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互聯網思維” 長租公寓才能自救

拋棄“互聯網思維” 長租公寓才能自救

北京一家名為愛佳心儀的長租公寓,近日傳出消息,其資金鍊已經斷裂。涉及房山區、朝陽區、大興區的400餘名租客和業主。這已是第四家爆雷的長租公寓。

曾經光彩奪目的長租公寓,突然讓人膽戰心驚了。

最近,攸克君參加了一個會議,會議的主題原本是行業發展的前瞻式議題,但隨著幾位長租公寓創始人的到來,會議的氣氛變得凝重起來,到最後,攸克君覺得貌似是參加了一場“訴苦大會”,接受了一次“憶苦思甜”的再教育。

攸克君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們的壓力和困境,表面上看,這是“規模”帶來的。長租公寓只有不斷擴充規模,才能獲得更高的市場佔有率,攤薄成本,而規模的擴充又要藉助於“加槓桿”,這樣的模式下,資金運營層面稍有疏忽或者外界條件變化,爆雷就會出現。前述長租公寓爆雷就無比有關。

不過,“規模”只是表象,背後的本質,實際上是長租公寓是在為“估值”打工。道理很簡單,有規模,才有現金流,才有流量,而這些,是長租公寓爭取投資的必備因素。換句話說,資本喜歡投資剛需,也只有大規模、高流量的剛需業務,才更能獲得資本的青睞。道理很簡單,可想象的空間大。所以,沒有規模、沒有流量的長租公寓業務,投資人看都不會看一眼。

資本無情,但這就是現實。

對於長租公寓來說,除了爭取投資,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就是一份租約,沒有資產,我們怎麼給長租公寓的業務貸款?”攸克君問一位國有大行的信貸部門負責人,得到這樣的答覆。

當下,長租公寓能夠看到希望的除投資人投資之外的融資模式,就是ABS,但ABS若想順利發行,必須在交易所層面有人擔保,或是在發行結構化融資產品時,有人擔保,否則一樣走不通。所以,你我現在看到的ABS成功發行的案例,多集中於資產規模較大的長租公寓,或者直接就是房地產企業的長租公寓業務。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有擔保的。

於是,長租公寓就必須對投資人“投其所好”,以爭取到用於業務拓展的資金,那麼,規模的迅速擴充就成為必然選擇。這時,對單純規模的追求超過了地段、租客支付能力,變成了一種突破了“規模經濟”原則的擴張,這種擴張是以擴大“表外負債”為代價的,最終形成的一種局面就是“規模不經濟”,即規模越大賠得越多。

這就導致一個局面出現,即正常的營業收入無法覆蓋正常的業務運轉,需要靠“時間換空間”,於是租金貸應運而生,通過金融槓桿,將未來的租金收入先拿過來,用於當前的運營甚至業務擴張,然後再依靠不斷地擴大規模,帶動新的租金貸進入,不斷地重演“時間換空間”的遊戲,以維持這一模式的運轉。

這種租金貸“時間換空間”的運用,在二房東模式中,實際上是對房屋業主的一種負債,這就是長租公寓“表外負債”隨著規模不斷增長而增加的基本邏輯所在。它也正是長租公寓不斷出現爆雷的原因所在。

無論是投資人,還是長租公寓的創業者和運營者,上述思路實際上都源於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即“剛需高頻”的情況下,規模越大,未來的預期價值也就越大。所謂估值體系,體現的就是這樣的一種預期。滴滴如是,美團等O2O亦如是,藉助這一價值體系,它們都實現了快速的規模增長。

但這種擴張模式和價值體系,一旦移植到線下,就會面臨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現實世界中的規模擴張,本身是有硬成本的,而非線上的規模趨於零的成本狀態,此時,就會產生規模擴張與收入之間的錯配。長租公寓的發展,基本遵循了這種“由線上轉線下”的模式,目前所處於的困境,也就並不意外。

這也並非只是投資人的認知問題。我們必須承認,長租公寓的創業者、運營者,也試圖借用這一模式,實現超常規的業務增長;甚至不能否認部分創業者有“大而不倒”、“捆綁越多越安全”的想法,而他們中的不少人,也將階段性的終點期待於資本市場的套現,這一切,都不是一種正常的商業模式與心理狀態。

因此,長租公寓的創業者和運營者,應該將思路迴歸到正常的線下生意思維上來,互聯網思維和線上業務的發展,確實給很多人提供了未曾有過的“彎道超車”的機會,但那隻在線上。將長租公寓這種明顯的線下業務,披上線上思維的外衣,即便能夠換取短時間規模的迅速擴張,但必將是一條“難以善終”的不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