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身邊——雷劇,雷州半島的一朵藝術奇葩

雷劇是是廣東省四大民歌之一,是記載著雷州半島人民生存、勞動、生活的的載體。雷劇源於雷州歌,經過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四個發展階段,到劇種形成歷時300多年。近年,經過雷劇工作者的不斷探索、改革,雷劇已擁有80多種腔調。雷劇於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在身邊——雷劇,雷州半島的一朵藝術奇葩

雷劇中的經典形象

雷劇起源於雷州半島。舊時,雷州歌是以雷州方言自我歌唱,自我抒情的民間歌謠。據傳,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端午節,海康南渡河賽龍舟沉船死人,翌年,麻扶村鄉老改為“賽歌臺”,進行賽歌活動。自此,雷州歌登上舞臺(鄉里人稱踏樓板)。後來,由民間歌手自由組合,逐漸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參加,稱為“姑娘歌”。

非遺在身邊——雷劇,雷州半島的一朵藝術奇葩

雷州方言屬於閩南語系的一支

當年,姑娘歌一般是用兩個石碾(俗稱石牛)並列豎起,中間擱放一塊牛車板即成舞臺。對歌唱詞是口頭文學、天文地理、風土民情無所不唱,隨問隨答,比賽歌才。姑娘歌對答如流,接近生活,鄉土氣息濃郁,有的姑娘歌還有歌文,內容大致是《勸世戒菸》、《勸人忠義》等勸世歌。甚至有的姑娘歌還有人物和故事情節,深受群眾歡迎。

非遺在身邊——雷劇,雷州半島的一朵藝術奇葩

雷劇表演

雷劇結構嚴謹,平仄協調,韻律優美。每首4句,每句7字,有的每句前可加2至3字,稱為“歌墊”;第一、二、四句末字押雷州音韻(其中第一句末字不能用陽平字,第二句末字只能用陰平字,第四句末字只能用陽平字);第三句末字不用押韻,但必須是仄聲;第二、四句的第4字是陽平聲。這就是雷州歌格律。

非遺在身邊——雷劇,雷州半島的一朵藝術奇葩

雷劇唱腔

這種格律接近七絕,唱起來琅琅上口。其腔調自由,喜怒哀樂隨心所欲自由唱,如親人死了,以歌代哭;女子出嫁,姐妹夜裡集中,以歌訴情陪嫁唱等。雷州有一句很流行的俗語叫做“一條歌唱到城”,即趕集時沿途接連不斷地唱歌,直唱到城鎮。這種自由腔調開口即唱,才使雷州歌得以一代代傳承下來。

非遺在身邊——雷劇,雷州半島的一朵藝術奇葩

在雷州半島,雷劇市場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來,這與國內戲劇市場慘淡的大環境形成鮮明對比。據不完全統計,雷州市有專業、業餘雷劇團在300個左右。這些劇團年平均演出場次在100場。以此來計,全市每年有3萬場雷劇在廣大農村的大小舞臺上演出,獨特的唱腔、音樂和唱詞演繹著人間喜怒哀樂,溫暖和撫慰著鄉人們質樸的心靈,讓他們在生旦淨末醜的角色裡辯識著人間真善美。

非遺在身邊——雷劇,雷州半島的一朵藝術奇葩

:雷州市雷劇藝術節劇照

現在雷劇已具有相應的規模,整個團體的藝術結構達到戲曲劇種的要求與條件,觀眾喜愛有加。雷劇經歷三四百年的發展,已經走向成熟。湛江市實驗雷劇團1992年一度晉京演出,盧凌日創作的《抓閹村長》,深受京華觀眾的好評,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從此,雷劇在北京的劇壇上傳出了前所未有的一聲南方巨雷。2001年,該團相隔10年後第二次晉京演出古裝雷劇《梁紅玉掛帥》,主演員林奮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非遺在身邊——雷劇,雷州半島的一朵藝術奇葩

雷劇已成為廣東四大劇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