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哪個謀士被高估了?

早洩腎虧加徽ssz955


我覺得蔣琬被高估了。就如曹操所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整個三國裡就沒有哪個是沒有失手的人。但是所有人都只是犯下了戰術上的錯誤,唯獨蔣琬這個被諸葛亮指定為接班人的人竟然犯下了戰略大錯誤,導致鄧艾屯田成功,讓魏國把城堡修到了陽平關腳下,這才使得魏國可以壓著蜀漢狠揍。

當時的蜀漢跟曹魏之間有這麼一片大約550裡地的無人區作為軍事緩衝區,這是巔峰劉備挾14萬大軍的威力迫使曹操自己清場的。當時曹操在前線的部隊只有50000人,他自己覺得抵擋不住劉備,為了不使得劉備能夠進軍關中,曹操就遷走了漢中到關中的5萬戶百姓,並將所有良田焚燬堅壁清野。但是曹操沒想到劉備在夷陵之戰敗光了家底,整個襄樊戰役跟夷陵之戰劉備總共損失了9萬名士兵,人口也損失60多萬。這時候整個漢中的兵力也不多兩三萬人。所以曹丕對劉備的態度就準備由守轉攻,但是呢,當時曹操清場導致的軍事緩衝區現在則變過來了,成為魏軍進攻的難點。所以曹丕派司馬懿沿途修築城堡,建立糧倉,準備進攻蜀漢。但是呢,諸葛亮怎麼了可能讓這種事發生,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破壞這些軍事堡壘跟糧倉,讓魏軍沒法集結。這是諸葛亮北伐跟姜維北伐的真正用意。但是呢,蔣琬不懂!

蔣琬繼承了諸葛亮的北伐遺志卻沒能領會諸葛亮的真實用意,反而要將北伐進行到底。蔣琬擅作主張將北伐的方向放到襄樊地帶,蜀漢甚至大造戰船要南下進攻襄陽。這除了直接消耗了蜀漢大量的國力外還使得魏國有機會在隴西修築糧倉跟軍事城堡。直到姜維接手的時候,魏蜀雙方的軍事緩衝區已經由原來的550裡變得不足百里。這完全是蔣琬的過失。


優己


眾所周知的諸葛亮,與他齊名者還有個龐統。

荊襄名士龐德公和司馬徽堪稱三國名士中的大佬。龐統還還沒出場前,就已經有了他們的背書:“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

另外,諸葛亮曾說“龐士元的學問,勝我十倍。”在東吳送葬後,龐統自評:“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這裡龐統的比較對象是東吳名士陸績、顧劭等人,意思說: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

由此可知,給人的感覺是龐統為安邦定國的國士。

龐統在《三國演義》表現和《三國志》相差不大,“鐵索連環”,“獻計徵川”,最後戰死雒城。但是,從這些表現並不能看出龐統具有國士之才。


五味社


自認為對三國還有些研究,來說一下被高估的謀士吧!各個勢力都分析一下!

1,李儒

董卓勢力。

董卓的女婿,歷史上也只有這麼個記載,毒死劉協的哥哥劉辨。在三國演義中卻被羅貫中描寫為董卓手下第一謀士,三國志遊戲系列智力沒有下過九十。

2,徐庶

前期劉備勢力,後期曹操勢力

三國演義中徐庶可是劉備獲得的第一張ssr五星謀士卡,歷代三國志系列徐庶智力沒下過九十。

可是真實的徐庶有這麼厲害嗎?答案顯然是NO,普通,普普通通,在劉備旗下並沒獻出有效的計策,和諸葛龐統相比差之千萬裡。

另外,正史中也並非曹操以徐庶老母做要挾,而是荊州被攻破後,徐庶自己以老母在曹操那裡去投奔曹操的。投奔曹操後也沒什麼政績,換而言之就是沒什麼作為,連傳都沒。

很多人都噴趙雲雲妹是保鏢,這個徐庶在謀士這一行比趙雲在將軍這一行差的太遠了,不能比。

3,張松

張松是誰?劉璋手下獻圖給劉備那位!

這位明顯就是買主求榮的卑鄙小人,長的也很磕磣,除了記憶力好在曹操那邊裝逼成功外,有什麼作為?小丑垃圾一個,但是歷代三國志遊戲系列這貨是劉璋手下智力最高的,接近90智力。而且好多人都認為這貨雖然人品不好,但是能力還是有的,我覺得他是能力都沒。

4,法正

屬國法正

法正又稱為法可擊!人品不好,和上面的張松狼狽為奸想要賣了劉璋。

法正能力怎麼說,劉備要打漢中,黃權說可以打,然後說了一些策略,劉備問法正怎麼樣?法正說可擊!然後就打贏了!

個人評判:這位和上面三位不一樣,能力是有的,就是人品不太好,其能力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強。

定位和宇宙戰神郭奉孝差不多,一個劉備喜歡,一個曹操喜歡。

5.郭嘉

魏國郭奉孝,又稱郭戰神,宇宙戰神

郭嘉人生中最厲害的便是預判孫策之死。

除此之外沒啥亮點,就有一次打烏丸,出了個主意兵貴神速,差點把曹老闆坑死,然後他沒回到家就病死了,雖說打贏了,那也是因為張遼和張郃夠牛逼,張遼陣斬蹋頓。曹老闆打仗回來把當初勸他的人都賞了一遍,由此可見郭嘉這主意出的是在餿,被人家都發現了還兵貴神速,還和草原民族比速度,真是可愛。

個人評判:能力是有的,易中天誇大了,現在不少人還都認為郭嘉是曹魏五謀之首,其實郭嘉比起荀彧差之太遠,比起甲魚也不行,比起荀攸十二奇策也差點,和程人肉程煜差不多,不過人家程煜夠狠,還會帶兵。

6,田豐

袁紹集團田豐

田豐經過三國演義的描寫,隱隱約約成為袁紹集團頭號謀士,能力被嚴重誇大!

其實力究竟如何?

除了勸袁紹說老子認為不能打,你打了就敗之外沒什麼別的作為。比起沮授差的遠,官渡之戰郭圖雖然除了餿主意但是也曾在袁紹打公孫的時候出了大力,逢紀能力一直可以。至於叛徒許攸那就不說了。

評判~~:有點眼力,但做人太剛直,老闆不喜歡。

其死是因為公子們之間的內鬥,田豐站錯隊,袁紹喜歡小兒子,他支持大兒子。


晨席煙


我來發表一下個人意見。

這個問題不用多說,當然是 武侯 諸葛亮 了。



有好多著名的事件都不是諸葛亮乾的。諸葛亮只是做事細密、謹慎。

比如:

1、草船借箭 根本不是諸葛亮乾的,是孫權好麼。



2、借東風 那是諸葛亮為逃避被周瑜殺害用的拖延之計,周瑜,黃蓋誰會不知道哪個時候江面會有風季?



3、空城計 那是三國演義小說裡虛構的故事,歷史上沒有那回事。



4、北伐時,諸葛亮沒有聽取麾下大將魏延的進言分兵進擊。導致大好的機會白白失去。



5、決策上的失敗,派 馬謖 鎮守 "街亭"用人不當,導致戰略要地的丟失。



雖說 諸葛亮 有很多事情沒有 "料事如神"



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 還是被很多人看好和尊敬的。


歷史的車輪印


誰最被高估,肯定是你們的鬼才郭奉孝了,現在一個個嘉吹已經扯的天花亂墜了,一個個分析郭嘉的功勞有什麼

1.淹呂布,計策出自荀攸,傳話的是郭嘉,說白了沒郭嘉什麼事,就是充當個荀攸寫小說郭嘉是出版社

2.官渡,官渡說白了曹操想贏其實非常之難,許攸在袁紹賬下就已經說了,曹操目前的兵力都在和我們對峙,我們這個時候應該拿下許昌,這樣曹操就死翹翹了,袁紹浪輸了,袁紹說我偏要就在這把曹操生擒了,結果好了許攸叛變了,給曹操劇透了一點關於袁紹兵糧的問題(不過還得看曹操信不信)曹操一想,得了,我這點糧食就夠一個月量了,不如信一次許攸的話,殺到烏巢試一試,於是火燒烏巢,張頜在前面打的正嗨,家被偷了直接投降,袁紹後來也幾乎全軍覆沒,而這一戰轉折點就是許攸,就是烏巢

3.赤壁之戰,很多人說赤壁曹操輸了之後曹操說,哎呀奉孝在我肯定一打二反殺他們倆,但是這就是推脫責任,當初他寫詩的時候賈詡(還是程煜)就說了咋們現在要小心火攻啊主公,曹操一天這大冬天的周瑜放火就是自殺不足為懼,然後就突然來了陣東風,兵敗如山倒,曹操一看,這也不能說自己傻呀,就推到郭嘉身上了,郭嘉要是還活著估計又得忘戲志才身上推了

4.十勝十敗,郭嘉寫的無可置疑,確實不錯,但是說白了就是鼓舞士氣的,真正打起來沒什麼實際用途要不是許攸差點死翹翹

5.赤壁之後屢戰屢敗,大家看到前期曹操淹呂布,滅袁紹,一統北方,結果赤壁之後就屢屢失敗,就有人說是郭嘉不在了,很簡單的一個原因第一赤壁損失了很多北方精銳,人手不足,所以守城的難度十分之大,古代完全拼人頭的,所以這一點魏國喪失了極大的優勢,甚至連合肥都沒收住,但是好歹拿了一個漢中啊,這也算是比較難得了

6.遺策定遼東,或許這就是你們的奉孝唯一的功勞了


已酷70551166


看到大家的回答,有的說龐統被高估,這是不對的,龐統的才識被眾人公認,包括龐德公、司馬徽、江東名士、諸葛亮、劉備,這些人不會共同看走眼,龐統主要是英年早逝,沒有機會施展才能。

有的說馬謖被高估,這也不準確,先不說馬謖是有一定真才實學的,南中攻心計就是例證,而即使馬謖被高估,那也只能說諸葛亮對他的高估,而不是歷史高估了馬謖,歷史基本上有共同的看法,沒有認為馬謖是三國時代一流的謀士。

有的說諸葛亮被高估,那就是抬槓了,諸葛亮在軍士上的綜合成就是大家共同認可的,無論作為謀士還是三軍統帥,諸葛亮都是相當傑出的,《隆中對》是傑出的戰略預言書,後面的事幾乎都按照它的預言實現了,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個人能力方面並不是其中的原因。

那麼,三國時代最被當時的人以及後世高估的謀士是哪一位呢?筆者認為張昭應該三國時代最被高估的謀士,張昭生前獲得極高榮譽,大家對他都很推崇,而在後世的看法中,張昭也屬於江東文臣之首,是孫策、孫權跟前的首席智囊,而這些看法其實有一定偏差。

一個脾氣很大的人

張昭給人的感覺是老成穩重,但他其實是很有個性的人。張昭少年時代就愛好學習,寫了一筆好字,尤期擅長隸書,與本地的名士趙昱、王朗等齊名,他們互相之間又都是好朋友,著名文學家陳琳對他十分讚賞。

張昭成年後被舉薦為孝廉,那時候沒有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是孝廉、茂才,一旦被推舉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但張昭拒絕了。

當時的徐州牧是陶謙,聽說張昭很有名氣,就想把他招至自己的麾下,於是又準備推舉張昭為茂才,但張昭依舊不接受。陶謙很生氣,認為張昭看不起他,一怒之下把張昭抓了起來。張昭的好朋友趙昱在陶謙手下任郡太守,幸虧他的搭救張昭才被釋放。

曾被孫策視為管仲

張昭不願意做官,未必是故意清高,而是因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失去了對各地的控制,陷入群雄逐鹿的割據狀態,尤其是北方,戰亂更加頻繁,張昭的家鄉徐州一帶更是各方勢力爭奪的核心地帶。

為躲避戰亂,不少北方百姓紛紛逃到了南方,張昭也隨他們到了江南,也就是當時由孫策控制的江東地區。

張昭有真才實學,名氣也不小,所以立即受到孫策的重用,孫策當時的正式職務先後是明漢將軍、討逆將軍,孫策拜張昭為他將軍府的長史,類似於現在的秘書長,是個十分重要的職務,孫策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所有重要的軍政事務都由張昭經手,在孫策鞏固江東的過程中張昭立下了不少功勞。

孫策待張昭以“師友之禮”,還登堂拜見張昭的母親,古人稱這種舉動為“升堂拜母”,是一種表示情誼深厚的禮節。孫策雖然結識張昭較晚,但一直視他為“比肩之舊”,也就是像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那樣。

張昭深受北方士人的敬重,就連一向狂傲的禰衡都對張昭很欽佩,那時禰衡已經到了劉表那裡,劉表有一次想親自給孫策寫封信,寫完以後先讓禰衡看看,禰衡看完挖苦劉表:“這樣的信只能給孫策帳前的小兒讀,哪能讓張子布去看啊?”

孫吳版“白帝城託孤”

建安五年(200年)8月,事業正一帆風順的孫策在一次意外事件中箭受傷,傷勢很重。

孫策當時雖然只有26歲,但知道自己可能躲不過這一劫了,於是交代後事。孫策把張昭叫到病床前,對他說:“如果仲謀不堪大任,請先生取代他自任。即使最後大業仍不能成功,那時可渡江返回先生的家鄉,不必有什麼顧慮!”

仲謀是孫策弟弟孫權的表字,當時只有18歲,孫策想把大業交給他,但又擔心他難以承擔,所以有將事業託付給張昭的想法,這是令人熟悉的一幕,因為它讓人想到了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的“白帝城託孤”,只是發生在孫吳的這次託孤早了20多年。

張昭也跟諸葛亮一樣,心裡充滿了忠誠,沒有任何別的想法。孫策在臨終前把張昭、程普等人找來,指著孫權對他們說:“現在天下大亂,我們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成就大業,希望諸位能善待我的弟弟!”

隨後,張昭以討逆將軍府長史的身份向各地下發文告,要求大家奉令行事,不得妄動,維護地方的穩定,在張昭、程普、周瑜等人的共同輔佐下,孫權才穩住了江東的形勢。

在接班問題上“站錯隊”

張昭的年紀比孫權大得多,孫策生前以師友之禮待之,孫權更待張昭為師傅,孫權對部下習慣直呼表字,只有叫張昭時稱“張公”。

孫權每次出征都把張昭留在後方負責鎮守,讓他總領府署的各項事務,表面看來張昭一如既往受到了重用,但仔細去看也有一些微妙變化,比如自孫權掌權後張昭便很少再有單獨統兵的機會,史書說張昭“希復將帥,常在左右,為謀謨臣”,意思是很少領兵,經常在孫權的左右充任謀士。

再比如,孫權掌權後周瑜、魯肅等人快速崛起,孫權對他們更為信任和倚重,張昭在孫吳集團的實際作用下降了。

出現這些變化的原因史書裡也有過暗示,有部史書說孫策受傷後張昭等人原本以為接班的會是孫策的另一個弟弟孫翊,結果卻是孫權,大出張昭等人的意料。

孫權是孫策的二弟,孫翊是孫策的三弟,孫翊雖然當時只有16歲,但他的個性最像孫策,驍勇、彪悍,做事果斷、剛烈,孫策更喜歡他,這個記載似乎是說張昭在孫權接班的問題上“站錯了隊”。

遭到孫權當面駁斥

建安八年(203年),從孫吳的勁敵黃祖那邊有一位重要的將領來投,此人就是甘寧,他到孫吳後受到孫權的重視,孫權親自找他談話。

甘寧勸孫權立即征討黃祖:“您如果現在攻打,必然可以把他擊破。擊破黃祖,一鼓作氣向西挺進佔據楚關,勢力範圍將會更加寬廣,可以慢慢制定攻取巴蜀的計劃!”

這個計劃太大了,不僅征討黃祖,還要解決黃祖身後的劉表以及遙遠的益州,張昭當時也在座,他認為這個計劃欠妥,於是提出了質疑,對孫權說:“吳國現在尚未穩定,如果西進,國內恐怕會出現混亂!”

甘寧雖然知道張昭在孫吳的影響力,但還是不客氣地反駁說:“國家交給您這們蕭何一樣的重任,但您卻只想過太平日子,害怕國家動亂,難道您只會羨慕古人並效仿他們過太平日子嗎?”

話說得很不給面子,張昭有些下不了臺,但孫權卻不理會,反而舉起酒杯向甘寧敬酒。

甘字字興霸,孫權說:“興霸,今年西進討伐的事,就像這杯酒一樣,我全權交給你了!你只管努力出謀劃策,一定要打敗黃祖,這是你的功勞,不必在意張長史怎麼說!”

孫權也不稱張昭為“張公”,乾脆稱他“張長史”,顯然對他消極看待西征計劃十分不滿。張昭也許並不十分了解孫權的雄心壯志,亂世激流、強者為王,要想生存只能自強,寄人蘺下形同等死,張昭還不是完全懂。

看不清天下大勢

上面這還只是小分歧,張昭與孫權之間最嚴重的分歧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荊州牧劉表憂懼而死,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曹操佔有荊州,之後寫信給孫權,要和他在江東“會獵”,等於發起公開挑戰。

對孫權來說,要麼與當時也在荊州的劉備結盟共同對付曹操,要麼投降曹操,何去何從,事關重大。孫權為此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

讓孫權頗感意外的是,大家在會上的意見幾乎呈一邊倒:投降。張昭最積極,他在會上提出:“曹操是虎狼之輩,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不動就拿朝廷作說辭,現在要抵抗他不一定有把握。我們過去可以賴以抗拒曹操的是長江,如今曹操得到荊州,獲得了劉表經營的水軍,各式各樣的戰船有幾千艘,曹軍水陸俱下,長江之險已經和我們共有了,實力相差懸殊,我認為不如投降。”

張昭的觀點受到大家的附和,他們主張投降,倒不是對孫權不忠誠,而是覺得投降也沒什麼了不起,日子仍然照過,甚至官也仍然照當。

孫權的心裡卻十分不滿:投降之後你們可以照樣當官,我怎麼辦?曹操能放過我嗎?但他不便立即發作。張昭的這次表現讓孫權更失望,並且記在了心裡。

逐漸被孫權棄用

孫權沒聽張昭的話,在赤壁之戰中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從此事業更加順利,於吳王黃武六年(227年)4月在武昌城南郊稱帝。

在稱帝大典上孫權以皇帝的身份首次會見百官,在這個重要時刻孫權百感交集,他首先想到了已經故去的周瑜,對百官說:“如果沒有公瑾,我稱不了帝啊!”公瑾,是周瑜的表字。

孫權還想到了同樣也故去了的魯肅:“當年子敬向我提到過建號稱帝的事,他真可稱得上明瞭時勢的人啊!”子敬,是魯肅的表字。

站在下面的百官們聽到這些話肯定也會百感交集,有人會回憶起一道走來的披荊斬棘的歲月,也有人會在心裡默默地反省,比如張昭。

按慣例大臣們在這個大典上應當稱頌帝王的功德,等到張昭跪在那裡舉著笏板要開口說話時,孫權突然說:“如果當初聽了張公的話,現在該去要飯了吧?”

張昭羞愧萬分,但無法辯解,伏地流汗不止。在這次稱帝的6年之前,孫權曾應魏文帝曹丕的策命受封為吳王,按照曹操當年受封為魏王的做法,孫權可以設立百官,包括地位顯要的丞相。

眾人都認為既然設立丞相,那就非張昭莫屬了,在江東只有他有這個資歷和威望,但果卻讓眾人大吃一驚,孫權任命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孫邵,只任命張昭為綏遠將軍,但又不讓他統領軍隊,而是讓他與一些文臣一起參照前朝的做法撰定本朝禮儀。

後來孫邵去世,大家認為張昭這下有希望當丞相了,但孫權任命了資歷比張昭差得多的顧雍。顧雍死後,張昭仍然沒有當上丞相。


南門太守


被貶低的有很多,但是被高估的最出名的就是諸葛亮了。

1:火燒博望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的火燒博望坡之戰就不是諸葛亮指揮的,而是劉備親自打的,火燒博望波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打的,諸葛亮出山是公元207年。夏侯惇率領大軍攻打劉備,劉備且戰且退,裝出不堪一擊的樣子誘敵深入,夏侯惇驕傲大意不聽李典的勸告中計,差點死於亂軍之中,劉備兵少所以沒有追擊。(劉備一世梟雄可惜就被夷陵之戰毀了)

2:草船借箭

真實的草船借箭是發生在曹操與孫權的濡須口之戰,曹操為報赤壁之仇,親率大軍與孫權軍隔江相對,有一天孫權乘船去曹軍那邊探風,孫權的船兩邊都紮了草人,被曹操發現,由於赤壁之敗,曹操不敢輕舉妄動,萬箭齊發,船的一面受剪枝傾斜,孫權下令調轉角度,兩面受剪平衡後,孫權安全回去。

3:三氣周瑜

這個絕對是假的,兩人只有在赤壁大戰前見過一面,周瑜病死的時候諸葛亮正在負責零陵武陵貴陽長沙的稅收工作,去弔唁的是龐統。真是的周瑜是以為人人敬仰的儒將,不可能像三國演義一樣小肚雞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明確的描寫。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4:赤壁之戰

這個同上,詳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三顧茅廬也比較有爭議,還有借東風,空城計,七星燈也都是杜撰的。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沒聽劉備遺言,重用馬謖,還有死後模稜兩可的遺言害死魏延。

當然諸葛亮也是很偉大的,只不過不想三國演義那樣偉大,劉備能有稱帝的資本,諸葛亮絕對頭功,諸葛亮是三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靑衫君


諸葛亮諸大官人唄!

首先從劉備三請諸葛亮這事來說諸葛亮活的就十分具有儀式感,什麼叫儀式感呢?說白了,什麼都講究個面子講究個形式,舉個簡單的例子,吃飯本來在大多數人用筷子就行了,但你非得再配上一副叉子,吃的講究,這講究就是通常所謂的儀式感。(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諸葛亮有才,那真可謂是十里飄香,足不出戶就能吸引很多求賢若渴的人登門拜訪,但吃閉門羹的多,真正拜訪成功的少,為什麼?諸葛亮是大才,豈容一般的腌臢潑才小角色玷汙,諸葛亮是有點坐地起價的意思,三國亂世,只要真正的有才能,就不愁找不到伸展抱負的機會。

而且貿然的接見目的性功利性明確的訪客,多少會顯得舉止輕浮,生怕賣不出去一樣,那是自掉身價,因此諸葛亮就跟深閨裡的大姑娘一樣,待字閣中,不可輕易示人,非得找著一個如意的伯樂,尊重自己能識自己本事認可自己的人,方可出山不可。


什麼樣的人才是諸葛亮心目中的理想輔佐對象呢?其實開始的表現很重要,這也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才終得相見的原因,心誠是雙方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只要信任建立了起來,像諸葛亮這樣式的大本事,基本上你讓他幹啥他就幹啥,說推倒就推倒了。

但是劉備費那麼大勁,諸葛亮依舊抱著琵琶半遮面,值嗎?這事還真不好說,也難為了諸葛亮,沒出過遠門,對天下大勢的見識卻遠遠超過了劉備等人,一頓忽悠把劉備說的五體投地,不服都不行。

但是以諸葛亮的才能,以蜀漢的實力,縱使劉黑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但只見打雷不見下雨,在與曹操交手的回合裡沒得過幾次便宜,雖然說《三國演義》把敗走華容道、火燒赤壁寫的分外精彩,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最後勝利的仍然是曹操,在蜀漢走向失敗的過程中,其實諸葛亮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商榷,這也是諸葛亮才華被人懷疑的根本所在。


歷史三日談


三國裡面哪位謀士被抬高,或許大家第一感覺都會說諸葛亮,這樣的想法其實很正常的,但是諸葛亮在歷史地位上,遠遠比三國演義裡面高得多。

寫了很多關於諸葛亮的文章,寫的太多也比較累,這裡就簡單的說諸葛亮在三國謀士是否被抬高,羅貫中是諸葛亮的粉絲,三國演義抬高諸葛亮這也是非常正常,誰叫其他謀士沒有能力吸引羅貫中呢,這也是諸葛亮作為謀士,謀取歷史的一種能力吧。

三國是歷史上人才眾多的時代,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十大謀士,十大軍師之中,三國只有諸葛亮一人入選,其他人連入選的資格都沒有,三國演義並沒有真正體現出諸葛亮的才華,特別是政治才能。諸葛亮是中國歷史十大軍師之一,中國歷史十大謀士之一,中國歷史十大出將入相之一,中國戰略家的代表,中國儒將代表,這樣一個神一樣的人物,後人不敬仰才怪。


汐水柔情


我認為諸葛亮是三國中最被高估的一個人物,三國中許許多多時間都表明諸葛亮比司馬懿要更勝一籌,但我的認為恰恰相反,我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更加老謀深算,為什麼呢?大家可以想想,他們兩位的目的是什麼呢?諸葛亮的是振興蜀漢,一統中華。實現了麼?當然沒有。而司馬懿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造反”,雖然軍事上,看似諸葛亮把司馬懿打得節節敗退,實則不然,因為司馬懿這麼輸,是有目的的,他是為了拖,一拖,是拖死曹睿,如果曹睿不死,司馬家族也不可能謀取曹魏政權,甚至有“誅連九族”的風險和後果,一旦拖死了曹睿,司馬家族的風險就大大減少了,曹芳曹髦草奐都是傀儡皇帝,可以說什麼都不能幹,所以拖死曹睿是很有必要的。二拖是拖死諸葛亮,這個原因很簡單,如果諸葛亮不死,司馬懿會顧不過來篡魏,甚至有可能屍骨無存,所以只有諸葛亮死了,司馬懿才能繼續“篡魏”。一旦等到以上兩位死之後,司馬家族才能更加“安全”地篡逆,雖然在司馬懿有生之年沒能建立新政權,但也為他的兒孫建立了基礎。

好了,撤了那麼多司馬懿,咱們繼續說說諸葛亮,諸葛亮雖然在軍事上可能比司馬懿計謀高一些,但總體實力確實司馬懿更加強勁,所以我認為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