,受到國家文化部的重視。雷劇的改革,在"文革"中受到破壞而中斷,打倒"四人幫"後,雷劇加緊了改革步伐,飛躍性發展提高。 進入新世紀後,一個擁有800多萬觀眾的地方劇種雷劇,像初升的太陽,充滿朝氣和活力,顯得更有生機。

2006年12月15日至2007年1月7日,雷州市舉辦雷劇藝術節,這是雷劇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觀眾最多,時間最長的史無前例的一次藝術盛會。雷劇藝術節以大舞臺、大場面、大氣勢、大影響強勢推出52臺雷劇一個月連唱,為雷州人民獻上豐盛的文化大宴。在藝術節期間還舉行百年雷劇大論壇,百名專家、學者共謀雷劇發展大計。雷劇藝術節贏得好評如潮,根植於群眾的雷州藝術魅力無窮。

雷劇是我國戲劇百花園中靚麗的一枝奇葩,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雷州半島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不斷改革,好戲相繼問世,一批批優秀雷劇演員脫穎而出,雷劇理論研究和唱腔研究不斷取得成果,雷劇在雷州沃土繁榮,長盛不衰。

雷劇的代表劇目

雷劇:劇種介紹

《貂蟬》是根據《三國演義》中呂布與貂蟬的愛情故事創作而成,在傳統戲曲舞臺上,演繹貂蟬的劇目歷來有之,不是"憂國憂民"的傳唱,就是"色情間諜"的調侃,不是拔高就是貶低貂蟬。新編古裝雷劇《貂蟬》則一改傳統套路,以貂蟬為主線,還原有血有肉的真正女子原貌,突出她在愛情與恩情的兩難中依計周旋的掙扎。避開早已改編成名的京劇所歌頌呂布的基調,轉而展示戰場上兇狠的呂布可為貂蟬付出一切真情的另一面。整臺戲情節並不是重點,而是重在人物的塑造,把人物真實化。

《貂蟬》也是在雷劇《連環計》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後者曾於去年參加雷州市第六屆藝術節演出,獲專業組演出獎、演員獎、編劇獎、導演獎、舞臺美術設計獎、服裝獎6項金獎。該劇雖然榮譽傍身,但並沒有就此停下前進的步伐,而是積極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力求更加完美。林奮就當時省的戲曲專家、評委留下的修改意見對劇本一改再改,從2004年10月24日的第一稿直至2005年10月29日的第七稿,已歷經一年的時間,直到《連環計》90%的改動,十易其稿。

雷胡貫穿《貂蟬》主旋律:作為此次最難得、又是最讓人驚喜的音樂獎,打破了雷劇在省級藝術表演賽事零的獲獎記錄,劇團全體人員為之振奮。據悉,音樂獎涵括了音樂設計、編配、伴奏效果,省裡之前一直不將雷劇列為一劇種,只以雷歌命名,此次音樂獎的封銜實則對雷劇唱腔給予了的肯定,冠以名正言順的"名份"。

利用有代表性的雷劇音調作為貂蟬的主題音樂,並在各種情景中再現或是變奏,創造貼切又有特色的氣氛。樂器的配置採用中西結合,以民族樂器雷胡為主旋律,增加古箏、琵琶等樂器的音色,在特定的戲劇情景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西洋樂器則增加了倍大、大、小提琴,使整個樂隊無論是在音色和聲響等方面都得到豐富的充實效果。

音樂唱腔是雷劇的最大特色,必須有樂器的配合。在該劇運用的20多件樂器中,倍大提琴,大、小提琴等首次現身,但它們並非劇團所有,而是從行政單位、退休職工、業餘愛好者等社會各界人士所借,音樂獎的取得與整個樂隊的真誠合作是分不開的。雷劇唱腔一直是雷劇研究專家陳湘生前奮鬥及期盼的,這次音樂獎的取得可以告慰這位為雷劇獻出一生心血的藝術家的在天之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