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農村葬禮的規矩有哪些?

missja


一般在老人死後,老人的子女當天就去給親戚報信,告訴他們死者去世的消息,沒有接到報信的親戚,就沒有必要去弔唁的。農村經常是對說了就去,沒對說就不去的。帶著紙錢或帳子的親戚,死者子女都會進行跪拜,表示感恩,沒有帶紙錢或帳子的,就不需要跪拜的。但農村人一般也都跪拜的。老人去世三年裡家裡不貼春聯,子女布鞋上也會縫上一塊黑布的,以表孝道。

在農村,誰家裡有人去世了,整個村的人也都會過來幫忙的。通過農村葬禮的諸多規矩,足以體現了農村人重禮儀,尊孝道的傳統文化,值得保留髮揚。


農村寶娃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傳統習俗。最常見的習俗是做紅白婚禮。在農村的殯儀館裡,有一句諺語說:“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這意味著鄉下一些精緻的葬禮。有誰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喪不報,孝不弔

從字面上講,如果沒有哀悼報告,就沒有必要掛孝。報喪,是指在親人死亡時,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報喪。這就要求死者的孩子去親戚家告訴他們這個消息,而報告損失的人通常是死者的後代。

在古代,有嚴格的喪葬規定。第一,報喪的人應該穿厚重的孝服。當他們看到想報喪的親戚時,應該先磕頭,然後蹲在門檻邊,說不出話來,等親戚問你發生了什麼事。此外,我們應該先把葬禮報告給叔叔。當叔叔問葬禮的原因並妥善安排時,報告葬禮的人應該直接回家,而不是順便去別人的家。然而,這種方法是罕見的。現在,通常是年輕一代和家裡的朋友來報喪事。他們會得到一些名單,每個人將根據自己的名單報告葬禮。如果有親戚沒人向他報告,即使他知道親戚的死亡,他也不會表示哀悼,即不報告哀悼,不掛孝道。

不燒紙錢不謝孝

通常在葬禮之前,親戚朋友會來家裡哀悼。認為死者家屬應該向哀悼者磕頭。一般來說,關係好的人會燒紙錢表示哀悼。根據舊習俗,他們應該跪下來哭,磕頭。他們首先磕頭三個死者,然後站起來。然後他們跪下來磕頭。總共有四個頭。孝子除了跪下哭泣之外,還應該陪著來磕頭的親朋好友磕頭,但是如果親朋好友來時不燒紙幣,就不需要孝子磕頭感謝他的禮物。這就是不燒紙錢,不感謝他的孝道的意思。

不過現如今,農村的很多習俗已經被年輕一代的人所遺忘,很多人崇尚一切從簡,而且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習俗,關於紅白喜事到底是該繁還是該簡,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點評


輿論雲南


你的這個觀點行不通。在農村裡“逝者為大”

人死了,我們就應該尊重。通知親戚朋友。安排喪葬禮儀,讓死者入土為安!



精密光學司向兵


每個地方不一樣。

廣西的很多要請法師念,敲鑼鼓,據說是傳渡靈魂。兒女孫子披麻戴孝,悲情沮喪,一晚上。第二天就安葬。三天後要拜祭送魂。

廣西北部的,不能穿鞋子,晚上還要隔一段時間就要跪拜。下葬前不能碰水(去衛生間洗手、洗澡等😢😥)

挺那個的…


我叫湖天天


謝邀回答 農村葬禮風俗南北有差異,東西有區別。但大體上都在這幾個程序內。(1)入殮。農村習俗認為,逝者為大。一般都會有一個繁雜的儀式。才能入土為安,否則被認為是對逝者的大不敬。逝者昇天後不宜在床上久放。待長親作最後告別後入殮。(2)把訊。通過約半小時左右悲泣哭號之後,孝子兒孫悲情平緩,開始料理喪事。哭泣之淚水不能落入逝者仙身。(3)封殮、出殯、落葬。在家裡停放3~7天,春夏3天,秋冬7天。(4)關山(園墳),在落葬後的第三天,被稱作關山。3和山諧音。意即逝者萬事大吉收官。這一天要擇吉時將墓碑豎起,加新土將新墳堆大堆園。

以上是農村土葬習俗中的幾個通常程序。比較繁雜。在移風易俗的新時代,棄繁從簡,開個追掉會掉念逝者,寄託哀思。必將成為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們的新取向。


楊致運


我們這邊老人去世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規矩。

要說老規矩就是七不出、八不葬、初九方陰陽,別的就有什麼規矩了。

有句老話說的好,活著不孝、死了亂叫又有什麼用呢。

在老人活著的時候多儘儘孝,去世了就讓老人早日入土為安。


鄉村平凡瑣事


在我們這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就是說去世了買口棺材穿上壽衣,錢紙又不燒花圈也不用,村裡村外親戚聽到此消息都趕來送他《她》最後一程。所以活著的時候好好孝敬孝敬該穿的穿該吃的吃,閉目之後你在做得好《她》他不知道,只是活人做給活人看,那不是多浪費經濟。


來自苗鄉


每個地方不一樣,下面以貴州農村為例:

喪葬活動分為入殮、奠禮、尋穴、安葬、祭墳等若干環節。

1、入殮:土家老人在臨終時,全家人必須守候在身旁,子女扶起老人坐著落氣。辭世時,要放鞭炮、燒落氣紙錢,為死者剃頭或梳理頭髮,拿柏香枝煎水,用一張新帕洗遺體,洗的秩序是額頭一帕,手心、腳心各一帕,手腳洗法是男左女右。然後穿上壽衣、壽鞋、壽襪、蓋上老被、繫上青棉線褲帶(按死者年齡一歲一根)口,穿好後將死者抬在堂屋靠邊處(男左女右),頭朝香火,腳朝大門停放。在死者臉上蓋上幾張草紙。屍床下點“地燈”,放一些祭品,將備好的棺材放在堂屋中央,棺材一般是漆黑色,不過像楓溪鎮、潮砥鎮、長堡鄉漆紅色,棺內先塗上瓦灰、沾上皮紙,鋪上毛氈墊單。用兜單布將死者移八棺內,這一過程就叫入殮。

2、奠禮:喪家在堂屋設靈堂,大門上貼白紙對聯,橫額寫“當大事”,其餘兩邊分別貼上“孝”、“幕”二字三角旗。然後請人到各親友處去報喪,並請土老師選擇日期和墓地。死者的孝子及近親在喪期都要頭戴孝帕,死者的女婿要戴腰孝,掛背靈幛。如岳父去世,上寫“泰山其頹”、岳母死則寫“泰水生寒”,布幛掛在靈值後邊,待燒靈時一齊燒燬,還要扎旗籠幡傘,殺一頭豬或一隻羊來“堂祭”。死者靈柩一般停放三至五天,孝家和近親要殺豬宰羊舉行祭奠,組織唱孝歌,舉行家奠,請土老師超度亡靈,有條件的在出喪前夕要舉行“點主”。

3.尋穴:親人請土老師中的掌壇師為死者尋找墓穴叫尋穴。土家人最注重為

自己謝世的親人尋找墓穴,在尋穴時,通常講究山的來龍(山)去脈(水的走向)’一般要求開穴的主山要來得正,耍來得遠,所謂千里來龍山巒不斜。其次要看穴場四周山形,立求四周山形要環抱穴場,朝山(穴前之山)青秀圓潤,高低得當,遠近適宜。另外還遵循“入山觀水口、登穴看明堂”的尋地法則,即看穴前水的流向’穴前地形平坦寬窄適度,上等明堂要層層交錯,四周之風不能吹到穴場。土家人稱之為藏風避氣。最後是開穴,開穴前必須用八卦定方向,墓穴向最好是長生向、帝旺向,掘井也稱挖穴,深度要視地形而定,男人墓穴掘1米以上,女人墓穴1米以內,因為土家人有“深葬父,淺葬母”的說法。土家人認為好的墓穴,不但能告慰死者之靈,讓其八土為安,還能保佑子孫發富發貴。土家人的尋穴理念,雖然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卻反映了土家人那樸素的審美意識和追求平安,渴望免災避禍,過上幸相安寧的日子的美好願望。

4、送葬:出喪一般在拂曉(約早上七八點鐘)由土老師一手執火把,一手執戒刀或斧頭,在棺木周圍邊舞邊唸咒語,用火把在棺木周圍從右到左上下不停地穿梭,然後擲出火把,由扛望山錢的人(按死者年齡,用白皮紙一歲一張做成長錢),抬起火把,緊接著用斧頭砸爛棺木上的碗,土老師高叫一聲:“起!”,所有喪夫扶起棺木抬出門外,執火把的在前開路,丟買路錢。孝子捧著“靈牌”執“引靈幡”走在靈柩前頭,眾親族抬著靈樞,兒子和女婿扶喪,孝子哭喪致哀簇擁於後,接著是送喪的樂隊,吹嗩吶,擊鑼鼓,沿途燃放鞭炮、黃煙一直送到墓地,這一過程叫做“發喪”,土家人也稱為送葬。

5、安葬:靈柩抬至墓地,由土老師校正山向後,下棺,然後揭開棺蓋(頭部)一角,用布或傘遮住上空的光線,親人們最後一次瞻仰遺容,整理死者衣冠,謂之“清棺”。然後合上棺蓋,進行密封,謂之“閉殮”。再經土老師舉行法事後,孝子們單腳跪在棺蓋上先挖三鋤泥土入坑,然後由眾人挖土將靈柩掩埋,再用石頭砌成長形墳墓。最後插上望山錢、旗籠幡傘,同時燃放鞭炮。

6、祭墳:傳說老人辭世後,前幾天不適應陰間生活,怕他們孤獨無伴,因此從安葬的當天起,孝子要連續給墳上送三夜的火煙包,靈牌抬回家盾,要供“七七四十九天”。每到七天要設饌燒“七”,至最後“七”才撤靈。孝子在“七七”之內不能剃頭,三年內過春節和喜慶不得貼紅對聯,只能用黃、綠紙寫孝對。每年春節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晚上給老人點燈上亮(用特製的燈籠插5根蠟燭),清明節要掃墓掛白錢紙,每逢生期,死期,七月半要給死者獻酒獻飯、燒錢紙,以表哀思。


鄉野啊成


農村的葬禮,就是做給別人看的。

他們想要的不是想念,就是熱鬧,還有很多陋習,不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折磨著身為晚輩的我們,每當我把這些東西給長輩理論,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好的方式緬懷他們,他們總是用:以前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那麼存在的就是對的嗎?明明在你們的年紀也很厭惡這樣,為什麼還要支持呢?

關於熱鬧: 我們那邊的葬禮,除了至親至愛之人會哭哭啼啼之外,其他的人都在玩樂打牌,侃天侃地......

關於陋習: 我們那邊的葬禮,要請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別的事情不幹,每天就敲同樣的旋律,然後還要當供天王老子一樣供著他們,這些都算了,關鍵是裡面有一個法師,穿著唐僧的衣服,當旋律達到某一個節奏點,就要下跪,下跪都算了,必須要後輩跟著他一起跪!!!跪都沒事!!關鍵是一跪跪幾個鐘頭,早上早起,晚上晚睡,別的不幹,就跪頭......讓來參加葬禮的人:哇,這家的孩子真孝順.....


勵志1正能量


關於農村千百年遺傳下來祭藏之禮根椐民族和地方風俗不同,差異性大。古時聖賢之禮不能說全沒意義道理,但是隨著歷史社會的發展進步,一味執古確是有些太老化了。但現在由於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農村出現了很多既無古禮味道,又無時代新興的怪頭異俗很不好。我認為孝重點應是對父母在老年時虔誠侍養。這才是真《孝》。對於祭奠,喪藏禮當從簡。把父母之恩永記心靈。言或文字傳承下代才是孝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