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癌症=判下死緩?來聊點癌症的知識

得了癌症=判下死緩?來聊點癌症的知識


今天想和大家聊點癌症的醫學知識/保險知識,原因想來大家都已經知道。


1.得了癌症≠判了死緩


我們談癌色變,是因為生活中接收了太多因癌症死亡的訊息。

其實癌症並不總是死亡的喪鐘。根據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統計數據,我國最新的癌症 5 年平均生存率達到了 40.5%。

“五年生存率”的意思並非指患者只能活5年。

“五年生存率”,是指通過治療後至少活過5 年的概率。

大多數癌症發生轉移或復發在3年內,佔80%;少部分發生在5年內,約佔10%。

5 年後復發的患者很少,而不是說只能活5年。

還說癌症就是5年死緩?錯!


2.癌症類型/發現時間


得了癌症還能活多久,其實要看癌症的類型發現的時間

★ 癌症類型

根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學者今年初發表於《柳葉刀·全球衛生》雜誌數據:

得了癌症=判下死緩?來聊點癌症的知識

2012-2015男女性年齡標準化5年相對生存率

(數據來源於中國17個癌症登記處,2003-2015年的678842條癌症登記信息,其中有效信息數為659732條。分4時間段分析,圖示為2012-2015分段信息。)

可見,總體上男性5年癌症生存率低於女性,約10%~13.9%。

男性五年生存率<20%的癌症有:肝癌、膽囊癌、胰腺癌、肺癌。

女性五年生存率<20%的癌症有:肝癌、膽囊癌、胰腺癌。


肝癌、膽囊癌、胰腺癌、肺癌,都是很難康復的癌症。

★ 發現時間:早期·晚期

看過太多農村的老人寧可放棄治療也不想拖累子女。他們的癌症一查出來,往往已是晚期。

晚期癌症多數情況下確實不能治癒,這時的治療手段只能是延長患者生命,或減輕患者痛苦、改善生存質量。

自媒體大V丁香醫生說過,有 1/3 的癌症是可以通過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的。

保唄兒整理了下表:


得了癌症=判下死緩?來聊點癌症的知識


有相關家族病史、疾病史的人,可以提早進入癌症的早期篩查、調整頻率。

早發現癌症會比很晚才發現要好得多。比如,鼻咽癌如果在早中期發現,90% 的人能活到5年以上;而如果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則降至 60%~70%。

都說癌症是“富人病”。不是沒有一定道理的。起碼從對體檢的重視程度上看,越早準備越省錢。


3.原位癌≠癌症,重疾險不賠


無論是重疾險還是防癌險,原位癌都不屬於重疾責任

不止原位癌,所有重疾險裡的【惡性腫瘤】責任都會把這6類“癌”除外重疾責任。

1)原位癌

2)相當於 Binet 分期方案A期程度慢性淋巴細胞 白血病

3)相當於 Ann Arbor 分期方案I期程度的 何杰金氏病

4)皮膚癌

(不包括惡性黑色素瘤及已發生轉移皮膚癌)

5)TNM 分期為 T1N0M0 期或者更輕分期的 前列腺癌

6)感染艾滋病病毒或 患艾滋病期間 所患惡性腫瘤


but,大家也不用捉急,因為重疾險裡的輕症責任包含前5種。

得了癌症=判下死緩?來聊點癌症的知識

舉例:達爾文1號的輕症惡性腫瘤責任

也就是說,除了艾滋病毒相關的癌症外,其他5種只是因其高治癒率被重疾責任拒之門外。


4.應對癌症,有醫保或者百萬醫療足夠?


★ 先說醫保

今年有一個好消息:17種進口抗癌藥被納入醫保。

包括12個實體腫瘤藥和5個血液腫瘤藥,均為臨床必需、療效確切、參保人員需求迫切的腫瘤治療藥品。

這17種藥價比平均零售價下降了56.7%。

但是第一,這17種進口抗癌藥並不包含所有癌症所需。

第二,這17種進口抗癌藥納入的是醫保乙類藥目錄。自己仍要承擔部分費用。


得了癌症=判下死緩?來聊點癌症的知識


所以,如果以50萬癌症治療費用、醫保報銷40%~70%的費用為假設,自己還要承擔不少。

除了治療費用,還得考慮到誤工費、5年康復期費用。

★ 百萬醫療

首先,百萬醫療是短期險。

其次,和醫保的作用類似,只管報銷。醫保+百萬醫療,也僅僅能彌補醫療費用的損失。

具體,重疾險和百萬醫療的差異大家搜往期文章即可。


4.癌症確診即賠,但不是所有重疾都是確診即賠


這一點,往期也有敘述,大家可自行搜關鍵詞查閱噠。

得了癌症=判下死緩?來聊點癌症的知識

昨天明明豔陽高照,氣溫回暖,卻是一個黑色星期一。

先是李詠因癌症去世的新聞撞入視線。才50歲,大笑起來一臉褶子的他堅持抗癌17個月,已經長眠於異國他鄉。

再來,印尼空難189人墜機的新聞又讓人心寒。飛機屬於安全係數很高的交通方式了,但死神的魔鬼步伐終究難以預測。

找保唄諮詢核保的一位朋友,孩子因先心病手術已經無法直接投保定期重疾慧馨安,需要延期。

值得慶幸的是,他給孩子買的一份10萬重疾險已過猶豫期,原本打算退保的他在保唄兒的建議下會繼續交下去。

找回今天繁忙工作的一點點暖意。

明兒見了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