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李秀成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下令用热汤灌进,为何随即惨叫四起?他用的是什么战术?

羽评郡主


这里说的是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围攻太平军的政治中心天京的事情,天京,也就是当下的南京,南京的古城墙在当今的世界是保存最晚好的古城墙,也是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的原筑城墙,现仍有25公里以上的长度存世。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南京古城墙是明朝朱元璋所建,用料考究,完全是花岗岩堆砌而成,高度十二米、宽度上部4到14米不等,下部则在14到20米之间,就这样的一堵敦实的城墙,放在冷兵器时代那就是永远不可能攻破的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但明清之际火器已经广泛使用,除了经过技术发明创造的这炮那炮的,再一个就是直接用火药炸城墙了,李秀成看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下令用热汤灌进,其实事情远没有描述的那般简单,这事其实已经很紧要了,关乎到生死存亡。


天京是太平天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大本营,天京在谁的手里意味着这太平天国运动的生死成败,为了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围攻的清军可谓是煞费苦心,挖地道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当然,挖地道不止是为了把人偷弄进去,最主要的是轰塌城墙。

因为太平军当年攻克南京城,靠的就是挖地道把城墙炸塌进去的,现在的清军可谓是如法炮制,照方抓药,太平军自然对于清军的伎俩多有防范,比如说看城墙下的青草颜色,富有经验的将领不但能够看出下面有没有地道,还能看出地道的走向,当然灌热水的办法并不可靠,寒冬腊月天,热水进土里热气早就没了。

防止城墙底下被掏空放炸药的保险办法还是阻止地道的壕沟,把壕沟挖宽挖深,一个历史事实是清军攻破天京城,把南京的明城墙轰塌足有六十米,前面城墙的长宽高已经说了,在太平军的高压防范下,要把质量牢靠的南京明城墙轰塌六十米,可见清军是下了多么大的血本,在热兵器时代,冰冷的城墙纵使宽厚,也总有破解的办法,而太平天国六十米款的口子中被攻破!


历史三日谈


其实这是一种反地道战术,通过观察草木发现,挖地道的战术,在太平天国战争当中,最早是清军开始使用的,比如在长沙,怀庆。

在李秀成最后阶段防御天京的战场上,清军也采用了,挖掘多条地道进行爆破的战术。但是,破解这种战术,却并不是使用热汤灌入。因为,没有那么多燃料和热水,而且热水灌入地道,也会被土吸收,没有作用。

太平军实际上是每天清晨都观察郊外野地,从草的颜色和露水,就可以判断出有没有地道。同时可以看出地道的远近曲折,一目了然。随后,在城外修建深壕沟,破解对方的地道战术。

而且,清军主要依靠多道长壕沟进行围城,从七翁桥到孝陵卫,清军建立起30里长的壕沟,驻守2.3万人进行严密防御。一直到1864年7月19日,清军修建起数十座炮台,架设上百门大炮,掩护挖掘地道。

终于在太平门炸开一道60多米长的口子,随后,提督李臣典,张诗日,总兵武明良,罗雨春,朱洪章等等带头率领部队发动突击。太平军以大量火药直接,向清军喷洒,随后点火,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提督,总兵和副将全部压上第一线,斩杀逃兵。以总兵,副将甚至提督为队长再次发动敢死队突击,终于冲进天京城内。


深度军事


李秀成是继石达开之后在太平天国又一个军事能力很突出的将领,如果不是当年李秀成的出色的军事手段,怕是太平天国早就灭亡了,多次击败曾国藩的湘军是太平天国得以继续生存的基本,而在当年李秀成和曾国藩交手的时候就出现了令人称奇的战术,见城墙下青草颜色异常,下令用沸水灌入其中,就有了后面的惨叫声四起,湘军也因此损失惨重。



很多人就很好奇,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战术,为什么见到草的颜色异常就知道情况不对呢?要彻底的说清楚还要从曾国藩当年进攻天京说起。在苏州杭州相继被李鸿章和左宗棠攻下之后,但是曾国藩要攻打的天京依然没有很大的进展,而且因为战事的需要,李秀成又被调来了天京,对于原本就坚固无比城池就更加难以拿下了。



最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就想到了一个挖地道去炸城墙的办法,有点像是最早的地道战,但是他们挖地道的目的不是和敌人打仗,而是在挖到城墙的附近,然后把城墙给炸了,这样就有了突破口直接攻入,不至于用天梯强攻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尽管挖地道也不是特别方便的一个办法,但是迫于朝廷的压力,只能硬着头皮干了。



但是眼看事情就有希望了,结果被李秀成看出了端倪,李秀成在城墙上就发现城墙下面的草的颜色不对劲,就是感觉要枯萎的那种,明明别的地方好好的,于是李秀成就派人往草下面挖,就发现是空的,李秀成这才瞬间反应过来,很可能是湘军想挖地道,然后再放炸药炸毁城墙,其实李秀成可以发现也是因为观察的比较仔细罢了。



因为要炸毁城墙的话地道一定不是特别的深的,所以很多杂草因为吸收的水分或者营养不够就很容易枯死,所以李秀成就叫人顺着找到的洞口用烧好的沸水或者有毒的烟气灌入其中,不久就听到有人惨叫,对于曾国荃来说这原本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因为被李秀成发现,很多挖地道的小兵被沸水烫死或者被毒气熏死,导致前功尽弃。尽管李秀成化解了这次的危机,但是仍然阻止不了大势已去的太平天国灭亡的脚步。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著名将领,与英王陈玉成曾力挽狂澜,创造了二破江南大营,东征江浙战场,建立苏福省,创建新的粮饷基地等壮举。陈玉成死后,李秀成独撑危局,率部死守天京长达26个月之久,在坚守天京的过程中采用了一个奇招,使得围攻天京的湘军曾国荃部损失惨重。

穴地攻城术

太平军在攻城掠地,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创造了一项独特的攻城方法“穴地攻城术”。其实穴地攻城自古就有,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就已经提出过穴地攻城的方法,但当时的穴地是指挖掘地道潜入城内,这样做不仅很容易被城内敌人发现而且工程量也非常浩大。太平军将穴地攻城改良为挖掘地道至城墙之下,在地道尽头安放大量火药,一举炸塌城墙并趁机破城。

由于太平军中有不少贵县银矿工人,擅长土工作业,具备了挖掘地道的有利条件,太平军通常在隐蔽的地形或城外民居中开挖地道入口,采用多条地道同时开挖的方法,使守城清军对此无可奈何。围攻桂林时太平军首次采用这种“穴地攻城术”,不料却遇上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不利于地道的挖掘,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但在围攻长沙、庐州、金陵时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穴地攻城术”

使得当时的清军守将防不胜防,大为头疼,但并非没有破解方法,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两种有效的破解方法。

埋瓮静听

1852年9月太平军围攻长沙81天,“穴地攻城术”大展身手,好几次炸塌数丈长的城墙,却因兵力不足未能成功破城。时任湖南巡抚幕僚的左宗棠主动献策,在城墙附近深埋一圏大瓦缸,让盲人坐于缸中静听,借助盲人超常的听力判断地道的开挖方向,然后安排兵勇迎着地道方向将其挖通并灌入污水秽物,破坏地道,淹死开挖地道的工兵。只可惜左宗棠破除地道的方法并没有在清军中广为传播,以致于后来太平军在庐州、金陵等地挖掘地道,炸塌城墙后攻破城池。

辨识草色

1862年5月,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水陆大军包围南京,在雨花台扎下大营。曾国荃最擅长围攻坚城,吉安、安庆等坚城都被他一一攻陷,因此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曾铁桶”。到了天京城下也不例外,曾国荃再度使出看家法宝,把天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李秀成当时在上海与西方列强开战,接到洪秀全急诏率军回援,在雨花台与曾国荃激战46天,始终无法取胜。与此同时,江浙战场也接连失利,12月,苏州失陷,李秀成只好返回天京坚守城池。曾国荃见南京城墙坚固,强攻无法取胜,便采用

“穴地攻城术”,这招还是从太平军手里学过来的。李秀成在广西时就加入了太平军,穴地攻城使用不知多少回了,一看湘军挖地道,他便每日站在城墙高处,仔细观察,一旦发现草色发黄之处便指示工兵迎面挖去,挖通之后或灌入毒烟,或淋入沸水,湘军工兵或被烫死,或被毒死于地道之中,使曾国荃的工兵营遭受重创。太平军守城将士大惑不解,为什么草色发黄就说明下面有地道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地道挖到城墙底下,必须要向上挖,不然的话炸药难以炸塌城墙,而向上挖的过程中就会损伤地表植物的根系,在地表上的植物(野草、灌木)就会表现出枝叶发黄的现象。不过即使李秀成有破解
“穴地攻城术”的奇招,却依然难挽太平军的颓势,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在太平门外挖通数条地道,炸塌城墙数十丈,湘军蜂涌而入,天京宣告失陷。


历史茶坊


公元1862年3月,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围困天京城,这也成为了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之战。面对湘军的猛烈攻势,同年8月洪秀全把李秀成从苏州调回了天京城。



李秀成从苏州调往天京后,苏州被李鸿章攻克,过了一段时间杭州也被左宗棠攻克,这样一来天京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果不其然,清廷向曾国藩下达了圣旨,催促其加紧攻克南京城。

接到朝廷圣旨的曾国藩也感到了下不来台,毕竟李鸿章攻克苏州和左宗棠攻克杭州都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而自己在南京城外徘徊两年有余也没有进展。面对重重压力,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决定用云梯强攻,然而损失过于惨重,所以改用了挖地道的方法。



曾国荃选定了几千人马从朝阳门到钟阜门挖掘了三十三处地道,花费了数十万两购买炸药。准备把地道挖掘到南京城墙根底下,然后放上引线炸毁城墙。曾国藩看到这种方式耗资巨大也劝说弟弟再考虑考虑,然而一时没有好的方法,挖地道也就开始了。

李秀成站在南京城墙之上看着湘军的每一个动作,看到青草变的枯萎地方,就命令士兵将这一片土地掘开,发现地道后将烧好的沸水或者准备好的毒烟灌入其中。一开始士兵很不理解李秀成的做法,但是按照李秀成说的做了之后就听到地下惨烈的叫喊,这时才知道地道中都是湘军。



有人问李秀成如何得知草下有地道的,李秀成说到;湘军如果想要用炸药炸毁城墙,地道绝对不能挖的太深,否则炸药起不了作用。然而一旦挖的浅了就会损伤植物的根茎,这样上面的植物就会慢慢枯萎。如此一来只要根据草色的不同就能判断出湘军的位置,然后灌入热汤或者毒烟,湘军必定损失惨重。

曾国荃面对李秀成也是吃尽了苦头,大部分时候挖到了一半就就会被李秀成发现,然后这些工程兵不是被毒死就是被烫死。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不仅一条地道也没有挖通,而且白白损失了大量工程兵。



虽然这一次的计谋让李秀成巧妙的化解,然而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最终在1864年7月湘军破城而入,李秀成也被曾国藩下令处死了。


我是越关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主持军政大局的主要人物,是继翼王石达开之后的又一善于打仗的太平天国主要将领。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李秀成陈玉成双雄会

1856年,天京事变之后,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由于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而带领自己的兵马离开天京。名义上是替洪秀全去开疆拓土,实际上,根据后期的历史发展来看,翼王石达开基本上再也没有跟洪秀全发生过直接的关系。军事行动上也没有形成任何的配合和互相统领关系。所以说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被杀以及翼王石达开的出走,给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及太平天国遭遇了如此大的变故的情况下,天王洪秀全急需要一批军事领袖来统领太平天国的下一步军事活动。因此李秀成脱颖而出,出色的军事领导能力使得李秀成被天王洪秀全封为忠王。与英王陈玉成可以说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军事双雄!

天京城保卫战,李秀成回城救主

1862年,清政府在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取得成功,一步步压缩太平天国的控制范围和军事行动,当然,此时腐朽的清政府所依赖的军事将领全部都是汉人,贪图享乐,作威作福了200多年的满洲八旗兵已经毫无战斗力。清政府所依赖的主要兵力便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组织的湘军和李鸿章统领下的淮军。



随后左宗棠攻下杭州城,李鸿章也顺利拿下了苏州城,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被进一步压缩和消灭,这时满清政府的统治者,同治皇帝开始催促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尽快拿下天京城,彻底消灭太平天国的有生力量,尤其是要公主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同治皇帝想要消灭洪秀全这一心腹大患的焦急心理,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二人是十分清楚的。毕竟曾国荃率领数万湘军已经围困天京城一年有余。

李秀成与曾国荃斗法,识草色巧破攻城计

然而从上海会援天京城的忠王李秀成,率兵与围困天津城的湘军交战之后,最后只带领约2万兵马突围进入天京城,李秀成进城之后。天王洪秀全授予李秀成统领天京城防御作战。李秀成便马上积极地展开了防御体系的构建,使得曾国荃尽管十分着急依然短期内无法拿下天京城。

于是曾国荃想到了挖隧道通往天京城墙下,埋下炸药炸毁天京城的城防。于是组织兵力偷偷的挖掘隧道,并向天京城的城墙脚下挖去。


负责整个天京城防御的忠王李秀成,每天都会登上城楼巡视湘军的动静以及自身城防体系的安全性。以确保天京城的防御工事能够抵挡的住湘军的围困和攻打。

一天忠王李秀成如往常般登上天京城的城墙之上,看见城墙下的草地有些地方一片一片枯萎,多年的军事斗争经验使得忠王李秀成不敢大意,仔细一想之后,李秀成叫人架起锅灶,烧起热水,然后将沸腾的热水浇向城墙之下的枯草里,刚开始手下的士兵还不懂今天的忠王李秀成怎么了?为何要让我们烧水并且将沸腾的热水倒向城墙之下。


随着热水倾倒而下,一声声惨叫从城墙下的枯草里传了出来,原来曾国荃派来挖掘隧道的士兵,为了能够尽快地挖到城墙脚下,并且能够埋设炸药炸毁城墙,而在地面以下很浅的土层里快速的挖掘,这就无疑伤到了草类植物的根系,因此这些被伤到根系的草便成片成片的枯萎,与周围其他未伤及根系的草形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

因此忠王李秀成判断,这些枯萎的草的下面一定是曾国荃在搞鬼。果不其然,李秀成判断正确,巧妙化解了一次天京城危机。


然而天京城尽管固若金汤,忠王李秀成一心辅助太平天国运动的天王洪秀全。然而大势已去的太平天国注定会失败,在1864年,天京城还是被湘军破城,忠王李秀成也在不久之后被抓获杀害!


珞珈山的猫


看到这一幕,不得不佩服这名将领的厉害,他是谁呢?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也培养出一大批草根优秀将领,第一代将领以杨秀清、石达开为代表,第二代则以陈玉成、李秀成为代表,而他们的对手却始终没有变,就是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

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壮大,而太平天国则逐渐衰退,湘军占据上风后逐渐对太平天国进行包围,在清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曾国荃率军开始进攻天京(今南京),太平军进行了顽强抵抗,领兵主将就是忠王李秀成。



曾国藩被清朝鼓吹为“半个圣人”,但他在民间有一个外号叫“曾剃头”,形容他杀人如麻,他的弟弟曾国荃则有一个外号“曾铁桶”,形容他善于防守,像铁桶一样密不透风,但这回换做攻城,面对城池坚固,防御顽强的天京,曾家兄弟率骁勇善战的湘军围城一年多,除了徒增伤亡,居然束手无策。

苦思冥想之下,曾国荃突然想到当初李秀成进攻自己防御城池时用过的手段——挖地道,他赶紧和曾国藩商量,一拍即合,立刻动手,派兵借着攻城的掩护,偷偷开挖地道。

话说李秀成这边一开始并不知道曾国荃的计策,他一心想着如何守住天京城,每日都绕城巡查,一方面查看自家防御情况,另一方面观察敌军动向,不敢有丝毫大意。

有一天,李秀成在城头朝下观望,突然发现有一处地面的青草颜色明显与别处不同,他心中一动,想起自己当初挖地道攻城的一幕,赶紧到城墙附近现场查看,这一看李秀成更加肯定了地下有地道,而且离地表很近。

李秀成不动声色,他下令煮了满满一大桶开水,然后一股脑从地道全部倒了下去,立刻听到地下传来一股哭爹喊娘的惨叫声。

原来藏在地道里的正是湘军士兵,沸水兜头浇下,差点把他们烫熟,不惨叫才怪。

这场地下斗智以李秀成胜利告终,但遗憾的是,李秀成还是没能守住天京,1864年7月,湘军攻陷天京,天京保卫战结束。

城陷后,曾国藩为了泄愤,纵容湘军屠城,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所不为,曾国藩甚至把天王洪秀全的尸体挖出来砍成肉酱,然后塞进大炮轰上天,“圣人”风范荡然无存。

李秀成在乱军中带领幼天王突围,失散后跑到城外的方山上,被人发现后扭送到曾国荃处,曾国荃为了招降李秀成,威逼利诱,无所不为,甚至动用割其臂股肉的酷刑折磨,都未能使李秀成屈服,后来在曾国藩的劝说下,李秀成写下了所谓“供词”,即《李秀成自述》。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被曾国藩杀害于南京江宁,时年42岁。临刑前,李秀成谈笑自若,并写有10句绝命诗,“叙其尽忠之意”。


不久后,干王洪仁玕被捕,他誓死不屈,留下一首绝命诗,如今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春秋大义别华夷,时至于今昧不知;北狄迷伊真本性,纲常文物倒颠之。志在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德难侔;足跟踏破山云路,眼底空悬海月秋。意马不辞天地阔,心猿常与古今愁;世间谁是英雄辈,徒使企予叹白头。英雄吞吐气如虹,慨古悲今怒满胸;猃狁侵周屡代恨,五胡乱晋苦予衷。汉唐突厥匈奴犯,明宋辽元鞑靼凶;中国世仇难并立,免教流毒秽苍穹。北狄原非我一家,钱粮兵勇尽中华;诳吾兄弟相残杀,豪士常兴万古嗟。



不知道饱读圣人诗书的曾国藩、李鸿章读到这首诗会有什么感受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在太平天国天京动乱后,由盛而衰之际,李秀成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相继攻破了曾国藩湘军的江北大营和江北大营,一度打得曾国藩得抑郁症,让太平天国得以继续存活了一段时间。


话说曾国藩兄弟在慈禧的压力下,只能拼命的攻打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天京,然而面对李秀成的防御,曾氏兄弟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取得什么进展。

后面的慈禧太后的咄咄逼人,前面是李秀成铁通般的防御,曾国藩兄弟是心急如焚。苦思冥想之后,曾氏兄弟决定采取正面佯攻,背地里却是准备派人挖掘地道,准备偷偷的潜入城内,一击毙命。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湘军的佯攻扔在继续,地道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着,眼看着就要抵达了城墙之下。曾氏兄弟眼看着自己的计谋即将取得胜利,紧锁的眉头也逐渐舒展。

然而,事情却没有按照曾氏兄弟的计划发展。

这天,李秀成在城墙上进行巡视,无意间往城墙下面撇了一眼,突然间脸色大变。原来,城墙下面有一处地方的青草颜色明显偏黄,不同于其他地方。

李秀成敏锐的感觉到事情有点不简单,仔细一思考,突然想到了一个可能。李秀成赶紧从城墙下来,紧急召集人手进行分工,一波人赶紧烧热水热油,一波人赶紧在城墙下面挖坑。

等事情准备妥当之后,李秀成命人把烧的滚烫的热油热水全浇到挖好的坑中。突然之间只听到地底下传来了狼哭鬼嚎的声音。

原来,李秀成根据地面草丛的颜色差异,敏锐的发现了地底下的玄机:

地下的土被人为挖走了,导致地下水流动出现异常,从而影响到了地面草从的正常生长。

李秀成正是根据这一点,识破了曾氏兄弟的计谋。

然而,纵使李秀成再厉害,终究是无法组织太平天国已经从内部腐朽了。


胡史乱翔


我们都知道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吧?讲真天王洪秀全使许多清朝将领“竖子成名”,比如曾国藩兄弟,左宗棠、李鸿章等清朝名将都成了一方“诸侯”,各自带着军队攻城拔寨,势如破竹,清军直抵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



▲曾国藩

但是在关键战役——“天京”攻坚战时,曾国藩兄弟率领的湘军却遇到了难啃的骨头,南京久攻不下,随后曾氏兄弟灵光一闪,想出了一天妙计,谁知道采取行动不久,太平军的首领发现城外青草颜色异常,下令用热汤灌进,结果惨叫声四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曾氏兄弟的妙计是什么呢?

话说同治元年(1862年),到了剿灭太平军的关键时刻,慈禧审视一周遭,发现清八旗实在无将可派,迫不得已加封曾国藩为两广总督,他的弟弟曾国荃升任浙江按察使,慈禧对汉人有种天生的戒备,对曾国藩是又用又防。兄弟二人率领20万人马,主攻天京,可是出战不利,湘军攻了40天,未能取胜。曾氏兄弟想不到太平军战士这样顽强。

曾氏兄弟各有一个外号,曾国藩叫“曾剃头”,他的弟弟曾国荃人称“曾铁桶”,意思是“围城”是他的绝技。曾国荃故技重施,要围而不打困死南京城里的起义军。




▲曾国荃

这战术在以往很见效,可是围城一年多来,南京城依然固若金汤,慈禧这时怀疑曾国藩兄弟是故意拥兵自重,目的是想让朝廷增加军饷。因为左宗棠方面军打得很顺利,已经克复了杭州,慈禧很着急,下旨让李鸿章带兵支援曾氏兄弟。

李鸿章老奸巨猾,他是曾国藩的学生,他想,老师现在拿下南京城是早晚的事,现在我去支援,无疑是和老师抢功。他不想得罪老师,上奏朝廷,自己没去支援,直接带兵去了苏州一带,这是左宗棠的势力范围,结果他很快克复了苏州。

曾氏兄弟在重重压力下,不得不改变战略战术,变围城为攻城。但是问题来了,攻城需要大批的火炮,可是曾国藩没有资金购买这洋东西,他原来强调人海战术,认为决定战争的因素是人而非武器,现在看看左宗棠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大力支持下,资金充裕,装备了许多火炮,这是左宗棠取得胜利的法宝。

没有火炮,湘军冲到城下很快就被起义军乱箭射回。慈禧又一个劲的催逼。弄得曾氏兄弟焦头烂额。

有一天,曾国荃突然灵光一闪,他想起原来太平军起义之初,当时没有火炮,采取的是挖地道方法攻城,对啊!为什么忘了挖地道这个办法了?



想到此,曾国藩令士兵轮番挖地道。 此时,南京城守将是忠王李秀成,他远远看到士兵忙忙碌碌的挖地道,不由的笑出了声,想当年自己围攻曾国荃时也用了此战法,收效显著。如今刚好相反,轮到他曾国荃要用此计。

其实这二人虽然都是挖地道,但本质不一样,李秀成挖地道可以往下深挖,他们主要是通过士兵进入城内,打开城门,里应外合取得胜利。曾国荃则不一样了,等士兵挖到城墙脚下,必须往上挖,目的就是用来放炸药,挖的太深,炸药威力达不到炸毁城墙的效果。这是二人不同之处。

据历史记载,曾国荃命令部队开始了全面开挖,共挖了地道三十三处,炸药耗费数十万。曾国荃得意的笑了,心想,南京城墙片刻后会灰飞烟灭。

此时忠王李秀成站在城墙高处,但见城墙边青草颜色异常,便命人在相应位置凿开地道,或灌入毒烟,或淋进沸汤,对于此种做法,一开始,太平军都有些不解,怎么见草色不同,就得费如此周折呢?

但是时间不长,沸汤一灌下,地底下突然惨叫声四起,太平军战士都不由得吓了一大跳,稍后都笑了。原来这枯草的地底下都是湘军,这些湘军为了爆炸效果,挖的地道靠近地面,上面的青草伤了根茎后,必然会出现枯萎之态,慢慢变黄,和周围的青草颜色有异。一些被湘勇活活烫死,炸药也被淋湿失去了作用。

李秀成果然聪明,只要见城墙下的草色与旁边不同,便可知道湘军地道于何处,太平军战士都对忠王佩服的五体投地。曾国藩知道后,气得吐了一口老血,一病不起,南京城暂时脱离了危险。



1864年7月19日,南京城最终沦陷。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和关注】


秉烛读春秋


长毛有法术,葫芦娃水娃附体能把一锅水变成一条河。还有透视眼能看到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