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华研金霞


很多答友都指出了关于刘邦庙号的误解,那就是

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谥号才是高皇帝,汉高祖是《史记》的一个简称或者另一种习惯称呼。

高祖这个庙号,实际意味着出开国皇帝的这个家族历史上另有一个逆袭而在事实上提升家族阶层的人物,换言之,“高祖”比起“太祖”要低一个级别,是继承了先辈创造的家业的开国皇帝。

曹魏和隋唐两代就是典型的例子——曹操的庙号是太祖,曹丕的庙号是太祖;杨忠的庙号是太祖,杨坚的庙号是高祖;李虎的庙号是太祖,李渊的庙号是高祖。

隋太祖和唐太祖因为人们通常不这么称呼,所以这两个名号显得很陌生,有小伙伴甚至提过为什么没有隋太祖、唐太祖这样的问题。

但是我们仔细考察其共性也很清楚——那就是杨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隋朝的崛起的凭借之一是杨坚父亲杨忠打下的政治基础;而凭借祖父李虎打下的政治基础,李渊虽然早孤,但在北周和隋朝都是一等一的大贵族,这无疑也是后来唐朝建立的条件之一。

所以,杨坚和李渊从慎终追远、崇功报德的角度给自己家族跃迁到比较高的社会阶层的最关键的一个祖先奉上太祖的庙号,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而赵匡胤、朱元璋还包括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都是所谓“始受封”和“始受命”的合体,所以都被称为太祖。五代十国时期的朱温、李克用、刘知远、郭威、王建等的庙号也都是太祖。


谈古论金


这个问题很好,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这几个“祖”的区别。

“祖”、“宗”这都是庙号,皇帝死了以后,要入庙接受后人的祭祀,就要加个庙号,所以,这是皇帝死后的称呼。如果你穿越回去古代,遇到了李世民,你叫他一声“唐太宗”,你就出事了。你要叫了朱元璋一声“明太祖”,那就要倒大霉了。

祖有功而宗有德。按照规则来说,“祖”是一个皇朝的开拓者,而“宗”则是皇统的合法承继者。

读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祖”有好多种,常见的例如“太祖”、“高祖”和“世祖”。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几个“祖”的区别,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太祖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

首先要给大家纠正一个概念了。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为啥大家都叫他“汉高祖”呢?那是因为《史记》中称他为“高祖”,说着习惯了,大家就这么称呼刘邦了,而实际上刘邦是“汉太祖高皇帝”。

太祖,就是皇朝的开创者没有得到祖先的荫蔽,在开基创业的时候,是全靠着自己俩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一刀一枪硬磕出来的。


刘邦,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世,祖辈务农,老爹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个庄稼汉,并没有为刘邦打天下创造什么基础,刘邦以亭长身份,斩蛇举义,揭杆而起,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成就帝业。

赵匡胤,他爹虽然在五代时期曾经做过做小官,但赵匡胤也没有受到祖先的荫惠,少年流落江湖,掌中一杆齐眉棍打遍四百军州无敌手,因功而升至殿前都点检,终于瞅准机会,陈桥驿黄袍加身,发动了政变,夺取了孤儿寡母的江山,建立宋朝。

朱元璋的身世就很凄惨了,几代贫苦农民,从小就没穿过鞋,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从乞丐到皇帝,没沾上祖先一点光,全靠自己拼出来的。

以上这几位皇朝的开创者开基奠业,都没有沾祖宗的光,这就是“太祖”。

二、高祖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

“高祖”的境界比“太祖”低一个级别,是沾了祖宗光的。在他们开创皇朝之前,祖宗已经是封疆大吏,有名号的。




隋文帝杨坚,他可是大户人家出身,名门权贵的后代。杨坚的家世十分显赫,他老爸被封隋国公。杨坚的帝业得来十分轻易,是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立隋代周,成为了皇帝。他是沾了祖宗的光,所以称为“高祖”。

唐高祖李渊,与杨坚的情况很类似。他也是权贵的后代,他的祖先被封为“唐国公”,李渊是沾了祖宗的光。 建立唐朝,也是受到祖先的荫惠,所以他也被称为“高祖”。

三、世祖

“世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

“世祖”的境界比“高祖”再低一个阶层,意思就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承继了帝业,功劳是为这个皇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光武帝刘秀,天资聪颖,少怀大志。前汉倾颓,王莽篡汉自立。刘秀兴义兵而讨伐之,推翻了王莽的统治,延续了汉朝的国祚。但刘秀这个“汉”与西汉是有本质的区别,国家首都也迁移了,虽然国号未改,但刘秀却开启了汉朝一个新的时代,就被称为“世祖”。

忽必烈在几代先辈打下大片江山的基础上,建立了元朝,由地方政权而达到一统天下,首都也迁到了北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他也是“世祖” 。

顺治由边地入关,定鼎中原,虽然顺治并非是清朝的建立者,但他也是地方政权进入中央,首都从沈阳迁到北京,一统天下,对于整个清朝历史来说,这也是个崭新的时代,所以,顺治也称为“世祖”。

四、成祖

成祖,是明朝朱棣的专有名号。

朱棣以前是“太宗”,这是为了表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合法继承帝业,还发扬光大。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欲盖弥彰,他怎么当上的皇帝,大家心里清楚得很。


后来,到了嘉靖时代,“入庙之争”,嘉靖想把自己的老爸入庙,就把朱棣抬高了一个层次,(其实是明褒暗贬),搞成了“成祖”。

朱棣这个情况比较特殊,他不是皇朝的开拓者,肯定不能叫“太祖”,那是他爹朱元璋的。也不能叫“高祖”,因为他可不是受祖宗的荫惠开创了明朝。

如果叫“世祖”,还算勉强凑合。因为最起码的,朱棣也是从地方政权夺取了中央,他也北迁,国家首都也发生了迁移。

但嘉靖没打算让朱棣当“世祖”,因为这个“世”字,在太庙中万世不祧,嘉靖想留给自己,就把朱棣弄了个“成祖”。

五、圣祖

圣祖,是属于康熙的。这是雍正即位后搞的。

雍正的理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康熙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定蒙古,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名为守成,实有开拓,江山在他手中有了很大的增加。所以,把康熙定为“圣祖”,万世不祧。


以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从功劳上讲,康熙称“祖”也不为过,但确实不合乎规则。而雍正可不是个讲规则的人,发起脾气来,我也扛不住,只好按他的来。


馋嘴肥猫铲史官


高祖和太祖两个庙号都是用在开国之君上面,之所以会出现刘邦、李渊庙号为高祖,赵匡胤、朱元璋庙号为太祖的情况,原因各不相同。

1,刘邦,《史记》、《汉书》中都记述了给刘邦确定庙号的过程。当时群臣说:“帝起细微,拔乱世之反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并上尊号曰:高皇帝。



你看很显然的是,刘邦的庙号是太祖,是为汉太祖,然后谥号是高皇帝,可是为啥到了后面演变成了汉高祖呢?

其实这是一个简称,是庙号+谥号的简称,来自于汉太祖高皇帝,这样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呢?

2,李渊,李渊陛下之所以庙号是唐高祖,乃是因为在其做了皇帝以后,就先给自己的爷爷李虎追封为唐太祖,所以自己太祖这个庙号已经被占用了。



3,赵匡胤,宋以前的庙号太祖高祖有时候会混用,彼时也不太在意这个,但是到了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杯酒释兵权,中国历史进入了儒家以文抑武的全胜时期,而儒家自然是注重礼仪,太祖高祖这种混用局面必须彻底结束,对于庙号的立定,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规则。

于是出现了始受封+始受命的原则,太祖只能用于开国皇帝身上,二者相对唯一。所以赵匡胤以后得开国皇帝,庙号都成了太祖,而不再有高祖这样的情况发生。

而且在释义上面,太祖有指事物原始的意思,高祖并没有这个意义,《文子.道原》有云: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希望能够帮到你,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缘説


同是开国皇帝,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的庙号是太祖。那么,高祖与太祖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历史上,庙号始于商超,在皇帝中盛行,则是西汉以后的事。就拿汉高祖刘邦来说,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由于受到《史记》的影响,人们把他的庙号与谥号混用,因此,说成了汉高祖。自刘邦以后,高祖与太祖就成了历代开国皇帝的专用名词。李渊的庙号是高祖,太祖则追授给他的先祖李虎。

太祖与高祖区别在于,凡称太祖者,都是白手起家打天下,就像刘邦、朱元璋、赵匡胤,没有一点家族背景,完全靠自己智慧与努力夺取江山。

称高祖者,都离不开先祖的荫护,都有很强大的家族背景。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其先祖李虎是北周的大将军,手握重兵,显赫一时。而李渊正是在李虎的羽翼成长起来的贵族阶层,正因为有着特殊的身份,李渊的仕途才顺风顺水。可以说,没有李虎的大将军的背景,李渊能不能建立唐朝都是未知数。所以,在李渊看来,李虎才是唐朝真正开国皇帝。就像曹丕追授曹操庙号为太祖一个道理。

由此可知,高祖与太祖虽都是开国皇帝的庙号,但其中的含义是有一些区别的。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首先厘清的是,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帝,所以刘邦被称为“太祖高皇帝”。之所以后来被称为汉高祖,应该是源自于《史记》,司马迁把庙号谥号混在一起说了,别迷信史记,里面错误不少,想想父子两个人,写了50万字,那时不但没有电脑,连纸张都没有,全靠小刀在竹简上刻,写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下面再说庙号,庙号非祖即宗,祖一般是给开国皇帝或者做出开创性功业的皇帝用的。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奠基清朝,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问鼎中原,清圣祖康熙开创盛世。

开国皇帝一般都是太祖或者高祖,太祖又高于高祖,或者说太祖辈儿肯定比高祖大。太,这个字有极其、极大、极远之意,比如泰山(太山),泰西(太西)。

太祖可以理解为使这个家族开始显赫的那个祖先,刘邦、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当然是太祖。赵匡胤虽然劳资有点基础,但是父亲赵弘殷不过是个中级军官,距离“太祖”还有差距,因此,赵匡胤称太祖。而李渊则大不相同了,其父李虎在北周就已经是上柱国,可谓位极人臣,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已经是唐国公,显然是父亲荫庇,所以李渊即位后追赠父亲李虎为唐太祖,自己死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建庙号为高祖。



磨史作镜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明这个祖与宗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祖宗!

这不是废话吗?不是废话。只有死了的人才能当祖宗,而且还得有后代才行。

祖宗这个词其实是所有大家族都会用的,放在家庙里面供奉祭祀的牌位,那都是祖宗牌位。只不过到了皇帝家里,那就是国家级的礼制建筑太庙了。

放在太庙里被祭祀的死去的皇帝或者死后被追封的皇帝,有一个称号,叫做庙号。但是在唐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那之前庙号只送给有大贡献或者特殊贡献的皇帝,通常是开国之君或者有大功勋、大德行的皇帝。

其中,祖是有功,宗是有德(毕竟到了后来的继位皇帝,再想立功也不容易。)

最初,因为他们贡献突出,这些祖、宗们是一人一个庙来祭祀的。后来所有好的坏的都有祖宗庙号了!

现在单个说吧。

1、刘邦,刘邦的庙号叫汉太祖,被称为太祖高皇帝,后来被叫做汉高祖其实是个错误,但大家习惯了,也就改不过来了。叫他汉太祖或者汉高帝才是正确的叫法,通常认为这个高字是谥号,其实也不太对,最初的谥法里面没有高字,大概是说他功绩特别突出,所以给他上了个高字。而汉高帝确实很高,否则怎么能从平民到皇帝?

2、李渊确实是唐高祖,因为他把唐太祖这个庙号给了他爷爷李虎。他爷爷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之一,为他奠定了唐国的基础,死后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继承了祖辈传下来的爵位,化小国为大国,因此谦虚了一下,把太祖给了他爷爷。


与此相类似的,隋高祖文皇帝杨坚也把隋太祖给了他父亲杨忠。

3、赵匡胤的太祖庙号是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给上的。他们的父亲赵弘殷对赵匡胤创业的帮助几乎没有,倒是后周世宗柴荣才是赵匡胤真正建立大事业的恩人,赵匡胤有点对不起柴荣,结果他弟弟赵光义也有点对不起他。还好,赵光义无论从避嫌,还是实际情况来说,只能把宋太祖给他哥哥,至于赵光义他儿子真宗给他上的宋太宗,其实赵光义有点当不起。算是太宗里面比较灰暗的一个。

4、朱元璋的太祖称号那就铁铁的了。要知道朱元璋的祖辈对他的事业不但没帮助,还简直是拖后腿,但是不得不说,老朱家到了他这一辈不知怎么血统就改善了。不但他和他儿子朱棣厉害,连他几个侄子都不得了。朱棣本来的庙号是太宗,结果后来改了成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照古代的礼法规定,太祖的辈分是比高祖要大的,因此太祖似乎比高祖要牛,高祖一般来说应该比太宗牛,毕竟是祖嘛!但还是要看实际情况。


星火辰


先来说说庙号是怎么来的

顾名思义,庙在古时候是用来烧香祭祀先人的,庙号则是后辈子孙给死去皇帝取的。至于烧香就烧香呗,干嘛还特意取个名字?请往下看。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代,那时候每位帝后死后不止要建陵寝,还要修建用来祭祀的庙宇,但随着商朝的国祚更迭,死去帝后的数量不断增加,然后大家发现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

庙太多,拜不过来了!按照祭祀礼节,“一条龙”下来怎么也要几个小时,但良辰吉日就那么短,你总不能说今天没拜完,“孙儿我明天接着来。”那估计当晚没拜祭的先人们就要组团来看望你了!想想就吓人···

此时,中国人变通的智慧就体现出来到了,商朝后来索性就把前代帝后的大部分庙都给拆了,然后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祖宗祠堂,将那些没了“庙”的先辈们统一放到祠堂中,后人统一祭祀一次就可以了。省时省力,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的腰累弯了。

庙虽然都拆了,但样子总还是要有的,于是庙号就被创造出来了,按照古人的想法,有了专属庙号就相当于先人们有了自己庙。

“额,感觉这和扎纸人一样混弄死人没区别啊?!”

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哦

上面说完了庙号的起源,接着再说下庙号的高低贵贱。

“恩,别说死人就不论资排辈,相信我,他们只会更较真!”

简单来讲,庙号中:太祖>高祖,虽然能称之为太祖和高祖的一般都是帝国的开创者,但刚开始帝王们还算比较谦虚,包括有点痞气偶的刘邦最初的庙号也是高祖,和谥(shi四声)号连在一起就是汉高祖高皇帝。只不过后来大臣为了拍老刘家马屁,刘邦的庙号从高祖变为太祖,和谥号连在一起就是:汉太祖高皇帝。老百姓觉得读起来费劲,索性简称汉高祖刘邦!!!误会就是这么来的。

说这里估计你会问了,唐朝就没有人拍老李家人马屁么?恩,确实没有。谁让李渊任期内发生了玄武门这样的敏感事件呢?!紧接着五代十国比较乱了,大家脸皮都比较厚,啥啥的都可着最高级别来,很有一种前几年中国大妈扫荡全球奢侈品的架势:

“不求最合适,但求最拉风!”

“高祖的不要,全都要太祖!”

这你也就明白后来宋朝和明朝的心态了,奶奶的五代十国那群小屁孩庙号太祖了,我还能比他们低!!!!

【事实证明,再贵的奢侈品,都有烂大街那一天】



瓦尔登的船夫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李渊的庙号为高祖是因为太祖这个庙号被追封给自己爷爷李虎了。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太祖高皇帝刘邦有时被弄错成为高祖刘邦。刘邦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只是位普通人,祖上也没太显赫的人物,刘邦只追封了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为汉始祖。

(刘邦)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也是平民出身,做皇帝后追封了几代先祖,但没有用掉太祖这个庙号。朱元璋分别追封了高祖父朱百六为明德祖、曾祖父朱四九为明懿祖、祖父朱初一为明熙祖、父亲朱五四为明仁祖。元朝规定普通平民只能以数字为名,不能取正式名字,因此朱元璋的祖先名字看起来都这么奇葩。朱元璋本人原名朱八八,也是数字为名。

赵匡胤的父祖几代都是高级官员,但功业也没有到可以追封太祖的地步,因此太祖的庙号也留给了自己。赵匡胤追封了自己先祖的四代人,分别是父亲赵弘殷为宋宣祖、祖父赵敬为宋翼祖、曾祖父赵珽为宋顺祖、高祖父赵朓为宋僖祖,到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了传说中的祖先神仙赵玄朗为宋圣祖。

唐高祖李渊家族的真正发迹,始于爷爷李虎,李虎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一定程度上和实际开创西魏北周政权的宇文泰是平等合作关系。李渊做皇帝后,追封诸位先祖时,将李虎追封为太祖。李渊自己只能用高祖的庙号了。

和李渊类似的隋文帝杨坚。文皇帝是谥号,杨坚的庙号也是高祖,不过隋高祖杨坚的用法远不如隋文帝杨坚广泛。杨坚追封了自己的父亲杨忠为隋太祖。杨忠是西魏北周十二将军之一,十二将军地位仅次于八柱国。


仁勇校尉


这个问题问的很尴尬。因为刘邦的庙号其实是太祖,谥号是“高”因为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整合了一下。所以就叫汉高祖。所以这三个人中实际上只有李渊是比较特殊的。在说特别之前先说一下另外三个人的共同点:

庙号为太祖的皇帝,通常是没有靠祖上的基业,较近的几代祖上也没有太显赫的人物,得天下后,同常被称为太祖。

李渊的身份比较显赫。七岁的时候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他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官至太尉,封唐国公。追封李虎为唐太祖是为了表明,我当皇帝不是没有原因的,是因为我祖上就高贵,所以我当这个皇帝是合理合法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既然唐太祖已经有人了,那李渊就只能换一个咯。就像隋文帝一样(文帝是谥号),反正不能叫太祖,其他随意。从唐朝以后,称呼皇帝一般不能用谥号,都是用庙号。明朝以后的皇帝可以用年号称呼。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同的故事。


砍历史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不是太祖便是高祖。

像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这种情况很是正常。

当然刘邦真正的庙号是太祖,被称为汉高祖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因为《史记》的影响巨大,所以后世一般称刘邦为汉高祖。

至于李渊为什么被称之为高祖呢,是因为他称帝以后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为太祖,谥号景皇帝。李渊死后自然只能用高祖庙号了。

宋安之个人认为大一统王朝中的太祖含金量比之高祖含金量高一些。像汉太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而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都是出自关陇集团,家世背景替他们提供了不少方便,比如说杨坚篡位北周统一中国,还有李渊用了仅仅是一年就建立唐朝大致统一了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