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兵败夷陵后为何不敢回成都,只待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小小嬴政


就只有一个原因:无颜见蜀中群臣和百姓。

刘备为报东吴杀弟之仇,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三国演义》中说是七十万人,确实有夸大的成分,但不可否认,蜀国所有的精锐,都在这次出征的名单之中。古语说,善战者死于战,善水者溺于水。刘备也是东征西战几十年,纵横沙场一生,却在人生的巅峰时期因为过于轻敌,犯下低级错误,结果一把火,将他这么多年来的心血全部烧光了。说来也是凑巧,赤壁一把火烧退了曹操,保住了东吴,夷陵一把火,又烧退了刘备,再次保住了东吴。东吴虽在南方水国,却靠两把火保住了国家,时也命也!

刘备

刘备兵败之后,逃到了白帝城,余生再也没有进入成都。说实话,任何有如同刘备雄心壮志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估计也会选择和他一样的做法吧。夷陵一战,蜀国的精锐被消耗殆尽,不仅收复荆州无望,北伐中原更是成为梦幻泡影;大军远征,劳财费物,粮草转运,枯竭人力,蜀中的经济也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此次出兵,已经把昔日的盟友推到了曹魏一边,今后蜀国的处境,将万分艰难。可以说,刘备的一时冲动,把之前他阵营内所有人的心血,全部毁了。

白帝城

刘备当世英豪,他到达白帝城时,自然已经明白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他一生只为复兴汉室,再造中华,却不想冲冠一怒,梦断残日。他有何面目回到成都,见那些为了他的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大臣?有何面目去见那些把自己的孩子交到他手上的蜀中百姓?又有何面目再惶惶然坐在那皇帝的宝座之上?

白帝城托孤

刘备自己躲进了白帝城,甚至都不问国政,任由刘禅和诸葛亮去治理,只是在临终之前,才急急忙忙叫来诸葛亮托孤。老实说,刘备最后的残生,最害怕见的人,估计就是诸葛亮,这个承托起他的政治梦想的人了。你让他回成都,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受得了!


小文章大视野


公元222年八月,夷陵之战终以蜀汉的失败而告终,刘备一路向西逃至白帝城。同年九月,由于蜀将赵云引军及时支援永安,加之顾忌曹魏袭击后方,引军乘胜追击的陆逊主动撤兵。后刘备因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于次年四月亡故于白帝城。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从222年九月到223年四月,期间近七个月的时间,刘备一直是待在白帝城而再未踏足成都,难道他真是如当年西楚霸王那般“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过这并不像刘备的为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刘备宁死也不回成都呢?下面我们便一探这背后的究竟。

白帝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的北方有秦岭、大巴山,东边亦有武陵山脉,所以当时魏,吴两国要想进攻蜀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凡有军队想要入川或者出川,最佳路线绝对是走长江水路,而这条“最佳线路”的必经之地便是白帝城。

诗仙李白曾有一名句:“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白帝城顺流而下到江陵(现今荆州市),那速度是飞快;当然若是从江陵逆流而上的话,那可能便得花费数月的时间了。所以占据了白帝城便相当于占有了长江水系一半的攻守主动权。为什么当年刘备会败在夷陵啊?除了刘备战略方针有问题外,还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就是夷陵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三国时期的夷陵即现今宜昌,宜昌被称为长江的东大门,而西大门便是白帝城,白帝城距离奉节城不过8公里,距离重庆市区四百余公里。一面傍山,三面环水,扼守着三峡的门户,所以白帝城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天子守国门

白帝城相当于蜀国的东大门,如若有失,进犯之敌便可轻易的攻破江州(现今重庆),然后顺着岷江、沱江、涪江三条水路进军直抵成都,通过嘉陵江、渠江直取汉中,到那时,蜀国的存亡就真是在旦夕之间了,所以白帝城一定得牢牢守住。

刘备经过夷陵惨败后,蜀国元气大伤,然而越是在这种危急时刻便更加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刘备不得不选择了以天子之尊守卫国门。尽管当时的陆逊已选择撤兵,但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又岂能掉以轻心呢?经此大败,朝局动荡,人心惶惶,刘备不敢也不能将如此重地交付与他人,且不说孙吴是否真的放弃了西进之意,北方的曹魏对此也是虎视眈眈,所以刘备只得亲自把守白帝城,才能确保蜀国的安危!这也是刘备至死也未能再踏足成都的主要原因。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刘备执意发兵东吴,声称是为关羽报仇,不接受东吴和议,一开始蜀军气势如虹,东吴陆逊反倒以逸待劳,公元222年,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退到鱼腹县,将此地改为永安,而后转往白帝城,公元223年,诸葛亮由成都赶往永安,之后刘备于永安宫驾崩,享年63岁。

从上面可以看出,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并没有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也不是说没有时间返回成都,而是刘备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回去,这又是为何?

有人说刘备被陆逊击败,70万蜀军所剩无几,当初信誓旦旦说要为二弟报仇,如今却如此狼狈,哪里还有脸面回去?

也有人说是因为汉嘉太守黄元反叛,蜀国动荡,刘备不敢回去,事实上这两个原因都比较肤浅,一是刘备根本不在乎颜面;二是刘备也不是贪生怕死之人。

我们不妨先看看四川的地形,四川盆地北靠秦岭、东倚武陵山脉,蜀汉就是这样被包围住,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想要进攻川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不行,有一条路就可以直达,这就是长江水路,所以说控制住这条水路是非常重要的,控制水路无非就是要控制长江三峡。

三国时期,如果要进川蜀地区,就会由陆路再经过江汉平原,溯长江而上,途中会经过西陵峡,然后到达白帝城控制的瞿塘峡,当时的夷陵(也就是宜昌)是长江的东大门,白帝城是西大门,白帝城一面榜山、其他周围全是河流,扼守三峡的绝佳地段。

当时的东吴陆逊打败刘备之后,一路上率领吴军追随,刘备则是一路仓皇逃窜,但是一边跑一边想,自己肯定是不能直奔成都,必须要守住长江三峡,这样才可以守住川蜀大门,于是选择驻守白帝城,上面也说了白帝城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在这里抵挡东吴的进攻,毫无疑问是用最少的兵力做最大的事,换句话说,如果白帝城失守,川蜀就会像是打开了一道大门,让敌人快速攻破江州,之后顺势而下,经过岷江、涪江、嘉陵江,最后直接抵达汉中,到了汉中,怕是灾难抵挡东吴大军了。

另外刘备驻守白帝城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可以随时调整,一有机会还可以帮二弟复仇,事实上刘备这样做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当时的东吴一时间又攻破不了刘备,在长江北岸又有曹操的攻击,很快就派使者和刘备议和,刘备当然只能答应,毕竟此时的蜀国兵力大损,只有和东吴再次合作共同抵抗曹魏。


羽评郡主


永安在蜀汉政权中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

刘备的托孤大臣中有李严,李严为中都护,镇守永安,从人事任命上便可见刘备对永安的看重。

为何永安如此重要?

蜀汉政权疆域很小,仅益州一处,其核心便是广袤的成都平原。为此,蜀汉在成都平原附近设立三处军事重镇,分别为汉中都督,防备曹魏;庲降都督,南抚夷越;永安都督,防备东吴。

刘备伐吴失败,为防止东吴进攻蜀中,必然镇守永安。刘备镇守永安期间,经历两件事情,一是黄元反叛,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后兵败被杀;二是东吴讲和,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赶往永安白帝城,主动与刘备讲和,刘备经历夷陵之败后,也愿意与东吴讲和,蜀吴重修外交关系。

继李严之后,永安都督为陈到,宗预,皆为蜀汉重臣。蜀汉时期,东吴一直未敢进攻永安。

但在蜀汉即将灭亡时,东吴贸然偷袭永安,时任永安都督罗宪成功抵御东吴入侵,表示,“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想求利,我宁可作投降的俘虏。”后投降曹魏。


五味社


刘备被陆逊击败,70万大军所剩无几,一路仓皇逃窜,直到白帝城才稳住阵脚,后来一直驻扎在那里,直到生命的终点,为何刘备不回成都却要留守白帝城,有人说他是没得脸面见成都的朝中大臣,还有人说是汉嘉太守黄元反叛,蜀地动荡,刘备不敢回去,其实仔细分析这两个原因都靠不住,首先历史上皇帝亲征吃败仗的例子很多,如杨广、李世民征讨高句丽,虽然失败了,还是回到了首都励精图治,以图再战。其二,黄元以一城之力反叛,能成多大气候,后被杨洪献计迅速扑灭,蜀地很快恢复了平静。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刘备不敢回成都呢?

白帝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的北方有秦岭、大巴山,东边亦有武陵山脉,所以当时魏,吴两国要想进攻蜀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凡有军队想要入川或者出川,最佳路线绝对是走长江水路,而这条“最佳线路”的必经之地便是白帝城。诗仙李白曾有一名句:“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从白帝城顺流而下到江陵(现今荆州市),那速度是飞快;当然若是从江陵逆流而上的话,那可能便得花费数月的时间了。所以占据了白帝城便相当于占有了长江水系一半的攻守主动权。为什么当年刘备会败在夷陵啊?除了刘备战略方针有问题外,还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就是夷陵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三国时期的夷陵即现今宜昌,宜昌被称为长江的东大门,而西大门便是白帝城,白帝城距离奉节城不过8公里,距离重庆市区四百余公里。一面傍山,三面环水,扼守着三峡的门户,所以白帝城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刘备经过夷陵惨败后,蜀国元气大伤,然而越是在这种危急时刻便更加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刘备不得不选择了以天子之尊守卫国门。尽管当时的陆逊已选择撤兵,但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又岂能掉以轻心呢?经此大败,朝局动荡,人心惶惶,刘备不敢也不能将如此重地交付与他人,且不说孙吴是否真的放弃了西进之意,北方的曹魏对此也是虎视眈眈,所以刘备只得亲自把守白帝城,才能确保蜀国的安危!这也是刘备至死也未能再踏足成都的主要原因。


HR职业经理人明昊


夷陵兵败是发生在222年8月左右,白帝托孤是在223年3月,刘备于223年4月底病逝。算一算时间我们能看出,刘备在永安待了9个月左右。首先我们能肯定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并未受重伤,因为史料没有这方面记载,那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如果想回成都是完全没问题的。那为何还要滞留在永安直到死去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永安的地理位置和战略重要性,这个问题就简单了。由长江而上,永安的东边是秭归,秭归的东边就是夷陵,而在夷陵大败之后,陆逊追击至秭归,也就是说永安的白帝城已经是蜀国抵御吴国进军的最后防线,这时候的永安就是前线,是门户。相当于关羽时期的江陵。刘备跑到永安便停在这里,就是为了防御陆逊继续西进,这个时候的吴国也确实有这个计划,并且已经任命韩当为汉中太守(这点是有点滑稽,汉中太守在蜀国这边是魏延,但这表明了吴国要反攻入川的决心了)。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停在永安收整败兵,又得到赵云的增援,于是在永安布防据守。

其次,夷陵之败,是溃败而非歼灭。火势一起,大部分蜀军是逃散,而非烧死,夷陵地处山地,逃入山林就可躲开追兵,所以散兵多是烧伤、踩踏受伤,真正死亡的并不算多,加之蜀兵熟悉山地野战,山地生存经验丰富,有大量散兵是可以往回逃的,相信战前针对战争失败,也会做逃跑路线的部署。刘备停留在永安,想必也有收纳败兵的考量。

刘备作为一国之君亲守国门,而非逃回成都,想必也是展示给陆逊看的,我都留在这里,这里肯定有重兵把守,就问你敢不敢来攻,起到震慑作用。三国志记载,孙权在看到刘备经此大败,竟然仍守在前线,心中畏惧,于是遣使求和。当然,孙权和陆逊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也是有北方曹魏的威胁,更为主要的原因,正在于刘备的防御另其无可乘之机。

在永安期间的刘备,还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平定汉嘉太守黄元的反叛,另一个就是完成了与孙吴的媾和。从此之后,永安也成了蜀汉政权的第三大战区,即永安战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也亲命李严为永安太守,以彰显此地的战略地位和重视程度。


棍哥观史


不是不敢回去,是没脸回去。

刘备不顾众人反对,执意要讨伐东吴,一方面确实是恨透了东吴,东吴三番两次偷袭荆州,临了还把关羽给杀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另一方面,他也是觉得自己经验丰富,有必胜的把握。特别是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刘备更加自信了。

没想到乘兴而去,败兴而回。数万大军竟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若是被闻名天下的宿将打败,也没什么好说的。偏偏打败他的还是个年轻的小娃娃陆逊。刘备羞愤难当,一张老脸真不知该往哪搁。真咽不下这口气啊。

回成都怎么办?怎么向大家伙交代?

而且蜀军新败,难保东吴不会趁机进攻四川,自己一回成都,蜀国东大门门户洞开,东吴长驱直入,蜀国就要亡国了。

刘备镇守白帝城,也算是天子守国门了吧。


上将嗳福斯


没脸回去,败的这么残,黄忠都战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