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哪个谋士被高估了?

早泄肾亏加徽ssz955


我觉得蒋琬被高估了。就如曹操所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整个三国里就没有哪个是没有失手的人。但是所有人都只是犯下了战术上的错误,唯独蒋琬这个被诸葛亮指定为接班人的人竟然犯下了战略大错误,导致邓艾屯田成功,让魏国把城堡修到了阳平关脚下,这才使得魏国可以压着蜀汉狠揍。

当时的蜀汉跟曹魏之间有这么一片大约550里地的无人区作为军事缓冲区,这是巅峰刘备挟14万大军的威力迫使曹操自己清场的。当时曹操在前线的部队只有50000人,他自己觉得抵挡不住刘备,为了不使得刘备能够进军关中,曹操就迁走了汉中到关中的5万户百姓,并将所有良田焚毁坚壁清野。但是曹操没想到刘备在夷陵之战败光了家底,整个襄樊战役跟夷陵之战刘备总共损失了9万名士兵,人口也损失60多万。这时候整个汉中的兵力也不多两三万人。所以曹丕对刘备的态度就准备由守转攻,但是呢,当时曹操清场导致的军事缓冲区现在则变过来了,成为魏军进攻的难点。所以曹丕派司马懿沿途修筑城堡,建立粮仓,准备进攻蜀汉。但是呢,诸葛亮怎么了可能让这种事发生,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破坏这些军事堡垒跟粮仓,让魏军没法集结。这是诸葛亮北伐跟姜维北伐的真正用意。但是呢,蒋琬不懂!

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却没能领会诸葛亮的真实用意,反而要将北伐进行到底。蒋琬擅作主张将北伐的方向放到襄樊地带,蜀汉甚至大造战船要南下进攻襄阳。这除了直接消耗了蜀汉大量的国力外还使得魏国有机会在陇西修筑粮仓跟军事城堡。直到姜维接手的时候,魏蜀双方的军事缓冲区已经由原来的550里变得不足百里。这完全是蒋琬的过失。


优己


众所周知的诸葛亮,与他齐名者还有个庞统。

荆襄名士庞德公和司马徽堪称三国名士中的大佬。庞统还还没出场前,就已经有了他们的背书:“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

另外,诸葛亮曾说“庞士元的学问,胜我十倍。”在东吴送葬后,庞统自评:“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这里庞统的比较对象是东吴名士陆绩、顾劭等人,意思说: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

由此可知,给人的感觉是庞统为安邦定国的国士。

庞统在《三国演义》表现和《三国志》相差不大,“铁索连环”,“献计征川”,最后战死雒城。但是,从这些表现并不能看出庞统具有国士之才。


五味社


自认为对三国还有些研究,来说一下被高估的谋士吧!各个势力都分析一下!

1,李儒

董卓势力。

董卓的女婿,历史上也只有这么个记载,毒死刘协的哥哥刘辨。在三国演义中却被罗贯中描写为董卓手下第一谋士,三国志游戏系列智力没有下过九十。

2,徐庶

前期刘备势力,后期曹操势力

三国演义中徐庶可是刘备获得的第一张ssr五星谋士卡,历代三国志系列徐庶智力没下过九十。

可是真实的徐庶有这么厉害吗?答案显然是NO,普通,普普通通,在刘备旗下并没献出有效的计策,和诸葛庞统相比差之千万里。

另外,正史中也并非曹操以徐庶老母做要挟,而是荆州被攻破后,徐庶自己以老母在曹操那里去投奔曹操的。投奔曹操后也没什么政绩,换而言之就是没什么作为,连传都没。

很多人都喷赵云云妹是保镖,这个徐庶在谋士这一行比赵云在将军这一行差的太远了,不能比。

3,张松

张松是谁?刘璋手下献图给刘备那位!

这位明显就是买主求荣的卑鄙小人,长的也很磕碜,除了记忆力好在曹操那边装逼成功外,有什么作为?小丑垃圾一个,但是历代三国志游戏系列这货是刘璋手下智力最高的,接近90智力。而且好多人都认为这货虽然人品不好,但是能力还是有的,我觉得他是能力都没。

4,法正

属国法正

法正又称为法可击!人品不好,和上面的张松狼狈为奸想要卖了刘璋。

法正能力怎么说,刘备要打汉中,黄权说可以打,然后说了一些策略,刘备问法正怎么样?法正说可击!然后就打赢了!

个人评判:这位和上面三位不一样,能力是有的,就是人品不太好,其能力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强。

定位和宇宙战神郭奉孝差不多,一个刘备喜欢,一个曹操喜欢。

5.郭嘉

魏国郭奉孝,又称郭战神,宇宙战神

郭嘉人生中最厉害的便是预判孙策之死。

除此之外没啥亮点,就有一次打乌丸,出了个主意兵贵神速,差点把曹老板坑死,然后他没回到家就病死了,虽说打赢了,那也是因为张辽和张郃够牛逼,张辽阵斩蹋顿。曹老板打仗回来把当初劝他的人都赏了一遍,由此可见郭嘉这主意出的是在馊,被人家都发现了还兵贵神速,还和草原民族比速度,真是可爱。

个人评判:能力是有的,易中天夸大了,现在不少人还都认为郭嘉是曹魏五谋之首,其实郭嘉比起荀彧差之太远,比起甲鱼也不行,比起荀攸十二奇策也差点,和程人肉程煜差不多,不过人家程煜够狠,还会带兵。

6,田丰

袁绍集团田丰

田丰经过三国演义的描写,隐隐约约成为袁绍集团头号谋士,能力被严重夸大!

其实力究竟如何?

除了劝袁绍说老子认为不能打,你打了就败之外没什么别的作为。比起沮授差的远,官渡之战郭图虽然除了馊主意但是也曾在袁绍打公孙的时候出了大力,逢纪能力一直可以。至于叛徒许攸那就不说了。

评判~~:有点眼力,但做人太刚直,老板不喜欢。

其死是因为公子们之间的内斗,田丰站错队,袁绍喜欢小儿子,他支持大儿子。


晨席烟


我来发表一下个人意见。

这个问题不用多说,当然是 武侯 诸葛亮 了。



有好多著名的事件都不是诸葛亮干的。诸葛亮只是做事细密、谨慎。

比如:

1、草船借箭 根本不是诸葛亮干的,是孙权好么。



2、借东风 那是诸葛亮为逃避被周瑜杀害用的拖延之计,周瑜,黄盖谁会不知道哪个时候江面会有风季?



3、空城计 那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虚构的故事,历史上没有那回事。



4、北伐时,诸葛亮没有听取麾下大将魏延的进言分兵进击。导致大好的机会白白失去。



5、决策上的失败,派 马谡 镇守 "街亭"用人不当,导致战略要地的丢失。



虽说 诸葛亮 有很多事情没有 "料事如神"



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还是被很多人看好和尊敬的。


历史的车轮印


谁最被高估,肯定是你们的鬼才郭奉孝了,现在一个个嘉吹已经扯的天花乱坠了,一个个分析郭嘉的功劳有什么

1.淹吕布,计策出自荀攸,传话的是郭嘉,说白了没郭嘉什么事,就是充当个荀攸写小说郭嘉是出版社

2.官渡,官渡说白了曹操想赢其实非常之难,许攸在袁绍账下就已经说了,曹操目前的兵力都在和我们对峙,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拿下许昌,这样曹操就死翘翘了,袁绍浪输了,袁绍说我偏要就在这把曹操生擒了,结果好了许攸叛变了,给曹操剧透了一点关于袁绍兵粮的问题(不过还得看曹操信不信)曹操一想,得了,我这点粮食就够一个月量了,不如信一次许攸的话,杀到乌巢试一试,于是火烧乌巢,张颌在前面打的正嗨,家被偷了直接投降,袁绍后来也几乎全军覆没,而这一战转折点就是许攸,就是乌巢

3.赤壁之战,很多人说赤壁曹操输了之后曹操说,哎呀奉孝在我肯定一打二反杀他们俩,但是这就是推脱责任,当初他写诗的时候贾诩(还是程煜)就说了咋们现在要小心火攻啊主公,曹操一天这大冬天的周瑜放火就是自杀不足为惧,然后就突然来了阵东风,兵败如山倒,曹操一看,这也不能说自己傻呀,就推到郭嘉身上了,郭嘉要是还活着估计又得忘戏志才身上推了

4.十胜十败,郭嘉写的无可置疑,确实不错,但是说白了就是鼓舞士气的,真正打起来没什么实际用途要不是许攸差点死翘翘

5.赤壁之后屡战屡败,大家看到前期曹操淹吕布,灭袁绍,一统北方,结果赤壁之后就屡屡失败,就有人说是郭嘉不在了,很简单的一个原因第一赤壁损失了很多北方精锐,人手不足,所以守城的难度十分之大,古代完全拼人头的,所以这一点魏国丧失了极大的优势,甚至连合肥都没收住,但是好歹拿了一个汉中啊,这也算是比较难得了

6.遗策定辽东,或许这就是你们的奉孝唯一的功劳了


已酷70551166


看到大家的回答,有的说庞统被高估,这是不对的,庞统的才识被众人公认,包括庞德公、司马徽、江东名士、诸葛亮、刘备,这些人不会共同看走眼,庞统主要是英年早逝,没有机会施展才能。

有的说马谡被高估,这也不准确,先不说马谡是有一定真才实学的,南中攻心计就是例证,而即使马谡被高估,那也只能说诸葛亮对他的高估,而不是历史高估了马谡,历史基本上有共同的看法,没有认为马谡是三国时代一流的谋士。

有的说诸葛亮被高估,那就是抬杠了,诸葛亮在军士上的综合成就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无论作为谋士还是三军统帅,诸葛亮都是相当杰出的,《隆中对》是杰出的战略预言书,后面的事几乎都按照它的预言实现了,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个人能力方面并不是其中的原因。

那么,三国时代最被当时的人以及后世高估的谋士是哪一位呢?笔者认为张昭应该三国时代最被高估的谋士,张昭生前获得极高荣誉,大家对他都很推崇,而在后世的看法中,张昭也属于江东文臣之首,是孙策、孙权跟前的首席智囊,而这些看法其实有一定偏差。

一个脾气很大的人

张昭给人的感觉是老成稳重,但他其实是很有个性的人。张昭少年时代就爱好学习,写了一笔好字,尤期擅长隶书,与本地的名士赵昱、王朗等齐名,他们互相之间又都是好朋友,著名文学家陈琳对他十分赞赏。

张昭成年后被举荐为孝廉,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是孝廉、茂才,一旦被推举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张昭拒绝了。

当时的徐州牧是陶谦,听说张昭很有名气,就想把他招至自己的麾下,于是又准备推举张昭为茂才,但张昭依旧不接受。陶谦很生气,认为张昭看不起他,一怒之下把张昭抓了起来。张昭的好朋友赵昱在陶谦手下任郡太守,幸亏他的搭救张昭才被释放。

曾被孙策视为管仲

张昭不愿意做官,未必是故意清高,而是因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陷入群雄逐鹿的割据状态,尤其是北方,战乱更加频繁,张昭的家乡徐州一带更是各方势力争夺的核心地带。

为躲避战乱,不少北方百姓纷纷逃到了南方,张昭也随他们到了江南,也就是当时由孙策控制的江东地区。

张昭有真才实学,名气也不小,所以立即受到孙策的重用,孙策当时的正式职务先后是明汉将军、讨逆将军,孙策拜张昭为他将军府的长史,类似于现在的秘书长,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孙策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所有重要的军政事务都由张昭经手,在孙策巩固江东的过程中张昭立下了不少功劳。

孙策待张昭以“师友之礼”,还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古人称这种举动为“升堂拜母”,是一种表示情谊深厚的礼节。孙策虽然结识张昭较晚,但一直视他为“比肩之旧”,也就是像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那样。

张昭深受北方士人的敬重,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对张昭很钦佩,那时祢衡已经到了刘表那里,刘表有一次想亲自给孙策写封信,写完以后先让祢衡看看,祢衡看完挖苦刘表:“这样的信只能给孙策帐前的小儿读,哪能让张子布去看啊?”

孙吴版“白帝城托孤”

建安五年(200年)8月,事业正一帆风顺的孙策在一次意外事件中箭受伤,伤势很重。

孙策当时虽然只有26岁,但知道自己可能躲不过这一劫了,于是交代后事。孙策把张昭叫到病床前,对他说:“如果仲谋不堪大任,请先生取代他自任。即使最后大业仍不能成功,那时可渡江返回先生的家乡,不必有什么顾虑!”

仲谋是孙策弟弟孙权的表字,当时只有18岁,孙策想把大业交给他,但又担心他难以承担,所以有将事业托付给张昭的想法,这是令人熟悉的一幕,因为它让人想到了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只是发生在孙吴的这次托孤早了20多年。

张昭也跟诸葛亮一样,心里充满了忠诚,没有任何别的想法。孙策在临终前把张昭、程普等人找来,指着孙权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我们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成就大业,希望诸位能善待我的弟弟!”

随后,张昭以讨逆将军府长史的身份向各地下发文告,要求大家奉令行事,不得妄动,维护地方的稳定,在张昭、程普、周瑜等人的共同辅佐下,孙权才稳住了江东的形势。

在接班问题上“站错队”

张昭的年纪比孙权大得多,孙策生前以师友之礼待之,孙权更待张昭为师傅,孙权对部下习惯直呼表字,只有叫张昭时称“张公”。

孙权每次出征都把张昭留在后方负责镇守,让他总领府署的各项事务,表面看来张昭一如既往受到了重用,但仔细去看也有一些微妙变化,比如自孙权掌权后张昭便很少再有单独统兵的机会,史书说张昭“希复将帅,常在左右,为谋谟臣”,意思是很少领兵,经常在孙权的左右充任谋士。

再比如,孙权掌权后周瑜、鲁肃等人快速崛起,孙权对他们更为信任和倚重,张昭在孙吴集团的实际作用下降了。

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史书里也有过暗示,有部史书说孙策受伤后张昭等人原本以为接班的会是孙策的另一个弟弟孙翊,结果却是孙权,大出张昭等人的意料。

孙权是孙策的二弟,孙翊是孙策的三弟,孙翊虽然当时只有16岁,但他的个性最像孙策,骁勇、彪悍,做事果断、刚烈,孙策更喜欢他,这个记载似乎是说张昭在孙权接班的问题上“站错了队”。

遭到孙权当面驳斥

建安八年(203年),从孙吴的劲敌黄祖那边有一位重要的将领来投,此人就是甘宁,他到孙吴后受到孙权的重视,孙权亲自找他谈话。

甘宁劝孙权立即征讨黄祖:“您如果现在攻打,必然可以把他击破。击破黄祖,一鼓作气向西挺进占据楚关,势力范围将会更加宽广,可以慢慢制定攻取巴蜀的计划!”

这个计划太大了,不仅征讨黄祖,还要解决黄祖身后的刘表以及遥远的益州,张昭当时也在座,他认为这个计划欠妥,于是提出了质疑,对孙权说:“吴国现在尚未稳定,如果西进,国内恐怕会出现混乱!”

甘宁虽然知道张昭在孙吴的影响力,但还是不客气地反驳说:“国家交给您这们萧何一样的重任,但您却只想过太平日子,害怕国家动乱,难道您只会羡慕古人并效仿他们过太平日子吗?”

话说得很不给面子,张昭有些下不了台,但孙权却不理会,反而举起酒杯向甘宁敬酒。

甘字字兴霸,孙权说:“兴霸,今年西进讨伐的事,就像这杯酒一样,我全权交给你了!你只管努力出谋划策,一定要打败黄祖,这是你的功劳,不必在意张长史怎么说!”

孙权也不称张昭为“张公”,干脆称他“张长史”,显然对他消极看待西征计划十分不满。张昭也许并不十分了解孙权的雄心壮志,乱世激流、强者为王,要想生存只能自强,寄人蓠下形同等死,张昭还不是完全懂。

看不清天下大势

上面这还只是小分歧,张昭与孙权之间最严重的分歧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荆州牧刘表忧惧而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占有荆州,之后写信给孙权,要和他在江东“会猎”,等于发起公开挑战。

对孙权来说,要么与当时也在荆州的刘备结盟共同对付曹操,要么投降曹操,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孙权为此在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

让孙权颇感意外的是,大家在会上的意见几乎呈一边倒:投降。张昭最积极,他在会上提出:“曹操是虎狼之辈,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不动就拿朝廷作说辞,现在要抵抗他不一定有把握。我们过去可以赖以抗拒曹操的是长江,如今曹操得到荆州,获得了刘表经营的水军,各式各样的战船有几千艘,曹军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经和我们共有了,实力相差悬殊,我认为不如投降。”

张昭的观点受到大家的附和,他们主张投降,倒不是对孙权不忠诚,而是觉得投降也没什么了不起,日子仍然照过,甚至官也仍然照当。

孙权的心里却十分不满:投降之后你们可以照样当官,我怎么办?曹操能放过我吗?但他不便立即发作。张昭的这次表现让孙权更失望,并且记在了心里。

逐渐被孙权弃用

孙权没听张昭的话,在赤壁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从此事业更加顺利,于吴王黄武六年(227年)4月在武昌城南郊称帝。

在称帝大典上孙权以皇帝的身份首次会见百官,在这个重要时刻孙权百感交集,他首先想到了已经故去的周瑜,对百官说:“如果没有公瑾,我称不了帝啊!”公瑾,是周瑜的表字。

孙权还想到了同样也故去了的鲁肃:“当年子敬向我提到过建号称帝的事,他真可称得上明了时势的人啊!”子敬,是鲁肃的表字。

站在下面的百官们听到这些话肯定也会百感交集,有人会回忆起一道走来的披荆斩棘的岁月,也有人会在心里默默地反省,比如张昭。

按惯例大臣们在这个大典上应当称颂帝王的功德,等到张昭跪在那里举着笏板要开口说话时,孙权突然说:“如果当初听了张公的话,现在该去要饭了吧?”

张昭羞愧万分,但无法辩解,伏地流汗不止。在这次称帝的6年之前,孙权曾应魏文帝曹丕的策命受封为吴王,按照曹操当年受封为魏王的做法,孙权可以设立百官,包括地位显要的丞相。

众人都认为既然设立丞相,那就非张昭莫属了,在江东只有他有这个资历和威望,但果却让众人大吃一惊,孙权任命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孙邵,只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但又不让他统领军队,而是让他与一些文臣一起参照前朝的做法撰定本朝礼仪。

后来孙邵去世,大家认为张昭这下有希望当丞相了,但孙权任命了资历比张昭差得多的顾雍。顾雍死后,张昭仍然没有当上丞相。


南门太守


被贬低的有很多,但是被高估的最出名的就是诸葛亮了。

1:火烧博望坡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的火烧博望坡之战就不是诸葛亮指挥的,而是刘备亲自打的,火烧博望波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打的,诸葛亮出山是公元207年。夏侯惇率领大军攻打刘备,刘备且战且退,装出不堪一击的样子诱敌深入,夏侯惇骄傲大意不听李典的劝告中计,差点死于乱军之中,刘备兵少所以没有追击。(刘备一世枭雄可惜就被夷陵之战毁了)

2:草船借箭

真实的草船借箭是发生在曹操与孙权的濡须口之战,曹操为报赤壁之仇,亲率大军与孙权军隔江相对,有一天孙权乘船去曹军那边探风,孙权的船两边都扎了草人,被曹操发现,由于赤壁之败,曹操不敢轻举妄动,万箭齐发,船的一面受剪枝倾斜,孙权下令调转角度,两面受剪平衡后,孙权安全回去。

3:三气周瑜

这个绝对是假的,两人只有在赤壁大战前见过一面,周瑜病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负责零陵武陵贵阳长沙的税收工作,去吊唁的是庞统。真是的周瑜是以为人人敬仰的儒将,不可能像三国演义一样小肚鸡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明确的描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赤壁之战

这个同上,详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三顾茅庐也比较有争议,还有借东风,空城计,七星灯也都是杜撰的。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没听刘备遗言,重用马谡,还有死后模棱两可的遗言害死魏延。

当然诸葛亮也是很伟大的,只不过不想三国演义那样伟大,刘备能有称帝的资本,诸葛亮绝对头功,诸葛亮是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靑衫君


诸葛亮诸大官人呗!

首先从刘备三请诸葛亮这事来说诸葛亮活的就十分具有仪式感,什么叫仪式感呢?说白了,什么都讲究个面子讲究个形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吃饭本来在大多数人用筷子就行了,但你非得再配上一副叉子,吃的讲究,这讲究就是通常所谓的仪式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诸葛亮有才,那真可谓是十里飘香,足不出户就能吸引很多求贤若渴的人登门拜访,但吃闭门羹的多,真正拜访成功的少,为什么?诸葛亮是大才,岂容一般的腌臜泼才小角色玷污,诸葛亮是有点坐地起价的意思,三国乱世,只要真正的有才能,就不愁找不到伸展抱负的机会。

而且贸然的接见目的性功利性明确的访客,多少会显得举止轻浮,生怕卖不出去一样,那是自掉身价,因此诸葛亮就跟深闺里的大姑娘一样,待字阁中,不可轻易示人,非得找着一个如意的伯乐,尊重自己能识自己本事认可自己的人,方可出山不可。


什么样的人才是诸葛亮心目中的理想辅佐对象呢?其实开始的表现很重要,这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才终得相见的原因,心诚是双方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只要信任建立了起来,像诸葛亮这样式的大本事,基本上你让他干啥他就干啥,说推倒就推倒了。

但是刘备费那么大劲,诸葛亮依旧抱着琵琶半遮面,值吗?这事还真不好说,也难为了诸葛亮,没出过远门,对天下大势的见识却远远超过了刘备等人,一顿忽悠把刘备说的五体投地,不服都不行。

但是以诸葛亮的才能,以蜀汉的实力,纵使刘黑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但只见打雷不见下雨,在与曹操交手的回合里没得过几次便宜,虽然说《三国演义》把败走华容道、火烧赤壁写的分外精彩,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最后胜利的仍然是曹操,在蜀汉走向失败的过程中,其实诸葛亮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商榷,这也是诸葛亮才华被人怀疑的根本所在。


历史三日谈


三国里面哪位谋士被抬高,或许大家第一感觉都会说诸葛亮,这样的想法其实很正常的,但是诸葛亮在历史地位上,远远比三国演义里面高得多。

写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文章,写的太多也比较累,这里就简单的说诸葛亮在三国谋士是否被抬高,罗贯中是诸葛亮的粉丝,三国演义抬高诸葛亮这也是非常正常,谁叫其他谋士没有能力吸引罗贯中呢,这也是诸葛亮作为谋士,谋取历史的一种能力吧。

三国是历史上人才众多的时代,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十大军师之中,三国只有诸葛亮一人入选,其他人连入选的资格都没有,三国演义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诸葛亮的才华,特别是政治才能。诸葛亮是中国历史十大军师之一,中国历史十大谋士之一,中国历史十大出将入相之一,中国战略家的代表,中国儒将代表,这样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后人不敬仰才怪。


汐水柔情


我认为诸葛亮是三国中最被高估的一个人物,三国中许许多多时间都表明诸葛亮比司马懿要更胜一筹,但我的认为恰恰相反,我认为司马懿比诸葛亮更加老谋深算,为什么呢?大家可以想想,他们两位的目的是什么呢?诸葛亮的是振兴蜀汉,一统中华。实现了么?当然没有。而司马懿的是什么呢?是为了“造反”,虽然军事上,看似诸葛亮把司马懿打得节节败退,实则不然,因为司马懿这么输,是有目的的,他是为了拖,一拖,是拖死曹睿,如果曹睿不死,司马家族也不可能谋取曹魏政权,甚至有“诛连九族”的风险和后果,一旦拖死了曹睿,司马家族的风险就大大减少了,曹芳曹髦草奂都是傀儡皇帝,可以说什么都不能干,所以拖死曹睿是很有必要的。二拖是拖死诸葛亮,这个原因很简单,如果诸葛亮不死,司马懿会顾不过来篡魏,甚至有可能尸骨无存,所以只有诸葛亮死了,司马懿才能继续“篡魏”。一旦等到以上两位死之后,司马家族才能更加“安全”地篡逆,虽然在司马懿有生之年没能建立新政权,但也为他的儿孙建立了基础。

好了,撤了那么多司马懿,咱们继续说说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在军事上可能比司马懿计谋高一些,但总体实力确实司马懿更加强劲,所以我认为诸葛亮不如司马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