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暹岗村—感受儒家风范,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村

暹岗村始建于宋代,因村旁有五座小山岗环抱,形似五马,村民认为“五马归槽,须待日进山岗之时”,故取名暹岗。孔姓在暹岗村是大姓,村里孔姓人口占了全村人口的四成左右。

孔子53代孙为开村始祖

从秦汉开始,孔子历代长孙继承“衍圣公”爵位,留居山东曲阜孔府,其余子孙均移居各地。

到了唐代,迁居外地者渐多,并形成不同的分支派系,其中就有岭南派系。岭南远离中原,孔氏首度入粤要追溯到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孔子的第三十八代孙孔戣被唐朝廷任命为岭南节度史而入粤供职,但孔戣的这次入粤并不是定居。孔子的第四十一代孙孔昌弼入粤才真正算是定居。孔昌弼生活在唐朝末期,进士出身,是个读书人,官做到散骑常侍郎。其职责是在皇帝身边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但却为尊贵之官,级别为正三品下。

朱温(852~912年),唐朝末年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能够左右皇帝,总揽朝政,先后杀死唐昭宗李晔、哀宗李柷,把统治了290年的唐王朝推向灭亡的深渊,开辟了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五代十国,他本人则成为后梁太祖。诚然,朱温建立了一代霸业,但是他的叛乱却给唐末民众尤其是北方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正如史书上所说“朱温篡唐,河北扰攘,独岭南偏安”。当时的岭南有如此好的安定环境,在唐王朝的大厦将倾之时,朝中任闲职的孔昌弼也深感日子不好过了。此时,恰好孔昌弼家的世交徐彦若以宰相之职出镇岭南,孔昌弼于是跟随他一起来到岭南,这一年是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如此,孔昌弼成为今天岭南绝大多数孔姓后代派系分支的入粤始祖.

其孙孔承休于公元977年再迁居广州城西彩虹桥,成为珠江三角洲孔氏始祖,孔承休后裔分居珠江三角洲等地。13世纪左右孔子的第53代孙从番禺迁入暹岗村定居。

「一村一史」·暹岗村—感受儒家风范,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村

掩埋孔子四十三代孙孔承休的凤鸣古冢

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自然村

八百多年来,暹岗村的孔姓村民一直口耳相传自己是孔子的后代。广东孔子文化研究会专家证实“现有3000多孔姓人口的暹岗村应该是目前广州市最大的孔子后裔自然村”。

村中孔姓的祠堂“圣裔宗祠”在旧村的中央。祠堂前进的右墙嵌入一块80厘米宽、180厘米高的青石碑文,是雍正三年刊刻的“皇恩圣裔历朝优免定案碑记”,祠堂里进后墙正中则挂有一幅孔子画像,上面写着“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下排则写有“万世流芳、斯文在兹”的小字。广东孔子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正是根据祠堂及碑文来证实他们的孔子后裔身份。

据了解,广州现遗留下来的几处孔氏宗祠、家庙,其建筑格局与广州地区所常见的宗祠、宗庙别无二致,但在一些装饰上却显示出更浓厚的儒家风范,透露着与圣人孔子的血脉关系。

其宗祠、家庙不唤作“孔氏宗祠”或“孔氏家庙”,而名曰:“圣裔宗祠”或“至圣家庙”。宗祠正殿都供奉着一幅大大的孔子像,两边墙壁上都绘有若干幅与孔子生平有关的事迹图。

儒家风范比其他村落更为浓厚

即便在几年前,你在暹岗村,仍会感叹那种古朴宁静的气息。

众多的祠堂和古建筑散落其间。一样的青砖石墙,一样的碌花筒瓦,一样的雕花封檐,不一样的是那门口上方石额上书写的名字,有“东鲁南轩”、“东园家塾”、“华帝古庙”等等。对于一座村庄而言,最重要的建筑当然是宗祠,暹岗村孔氏家族的宗祠处于旧村中心位置,名为“圣裔宗祠”。

东鲁南轩是典型的广府风格建筑。

「一村一史」·暹岗村—感受儒家风范,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村

「一村一史」·暹岗村—感受儒家风范,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村

“圣裔宗祠”的“圣”指的是大圣人孔子,“裔”即为后代的意思。

「一村一史」·暹岗村—感受儒家风范,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村

“东鲁南轩”的意思是:从东边鲁地迁往南国的人建的房子。

「一村一史」·暹岗村—感受儒家风范,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村

“东园家塾”自身所涵盖的文化气息告诉人们,孔姓后人即使远离故土,也不忘记祖先安身立命的基业,即教育,传播文化知识。

「一村一史」·暹岗村—感受儒家风范,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村

“华帝古庙”则表达了当地族人对神灵的无限崇拜与敬仰……

「一村一史」·暹岗村—感受儒家风范,广州最大的孔子后裔村

城市化进程下,现在的暹岗村已大变样。如火如荼的旧改工程滚滚向前,暹岗村原住民也搬进了新村的小洋房,而随着萝岗片区企业入驻,不少拆迁户更是当上了新村的“包祖婆”。有媒体称:现在的孔子后裔卖地致富。原来低矮的瓦房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好在圣裔宗祠朱颜未改。

村里老人说,村里人以前多数务农,如今多数以打工为生。村里一共有9个生产队,其中4个的生产队里九成以上都是姓孔的,加起来现在还有2000多人。现在村里辈分最高的孔姓后代是第71代的,年轻辈则以"凡"字辈居多。当年广东孔子文化研究会还初步统计广东省共有10万余名孔子后裔。现在暹岗村孔氏后裔多是72代、73代孙。遗憾的是“文革”期间该村的族谱丢失了,现在该村保存的是复印件族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