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大明王朝是漢人統治的天下,結束了少數民族的統治,整個明代1368——1644年,先後有十七個皇帝在位執政,共經歷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製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

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中嘉靖,萬曆量最大。

下面樣子收藏網從瓷器的胎骨、造型、釉色、裝飾、款識幾個方面介紹明代早期景德鎮官窯瓷器特點。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

一、官窯瓷器胎骨:

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所燒造的瓷器的胎也是不同的。到了明代景德鎮的瓷器,由於選料和淘煉技術的提高,胎質比元代細緻、潔白,在器物露胎處,因胎內含有雜質,經入窯燒製出現火石紅的現象,較元代的氧化鐵紅斑有所減少,胎體較清代厚重,尤其盤碗的胎比清代厚重,胎較以前透明,聲音也比以前清脆,大件器物胎比元代薄,並且還出現了薄如卵幕,瑩似玉石的脫胎瓷器。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青花雲龍紋盤,明洪武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青花雲龍紋盤,明洪武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青花雲龍紋盤,明洪武底足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緻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鑑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鑑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淨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於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

對於明代各種不同的釉面觀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觀外,必要時還可藉助放大鏡。觀察時更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面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徵。對各時代釉面的典型表現,要牢記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黃釉釉面所閃現的血絲狀小紅點。另外釉面的新舊光澤也可說明真偽。對各時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瑩潤與乾澀,釉質的縝密和疏鬆及濃縮、積釉等狀態也需掌握,這也是鑑定真偽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常見永樂白釉器口,底邊角與釉薄處閃白和閃黃,釉厚處閃淺淡青色。永樂翠青積釉處的氣泡密、玻璃質強,明代藍釉釉面表現的灰黑色調,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現象等等。所以,造型、紋飾、款識、釉色、胎質等鑑定方法必須同時並用,方能收到殊途同歸,全面一致的效果。

二、瓷器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鑑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諳熟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鑑定方法。

對於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別是名貴品種,更應爛熟於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貴的品種,便越會有人去仿製。在鑑別中,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無須多究,便可一眼識破那些低劣的贗品;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對那些貌似真品的偽作,經細心體察和揣度後,就能看出神離之處,找出其細微差別;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就能善於體會各時代的不同風格和神態,對那些維肖的仿品,便能獨具慧眼,看出其雖維肖但不維妙之處,從而窺出破綻。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瓷色澤暗黑,這主要是元末明初戰爭頻繁,蘇料進口中斷,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

永樂、宣德年間瓷器製做也如明代國力一樣處於一個上升階段,尤其青花瓷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史稱“永宣瓷”。它的主要特點是:由於鄭和下西洋,從中亞伊斯蘭國家帶回了“蘇麻離青”料。在適當的火侯下,能燒成像寶石一樣的鮮豔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疵斑點。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在掌握各時代瓷器品種的特徵及時代風貌的同時,應側重對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徵,熟練地鑑別真偽。明代永樂年間的器型古拙秀美,當時出現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脫胎暗花盤碗,青花壓手杯之類,都是後仿品在造型等方面遠遠不可企及的;宣德時期造型種類明顯增多,並且製作精緻,獨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絕後之作,若不具備很高的技術水平,難以仿製成功。故永宣青花器,僅見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時的仿品及民國時的贗作,除此而外其他時期少見。至於成化時期,器型惟重纖巧,大器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類,都出色地代表了當時輕盈秀致的風格,併為仿品所望塵莫及。弘治、正德時期雖器型品種不多,但卻端莊秀逸。嘉靖、萬曆以後,器型漸趨複雜,又有許多創新之作,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時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對於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器裡。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鑑定工作更為有利。

三、官窯瓷器釉色:

我國的瓷器到了明代無論在單色釉和彩瓷上都比以前有了發展和創新。代釉質多肥厚滋潤,除宣德時期外,釉面都較平靜,很少有棕眼,器物的口沿足邊有輕微的垂釉痕跡,清花器的釉色多白中閃青,俗稱亮青釉。此時器物底足裡面釉面常和其他部位釉色不一樣。單色釉方面:明代有了釉汁肥潤如脂的“甜白”、釉色渾厚豔麗的“鮮紅”、鮮豔透明的“寶石紅”、嫩黃瑩明如雞油的“黃釉”以及燒製非常成功的近似孔雀羽毛顏色的“孔雀綠”、“孔雀蘭”色釉。

除了宋代黑白花瓷,元代的清花、釉裡紅器外,明代以前的中國瓷器基本上以素瓷為主,即以單純一色釉為主。到了明代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明初期仍用元代的色澤濃豔、暈散的“蘇泥勃青”料。明代中期用了髮色淡雅、柔和的“平等青”。明代晚期用了藍色閃紫、豔麗的“回青”料。青花瓷器在明代瓷器中佔的比例比較大,除青花瓷器外,明代彩瓷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鬥彩、五彩。金彩的使用也比以前多了。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合碗,宣德

明代早期洪武、永樂、宣德官窯瓷器特點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合碗,宣德款識

四、明代官窯瓷器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暈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在後代的仿品中都不能準確再現。在斷代和鑑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他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徵也很重要。例如,明清兩代瓷器的畫面,就與同時代的織繡、竹、木、漆、牙、玉、銅、銀等工藝品裝飾,互有影響,一脈相通;又如成化時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纏枝蓮紋,也與前朝景泰掐絲琺琅器上紋飾相同。如此等等,便可發現時代的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器物,都應作大量細緻的對比分析,便如永樂、宣德瓷器的纏枝蓮、海水龍、成化瓷的青花底足雙線特徵,正德瓷的迴文,嘉靖、萬曆瓷的道教畫與鏤雕工藝,康熙瓷的雙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過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決疑辨偽中,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這時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不拘一格,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樸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優美。明代早期多用一筆點畫的手法,以後用勾勒填彩。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緻,民窯的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願望。畫面題材很豐富,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有些畫面取材於錦緞上的紋飾、或受小說木刻插圖影響、或取材於戲劇、民間故事傳說等。有些內容尤其是在官窯器物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有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前額及後腦凸出,畫的龍嘴較長稱“豬嘴龍”,明代龍的眼一般都畫在一側,明代早期龍的鱗畫的比較精細,明代晚期有的龍鱗畫的草率鱗為幾條線交叉畫成菱形,龍爪畫的比清代簡單,但比青代及後仿品的龍爪畫的有力。此時八寶紋的排列多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後仿品有時忽略此點,我們在鑑定時應注意觀察。在明代的瓷器上以文字作為紋飾裝飾內容,也比以前增多,如梵文、阿拉伯文、壽字、福字等,這也是明代瓷器紋飾特點之一。

五、明代瓷器款識:

明代官窯年款的出現也是一個創始。明代以前沒見過帶官窯年款的瓷器,識別款的真假必須瞭解當時的時代風格、書法特點,這對鑑別瓷器的年代真假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明代年款的字體豪放、不拘一格。字體生動有氣魄,有“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的說法。

明代瓷器帶官窯年款很普遍,有楷書、篆書,以楷書較為常見。款的排列有橫款、豎款、單行款、雙行款,還有極少數環行款、十字款、四字款、六字款,款的外圈有雙圈線,也有不帶圈線的。明代款的圈線比清代粗,圈線的起止處連接的不準,有時出現錯開現象,兩圈線之間明代離得遠些,清代離得近些。

明代時款多為青花楷書款,明中、晚期的彩瓷的款,偶有用其他顏色的。如紅色、紫色的。另外也有刻款、印款的。青花款在放大鏡下看好像深入胎裡,而清初仿明,尤其是清後期仿明的青花款用放大鏡仔細看,款多浮在釉中,色也較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