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前被要求先删同事微信,你怎么看?

夏仙宝


如今的微信是重要的通讯工具,强制要求辞职员工删除同事微信的要求没有法律支撑,其实构成了对辞职员工通信自由权和个人隐私的侵害。

  1. 公司要求辞职员工删除同事微信的目的。公司之所以管这么多,自然是为了经济利益。如题中所说,王先生是跳去了其他竞争对手公司,并且已经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其他公司的产品。公司要求其删除同事微信,自然是担心他对其他同事施加影响,可能继续导致公司员工流失。

  2. 公司的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主要看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如何约定。一般的劳动合同肯定没有关于微信的约定。所以公司要求员工删除同事微信是没有法律支撑的。已经有一些侵犯公民隐私的意思了。
  3. 辞职员工遇到这种事情非常无奈。纵然公司无理要求,可是一般辞职员工为了顺利走人,都只能屈服。公司还会说是辞职员工自己同意删除的。所以这是一笔糊涂账。投诉也很难有结果。最多是辞职员工把那些是朋友的前同事,再加回来好了。

律师独角兽


单位这种做法即干涉了辞职者的权利,也干涉了在职者的权利。

一个人在单位工作三年,多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有深深浅浅的交情。辞职了,他们是有私下交往的权利,这是辞职者和在职者共同拥有的权利,只要没有破坏单位利益,单位没权干涉。

人是辞职了,又不是犯错误被开除了,即使犯了错误被辞职,单位也没有权利! 这种人走茶凉的做法,有什么人情味!很多企业只是把以人为本写在企业手册里,装潢在墙上!

单位可以把辞职者从单位因工作建立的群里删除,无权让辞职者删除原来同事的微信,他们不是同事了,可以是普通认识的人,可以是朋友,他们有交往的权利。

再说微信本来就是个人性的联络工具!不是单位的座机电话传真等等联络工具。单位让辞职者删除同事微信,怎么保证同事删除了?难道去查同事的微信朋友名单?这可是严重干涉个人隐私、个人权利的行为。

任何人都工作过不止一个单位,通信录里、微信里少不了原来的同事,有些交情还很深,生活中还有来往,彼此必要时还能帮上忙。这种情况包括这个单位的领导!问问这单位的领导有没有原来单位老同事的电话和微信?

单位只能出于工作利益不受影响,从单位的工作群里删除辞职人员,人家个人之间的保持联络单位无权干涉!



博文观止


既无聊,又无用。

多年前,我呆过一个公司,公司的通讯录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高管和职能部门使用的,一个是发给全体同事的,两者有一个区别,就是可以给全体员工看的没有手机号码,那会还没有微信。

我能够想到的理由估计是,一方面减少高管和重要员工被挖角的风险,另一方面不希望员工们私底下有太多接触。与保险公司要求离职员工删除同事微信有异曲同工之妙,自以为高明,其实没啥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同事,哪怕是前同事,绝不是删了微信就等同于没认识过。

想要有联系的,为了顺利离职,前脚删了,后脚就可以加回来。不想或者不需要有联系的,存在通讯录上也不过是个数字而已。

保险公司出面做这件事的人,不知道是自己的想法,还是领导的要求,不得不说,挺脑残的。是否侵犯隐私?当然。

公司内部有很多官方群,管理员也多是管理人员或者职能人员,有员工离职就把其移除是正当的,但要求离职员工删除同事的联系方式就过分了。想全部删除,只能有员工拿着离职员工的手机去做,但是你凭什么拿我的手机啊?

手机当然是每个人的隐私。

员工被前同事挖角,离职员工带走公司客户,离职员工和现任员工一起说公司坏话,这些都是无法从根本上避免的。

公司当然要采取一些措施,但一定要考虑合法和有用,而不是做了无用功,还传得沸沸扬扬。


流年芳华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点来考量:


第一,“要求在辞职后删同事的微信”是否有规定在合同当中,或者说雇佣双方在确认雇佣关系之前是否有过口头上或者任何其它形式的承诺,如果有,那么“删同事微信”的要求应该被当作彼此之间的一种约定,在合同上就具备法律效应,如果是其它形式的就是彼此之间的信誉约束。


第二,

如果合同上并无此规定,在入职之前也没有过类似的沟通和约定,那么这样的要求当然是不合理的。同事之间虽然主要是工作关系,但是也不排除会有私下的朋友关系,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微信的存留是每个人自己交际层面的个人权利,不应该受到公司的制约。当然公司的出发点可能是担忧会存在一些公司隐私等方面的泄露,或者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但如果是上升到法律层面的重大事故,自然会有法律进行制裁和审判,这也是无论在职的还是离职的员工心里都会顾及的层面,该公司大可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席越


一种对于他人隐私的窥探,却被冠冕堂皇的冠上了公司隐私,在当今网络时代,微信是每个人手机里必不可少的联络软件,每个人将自己的朋友圈建立在微信上,确实便于联系,尤其是微信增加了微信支付功能等,更加对人们增加了方便,出门钱包一概不带,只要一部手机,便什么都不愁,吃喝玩乐甚至于工作,都在微信中可以解决,甚至于公司开会发布任务都在微信上可以完成。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在一个环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圈子,而圈子的联络就建立在微信之上,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干涉人家微信圈子里只要是不违法乱纪的正常沟通交往。



最近,在四川某保险公司上班的王先生就极其郁闷,上班三年的保险公司因为王先生离职老总要求王先生删除与公司同事的微信,美曰其名扬为了保护公司的隐私。王先生找到内勤询问,而得到的答案是没有这种规定,王先生认为保险公司老总寇女士侵犯了自己的隐私,多次找其理论无果,王先生找到了四川银保监局筹划組投诉,但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寇女士这种做法笔者觉得就是一种强加干预,她的心理就是怕王先生带走业务或者说出现挖墙脚的事,选择了这种手段,她就是在窥探别人隐私,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极其错误的一种手段。


珞珈评论社


靠删除离职同事的微信是不可能防止企业人才的流失的,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待遇、发现前景等……


乍一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愣住了:需要删除客户的微信吗?那这个可以理解呀,毕竟是利用原来平台所获取的客户,如果离职了之后还会从事相互竞争的行业,那么要求删除以前客户的信息也无可厚非……

仔细一看,不对呀,新闻中写道的明明是要求删除同事的微信,我只能说这个操作很骚气,不得不服!

工作以来,我也换了几次工作,每次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原因,但双方之间哪怕是离职之后也还可以往来,有时也还会有部分交集,所以从来还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据新闻中报道,该名员工的工作是保险销售,主管之所以让其删除同事的微信,是怕他在离职之后会来挖公司的墙角,故才不得不让其删除……

这个解释,我给负分!

首先,员工的微信是员工的私人信息,不允许随意被别人查看,这是受到宪法所保护的。只要这些信息不属于工作的内容,哪怕是公司领导也无权要求翻看;

其次,员工离职是否有义务要删除原来同事的微信呢?没有!《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离职只需要提前三十日向公司提出,然后按照公司的约定办理交接就可以了。而员工之间的私人微信不涉及工作内容,也不属于应该交接的内容,那么员工就没有义务如此做。而只要员工有证据证明已经提前三十日向公司提出了离职,那么公司没有任何理由不让员工离职。换言之,员工可以完全不予理会领导的无理要求!

最后,企业想要留住人才,靠这种无关紧要的途径是防不住的。毕竟,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如果别人真的想要挖墙脚,那么即便是没有了微信,它们就没有办法联系了吗?这不是荒唐吗……

企业不从关键的方面去着手,反而是妄图通过这些旁门左道来留住人才,这让那些真的肯给高薪,又给予员工无限关怀的企业情何以堪?


罗召均律师


一句很现实的话:人走茶凉。甚至有时候人未走,茶已凉。

主动放弃,跟被动放弃是两码事,主动删除微信好友,和被迫删除是两件事。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腾飞,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的企业很多进入世界五百强,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一喊出来,公司的数量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冒出来,犹如潮水,一浪接着一浪,后浪总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除了国有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7年,中小企业的更短,大约只有2.5年。也就是说,21世纪不像20世纪,一份工作可以做一辈子,一个铁饭碗可以端很久,经常跳槽已成常态,据统计现在已经很少有公司的员工不流动,越是名气大的企业公司,人员的流动率越高,总是在不断招聘的状态,给人的感觉就是永远都缺人似的,求贤若渴。

80后可能大都被家庭所限,不能轻易辞职,但是90后甚至95后目前没有这个顾虑,基本上是说走就走,很少能在一家公司戴的很久。讨厌简单重复的工作,向往具有挑战,工资高的职业。

种种因素让猎头公司,人事部门发展起来,事情矛盾也慢慢的凸显出来,这样一来,自然会出现一些奇葩事,关于离职闹出不少矛盾和笑话。

最近很火的一个辞职新闻:员工离职找领导签署同意书,却被告知要把手机中同事的微信全部删除掉,才会签这个字。胳膊拧不过大腿,为了顺利离职,这名员工选择了同意,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做,选择了妥协,但是事后却越想越不顺心,越想在心里越是个疙瘩,咨询公司人事,公司也没有明确规定之后删除微信同事好友才能离职的规定,遂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事情。要一个说法。

先入为主,我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反映就是这个领导过分了,你虽然是领导,但是也没有权利来干涉员工加谁删除谁微信,以签字的事情来威胁员工删除微信同事好友有点触犯隐私了。人还没走呢,茶就凉了,对你防备来防备去,就算他之前在公司做的不好,不讨你的欢心,你讨厌他,也不能以权谋私。打着为团队,为公司好的名义,把你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但是细细想来,站在男子自身的角度来说,领导做的太不近人情,虽然平时的时候相处的也不是很好,但是这样直接撕破脸皮真的好吗?退出公司群没问题,平时玩的比较好的同事说删就删了? 删不删是我自己的事,不是他人可以强制的。

再来换成公司的角度,当初签劳动合同的时候里面有保密协议,同行竞争协议,离职了本能带走公司的任何信息,也为了防止他再跟同事信心沟通,传播一些对公司不利的消息。领导可能会认为辞职的人如果经常和以前的同事联系, 就会影响其他在职人员的情绪 ,影响工作状态。剩下的人也跟着流失。

其实作为公司领导保护公司信息不外泄没有错,但是方式用错了,删除了好友之后难道不能再加回去吗,要真的想传播信息,私下约出来见面,你也根本阻止不了。

再说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与员工是双向选择,企业如果有正当理由可以辞退员工,员工也有随时离职的权利,在单位无违法的情况下,劳动者只要提前30天通知了单位,就可以辞职。单位的做法首先是违反劳动合同法,在法律规定之外设定辞职障碍。 其次是侵害了劳动者的通信自由,劳动者与谁联系,与谁互加好友不受单位约束,何况是要辞职。

提问: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不会删除同事的微信?


社会见闻


具体事件有点扑朔迷离!

公司说王先生离职前就私自搞培训和销售活动,侵犯了公司利益。王先生说辞职时公司强制要求删除同事的微信,侵犯隐私。专家说公司不能以强制性删除同事微信作为限制离职的条件,但王先生当时并没有反对,所以也并不构成侵犯隐私。


我要说的是,这个事对职场人的教训是血淋淋的那就是职场就是职场,老板就是老板,你千万要记准了。


我相信在王先生没辞职前,他们公司一定说过“所有员工相亲相爱,我们不要叫同事,我们是家人!”,而且在团队建设时,一定有领导会热泪盈眶的说:大家相聚在一起,就是几千年修来的缘分!我们不是为了工作而相聚,我们是为了缘分而在一起。等等!


但是让王先生走的时候呢,直接就会换上另外一幅脸孔,气势汹汹的要求王先生立即删掉所有同事的微信,而且还要拿出来手机,让领导现场检查,没有完全删除,就不给辞职签字。再也没人谈起原来天天喊的“相亲相爱的大家庭”。


我工作了很多年,亲身经历过多起“反目成仇”的故事,大家在一起工作时,真是亲密无间,领导对待下属,下属对待领导,真的是“兄弟们”。但是从辞职的那一刻起,直接兵刀相见,多年喊的“兄弟们”瞬间化为刀剑。以后再也没有联系。


我从来都很反感用“江湖”来形容职场,但是职场真的很像“江湖”,那就是职场里发生的百分之九十的事情,可能就是为了利益,为了升职,为了加薪。只不过争夺利益的过程披上了温馨的“感情”外衣。胆大心细,留点心,这是一个老职场人的再次忠告!


500强经理,20年老职场,只讲升职加薪的实在话,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谢谢!

职场再出发


谢谢!这是个毫无道理的做法,更无意义,只有伤害员工。


柯子28


有媒体报道,一男子在提出辞职后,公司领导却要求他“先删除同事的微信”,才能在离职文件上签字,该男子为尽快离职便同意。事后,男子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公司方面却回应:“要求删除同事微信是对团队的保护”。

事实上,在生活中“离职”并非什么大事儿,但是能“心平气和”离职的人,或许并不多。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些公司会利用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对离职员工进行各种约束。法律意识强的员工,会应用法律维权,法律意识弱的员工,往往只能深受其害。

就如“辞职先删同事微信”这件事儿,很可能离职员工和公司之间另有隐情,要不然也不会搞得如此尴尬。坦白讲,一个人离职后,退出公司的内部“交流群”或“工作群”这是应该的,但要是连同事的微信都要删除,这或许就有些过分。甚至,就某种层面上而言,删不删同事微信和保护团队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也能说明,公司的处理方式,带有一定的“报复性”。因为,类似的行为,在很多离职的处境中,常有发生。惯常听到的话术,公司抱怨,培养一个人不容易,翅膀硬了就飞;员工抱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何待遇一直不涨。

在这种互相指责的氛围中,事实上都并没有客观真实的看问题。首先,公司应该是开放的,人才的流动与否也是自由的;其次,就雇佣关系而言,也应该是双向的。员工觉得自己不开心,待遇和才华不匹配,可以选择离开;公司觉得员工的能力不行,也可以选择解约,这些在法律范围内,都是可以的。

可惜的是,有太多公司觉得,离职的员工是“叛徒”。因此,在处理离职的程序中,就会显得“草木皆兵”。甚至,人走茶凉,背后一刀的事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的景象,在职场江湖中,已经是固定流程,没有谁可以笑到最后。

坦白讲,国内的职场,员工弱势的问题,一直存在。一方面,相关的法律规范不够完善;一方面,人们的维权意识不高。甚至,普遍的认知里,总觉得公司给员工“碗饭”,员工就应该“感恩”,而且是不离不弃。这种认知中,无论是公司方,还是员工方,都基本上是一致的。

很少有人会跳出这个认知,觉得雇佣关系是双向的。因此,出现离职时“员工弱势”的问题,似乎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也不乏有一些员工能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担忧未来找工作时,背负一个“惹不起”的名声,所以敢于站出来的人并不多。

本质上讲,出现这种“自保和自欺”的结果,这属于大环境的问题。就国内的整个职场环境,其实各行各业都差不多。通常而言,人们总以为底层劳动群体最辛苦,媒体也喜欢报道。但是,从整体的观感上而言,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好像总是带有某种“狩猎性”。

企业文化本应该是践行的,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企业文化就是给外人看的标语,怎么好听,怎么高大上,就怎么来,至于是不是能引领员工,好像并不重要。甚至,就管理上,也是形式上“扁平化”,实际上“一言堂”,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模式,几乎已经成为职场的普遍弊病。

可是,对于员工而言,很多时候为谋生,又不得不屈从于公司之下。这种时候,“雇佣关系”就变成“主从关系”。所以,离职的员工很容易被奉为“叛徒”,这种逻辑之下,也就能理解,为何会出现“辞职先删同事微信”的粗鄙之举。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再完美的公司制度,都难以剔除“阶级狩猎”所带来的后遗症。这在国内国外,应该都存在。但是,由于国内职场规则意识的淡薄,很多人还是依照传统的“雇佣观念”维持“雇佣关系”。这种情况下,公司就会处于雇佣关系的上游,而员工就会不自觉的被动起来。

因此,但凡有员工离职,公司都会显得不高兴。甚至,就绝大多数离职的处理上,很难有公司和员工能心平气和的面对。不是主管不高兴,就是公司不高兴,而员工只能带着情绪愤然离开。因为,我们太知道,主动的离职都是干的不开心或者待遇给不够,而被动离职近乎都是狗血情节。

“辞职先删同事微信”的事情,事实上还不是最坏的结果。有很多公司,甚至还克扣工资,迟迟不发放。员工打官司,(涉及财务不多)觉得没必要,不打官司,就是不给。因此,有很多人离职,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几乎是要不上的。

当然,公司稍微大一些,这方面的问题还好一些。但是,那些“提包公司”,老板“说跑路就跑路”,很多时候也只能吃“哑巴亏”。因此,在“叛徒思维”之后,又出现一种“无赖思维”,从本质上讲,都是以公司为核心形成的恶性逻辑,而这也是职场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