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鎮:聚焦民生民利民心 發力安民富民惠民

天镇:聚焦民生民利民心 发力安民富民惠民

天鎮新平堡開發旅遊項目。

天镇:聚焦民生民利民心 发力安民富民惠民

“天鎮保姆”推介交流會上,金牌天鎮保姆與合作企業代表交流合作意向。

素有“雞鳴一聲聞三省”稱譽的天鎮縣,全縣22.9萬人口中,有22.5%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典型的“民窮縣也窮”的地方。近年來,一系列變化在這裡悄然發生——許多抗震新房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天鎮保姆”品牌唱響京城;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到全省的1/3,佔全市的一半還多;被山西省確定為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縣;2016年更是成為全省唯一一家獲得國家級出口小雜糧質量安全示範區;去年,全縣5.17萬人貧困人口已脫貧2.9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7.1%下降到11.7%……作為一個地下沒資源、地上少工業的貧困縣,這一數據來得著實不易。

窮則思變。自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天鎮縣搶抓機遇、真抓實幹,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實施紅色、金色、綠色、古色“四色行動”,通過實施一系列的脫貧攻堅扶貧措施,全縣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明顯突破,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明顯改善,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易地搬遷奔小康

“要不是精準扶貧易地搬遷的好政策,我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新房。”今昔對比,天鎮縣賈家屯鄉塔兒村75歲的貧困戶張瑞感慨萬千。以前,張瑞老兩口住在土窯洞裡,僅靠著流轉土地的錢過日子,由於老伴兒患有糖尿病等多種疾病,每月僅藥費支出就要400多元,日子過得捉襟見肘。2016年,老兩口和其他村民一起搬進了移民新村。“三間朝陽大瓦房,外加這一處十幾平方米的院子,我才掏了一萬塊錢。”張大爺滿意地瞅著自家的新房,改變的不僅是居住環境,黨的好政策透過大瓦房的玻璃窗,照進了老兩口的生活,如今,張大爺的日子過得美著哩!

張瑞只是天鎮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現脫貧致富的農戶之一。為了能讓老百姓住上安心房,過上好日子,天鎮縣緊扣“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個問題,堅持“六環聯動”,下大力氣實施了土窯洞改造建設和移民搬遷工程,採取小村並大村、就地移民、集中搬遷、自主分散四種模式,讓他們真正達到搬得順心,住得安心,脫貧致富有決心。並打造縣城東郊二里畔集生產、生活、生態、生意、生機以及美化、亮化、綠化、文化、教化於一體的“五生五化”移民小區。今年,該縣剩餘易地扶貧搬遷及危房改造任務全面啟動,規劃總投資9億元,涉及163個村7785戶1860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012戶11543人,實施土窯洞及危房改造1682戶。移民搬遷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群眾居住和生產條件,也加快了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

勞務輸出闖出脫貧品牌

孫臘平是天鎮縣卅裡鋪鄉二十里鋪村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23歲結婚,25歲生子,男人是個老實本分的莊稼漢,家裡的幾畝薄田,鹽鹼化嚴重,一年從年初忙到年根,可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就連公婆看病和孩子上學的錢,也不得不東挪西借,受盡了別人的冷言冷語。2016年,孫臘平到該縣保姆培訓基地報了名。這年5月20日,孫臘平如願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車,不久就受僱於北京一家退休幹部家庭。孫臘平吃苦耐勞、淳樸善良的品質逐漸得到了僱主的認可,工資也從每月2500元一直漲到每月5500元,高於當地小學教師的工資。就在不久前,經僱主介紹,她的丈夫也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保安的活,月工資3000元。一人走出去,全家能致富。

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天鎮縣有2.6萬婦女勞動力,如果能把這一人群動員起來,通過培訓,掌握技能,成功實現就業,那麼,全縣的脫貧攻堅就有了希望。為此,天鎮縣瞄準首都家政服務市場需求,把發展家政服務業作為全縣脫貧攻堅、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大力發展以保姆為重點的家政服務特色勞務經濟,成功打造出“天鎮保姆”品牌,找到了一條輸出一名婦女、帶動一個家庭、調動全村婦女、改變整個農村的精準脫貧之路。目前,該縣累計向京津等地輸送保姆5800名,年均收入都在3.5萬元左右,覆蓋全縣12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

光伏扶貧暖人心

“現在是早上8點鐘,家裡的電錶上顯示,今天這一組發電板已經發了5度電,一早上就有4塊錢的收益,今天天氣好,算下來,今天18元的收入沒問題。”天鎮縣米薪關鎮段家溝村民王劑生高興地合不攏嘴。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新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村民的收入前十年除歸還銀行貸款,每戶一年純收入是1500-2000元,10年以後,15年的產權全歸農民所有,每戶每年就能收入四千到五千元,脫貧是沒有問題了。”同樣的靠天吃飯,天鎮縣通過光伏扶貧,變成了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近年來,天鎮縣立足發展新能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把發展光伏產業和實施精準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將光伏扶貧作為全縣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產業來抓。截至目前,全縣光伏扶貧裝機總量上到6.48萬千瓦。率先在全省實現了所有貧困戶光伏扶貧全覆蓋,實現了貧困村和貧困戶雙脫貧。

雜糧產業補空白

“今年種了12畝紅芸豆,一斤3.2元全賣出去了,算下來一畝地毛收入800多元,比種其他作物強多了,政府還給一畝地120元的補貼,還給交保險。”天鎮縣南高崖鄉馬家溝村民張雷高興地和筆者算起了種植紅芸豆的好。為了改變山區農民種糧效益低,脫貧致富難的現狀,天鎮縣以功能農業、有機旱作農業為方向,與“山西農谷”開展戰略合作,把種植優質特色小雜糧確定為全縣農業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深入推進特色小雜糧產業興農,打造“山西農谷天鎮園”。該縣對參與紅芸豆規模化種植的農戶給予補貼,鼓勵貧困戶在坡梁地上大力發展特色小雜糧種植,同時,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支持企業與農民發展訂單農業,以保底價收購,為農民種糧吃下定心丸,充分調動起貧困戶種植特色小雜糧的積極性。目前,天鎮縣優質特色小雜糧訂單播種面積達到了8萬畝,6000多貧困戶與企業簽訂了種植合同,3萬多農民從中受益,為全縣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奠定了良好基礎。

像這樣的扶貧工程如電商扶貧、金融扶貧、文旅扶貧等各行各業扶貧工程在天鎮縣正有序推進。說起全縣未來的脫貧路,天鎮縣委書記王建江信心滿滿,他說,天鎮縣雖然在發展中歷史欠賬多,經濟基礎薄弱,但天鎮縣正邁向發展快車道。在新一輪發展中,天鎮縣將深入實施“3445”發展方略,築牢農業這個基礎,強化工業這個支撐,撐起文旅這個引擎,把天鎮打造成茶馬絲路的“農牧之珠”,融入首都的“藍夢八環”,留住鄉愁的“天城古鎮”。盤活人才、土地、政策三大要素,讓天鎮成為特色農業、新型工業和文化產業三大功能集聚區,打好綠色、古色、金色、紅色牌,實現生態立縣、文旅興縣、工業強縣,最終達到脫貧穩縣,建成美麗富裕幸福的新天鎮。

馬靜波 梁晨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