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有哪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漏洞?

何事男兒不讀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今天看來,鐵骨錚錚郭沫若的這篇文章確實有很多漏洞,他的本意也不是寫歷史,而是其他,也就是保護當代李巖。

不像鋪開說,僅僅說兩點:

第一,郭沫若說李巖,但李巖是否存在沒有定論

現在不能肯定李巖這個人是否存在。

說李巖原名李信,是天啟丁卯年舉人。

然而,杞縣方面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朝廷也沒有關於李巖或者李信這個舉人的任何記錄。

第二,明朝主要亡國於自然災害

古代人靠天吃飯,種植作物是非常單一的,受氣候影響非常大。

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

1644年,崇楨皇帝自縊,明亡。是年,明朝氣溫也近降至漢以來的最低點。

由此,在崇禎執政的每一年都有嚴重的自然災荒。

在當年的中國來說,對於這種持續時間長、面積又特別廣大的自然災害,是無力救災的。

你沒處可以購買糧食,也沒有足夠的儲備糧食可以救災。

加上外患連連,當然需要軍事第一。即便有一定的儲備糧食和物資,必須集中用於東北的戰事,不然韃子直接就殺進來滅國了。

明朝政府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救災。

明軍不是打不過農民軍,事實上明軍對農民軍幾乎都是勝仗。

只是解決不了自然災害導致的災民問題以及稅收問題,所以農民軍越打越多,明軍越打越少,最終自然亡國。

其實,同一時代的滿清也一樣遭受災荒,只得火速通過對外戰爭掠奪以自保。

滿清最大的優勢在於人數較少,尚且可以通過掠奪生存。如果不然,滿清恐怕也得還明朝一樣完蛋。


但郭沫若既然是為了救李巖,自然不能主要提災荒,而必須提政治腐敗、誅殺功臣。


薩沙


誰讀過《甲申三百年祭》?恐怕罵郭沫若的人大多都沒讀過!而且更沒去讀《郭沫若全集》。其實它們並不瞭解郭沫若,哪怕僅僅是書本上的瞭解。但它們卻可以毫無顧忌地暴粗口。並且重複著聽來的,魯迅罵郭沫若是狗的謊言。

魯迅罵沒罵郭沫若?遍覽《魯迅全集》,沒有!誰能拿出魯迅罵郭沫若的證據?魯迅確實罵過“狗“。1932年5月1日的《萌芽月刊》上,魯迅光明正大地罵梁實秋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後來這篇文章收入雜文《二心集》。雖說是罵,卻是通篇說理。故爾天下人都說罵得好!罵得妙!

查考魯迅與郭沫若的年表,郭沫若比魯迅小11歲,兩人根本沒有交集,從未謀面,也無書信往來。郭沫若顯然無心與文人鬥嘴,他不是單純文人,他一生都忙得很,要做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文藝學等大學問,還要寫小說。寫詩歌,編戲劇,排戲,翻譯日文德文俄文經典書籍。還要當廣東大學文學院院長,還要當北伐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政治科教官,還要寫文章《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蔣背叛革命,還要逃過蔣介石的通輯追捕,還要趕到南昌去參加八一起義,還要拒絕蔣介石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還要應付一眾妙齡女粉絲的糾纏……不然,他的全集怎麼會比魯迅多18卷呢!他與魯迅並無爭論或者過節。魯迅1936年逝世時,郭沫沫人還在蘇聯,過著十年流亡生活,1937年才歸國。沒有任可能性,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魯迅罵過郭沫若。

但它們居然都信了!並且犬引犬吠,甚囂塵上。它們的腦子是不是都涮火鍋了呢?一定是!

這手段是極高明的!讓魯迅罵郭沫若,而且是不講任何理由的流氓無賴式的罵。不僅比自己罵更見奇效,而且連魯迅的人格也貶低了。

我讀過《甲申三百年祭》:“李自成本不是剛愎自用的人……“

但比我更早讀過的是1945年時的毛澤東,因為《甲申三百年祭》說的是李自成迅速敗亡的原因—一貪腐。於是,毛澤東指定《甲申三百年祭》為高級幹部必讀書,以此為戒,教育共產黨的幹部千萬不能貪腐。

郭沫若不僅是文學家,還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著作等身,全集38卷,寫篇小文章還有漏洞?毛澤東及大量高級幹部還都沒看出來。誰信呢!

但就有它們信!雖然它們的腦子涮了火鍋,至少也該用屁股想一想啊!


華中小隱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沒啥讓人哭笑不得的漏洞,郭沫若作為歷史學大家,水平肯定是可以保證。由於年代所限,當時的歷史研究不夠深入,《甲申三百年祭》裡面的有些內容在今天看來是錯誤,如《甲申三百年祭》裡面很大篇幅談到的李巖,現在的研究基本確定是子虛烏有的虛構人物。歷史研究和其他學科一樣,後人新成果推翻前人結論是正常現象,並不能因此否定前人的偉大。就像愛因斯坦的研究某些方面否定了牛頓研究成果的適用範圍,並不會因此減小牛頓的偉大。

1944年,是1644年大明王朝滅亡的三百週年,抗日戰爭還在激烈進行中。1644年是甲申年,1944年是五個甲子後的又一個甲申年,郭沫若在這年發表了《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當年明朝滅亡以及李自成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在當時引起極大反響,毛主席十分重視《甲申三百年祭》,向全黨推薦這篇文章,警示全黨不能懈怠腐敗,不要成為新時代的李自成。

(郭沫若)

在74年後的今天來說,《甲申三百年祭》裡面的部分內容,已經被新的歷史研究成果否定。不過任何學科,新成果推翻舊成果是很常見的事情,因此苛責郭沫若是無知的表現。

《甲申三百年祭》中重點描繪的李巖,被後來的研究確定為虛構人物

《甲申三百年祭》中,郭沫若花了不少篇幅描述李巖的功績以及李自成殺李巖的錯誤,很為李巖被冤殺惋惜。

但後來顧誠等學者的研究,基本可以確定李巖是個虛構人物,是遠離北京的南方文人根據錯誤傳聞添油加醋生造出來。士人李巖加入農民軍才讓農民軍得到大發展,最後李巖被李自成冤殺導致農民軍最終失敗,這種故事很符合文人口味,因此流傳甚廣,後來的《明史》等各種著作都採信了這種說法。

郭沫若的時代,大家都還認為李巖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還沒有人注意到李巖相關各種記載的極端自相矛盾。《甲申三百年祭》中當時把作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也無可厚非。

除了李巖問題以外,《甲申三百年祭》中把李自成的失敗歸結為經北京後的腐敗懈怠,現在看來也是站不住腳的。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因素,還是戰略上出現了嚴重失誤,對滿清的因素考慮嚴重不足,在軍力不足的情況下輕率進入北京,讓自己處於極其不利的戰略形勢下。

李自成在北京有一些軍紀渙散的情況,但在山海關慘敗前並不嚴重,短時間內不至於到影響戰鬥力的地步。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的失敗,是在不利的戰略形勢下,李自成讓自己決戰時相對於清軍和吳三桂聯軍有極大的兵力劣勢。雖然李自成軍戰鬥力還可以,但這種形勢下慘敗是很正常的結果。

《甲申三百年祭》中今天看來有問題的地方,主要因素是時代的侷限,因此苛責郭沫若是很無聊的事情。

另外,郭沫若除了是一位歷史學家外還是一位頂尖文學家。相比其它歷史學家,郭沫若的文章文字優美,有很高文學水平,可讀性非常好。《甲申三百年祭》同樣如此,感興趣的可以去讀讀。


仁勇校尉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為當時時局服務的政論文,而不是歷史學術文章。1644年的中國大地上三大政治軍事勢力:明廷、滿清、農民軍。1944年的中國大地上也有三大政治軍事力量:國府、日寇、共產黨。兩個甲申年有極其複雜多樣的差異,但面臨外來力量入侵是共同點。《祭文》作為一篇政論文,目的性很強。但是史料上的不嚴謹也是明顯的。


車湖村夫


說這篇文章有漏洞,總感覺到簡直是開天大的玩笑。

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抗日戰爭從相持階段開始轉向反攻階段,也就是說日本人離投降的日子不遠了。

在此背景下,國內各政治勢力都在打著自己的算盤,那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郭的這篇文章寫於1944年,60年一個甲子,剛好5個甲子300年,即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及李的部下並不是忙於治國,而是爭權奪利,以致於清軍入關,大順政權很快消亡。

郭的本意很明確,就是要求當時的人們,要從大順政權滅亡中總結教訓,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中國工藝一紫玉


我倒是讀過《甲申三百年祭》,書中意思認為崇禎皇帝是”悲劇”,有”年來蝗旱苦頻仍...”之天災為證。其次是年輕有為的李巖夫婦,本來是富貴家庭的舉人,卻為有勇無謀的闖王獻出了青春。罪魁禍首要算牛金星和劉宗敏了,不但濫殺無辜還搶了陳圓圓。

闖王李自成還真有一位諸葛亮之才的軍師,叫宋獻策胸懷萬機,智謀過人。可惜闖王一意孤行導致滅亡。

嗟乎!三百六十多年了,我心中永遠都不會忘記這段歷史。


愚叟抱甕


他活著本身就是個笑話,魯迅先生說的好:“遠看是條狗,近看是郭沫若”。一條斷了脊樑骨的哈八狗。



Equatorwind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個人對郭沫若本來是無甚偏見的,可是在看了這個問答下面的一個百贊高答之後實在忍不住了。該答主一口一個罵郭沫若的人看過《甲申三百年祭》了嗎,看過《郭沫若全集》了嗎,好像說這種話就顯得自己看過的樣子。

我不知道該答主有沒有看過《甲申三百年祭》,如果沒看過,答這個題是強行吹郭沫若,那我無話可說。如果看過,還認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毫無漏洞,那我免不得要打打臉了。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裡有這麼一段話。

崇禎帝,公平地評判起來,實在是一位十分" 汲汲" 的" 要譽" 專家。他是最愛下《罪己詔》的,也時時愛鬧減膳、撤樂的玩藝。但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卻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 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 (《明季北略》卷二十)。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這樣大的積餘,如能為天下富家先,施發出來助賑、助餉,儘可以少下兩次《罪己詔》,少減兩次御膳,少撤兩次天樂,也不至於鬧出悲劇來了。然而畢竟是叫文臣做文章容易,而叫皇庫出錢困難,不容情的天災卻又好象有意開玩笑的一樣,執拗地和要譽者調皮。

郭老先生畢竟是看過書的,知道這則材料的來源,但是他為什麼不把《明季北略》裡有關這則材料看完呢?就算沒有看完,動動腦子也知道這只是當時的無稽之談啊。

三千七百萬乘以五百等於多少,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去算算。說句不客氣的話,當時全世界有沒有這麼多銀子都不好說。就算乘以五十,那也是十八億兩之巨,麻煩動點腦筋想一想,這可能嗎,大明一年賦稅收入才多少?真有這麼多錢,大明也不至於遍地起義,到處因為發不起軍餉士兵譁變了。這得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出手握十幾億兩白銀卻到國破家亡還捨不得放出去的?

有人說這可能是郭沫若一時不察,都怪《明季北略》的作者計六奇誤導,可是翻翻明季北略的原文,我們會知道,計六奇自己是推翻了這種說法的。

司馬遷的史記都有明顯不靠譜的地方,寫出了三十二卷全集的郭沫若怎麼了,他還不能出漏洞了?他寫這種文章就十拿九穩完全靠譜了?還整天說別人無腦噴郭沫若,問問自己吹郭沫若的時候是不是也帶腦子了。


鳳嫵一


☆分享 萬事平常心,不可苛求。主要是汲取歷史教訓,但是人性難移,歷史永遠在重演……🙏🙏🙏 正如唐代文學家杜牧講: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乃使後人,復哀後人矣……🌹🌹🌹✍🏻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歷史小說,有虛構的成分。

也是本人中學課本重點課文節選小說之一。和之相對應的還有主席的“反對黨八股”(具體課文名字已經不記得)

《甲申三百年祭》有鮮明的立場:官逼民反。民變來自官府的腐敗!

符合哪個時代的需要。

成書之時,國內也是內外憂患倶存之時,抗戰曙光已現,國民黨腐敗局面(國際外援濫用,國統區經濟通脹)沒有大的改進之時!

主席推薦黨的高級幹部閱讀學習,是主席看到了革命必將勝利!告誡全黨以史為鑑!

這是這部歷史小說最偉大的地方!

一部小說改變了一代執政者的理念—— 反腐敗,預防腐敗,以民生為本!

善莫大焉!

君子好德!今人又何必糾纏在小說虛構的人物呢?

李巖難道不是作者自己在小說中的代言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