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是让人远离鬼神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g_Bye、


在道德情感上,崇敬鬼神;在现实理性上,离鬼神远点。两者不可偏废,就是孔子所谓“敬鬼神而远之”。

远鬼神

远古的华夏宗教,是一种天神观念与人鬼观念的结合。根据甲骨文卜辞中“帝”、“上帝”、“祖神”、“神”等描述,部族始祖得以封神,享受奢侈的献祭。其它立有卓著功勋的祖先也会被提升到神的位置,成为大神的陪享者。神不仅有意识,还有主导吉凶的权力,据说能“致雨”、“止雨”、“降饥馑”等。

神居于天上,具有独占性。常人死后,则成鬼。古人认为,赋予人的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是人的魂魄。人的肉体消亡后,人的魂魄能继续存在,便是所谓“鬼”。鬼虽居于地下、黄泉,但行动自由,需要享用献祭的财物,而且依然具有意识和权力,能祸福人。

可见,鬼神之说的核心思想是“人死有知”。既然人死亡之后,尚有感知,在权势阶层中流行奢侈的殉葬品和献祭就不足怪了,甚至还用活人殉葬。

殉葬

当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人文主义逐渐兴起,人殉制度受到了质疑。比如在《左传》中有几处提到这种不人道的习俗,史家无一例外的都采取严厉批判的态度。

孔子的儒家学派反对殉葬。别说殉葬,用像人形的俑陪葬,也被孔子痛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既然促成人殉的依据是鬼神之说相信人死后保有感知能力,那么要反对人殉,必然要离鬼神远点。

人事

孔子摈弃虚无缥缈的鬼神主导吉凶祸福的理论,而倡言人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实现,这实在是万世之功。褫夺了鬼神的权力意志,提升了个人的人格尊严。孔子言人事,当然要离鬼神远点。

不朽

鬼神之说,包含有人的“永生”观念。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虽然“远鬼神”,但对“永生”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孔子不过两岁大时,鲁国的叔孙豹说过一句名言,即所谓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句话影响深远。

有一个人,问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炼丹真的可以延年益寿吗?王阳明答说:我们孔夫子学派也有关于不朽的见解,例如孔夫子最好的弟子颜回三十二岁去世,但他今天仍然活着,你能相信吗?

孔子“远鬼神”,但并不轻言没有鬼神。对于鬼神的有无,孔子采取一种不轻加臆断的立场,对这个问题加以保留。在《论语》中,当弟子子路问如何奉事鬼神时,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弟子“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夫子的态度是:对于鬼神,我们一无所知。孔子拒绝再进一步讨论,不轻言人死后有知无知,是因为:如果说死者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如果说死者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不葬。至于人死究竟是有知还是无知,这不是当务之急,死后自然就晓得了。所以,孔子在“远鬼神”时又言“敬鬼神”。

敬鬼神

人的头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理智,一是情感。从理智上说,似乎并无证据表明灵魂永生不灭,但从感情上,人们希望如此。

理智无疑是重要的,但人不能只凭借理智活着。人的感情需要,同样要求得到满足。

儒家所讲的葬礼、祭祀,意在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思慕爱敬之情,是人道,是一种感情寄托。

最初的葬仪、祭礼,以及崇敬鬼神,不免带有一些神话和迷信色彩,但到了孔子及其儒家那里,剔除其宗教因素,赋予它一种诗的意味:人们知道鬼神是不可知的,人们确实是在自觉的欺骗自己。这时,人们暂时失去了理智,在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但人们并不反对理智,这种情感的满足也并不阻碍理性的发展。

既尊重情感中对鬼神的爱敬之情,同时又不近溺迷惑于鬼神之不可知,即是“敬鬼神而远之”。


莫安排


不能简单的认为“让人远离鬼神”,至于孔子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不妨从头来看看这句话。

一、先考察一下原文

这句话出自《论语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我们只看前半句,意思大概是:

樊迟问“智”的(意义),孔子回答:就是服务(务,就是侍的意思,这里也可以引申为治理)老百姓时,对鬼神要敬重但不要沉溺,这就是智慧了。

原文写得很清楚,并不是孔子孤零零的冒出来“敬鬼神而远之”这么句话,而是对樊迟询问“智”(知)的回答。

那么问题来了:

樊迟为什么问知?

知,与“务民”有啥关系?知,难道不是一个个体的、个人的素质吗,怎么会与老百姓有关系呢?

知,为什么就是敬鬼神而远之呢?敬鬼神而远之,与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这几个问题如果能够理解了,这句话就很通透了。我们再将其抽象一下,把上面几个问题融合成一个问题就是:

知、民、敬鬼神而远之,这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

二、再看一下背景

樊迟这个人有点意思,在《论语》里,他有三次问“仁”,两次问“知”,孔子的回答都不同。上面的就是其中一次。

这倒不难理解,孔子总是如此,即使同样的问题,他也会根据具体的事件,在当下的时间,对特定的人,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

那么,我们留意一下《雍也》篇,会发现有个现象,就是《雍也》里的对话,有很多都是要准备出去做官的人来问孔子,或是孔子评价一个人的从政的能力。

比如,开头就是“雍也可使南面”,此外还有: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子游为武城宰。”

《论语》虽然不是严谨有体系的论文,但各类语录相对集中,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雍也》里收录的语录都和从政、出仕相关。

而樊迟问知,也就可以推出原因了:樊迟也要去从政,所以来问老师,关于从政的治道和仁道。

三、知、民、敬鬼神而远之,这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

了解了樊迟是问从政何谓“智”,就可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了。

孔子的意思是说:治理民众,需要有一种智慧,也就是要引导民众正确对待鬼神,建立一种良性的与鬼神的关系。

这里的鬼神,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应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祖先的神主,也就是祖先之灵;一类是上古之时,虽绝地天通,一些巫的传统还存在,很多远古的传说的自然神山川神等。

而无论是哪一类,对老百姓来说,也无非是两种态度:一种是信仰,笃信,迷信。一种是祭祀,礼仪。

在儒家看来,对鬼神的祭祀、敬重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儒家又强调不语怪力乱神,不主张对鬼神的沉迷、亵渎。或者说,沉迷就是一种亵渎。真正的敬重,是按照礼仪来进行的,是要通过礼仪来表现的,是要把对鬼神的尊敬限制在理性、合理的范围,而不是任由自己面对鬼神哭天抢地,或是蓬头盖面。等等。

所以,孔子是希望樊迟引导百姓以合理的方式面对鬼神,这就是一种治道。

古人在论述这个问题时,会从“通三统’、“文质论”的角度来说,强调夏商周的文质损益,这是经学上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danyboy


孔子为何说「敬鬼神而远之」,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人类学家在处理较高级的文化体系时,会把文化总体分为两个部分。雷德菲尔德称其为「大传统」和「小传统」。后来西方学界以「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说,取代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其意甚明。


就中国而言,在早期巫术阶段,乃生活群体狭小,族群政治功能未曾分化之阶段。此时,大小传统尚未分化。或者说,巫术即为此阶段唯一大传统。随着社会发展与分化,文化主导形态变为祭祀文化。也即是说,祭祀文化成了大传统,巫术文化成了小传统而保留在民俗文化中。随着社会发展,大传统由祭祀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祭祀文化作为小传统而变为国家宗教活动和普遍的祖先祭祀。


古代中国文化之发展历程大致为:巫术文化—祭祀文化——礼乐文化。陈来先生云「周代的文化,下至春秋战国,都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线索,即人本理性与巫祝文化的斗争。」(《古代宗教与伦理》)而孔子,即为人文精神进入自觉阶段之开始。

在原始信仰中,无论「天」「帝」还是「神」,其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主宰性,价值根源,人之义务。


原始信仰之神,自然代表一主宰性力量。人世万物,都是被这个人格神所主宰的。


由此而衍生出,「神」即为价值之根源。人应听从神命,是非对错亦以神之意志为标准。价值和主宰混同一体。


价值与主宰性混同。则人神关系表现出一种酬恩观念。人应向神祷求、酬恩,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皆委托于神。


但孔子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做了全新的解释。现实世界的主宰不是一个人格神,而只是一种人力无法企及的决定性。人在经验生活中,亦是被决定者。但人本身有无主宰性而言呢,也即,人在这种现实的主宰中,有没有自己的自由呢?

有的。


人有自觉能力,能作价值判断,有「应该」与「不应该」之意识。故在这种自觉意识上,孔子提出求正当之「义」的观念,以彰显主宰性之下人的自由。也即是说,价值出于人之自觉意识,而在人之自觉处,即显人之自由。由此,价值与主宰分立。在事实层面,人固然有无可奈何者,成败非人所能掌握。但在价值层面,人却可自作主宰,是非却是可由人可掌握的。


主宰与价值既分,则本来原始信仰中之人神关系也转向人与人之关系。人神关系下人对神「酬恩」的人之义务与约束,亦变为现实世界中之「人伦」观念。一切曾经鬼神层面之事,皆被拉入现实。故孔子重现实层面之人与人之关系,而不重人与神之关系。


在这种人文精神的确立与透显之下,孔子对原本之对鬼神观念自然是不认同的。故其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


祭祀活动当然还存在。那么不重鬼神,又如何看待祭祀呢。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

对于祭祀,孔子不从神之受祭解释,而从现实的祭祀之人及祭祀行为说明其义。祭祀重点在祭者之诚敬,其意义在于人履行祭祀之一套仪文上。重点在于现实之人的诚敬,而并不是说真有一个「神」享祭。也即实说,现实人的诚敬仪文,即为祭祀之全部意义。如果人不能亲祭,则祭祀也失去意义。故云「吾不与祭,如不祭」。


孙虚白


敬鬼神而远之,这里孔子说明了两点:1.有鬼神存在 2.需要远离鬼神!

鬼神存在这点不论,大家心里有数。那么为何要远离鬼神呢?先讲个故事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佛像是没有胳膊的,维纳斯也是断臂。那么为何会如此?

这是告诉我们:鬼神没有手脚。鬼神仅仅是没有手脚,若是有人亲近鬼神自然会被利用,因为他可以占据你的心,你的脑,用你的手脚在世间行走。

人都想利用鬼神去保佑自己,但没想过自己有什么能让鬼神所利用!其实,人只有两样东西可以为鬼神所用。第一是信仰力,也就是香火,也是鬼神存在的基础。失去香火的凤凰早已绝迹,古代很多神都因失去供奉陨落不见。

然后就是肉身了,可以说人身是最宝贵的容器,很多神在渡劫的时候会直接投胎,增加渡劫的成功率。五百年一劫,三千年一难。世人都道神仙好,神仙的命也是有数的啊。

神轻易不占用活人,因为人怕果,神怕因。种下因果,神要了结就难了。东皇太一文真一个念头,因果三千多年兜兜转转还没还清,仙界也去不成,你说烦不烦!但是鬼不一样,鬼很多还处在没化成实体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灵能活下去与否都是问题,一般会选择附在神像上接收人的供奉。

所以神像啥的别放家里,你觉得真神会那么闲去你家吗?雍和宫里都没有几个真神在了,谁知道你家的像里附的是哪里的灵物!而你一旦和其建立了供奉关系,那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弄不好会害你全家!灵帮人是有代价的,如果许愿了记得去还愿,轻易不要去许愿,一语成谶,许了就要认真了结。


大同庄园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尽力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敬畏鬼神但远离它们,可以说是智慧了。别人又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困难在先而收获在后,可以说是仁了。

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孔子的本意,首先,要敬畏鬼神,然后,要远离它们。

有关鬼神,孔子还说过不少。

《伦语·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翻译为: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而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中庸》十六章: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翻译为: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它大得很啊!看它又不能见,听它又听不到,体现在万物中又不可遗漏。使得天下的人,斋戒净心盛仪服饰,来奉承祭祀。……”

跟“敬鬼神而远之”同样意思的还有一句,《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综上,非常明确,孔子信鬼神,但建议大家不要谈论鬼神,原因他本人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但孔子所说的鬼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神神鬼鬼、妖妖怪怪,而是阴阳之气,是“无”和“道”。

关于这一点,可以看后世儒家对孔子“鬼神”的阐释。

程颐说:“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意思是,鬼神是天地的功用,是天地发挥功用时留下的痕迹。

张载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这个意思更加明确:是阴阳二气的功能作用。

结合古代人人都信奉的“万物有灵”观念,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信鬼神,但儒家所理解的鬼神,不是神怪魔鬼,而是万物之灵,是阴阳二气。

所以,孔子既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

这句话是打开真正儒家哲学的钥匙。但怎么理解呢?

孔子所说的鬼神,就是老子所说的“无”和“道”,就是《易经》的阴阳二气。

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由“道”而来。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与它呼应。

有一点,孔子和老子的意思接近。老子也认为,“道”是无法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它是一种“无”的存在。

所以孔子干脆不说,而老子则用了很多描述性的词汇,如不可道,始,母,妙,徼,玄,不言,无为,弗居,冲,渊,湛,虚,动,中,谷神,玄牝,绵绵,若水,无尤,抱一,致柔,婴儿,无疵,为雌,无智,玄德,无,有,利,夷,希,微,惚恍和无头无尾等等。

老子说了那么,是要告诉大家:道是不可言说的,只能打比喻。但孔子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为什么不谈呢?三国时的玄学家王弼说:正因为“无”是根本,凡有皆始于“无”,所以只有圣人能体察“无”,“无”至大至广,不可诉诸语言,所以孔子不说。(《王弼传》)

这里孔子所说的鬼神,老子所说的无和道,张载所说的二气,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用了另一个字:心。

王阳明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充盈天地之间的,唯有这个灵明。”

这里,王阳明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这一点:灵明,就是心。也就是说,孔子说的“鬼神”,明明白白,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

大宋在这里要指出一点:中国古人的理解,和希腊古人的理解,是一致的。

柏拉图说过,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灵魂就是理念,是真实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根本。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只是一个现象,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所说的,就是老子的“有”生于”无“。

亚里士多德也说:肉体是质料,灵魂才是实体。他所说的灵魂,就是柏拉图的理念。

之后,欧洲最深刻的哲学家康德,认为世界分为“物自体”与“现象”两部分。“物自体”就是“本体”,它存在在人们的认识之外,现象世界是加工过的意识的表象。

另一位哲学家黑格尔,则把这种理念、物自体,称为“绝对精神“。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与内在的本质,是"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表现。我们看到的只是现象,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的本质,就是绝对精神。

这些西方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和孔子类似。但孔子比他们伟大的地方在于:知道是这么回事以后,就不再说它,也不想说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针对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就要用现实世界的方法,不要用理念世界的方法。用大宋的话来说就是,不要用“第二世界“的力量,来做”第一世界“的事情。

所以,孔子的儒家,是入世的,是积极的,是有为的。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不是佛学而是儒家,就在于它明知一切都在心内,但依然倡导入世有为,倡导”在事上磨“。

对于一个知道了“无“和”灵“为何物的人来说,不顾它们,而只管”以俗世心,做世俗事“(《大宋话西游》),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大宋2019


好吧,既然孔圣人也来凑热闹了,老麦就与诸位掰扯掰扯这孔老夫子对于鬼神的态度,以及这句广泛流传,但却流传变了味道的一段言论吧。

于是,咱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敬鬼神而远之,到底是什么意思?那第一要素,就是不要断章取义,这段话的全文是: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段话啥意思呢,樊迟(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何为知。孔子呢就说,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人的事情,让人懂得做“人”的准则(务,民之义)。对于鬼神,要尊敬,但是不能被其影响(所谓迷信),那就是智慧了。

好了,到这里,应该明白一个孔圣人对于鬼神的态度了,说先尧尊敬,从心里重视鬼神,但是呢我们既然是人,那首要的事情是要“尽人事”,做好我们人本身该做的事情,而不要迷恋迷惑鬼神——所谓:远之。这里的远之,不是远离的意思,是对鬼神之事保持一定的自我约束,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靠鬼神去解决。毕竟,人家鬼神也挺忙的,是吧。

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孔圣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怎么说呢,孔子是圣人,即便是圣人,那首要的前提仍是“人”,人之圣者,当然要比普通人懂得多,看得远,而所言之事仍以“人”为最根本,孔圣人之所以这么说,其实主要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既然我们是人,那么最核心的事情就是要“尽人事”,而非去整天琢磨鬼神之事。不是还有那句吗:子不语乱、力、怪、神,啥意思呢,乱力怪神之事,并非穷究事理便能了解,作为人事不能轻易了解的,所以才不轻易对人说——因为不了解,所以不轻易说。如此而已。

好了,说到这里,咋说呢,孔圣人之于鬼神,是持尊敬之态的,敬鬼神;但同时,也提出,作为人来说,首要任务是“尽人事”,于是之于鬼神,要远之。



老麦说说


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知(智),就是说怎么才算是聪明的。孔子 回答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意思是说,专心致力于人所应该做的事,疏远鬼神,这样做就是聪明的。

先说说孔子概念里的“鬼神”,也就是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对于“鬼神”的理解。“鬼”是指人死为鬼。那么自己家的人死了也是“鬼”。孔子的主张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祭祀只祭自己的先祖,不是自己祖先的鬼也要祭,那叫谄媚。后面还有一句,“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说人还是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孔子的主张向来就是“不语怪、力、乱、神”,指不要过分渲染。儒家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把握尺度,符合中道。比如对于亲情,即便最亲的亲人去世,也要依照礼制办丧仪,从感情上也不能无限度地宣泄。所以丧礼中有卒哭祭。对于“鬼神”一样要保持敬畏之心,保持的方式之一就是一定程度的疏远,而不是频繁祭祀祝祷。

季路也问过孔子这样的问题,孔子回答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事为重,鬼神次之。先把人事做好,再考虑鬼事。


沅汰


一般而言,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如扶鸾、起乩,请仙上身等,都是一些鬼仙、精怪之流,绝不会有真正的神仙、菩萨等的到来。而这些能够请来的多还未曾脱离鬼道,成就本身有限,问小事或许很灵,大事绝对的靠不住。况且这些虽能降人祸福,但也与人一样,喜怒嗔恨之心难免,接触这些时间长了绝对没有好处。

而真正的神仙、菩萨等,你没有修持上的成就、没有善行功德,自然不会现前。何况只要人行忠正,自然鬼神避忌,而菩萨慈悲度世,未曾片刻远离我们,只因众生业力深重,智慧福薄,不能得见。因而圣人大成至圣先师要我们“敬鬼神而远之”。

对于这些鬼神,就如伴君如伴虎,我们既要心中恭敬,恐他恼怒,但也不能离他太近,以防喜怒难测,降祸降灾。


灵台主人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见《论语•雍也第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专心去做人民认为合情合理的事,虽然要尊重鬼神,但不可过于亲近,要敬而远之,这就是聪明的人了。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孔子是笃敬鬼神的。学生敬孔子,孔子敬鬼神。孔子认为,敬鬼神,对鬼神就不可太过亲昵。处理人的事情不可过于依赖鬼神,不可事事都去劳烦鬼神。如果对鬼神太过亲呢,什么事都去救助鬼神,容易失去对鬼神的敬畏之心,导致辱鬼媚神的恶果。所以说,“专心去做好人民的事,敬鬼神而远之”,才是明智的。

孔子对鬼神是虔诚的笃信者。他的许多言论就是证明。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还说:“鬼神之为德,其盛乎矣”(《中庸•第十六》)可见,在孔子眼里,鬼神是存在的。他甚至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脩第三》)。意思是说,祭祀鬼神,就当鬼神在自己身前。祭祀鬼神我要亲自祭祀,让别人代祭等于没祭。

孔子一生都在敬鬼神、事鬼神、孝鬼神、德鬼神、祷鬼神。在他的言论里,充分表明他是相信鬼神的存在和鬼神的作用的。不过,圣人是不能随便说怪、力、乱、神的。只有对“鬼神敬而远之”,不胡言乱语,才是真正的尊重鬼神。



辽西布衣10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

孔子的一句“敬鬼神而远之”让后人诸多猜测,还是相左的两个方向的揣测,说着皆有理。更有人将这句话作为孔老先生唯物论的有力实证,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就学到这里,老师就说孔老先生是无神论者。现在再回想起来,随着年龄增长,体会深刻,诸如此类的“教育思想”还是再自己反思一下才好,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题外话 记得历史课本上上还提到另一个无神论的坚持着,就是王冲,时至今日,我倒觉得这王冲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最好还是再去理解一番,说不定有不同的收获。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若要还魂转,海底捞明月。——王冲

言归正传,说说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有不同意见,请指正。

鬼神是什么

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清楚“鬼神”的含义。

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神灵不正为邪,人心癫迷为魔,偏向异端为外道。

可见这鬼,终归还是人的,是人就会有人的脾性,欲念,或者说是需求。鬼具体指的是什么?像是祖先,先逝之人,都可以称之为鬼,而祭拜先人亡灵,自古有之。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 • 说卦》神,灵也。——《广韵》

由此可见,神与鬼是不同,神是有神力,高圣的。神具体指的什么?风神,雨神,谷神……这些都是有种某种神力的存在

孔子说,敬鬼神,这鬼神就有两层含义了,一个是鬼,一个是神。

儒学重尊卑礼教,孔子应该算是“模范生”,而祭祖等行为本身就是礼教的延续,细算起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另一方面,“

鬼”之外还有“神”,神一般都是国祭,在古代平民百姓一般是不可以祭神的,就算王公贵族在这方面也是有限制的。

那么祭神都是在祭什么呢?当然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了。我们仔细想一下这祭神的本质,在如今看来是不是一种对自然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绝非是我们所说的妖魔鬼怪啊。

所以,孔子所说的鬼神是什么?鬼是封建礼教秩序的延续,同时也是我们无法探知的存在,神的自然的未知的力量。我认为孔子的意思,和现在人的所以为的根本就不是同一回事,就连定义都不同,而孔子本人得观点也无关现在意义上的“鬼神”之说。

各行其道

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因为天地有序,各行其道。敬是尊重,远是拉开距离。

孔子是肯定礼乐和自然力量的,所以让人们敬畏,这本身就是对所有存在的尊重。

孔子又是相信天地有道的,认为人们不应该去强行干涉其它存在的本来,说白了,鬼有鬼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我们各自安分守己,相互尊重,自行其道,不要强意改变。

其实这思想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道至简,很多东西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莫名的相近甚至相同。

所以,孔子的敬而远之,指的是我们尊重存在的万物,无论是可见或者是不可见,切莫用人的想法去干预其他“次元”的正常运行。

已经去世的霍金不是警告世人,不要尝试着去接触外星人嘛,这不也是孔子的“敬而远之”吗?这外星人是鬼是神,还是人,我们都要保持尊重和敬畏,强行联系的后果,无法想象。

在这里说句话:人类确实挺作的。

由《易经》看孔子的鬼神态度

我们现在的《易经》版本的十翼都是出自孔子之手,相信这孔老先生绝对不是觉得无聊去写系词什么的,有所感悟,才会有所见解,才能写出如此经典的注解。

孔子一定是认可《易经》的,而这种认可无关鬼神,在《易经》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力量的规律和发展的规律,月满则亏,阴阳相济,对鬼神之说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阴阳举证。

所以,从《易经》我们可以看得出,孔子本身其实是相信“冥冥之中”有神力,在不同于人类的另一个次元会有我们无法发现的事物,我们称他们为“鬼神”,孔子警告世人对于这些存在我们要“敬而远之”。

总结

后人一直在争执“敬鬼神而远之”到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个人感觉这个方向就是错的,这本来就无关我们所谓的鬼神之说,这句话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敬畏和谨慎”!是后人狭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