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变形记”里,我们发现了这三件大事!


从阿里“变形记”里,我们发现了这三件大事!


周一,阿里组织结构大调整的消息瞬间刷屏,同时CEO张勇的公开信也被媒体疯狂转载。

作为国内互联网和科技领域的“巨无霸”,阿里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更对整个互联网和科技圈带来深远的影响。

与之前腾讯的大调整一样,阿里此次的“变形记”同样值得关注和揣摩,其中自然蕴含着深意。

同时,此次是马云宣布即将退休后,首次由张勇出面宣布重大事件,其用意非常明显。

并且,调整中还由两位80后高管(吴泽明和陈丽娟)担任重要的职责,也说明阿里内部人才的新陈代谢已经初步完成。


从阿里“变形记”里,我们发现了这三件大事!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勇

而且,双11刚过没多久,就宣布组织结构调整,更显现出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然而,AI报道(ID:AI-Reporting)则从阿里此次的大事件中,发现更深层次的内涵。

从云计算到AI

阿里云从不被看好,到如今牢牢掌握国内市场头把交椅,已经展现出励精图治的成果。

而此次阿里将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并非简单的概念升级,而是质的飞跃。

云计算,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或服务,更开创了分布式计算和存储的先河,早已成为互联网和科技领域无法或缺的基础设施。


从阿里“变形记”里,我们发现了这三件大事!


正是依托阿里云在背后的支撑,阿里淘宝和天猫两大电商平台才能经受双11严酷的考验,也促使天猫获得了2135亿成交额的新记录。

不仅如此,阿里云同时还在为阿里其他的产品和平台提供支持,并向更多第三方用户开放,据悉其2017年的营收已超百亿元。

通过云计算所提供的灵活、便捷和低成本等特点,不仅为阿里,也为中国互联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云计算也为大数据、AI搭建了强大的基础设施,助力数据的挖掘、分析,为AI提供“枪支弹药”,推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

正如马云所提出的“DT时代”一样,数据依然是重中之重。

从云计算到AI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如何利用好数据,将数据的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所以,AI报道(ID:AI-Reporting)认为,阿里此次针对阿里云事业群的升级,其最大目的仍然围绕数据,正是在数据的推动下,AI才能越走越远、越来越强大。

低调的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

与大名鼎鼎的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相比,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阿里AI Labs)就显得低调不少,甚至有些神秘。

另一方面,它也一度被人用“鸡肋”来形容。


从阿里“变形记”里,我们发现了这三件大事!


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在2016年低调成立,尽管面向AI研发,但主要产品却是智能音箱,因此引来不少非议。

毕竟在人们印象中高大上的AI,提到应用必然是机器人、自动驾驶之类,智能音箱显得有点不上台面。

其实,对标亚马逊Echo的天猫精灵,从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之间,销量已累计超过500万台。其中天猫精灵X1是全球销量最大的中文智能音箱产品。

可以说是,继承天猫盒子之后,又一热门终端产品。

从数据的角度来说,天猫精灵也是一个全新的数据入口,更是AI落地的终端。

因此,其意义同样不可小窥。

而且,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产品已向AliGenie硬件开放平台、行动机器人进行拓展,


从阿里“变形记”里,我们发现了这三件大事!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 陈丽娟(浅雪)

同样低调的创始人陈丽娟(浅雪),只有从资料上才能发现,她是淘宝网第一代产品经理、淘宝网产品团队总负责人、阿里旗下购物比价网站一淘网总经理、阿里巴巴智能生活总经理、阿里巴巴IoT创建人。

因此,她完全算得上是阿里的老资格,并且见证了阿里从电商产品向智能产品,乃至IoT过渡的全过程,能力也不可小视。

此外,此前阿里人工智能研究院背靠达摩院,主打的就是机器智能、数据计算、机器人、金融科技及X实验室等尖端领域。

在此次调整中,阿里人工智能研究院将进入集团创新业务事业群,陈丽娟也将直接向张勇汇报,由此回到阿里内部体系中,其所肩负的重任不言而喻。

因此,AI报道(ID:AI-Reporting)猜测,通过天猫精灵的研发和应用,阿里势必已获取了大量的基础用户数据,无疑将有助于推动更高阶AI产品的研发。

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本质

张勇在公开信中写道:“要打造阿里商业操作系统,赋能商家,实现‘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我们就要面向未来,不断升级我们的组织设计和组织能力。”

这是继双11后,张勇第二次提到“阿里商业操作系统”这一关键词。

由此可知,阿里对于整个“商业操作系统”寄予厚望,并将尝试全新的商业模式。


从阿里“变形记”里,我们发现了这三件大事!


AI报道(ID:AI-Reporting)认为,之所以称之为“操作系统”,它就犹如一个大平台或者生态,将涵盖大量不同的应用。

而以微软为例,它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平台公司,同时也自称是一家To B的企业。

阿里此处提到的“商业”也代表了To B的发展方向,即该平台上的应用都面向企业级用户。

就像阿里云一样,在满足自身需要之后,阿里很可能将旗下的各种应用开放出来,与更多合作伙伴和用户一起分享,共同打造一个类似苹果APP Store或者安卓电子市场一样的商用AI应用平台。

相信在该平台上,除了传统的互联网工具之外,肯定会包含阿里的大量AI应用,例如AI设计师“鲁班”、智能运营机器人“天巡”、数据中心AI调度管“达灵”等网红级应用,以及图像搜索、语音自学习、机器翻译等前沿技术成果。

马化腾曾表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

腾讯在之前的组织结构调整中,也将产业互联网视作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

其实,产业互联网就是To B的另一种说法。

所以,阿里与腾讯显然所见略同了。

不禁让人越发深信To B业务将成为未来国内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但是,与腾讯不同的是,阿里一直是一家To B的公司。

自创立之初开始,阿里通过企业IT后台、物流、金融等方面To B端的建设,孵化出了阿里云(IT后台)、菜鸟(物流)、金融支付(蚂蚁金服)等基础设施。

未来,在这一基础上,阿里势必加大针对AI应用和技术的研发,用技术赋能商家的目的。

那么,数据+AI+平台,紧握这三大法宝的阿里,如何打好To B这张牌呢?

也许这才是互联网下半场真正的较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