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丨成为泾阳的“茯茶”

器物丨成为泾阳的“茯茶”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茗茶。

茯茶,有“丝路黑黄金”之誉,所谓黑黄金,说的是其形制为砖,内生金花,即学名为“冠突散囊菌”的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体,按泾阳当地的说法,即非泾阳的水、泾阳的气候、泾阳的工艺不能生金花,所谓“三不离”。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电视剧文本中,将其演义为商旅行舟时茶砖偶经河水浸泡而生金花,而这河水便是泾河之水。

泾河是一条发源于宁夏六盘山南麓的河流,在西安高陵县陈家滩附近注入渭河,由于其流域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历代移民开垦、战乱等,以致水土流失严重,所谓“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世人所知的“泾渭分明”即源于此。

器物丨成为泾阳的“茯茶”

作为渭河最大的支流,也作为司马相如《上林赋》所谓“荡荡乎八川分流”中的一支,泾河的主要价值在于水利,比如在秦时所开郑国渠,即是引泾水灌溉关中平原,《史记·河渠书》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以此秦扫六合,王霸天下。

从当世地方主政者经略西安的思路来看,为图谋擘画大西安的区域发展,而预备创造性地重塑一个“八水绕长安”的盛景。作为在陕西境内流经咸阳市长武、永寿、彬县、礼泉、淳化、泾阳六县以及西安市高陵县的河流,泾河的现实意义不仅在于工农业,如在清道光年间就有“藉泾水以熟皮张,故皮行甲于他邑”,而且其在区域交通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器物丨成为泾阳的“茯茶”

不过,此言并非说明历史中的泾河有舟楫之利,盖其“水急石多,浅深不一”。而无论是蒙元时的“泾水九渡”,还是明清两代纂修《陕西通志》关于泾河之渡津与桥梁的记载,一方面道出了泾阳商贸的兴衰历史,另一方面也在说明行路难、商旅艰难,有至今在泾阳民间流传的泾河船工号子为证。

山南水北为阳,泾阳县因此而得名,由于作为关中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南下江浙、北上边塞的要地,泾阳与其毗邻的三原县同为明清之际乃至于民国时期的经济重镇,为“商贾辐辏之区”,所以有“陕西的县泾三原”一说。

而泾阳与三原之所以在明代中后期成为陕西的商业中心,除了其联通东西南北的优势地理位置外,还与明王朝的边防供给政策有关,比如食盐开中等,也正是在中央王朝直接管控食盐生产与流通的背景下,得以成就作为群体的秦商以及泾三原。

器物丨成为泾阳的“茯茶”

茶叶之于泾三原也是如此,据清乾隆年间所编撰的《三原县志》卷四《田赋》载:“明制招商,引分三等:上引五千觔(斤),中引四千觔,下引三千觔。每七觔蒸晒一篦,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结卖,而楚茶复行于原邑矣。”

由是,运至三原地区的茶以汉茶与楚茶为主,而汉茶即汉中所产制,楚茶其来源自是两湖地区,当然也有兴安茶(广西桂林市辖县),而这也意味着汉茶与楚茶在三原市场的流通过程中尚且泾渭分明,在官方的表述中也只是统一作为“陕引”,而尚未完成本土化,更不会以“茯砖茶”名行销省内外。

在今天泾阳官商的叙述中,对于泾阳茯砖茶的定性、定型、定名已然追溯到明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而根据清乾隆年间成书的《三原县志》所载:“万历十三年,题准陕西腹里地方西安等属因无官茶,私贩横行,自是招商定引,汉茶通行西安不过六万觔,原邑之食楚茶至是始广。”

器物丨成为泾阳的“茯茶”

据时人的行文笔触口吻来看,在乾隆年间,无论是汉茶还是楚茶皆未经再加工而成为一种别的什么茶,而且彼时陕西的茶市也主要在三原,直到满清以降,泾阳才取代三原成为茶商总汇。

而据史考,乾隆初期,湖北蒲圻(今赤壁市)羊楼洞商人雷中万创办“羊楼洞茶庄”方始加工砖茶,而羊楼洞也后来成为清代砖茶最大的集散地。而关于泾阳再加工茶的表述在清道光年间卢坤编纂的《秦疆治略》中有所记载:“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万有余人;各行店背厢负货闲人,亦多至数千。”

由此推之,以湖茶为原材料进行再加工的砖茶大约出现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这也意味着泾阳商帮凭借引票所采办自两湖地区的黑毛茶,及至于在泾阳本地加工成型并且得名为“茯砖茶”发生在清中叶以后,而根据前述,泾阳也正是在清代才成为继三原后陕甘青茶马古道上的茶叶集散地。

器物丨成为泾阳的“茯茶”

而其时交通不便,运输也多借助骡马、舟楫、骆驼以及人力,其运力自然有限,而茶商所购黑毛茶在运输过程中几经辗转,北上跨越泾水以后在泾阳就地加工,一方面是秦商坐镇泾阳,沟通南北土货,以此形成了围绕茶叶与皮毛集再加工和贸易于一身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泾河水可“熟皮张”,而泾阳井水则可制砖茶,其“味咸,虽不能做饮料,而炒茶则特殊。昔经多人移地试验皆不成功,故今仍在泾阳”。

如此,在清王朝的中后期以及民国年间,泾阳走出了一条以贸工技为主的商路,以此成为供应边需与内需重要物资的集散地。而关于茯茶的得名,在当今泾阳的一些茶商看来,疑是秦人对于湘鄂“湖茶”音读的错听,而以湖茶即副茶,所言茯茶的原料是散茶和碎茶。

器物丨成为泾阳的“茯茶”

但也有人认为因是在伏天加工,所以称之为“伏茶”,而又写作“茯茶”是由于其有“茯苓”的功效,除此以外,还有一段旧事演绎,说是当年八国联军乱北京,两宫西狩,慈禧出逃西安,泾阳安吴堡女商周莹敬献“茯茶”,慈禧以为“福茶”,即赐名为“福茶”。

以此,成为泾阳的“茯茶”。

[1](明)赵廷瑞修、马理纂.陕西通志[M].山川·泾阳县[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清)卢坤.秦疆治略[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3](清)三原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清)刘焚义等修、沈青崖等纂.陕西通志[M].关梁二[Z].台北:华文书局,1969.

[6]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7]李刚.陕西商帮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8]康欣平、赵国栋.泾阳在明清时期茶叶贸易中的历史作用[J].农业考古,2007(5).

-往期精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