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中第一字“永”字的最後一筆,是中鋒用筆寫出來的嗎?

千千千里馬






為龍書法


”永”字的最後一捺,屬於失峰或叫做走筆現象。

我們從高清圖能看出,絞筆發力點很正常。途中不但突然提前發力了,而且要命的是這個力量已經超越了毛筆的“生命”極限點……所以就出現了一根走筆的”捺”了。(屬於敗筆)

好在書寫者的經驗老道,三個字後就瞭解了這支筆的“筆性”,很快的就調整好了自己的狀態。再看下圖




”永和九” 三字是啟首連貫,在”九”字收尾部還有一點”破筆”現象,但是已經在書寫者的控制之下完美的收尾了。接著再繼續看“捺”

是否越來越順了……一個喝醉酒的人發生這種情況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蘭亭序》中有大量的出峰起筆及側峰用筆,因為是小字。(古人的生活書信中,沒必要寫大字,紙張也貴死了)不但不會影響美觀,而且增添出了一種流暢與灑脫中的氣勢……

需要指出的是,出峰寫大字往往會顯得字體很軟弱。

想要進一步的解讀古人書寫的古法。那麼,就請模仿一下席地而坐的書寫方式吧(那時可沒有桌子椅子),三指書寫(鉛筆字寫法)可能是個自然選擇了 ✍


呂永亮


《蘭亭序》中的第一個“永字的最後一筆是用中鋒寫出來的嗎?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王羲之的所有點畫,都是中鋒。會中鋒用筆的人,永遠不會寫出不合中鋒用筆的筆法。之所以存在爭論,因為爭論的人不會用中鋒,認為“側鋒取妍”,是《蘭亭序》姿媚態妍的奧妙所在。

其實不是高端的科學難題,別人保密便無法獲知。《蘭亭序》在那裡放著。中鋒、側鋒、或者是什麼鋒,你都可以試試就能得出結論。何須爭論?


運筆是以手肘運筆的人,他的筆永遠是保持垂直於紙面的。以指腕運筆的人,筆管便是左右擺晃,或正或偏。以中鋒運筆的人,你讓他以偏鋒運筆他也不會。會用偏鋒的人,想讓他保持中鋒他也沒有這個能力。我不想和任何人進行辯論。等你弄清楚中鋒的奧秘以後,就會明白“八面出鋒”是怎麼回事。

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他的最後一筆捺畫,使用的是標準的中鋒。從墨跡中看,怎麼都無法分析得到中鋒的痕跡。還是一樣的辦法,自己做試驗,答案你一定會找到。我找到的答案是中鋒。因為我臨寫這個“永”字不下千遍。各種姿勢的用筆都嘗試過。最接近的用筆就只有中鋒才能做到他的這個樣子。

現在見到的《蘭亭序》為雙鉤摹拓本。所謂的“雙鉤摹拓”,是中國失傳已久的“複印”術。我現在正在研究恢復這一古代藝人的智慧結晶。王羲之這個“永”字的捺畫,實際上並不是完整的筆畫。在它的下沿,有不規整的輕微磨損。使得正常的書寫時,無論你使用什麼方法,都難以達到他的這個樣。以人力去模仿自然的形態,是沒有人可以做到天衣無縫的。只是使用中鋒,能夠更接近他的那種形態。


子衿書法


答案是否定的。行、楷書凡捺畫全用中鋒無法完成準確的形體特徵。需順勢中鋒入紙,而後逐漸轉入偏鋒,最後再由偏鋒逐漸轉入中鋒離開紙面完成。偏鋒時筆鋒處於筆畫外側。

行書《蘭亭序》捺畫寫法:

楷書《《九成宮》捺畫寫法:


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


我看不全是中鋒。

我認為起筆後是中鋒,到點畫開始變寬處就是偏鋒了,到出鋒收筆處——即捺筆末端三角形部分,又是中鋒。

可以看出捺畫的書寫過程是這樣:逆鋒起筆後第一段是半個斜著的豎畫,是中鋒寫成,穿過橫折豎鉤後用偏鋒寫出中間最粗的一段,轉為中鋒後先按以承續中部的寬度,後提以逐漸變細,越寫越細,最後出尖。

所以,這些動作是瞬間組合完成,是中鋒和偏鋒的結合。

不過,這個捺畫的中間部分,用筆該稱為偏鋒還是側鋒,我是拿不準的。


大悔憶智冰


《蘭亭序》是王羲之創作作品,其作品是天下第一行書,其人是書聖,可謂天下無雙。其作品,肯定有奧妙絕倫之說。題主把《蘭亭序》中的第一個“永“字的最後一筆捺,是否中側,作為問題提出來,是讓人們更進一步地瞭解和認識《蘭亭序》的不解之迷。問題提的好,提的有意義,能解開其之迷,就解開中國書法之迷,特別是當代書法作品質量高低好壞之分的問題。筆者多年經驗認為是:中鋒和側鋒皆有,其捺劃的入筆前端為中鋒,中部拐彎處為小側鋒,末端收筆處為中鋒。其捺作者創作全過程,控筆時間,不加思索,既有法而又無法的自然狀態下,留下的墨跡,其側鋒段,看似側,實質上是很小的小側鋒,很接近於中鋒,達到了中側很微妙的境界,。這就是高水平書法者,寫出高境界的書法作品,還有“永“字的點,不妨不信摸筆實踐實踐,便可得知,其理,其道,其法。


李行子


謝謝你的提問。目前,我們對中鋒和側鋒的理論解釋有些含糊,如果辯論能夠明確一些,那就好了。

《蘭亭序》第一個字“永”字的最後一筆“捺畫”,明顯與唐代楷書的捺畫不一樣。


不一樣在什麼地方呢?這就是,上面的輪廓線比較直,下面的輪廓線比較圓,正好是一個“內方外圓”的書寫效果。

如果按中鋒用筆,那麼筆畫應該“對稱”才合理。

這個筆畫出現了方圓不對稱現象,所以,好像不完全是中鋒寫出來的。

其實也不對,寫還是中鋒,只是有一些內外力度不同而已。

個人認為筆的運行,一直是變化的,就是在一個筆畫以內,也會有中不中偏不偏的情況。顏真卿很多豎畫,也會在垂露,懸針部位偏鋒的。這樣的筆畫和技法很多。

《蘭亭序》第一字永字最後一筆,顯然沒有用正中鋒寫出,而是一個“離心拋”的“偏鋒”。

這個技法,還是中鋒主體,但是,一則圓,一則方,所以表現力很強。

實際我們討論的就是什麼是中鋒,什麼是偏鋒。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中善於控制內外筆鋒的例子“引”的豎法,沒有用經典的“垂露”,也沒有用“懸針”。看見,他深得王羲之筆意。

這個問題好像理論上說的不是很清楚。討論一下也許對大家有幫助。“永”字一邊直線,一邊弧線的特點,其實也是王羲之常用的技法。

要寫出這個效果,主體還是中鋒。但是技法上採用了“離心拋”的方法,所以,就不是很對稱,而是一邊直線,一邊弧線。


顏真卿厲害了,他寫豎畫,有不少在“垂露”或“懸針”部位,喜歡用這個技法。

實際上,我們看很多書法的不少筆畫,都採用這個技法。

有的寫出來,有點像月牙,那麼,內圓和外圓的線是不一樣長的。

如果是真正的中鋒來寫,效果太對稱,就寫不出這種不對稱的效果了。

所以,中鋒也是可以變化的,利用側鋒有“內鋒”和“外鋒”機制,善於控制側鋒的力度,就會寫出富有立體感的筆畫。

王羲之的筆法之妙,就在於他對中鋒的“分力”技法,發揮得非常極致。


千千千里馬


對勁,是筆芯和副毫一起造成的

古人講筆法為筋骨血肉,而不是分開來說。

筋就是筆尖所走的線,

骨就是筆芯所走的線,也叫中鋒,只要筆芯相對在中間範圍他就起作用

肉就是副毫所走的線,就是所謂側鋒,骨和肉是一起的,你看看李世民的書論早就說清楚了嘛,幹嘛把都有的東西分開來說?

李世民說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

以副毫為皮膚,副毫不圓則字無溫潤也。

如圖所示


最後在強調一遍,古人的筆心是用麻紙捲起來的,看下圖,和現代的散心筆不一樣!!!


含章子


其實別太糾結這個問題,古人給你留下十八搬兵器,咱不能只用菜刀。。沈尹默先生提出:“用筆之妙,無非筆筆中鋒”。殊不知此論斷害了多少學書者。筆筆中鋒不知怎樣寫字。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王羲之的手札,都是中側並用。古人云正以取勁,側以取妍,側鋒並不是一用就犯法一樣。當然,不同書體中鋒側鋒的比例不一樣。比如正書(篆,隸,楷)就基本上是中鋒。而行草書就會大量運用側鋒。因為側鋒的運用會提高書寫速度,方便點畫的鏈接,同時側鋒也能表現出和中鋒不一樣的質量和形態,一副好的作品本身就是在製造矛盾解決矛盾,而中側之分就是矛盾的兩面,只有中鋒字就呆板,只有側鋒字就過媚。所以行草一類表現裡比較強的書體,側鋒的運用是必然的。

你所說的永字的捺就是側鋒,中鋒也可以寫捺,但是質感個形態與側鋒不同。

學習書法,要活,要自然,別糾結。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望讀者點贊關注,私信交流





書山勤為徑


以上為學生淺見,不當之處,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