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毛福梅(1882年11月9日-1939年12月12日),籍貫浙江省奉化縣(今寧波奉化市),蔣中正(中華民國第1至5任總統)原配夫人,蔣經國(中華民國第6至7任總統)之母。毛福梅嫁給蔣介石,是由雙方家長做主包辦的舊式婚姻,毛氏又是纏足的舊式家庭婦女,年紀比他大,長相又一般。因此,結婚以後,夫妻二人感情極其一般,蔣介石對她很冷漠。所幸毛福梅心地寬厚,性情柔順,“大姐姐”般地悉心照顧心無定性的小丈夫,事夫維謹,同時盡心盡力地輔助蔣母操持家務,極具孝道,深得蔣母王採玉疼愛。

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新郎拾蒂頭,夫妻難到頭

毛福梅的家是巖頭一帶的望族。蔣介石於14歲時娶毛氏為原配夫人。毛福梅比蔣介石大5歲。女大於男,在 當時是很普遍的現象。毛福梅拜堂成親那天,小女婿鬧出一場大笑話。下午4時許,新娘花轎到達門前,這時按例鳴放喜爆(竹),一群隨轎看熱鬧的孩童和跟大人前來吃喜酒的小客人,都擁到天井去搶拾爆竹蒂頭。年方14歲的蔣介石,見此情景,頓時忘乎所以,也急忙奔出,擠在其他孩童之中,搶拾爆竹蒂頭,引得親友鬨堂大笑。奉化縣有“新郎拾蒂頭,夫妻難到頭”的俗話,人們都忌諱此事,認為它預兆新婚夫婦可能不合。正坐在轎中的新娘毛福梅聽到此事,其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蔣母王採玉氣得跺腳大罵。王採玉流著眼淚數落兒子,邊哭邊數,經兄嫂姐妹女眷們輪番勸慰,才勉強收住淚。

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蔣母灑淚的時候,也正是毛福梅傷心的時刻。她萬沒有料到丈夫頑劣竟會這樣!新婚之夜,毛福梅獨坐新房,面對龍鳳花燭,流淚不止。蔣介石在“賀郎”之後便跑到孃的床上睡去了。毛福梅聽著單調的更鼓聲,含著無限委屈的熱淚,直坐到雄雞報曉。

毛福梅嫁給蔣介石,是由兩家老人做主包辦的舊式封建婚姻,毛氏又是一個纏足的舊式家庭婦女,因此結婚以後,夫妻兩人感情一般。自從串花燈負氣一場之後,蔣介石對妻子的感情更加淡漠了。毛福梅在新婚之夜鬧了個洞房空守,對蔣介石怨一陣,恨一陣,到頭來還是諒解了他。總以為他還年少,又要讀書,心思不在房幃間,說明肯讀書上進。所以,心甘情願地做他的“大姐姐”,在生活上對他百般照顧,也時刻關心他的學業。

蔣介石迎娶宋美齡

1927年,蔣介石登上了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心位置,決定向當時最具財、權、勢,當然也是才、貌雙全的宋家三小姐宋美齡求婚。但宋家有言在先:蔣介石以往的一切婚約必須解除,然後“蔣宋聯姻”才可付議。蔣介石面臨著廢糟糠之妻的難題,令他頗感棘手。

蔣介石事母極孝,毛福梅是王採玉親自做主包辦的明媒正娶之結髮妻子。自古有訓:糟糠之妻不下堂。而且毛福梅又為蔣介石生了正宗嫡嗣蔣經國,名正言順。毛福梅入蔣家幾十載,上敬長者,下慈晚輩,對於蔣介石的屢屢“外遇”,亦多息事寧人,委曲求全。蔣介石停妻再娶,於情於理,均無以論。蔣介石也自知心虧,只能寄望毛氏再一次“顧全大局”。

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蔣介石首先致函奉化縣長:“請許可與夫人離婚。”隨後親自回溪口強迫毛氏辦理離婚手續。為了有迴旋的餘地,由蔣介卿代表蔣介石出面和毛福梅以及毛家商談,但遭拒絕。毛氏表示:堅決不出蔣家老宅!毛家亦態度明確:“福梅是嫁出去的囡,潑出去的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活著是蔣家人,死了是蔣家鬼。”

事情鬧成僵局,蔣介石只得請出毛福梅以及毛家一向敬重的孫琴風來做說客。最後,由孫琴風兩頭擔保,達成了離婚協議:僅是名分上的脫離關係,離婚不離家,毛福梅仍是豐鎬房之主婦,蔣經國依舊正宗嫡嗣,記於毛氏名下。

1927年9月28日、29日、30日3天蔣介石在上海《民國日報》等報刊上刊登了一則《蔣中正家事啟事》:各同志對於中正家事,多有來函質疑者,因未及遍復,特此奉告如下——民國十年,元配毛氏與中正正式離婚。其他兩氏,本無婚約,現已與中正脫離關係。現除家有二子外,並無妻女。惟傳聞失實,易滋淆惑,特此奉復。蔣介石終於如願以償,迎娶宋美齡為新婚夫人。

蔣、毛協議離婚後,毛福梅被孫琴風接到蕭王廟暫住,待蔣、宋在上海新婚大典後,毛福梅又回到豐鎬房,主持家務。逢年過節,親友往來,一應鄉俗依舊以毛氏為正宗。當然毛氏在蔣家的這種特殊地位,並非蔣介石的寬宏與恩賜,而是毛氏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爭來的。她在溪口幾十年,被公認為典型的賢妻良母,相夫教子,以禮盡心,足稱楷模,蔣氏族人無不敬重。何況毛氏吃齋唸佛,樂善好施,修路、築橋、平糶、賑災,從不後人,鄉鄰莫不感恩。蔣介石離棄結髮之不情不義之舉,溪口鄉人與蔣氏族人均不以為然,雖無人敢明言不是,但“腹誹”者甚眾。在他們眼裡,毛福梅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蔣介石的元配夫人,是豐鎬房理所當然的主婦、當家人。

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毛福梅雖然與蔣介石離了婚,兩個人的關係並未因此而中斷,她仍舊對蔣介石有禮有節,從沒有因為他另有新歡和他吵鬧過,也沒有因被他拋棄而重新結婚。每次蔣介石回來,她都親自下廚,為蔣介石做幾樣可口的家鄉菜。尤其是蔣介石特別喜歡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更是她的拿手好戲,每次必做,每年都要送幾十斤奉化芋艿頭到南京給蔣介石吃。蔣介石與毛氏雖然辦了離婚手續,但在鄉親們面前,和毛氏還保持著一定的感情。就是宋美齡陪蔣介石回溪口,毛氏總是熱情相待。宋美齡也總要帶些貂皮、人參送給毛氏。他們三個人一直和平共處,相安得宜。

蔣經國與母親

另一方面,毛氏在蔣家這種特殊的尊崇地位之所以得以維持,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蔣經國的態度。蔣介石與姚冶誠、陳潔如結合均沒有生育,新婚夫人宋美齡有言在先不要孩子,領養的緯國非血親,僅有與毛氏所生之經國,是惟一的正宗嫡嗣,而蔣介石又是血緣觀念極重的舊式人物,他無法漠視蔣經國的存在。蔣經國出生後,蔣介石常年在外,很少盡父親之責,蔣經國從小由毛氏撫養,母子間感情甚深。蔣經國長相和為人隨母而不似其父。他從小就十分敏感,性格內向。

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父親、母親間的不斷爭吵,尤其是父親對母親的歧視和虐待,在蔣經國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他對父親只有畏懼之感,而無親近之心。在蔣介石面前,蔣經國總是十分拘謹、沉悶,在毛氏身邊則有說有笑。蔣經國對經常以淚洗面的母親深為同情,每當父母發生衝突時,他總是站在母親一邊,母子倆相依為命。毛福梅在與蔣介石感情破裂後,絕望之餘,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蔣經國的童年時代,有很多時間是在母親的孃家度過的,巖頭風光,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蔣經國成人後,常對人說:“生我的是溪口,養我的是巖頭。”

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逝世

1938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日寇飛機轟炸溪口。毛福梅從豐鎬房後門逃出,已經逃過弄口,想到房門沒有上鎖,轉身回去鎖門,再走出弄口,碰上日機扔下的炸彈,炸中了弄口的圍牆,牆倒屋坍,她被埋在下面。第二天才被人發現,已經死亡。

遠在抗日前線的蔣經國接到急電:“母亡速歸”,日夜兼程趕到溪口,急忙下了汽車,三步並作兩步,衝到母親遺體邊,猛地跪倒在地上。極度痛苦的蔣經國寫了“以血洗血”四個大字來表示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報仇的決心。他這一輩子欠母親太多,來不及報答和補償;他也非常同情這位善良無助的母親,同情她孤苦的處境,對生母的不幸遭遇頗為不平,但又懾於父親的威勢,不敢抗爭和干涉。 毛福梅的墳地選在摩珂殿房邊,這是她生前禮佛誦經之處,她喜歡這個地方。殿房周圍長著幾株千年香樟,綠蔭如蓋,林木茂盛,是塊風水寶地。

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過了幾天,溪口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前來送殯的有一千五百多人。這次葬禮很特別,不發訃告,也不在報紙上發表消息。因毛福梅的身份很難說清,弄得不好,使蔣介石難堪,只好委屈她了。這對蔣經國來說,很難接受,但也沒有辦法,無可奈何。

毛福梅的棺木下葬在摩訶殿北隅,為她造了一個圓形墳墓。墓碑上書刻著:“顯妣毛太君之墓兒經國敬立。”同樣由於她身份特殊的原因,碑上沒有出現“蔣”字。在毛福梅死後十一年,她被當作“蔣母王氏義女”、“蔣介石義姊”,載入《溪口蔣氏宗譜》。

1949年蔣經國在隨父離開大陸前,曾最後一次來到毛氏墓前,依依不捨。蔣經國曾寫過一本書,小標題分別是《鮮紅的血》、《哭王繼春》、《悼周崇文》和《永遠不要掛起日旗來》,篇篇有血有淚。對於母親的懷念,顧及到繼母宋美齡的顏面,蔣經國只把感情記在日記中,私下抒發懷念之感。

蔣介石第一任髮妻,雖文化程度不高,但與宋美齡相比毫不遜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