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在明朝不受重用,在清朝都得以重用被封王?

一德格天1


清朝入关后,对功臣都进行了分封,汉人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都被封为了王,那为什么不在明朝受重用的三人,却在清朝被封王?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在明朝统治天下时,地位并不高,都不是出名的人物,孔有德与耿仲明都是毛文龙的手下,尚可喜也只是个小小的将领,所以说他们三个在明朝不得志,毕竟明朝的人才多了去,能力胜于他们的数不胜数,他们埋没在人群中。清朝会封他们为王,是因为清朝刚刚组建,需要吸收人才,而什么最吸引人才,自然是高官厚禄,清朝为了拉拢明臣,就对他们采取厚待的手段,只要你弃明投清,你想要的,只要清朝有都会给你,更别说是个王的称谓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加入,正是清朝对外大展手脚的时候,就算是个明朝的下人投靠清朝,可能都会混的风生水起。清朝把这三人封王,这就会吸引大批在明朝混不下去的官员来投靠清朝,虽说他们都是叛臣,但清朝不挑,只要能摆出脓的膏药就是好膏药,它需要汉人来帮他们打天下,光靠女真族是无法征服天下,只有吸纳汉人才能走的长远。

要是这三人一辈子都在明朝混,可能到死也混不到什么名声,而时机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叛明加入了清朝,也给他们当王的机会。但他们注定是要被后人所唾弃。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明朝是文官治国,一切的政令出自这里,制度渐渐僵化;而皇太极正在崛起阶段,急需用人,不分族群、不计过去、积极拥抱技术,孔尚耿自然深受重用。

1、建制派官僚体制的弊端

明代的文官政治取代的是开国军官勋贵掌权,是有进步意义的,对社会发展是起了作用。不过法久则弊,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已经渐渐僵化。

(明代文官)

当时到了什么地步呢?谁都知道重文轻武带来很多问题。但怎么解决呢?臣子上完奏议,提出方案,然后下发公文,要注重武将权威。

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变动,制定战略、战役部署都是文官的事,甚至在战场上,后勤归随军道,战斗部署也要监军参与。

(东江诸将在明朝没有存在感)

武官权限很小,努力没有希望,出了事担责任,很难有空间。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在明朝是武官中的中级军官,而且是东江系统,自然就更没希望了。

2、朝气蓬勃的皇太极政权

相对于努尔哈赤晚年的封闭、偏激,皇太极在处理族群问题上非常开明,可以说沈阳是当时族群融合的窗口。

(皇太极)

皇太极既要积极整顿八旗,提升汗权与军队战斗力;也积极招收汉人技术人员;对于曾经的东江镇敌人到来,也非常欢迎。

(红衣大炮)

《清实录》记载当时三王来了,皇太极对他们的补给、礼遇都是很高的。三人也自然为皇太极死心塌地,在松锦战役前后,明朝开始拉拢三王,三王直接将间谍交给了皇太极。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的军事技术、兵种协调、多族群合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僵化的明朝而言,自然会胜出一筹。

(松锦决战是一场族群会战)

读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为什么他们在明朝不被重视,到了清朝却可以展现才华了吧。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因为皇太极想树立标杆,以招降更多的明朝官员,来夺取天下。

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同时封之前降清的明朝武将孔有德为恭顺王(入关后改定南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入关后改定平南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入关后改靖南王)。

这三位顺王在明朝时也就是官至参将和副将级别,到了清朝一下子就升级为藩王,可谓是一步登天。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说白了是皇太极想招降更多汉人刻意而为之的,大封三位明朝降将为王,刻意给人营造出一种清庭厚待明朝降将的印象。这对于重文轻武的明朝武将来说,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也为清军入关以后可以大量招降明朝武将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这三位顺王投降后金(清)以后也是忠心耿耿,战功无数。像孔有德在吴桥兵变以后降清,带过去了明朝当时对于火炮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不少红夷大炮更有不少匠人,还有后金(清)急需的船队,努尔哈赤就是被明朝火炮炸的重伤而死,因此皇太极对于火炮人才是求贤若渴,孔有德的到来,对于皇太极无异于是天大的功劳,弥补了后金(清)火器上的不足,使后金(清)是锦上添花,而明朝是雪上加霜,影响了明清的军事对比。

所以以战功来说,这三位顺王也有资格被封王的。


宋安之


战争艺术001为您解答。

要了解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顺王为什么在清朝受重用,不妨先看看这三人的传奇经历。

一、苦逼的孔有德和耿仲明

大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孔有德生于辽东,早年是一名矿工。

孔有德当矿工的年月,正值后金崛起、辽东战端开启的年月。

辽东虽大,已容不下一把安分的镐头。孔有德和矿工兄弟们被迫转行,参军入伍。

耿仲明与孔有德是老乡,生年不详,其经历与孔有德差不多。

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大举进犯辽东,明军一触即溃,后金席卷了辽阳、沈阳等辽东大小70余城。

队伍溃散后,孔有德和矿工兄弟们逃往皮岛,投奔了皮岛练兵游击毛文龙;耿仲明则随众人投降了后金。

这年七月,毛文龙率领197名敢死队偷袭后金镇江堡,俘虏了后金守将佟养性。在这次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孔有德骁勇善斗,一马当先,勇冠诸将,毛文龙大喜,收了孔有德当孙子,取名毛永诗。

耿仲明投降后金之后,虽然混成了千总,但过得并不如意,当听说毛文龙皮岛整军抗金后,毅然率部来投。毛文龙见耿仲明处事果断,富有谋略,也收了耿仲明当孙子,取名毛有杰。

就这样,孔有德和耿仲明成了毛姓两兄弟,二人同为毛文龙孙子兼亲信将领。

在毛文龙的领导下,皮岛的盘子越搞越大,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也节节高升。

手握几万大军,又孤悬海外,毛文龙难免自行其是,对领导袁崇焕不尊重。

袁崇焕无法容忍部下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亲自登临皮岛,用计逮捕了毛文龙,宣布其十二大罪状,斩杀之。

毛文龙是皮岛奠基人,在皮岛很有人望,毛文龙被杀后,皮岛人心涣散。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孔有德虽然性情粗悍,但为人中介耿直,知恩图报。毛文龙对孔有德有知遇之恩,孔有德自然视毛文龙为人生导师。

毛文龙被杀,孔有德感到很心寒,很绝望,很恐惧,人生没了靠山,没了方向,没了希望。

与孔有德把愤愤不平写在脸上不同,耿仲明把不满和仇恨深深埋在了内心。

失意的孔、耿二人合计后,渡海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

孙元化是一个奇人,用现在的话说,此人像一个穿越人物,对西方科学很来感,精通几何学和西洋火器,是当时中国罕见的火炮制造和弹道学专家。

作为传统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孙元化却信奉天主教,其授业恩师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启,师徒二人常常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谈笑风声,交流先进自然科学和在华传教问题,是西学东渐的代表性人物。

后金攻占辽东后,登莱地区由于紧靠渤海湾、毗邻京畿,战略地位凸显,明朝在这里驻有重兵。

孙元化接任登莱巡抚后,开始大规模研制和生产火炮,并招揽葡萄牙炮兵,以科学方法训练炮兵部队,这对当时的大明而言,不啻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军事技术改革。

在孙元化的苦心经营下,登莱地区发展成了大明的火炮基地,技术牛人云集。

1631年十月,后金围攻大凌河,祖大寿苦撑待援,朝廷命孙元化调孔有德率部前往支援。

孔有德率领800骑兵走到吴桥后,突然发动叛变,从吴桥回师,一路攻城略地,直逼登州城下。

关于吴桥兵变,目前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是一只鸡引起的兵变,也有人说孔有德部军纪败坏,亦兵亦匪,根本就不想去辽东打仗,所以故意磨时间,找机会造反。

吴桥兵变的细节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暂且不提,今天要说的重点是孔有德的叛变引发了连锁反应。

孔有德在城外,耿仲明在城内,里应外合,登州拿下,巡抚孙元化及其手下将士全部被俘。

就这一下子,孔有德掳获了旧兵六千人、援兵千人、马三千匹、饷银十万两、红夷大炮二十馀位,西洋炮三百位。这就等于说孔有德完全接管了军事重镇登州,掌握大明王朝规模最大的火炮基地。

不久,旅顺副将陈有时、广鹿岛副将毛承禄也叛明来投,孔有德实力大增,不断进攻周边城市,山东半岛形势危急。

1632年二月,孔有德猛攻莱州,崇祯急调保定、天津、昌平等地军队前往围剿,却仍无法击退孔有德。

此时,天津副将孙应龙自告奋勇,说自己和耿仲明有交情,可以说服耿仲明擒孔有德来降。

耿仲明将计就计,给孙应龙送了一个脑袋,声称这是孔有德的脑袋,还说自己占据了登州,请孙应龙快来接应。

孙应龙信以为真,带领2000人乘60艘战船来到了登州,耿仲明摆下鸿门宴,擒杀了孙应龙,并歼灭那2000明军,俘虏了所有战船。

火炮配战舰,谁能挡得住?

很快,山东巡抚徐从治被叛军火炮轰死,新任登莱巡抚被活捉,莱州岌岌可危。

崇祯只得使出杀手锏,命祖大弼、吴襄率数万关宁铁骑赶往山东平叛。

在关宁铁骑的打击下,孔有德撤围莱州,退守登州。

登州火炮太猛,关宁铁骑一时也啃不下来,双方陷入僵持。

半年后,登州城中粮食吃完,孔有德和耿仲明集中战船,率部突围,亡命海上。

吴桥兵变,孔、耿二人把山东半岛打了个稀烂,登莱防线瓦解,数万关宁铁骑被牵制半年之久,严重影响了明军在辽东的战略部署,这一切,对后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支援。

而奇人孙元化,却因此被锦衣卫虐杀,其军事改革的宏图大志,也随之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孔有德和耿仲明下海后,时不时被明军水师追杀,多次死里逃生,惶惶不可终日。

天地之大,几无二人容身之地。既然为大明所不容,就容于大明的对立面吧。

三月二十日,二人逃到广鹿岛后,迫于明军追兵渐近,派人给后金皇太极送了一封信。

信的大意是:明朝黑暗腐败,我们被逼反叛,听说你心胸广阔,欲网罗天下英豪,我有马仔数万,战船百艘,大炮火器应有尽有,你我联手,纵横天下,谁能抵挡!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搞事?

信发出去后不久,明军水师和朝鲜援军就围追上来了,孔有德再次扯呼,直奔镇江堡,派人向后金通知了启程日期。

皇太极接到孔有德的信和通报之后,激动得没昏过去:天助我也!当即命令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三大贝勒率军接应。

四月十七日,鸭绿江口,后金军队成功拦截了追击的明军和朝鲜军队,掩护孔有德部登陆。

为了表示投降的诚意,叛军登陆后,自孔有德、耿仲明以下,全军都换了金钱鼠尾发型,称皇太极为皇上并誓言效忠。

对于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来降,皇太极给予了最高礼遇,不仅率领满洲勋贵出城门十里迎接,还亲自为二人倒酒,慰劳有加,各种赏赐自不必说。

在人事安排上,皇太极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官兵,级别与八大和硕贝勒等同。和硕贝勒是什么级别?类似于政治局常委。

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凡是归顺后金的人,都要编入八旗,但是皇太极说了,孔有德和耿仲明例外,其军队独立,称作天佑军,仍由二人统领。

不得不承认,皇太极的战略眼光很准。

之所以给孔、耿二人这么高的待遇,是因为他们值这个价。

西洋火炮的铸造和使用技术,上百艘水师战船和大量火炮,熟练的工匠和水手,几千能征善战的精壮士兵,哪个不值钱?

仅仅火炮和战船,就让后金军队拥有了强大的攻坚能力和海军,具有全天候的两栖作战能力,逼格瞬间升级。而在此之前,后金军队只擅长野战,攻坚和海战都是其短板。

此外,孔、耿二人的归顺,还是皇太极统一战线的一面旗帜,有巨大的示范效应。

尚可喜的归顺,就可以说是这两面旗帜引领的结果。


二、尚可喜其人其事

尚可喜,生于大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辽左人,善弓马。

1621年后金的大举进犯,不仅改变了孔有德和耿仲明的命运,也改变了尚可喜的命运。

母亲死于战乱,兄弟姊妹离散,尚可喜随父亲尚学礼流落松山,为了活下去,父子俩先后参军。

尚学礼起初跟辽东巡抚王化贞混,后来跟随总兵毛文龙去了东江,驻扎于皮岛。尚可喜则于1623年参加了明军水师,并在一年后与父亲相遇与皮岛。

尚学礼比较会混社会,不仅是皮岛游击(从三品武官),还和领导毛文龙结成了把兄弟,所以毛文龙把尚可喜当义子看待,非常倚重。

1624年,后金再次攻明,在辽阳楼子山战斗中,尚学礼战死,毛文龙令年仅21岁的尚可喜统领其父旧部。

毛文龙被杀后,其亲信部件沈世魁唆使部下兵变,逮捕了朝廷任命的新总兵黄龙,皮岛局势危急。

此时,屯兵海上的尚可喜听到消息后,立即率兵赶往皮岛,冒着生命危险对兵变将士晓以利害,促使他们反正,平息了叛乱,解救了总兵黄龙。

黄龙平时没少恶心尚可喜,但尚可喜不计前嫌,毅然赶来平定叛乱,令黄龙大为感动。很快,尚可喜就被提拔为游击,成了皮岛的红人。

孔有德、耿仲明从登州突围后,曾计划从旅顺登陆投奔后金,恰好此时黄龙已从皮岛移驻旅顺,挡住了孔、耿二人。尚可喜多次带领水师堵截叛军,迫使其远走镇江,并因此被提升为广鹿岛副将。

好景不长。1633年七月,孔有德、耿仲明带领后金军队突袭旅顺,尚可喜救援不及,旅顺陷落。是役,总兵黄龙战死,尚可喜一家老小包括侍婢仆人几百人全部投海自尽。

基地丢了,尚可喜不得不再次回到皮岛。巧的是,黄龙死后沈世魁继任了总兵官。

当初沈世魁暗中策划兵变,就是尚可喜平息的,现在尚可喜落到了沈世魁手里,结果可想而知。扣不完的帽子,穿不完的小鞋,甚至还动了杀心。

尚可喜不禁仰天长叹:投身行伍以来,血战十几年,父母兄弟妻子满门死绝,都是为了朝廷,如今竟还要受这等小人欺压!大丈夫应当扫除天下,怎能以堂堂七尺之躯,任人宰割?

明朝已非栖身之地,还能去哪儿呢?

1634年正月初一,尚可喜组织元旦茶话会,趁机逮捕了副将余亮泰、仇震泰,然后率军扫荡了广鹿岛、大小长山岛、石城岛、海洋岛,然后满载所部将士和百姓,扬帆起航,归顺了后金。

尚可喜率部来投,皇太极大喜,又把迎接孔有德、耿仲明的全套流程走了一遍。

尚可喜被封为总兵官,其军队被称为天助兵,与孔、耿的天佑兵一样,独立于八旗之外。

尚可喜的归顺,彻底撕开了明朝在辽东海防线。

明末辽东形势图

明朝恢复或者说防御辽东的布署分为海陆两线:陆地方面,在广宁布署重兵,正面对抗后金;海上方面,由登州、莱州、旅顺、以及鸭绿江口外的一系列岛屿组成海上防线,阻止后金经海路进攻关内,同时还可以袭扰后金大后方。

结果,经过一系列兵变,登莱、旅顺以及鸭绿江口外的小岛都废了,辽东海防洞开。不久,在尚、孔、耿、三人的协助下,阿济格率军攻陷了皮岛,擒杀了总兵沈世魁,辽东海防彻底被摧毁。

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清初三顺王诞生。

三顺王死心塌地追随皇太极,参加了清初几乎所有的大战役,包括征服朝鲜、松山之战、山海关之战、千里追杀李自成等等,为满清鼎定中原出了死力。

三顺王的雪中送炭,对满清军事实力逆袭大明,起了巨大作用,能不受重用吗?(完)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艺术


战争艺术001


首先,三人在明朝并非不受重用。投降后金后,出于对高官厚禄的野心,以及对背叛祖宗的恐惧,三人变成为虎作伥之辈。为虎作伥者一般都比老虎可恶。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都是辽地汉人,出身各不相同,孔有德是矿工,无产阶级;尚可喜是农民家庭,应该算是小地主;耿仲明早先在后金当军官。

后金势大,三人先后投奔了毛文龙,在毛文龙账下骁勇善战,都当了军官,深受毛文龙信任,并都被收为“养孙”,当时三人都是二十多岁。毛文龙被袁崇焕矫诏杀死后,孔有德、耿仲明投奔了山东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尚可喜投奔了镇守旅顺的总兵黄龙。

三人在明朝时期受了哪些委屈?

首先是毛文龙之死,一个培养、赏识他们多年的干爷爷被杀,给了他们很大触动;

之后,孔有德受到山东官民排挤歧视,吴桥兵变,并在耿仲明支持下活捉孙元化、占了登州城,席卷大半个山东,后来在明军镇压下渡海投降后金;

尚可喜在欣赏他的总兵黄龙牺牲后,受其他明军上级军官排挤,投奔后金。

也就是说,三人都怀着干爷爷毛文龙被杀的仇恨,以及受其他明朝官僚排挤,这是投降后金的表面原因,是能说得出口的原因。

三人与后金有哪些仇恨。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投奔毛文龙,必然是被后金逼得没办法了才从家里跑出来,到了穷乡僻壤、饭都吃不饱的皮岛。三个年轻人在毛文龙军中的表现,也说明他们对后金这些异族侵略者有一种朴素的仇恨;

尚可喜父亲早一些投奔毛文龙,在战斗中牺牲殉国;之后后金攻陷旅顺,尚可喜的兄弟战死,全家数百口说是投水而死,估计是被后金兵屠杀了。

这是三人与后金的仇恨,尚可喜和后金有杀父、灭门的大仇;孔有德、耿仲明算是被逼背井离乡的仇恨。同时,尚可喜对引领后金攻破旅顺的孔、耿二人也应该有深仇大恨。

(尚可喜)

投降过程表明了三人的心态。

孔有德、耿仲明先投降的,反叛之前是参将,正三品。在给皇太极的信中说:“大明朝已经完蛋了,我是受到了排挤,起兵后占了多个城市。(我是有本领的)”接着说:“之前三次给你写信,被黄龙拦截了,(没法把原来占领的城市献给你)”,又说:“明军包围我,没粮食了,只好渡海投奔你。本来想夺取旅顺献给你,但飓风把我吹跑了,只好轻松的占领了广鹿岛一带岛屿,海上我本领很大。听说你招揽天下人才,我手中有甲兵数万,小船百余艘,大炮火器齐全。我们俩配合,你赢定了。”

信写的不卑不亢,投降也挺牛的。之后带着叛军和家属一万多人投降后金,带来了后金急需的红衣大炮、舰队、工匠等;

尚可喜投降过程很简单,当时是广鹿岛副将,从二品。联系皇太极之后,借着元旦的机会,把其他几个明军高级军官一网打尽,掠夺广鹿岛及周边五个岛屿的军民万余人,加上自己掌握的兵将、军姿、器械,渡海投降后金。没提过找孔有德、耿仲明报仇的事情。

三个怀着对后金深仇大恨、互相之间有私仇的高级明军将领,就是这么投降了后金,根本没提毛文龙。

他们放弃了民族仇恨,尚可喜甚至放弃了杀父灭门大仇,投降了自己的敌人,又为敌人卖命余生,对自己的族人、故国挥起了屠刀。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耿仲明)

从人性角度,他们在后金(满清)的功绩都可以理解。

反正已经不要脸了,那就不要脸到底。

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后金胜利不会有人清算他们的背叛,三个人都拼命了。在与明军、李自成等农民军作战过程中,三人付出了比在明朝时期更多的努力和牺牲。

而皇太极也算是胸怀大志的一代人杰,哪怕拿他们三个加上吴三桂作为政治榜样也可以,何况这四个人确实在清朝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从北一直打到南,屠杀了无数的中原百姓,是满清军队的急先锋,刽子手。

封王不一定代表重用,三人一直是被控制使用的。

耿仲明之前手下才2500人,临打广东了,才独立领军,1万人。战争还未结束,耿仲明就因为过错自杀或者被自杀了;

尚可喜也是如此,和耿仲明一起打的广东,俩人加起来包括家眷才2万多人。尚可喜也没好下场,吴三桂起兵时忠于清廷,被自己亲生儿子逼死了;

孔有德打广西之前,才领军2万。在桂林,被李定国包围,自尽而死。

总之,在明朝三人都算是得到重用,但因为一些能说的、不能说的原因背叛。之后在满清虽然被封王,但一直被控制使用,也都没落个好下场。

他们是投靠异族侵略者的叛徒,他们对不起自己的祖先,对不起故国,更对不起毛文龙。

三个败类,活该。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当了皇帝以后,就对下面的臣僚的俸禄制定了较低的标准。《醒贪简要录》记载:明代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明代的两石米等于一两银子,所以一品大员全年俸禄也就只有500多两银子。在历朝历代算是很低的了。朱元璋的理由是“足勾养廉用度。”因为老百姓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加上之前的自然灾害,已经非常贫穷,所以官员有这样的俸禄已经好多了。实际上,明朝的官员很穷,甚至出现过连回家探亲都没有路费的事情。而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却十分优裕,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外加大量的土地和各种赏赐。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朱家后代的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十岁开始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提供房屋、冠服、婚礼一切费用,死时还有厚厚的丧葬费。真正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因此为明朝种下了祸根,使官绅士卒与皇族之间产生了难以填补的沟壑,大量明朝官吏靠贪腐生存。仅朱元璋当政31年,就杀了包括胡惟庸在内的15万官员,皆与贪腐有关。造成了明朝长期存在的“皇权”与“官僚集团”的对立,越是到后期“官僚集团”势力越强大,最终成为“皇权”的掣肘。到了万历年代,张居正将其发展到顶峰阶段,而张居正死后,万历仍被“反张派”的官僚阶层制约,所以28年都不上朝,不理朝政。整个官僚体制等于停摆,官吏升降级没有“皇诏谕旨”。所以上述三人都不到重用很正常。等到崇祯籍位,已成“过眼云烟”,明王朝崩塌。清廷为了笼络汉军汉人,才对汉族官员给予升迁甚至封王,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boulder1


此三人,尤其是孔有德和耿仲明带去了制造红衣大炮的技术,导致在松锦大战明清的国运一战中,满清的火炮虽然数量少,但质量却超过明朝火炮 。相当于给满清带来了科技革命,在叛逃前还打烂了山东的整个防卫系统,这等公劳,配得上王爷称呼。在明朝时本是皮岛总兵毛文龙部将,毛文龙虽不听指挥,甚至与敌对势力做生意,俨然成了独立王国,但还是做到了骚扰的作用,使皇太极不敢全力寇边。但袁崇焕为了他的尊严以及不为人知的目的(有人说是袁与皇太极议和,皇太极要毛的人头),却处死毛文龙,而且没有安抚好毛的旧部,一个蹩脚的政治家,导致旧部兵变,失去了牵制作用。换来了五次入关烧杀抢掠,而三王却走向人生巅峰明朝也在崇祯这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认人不清,与无尽的党争中走向灭亡。


baomin太多


明朝当时存续的时间长,各方面制度都较为严谨,对人才各方面的考核很严格,一方面要求人才在能力方面合格,另一方面也要求人才在德行方面合格,甚至对德行要求方面的考量还要高于个人专业能力方面的考量。

明朝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对于任何人任何事都讲究就事论事,只对单个事件的功过进行评估,施以赏罚。而不会将个人功绩累计,让其功绩成为个人资本。于是就有功臣被罚被诛,而资历浅、刚立大功的人被厚赏的情况出现。这会让看重论资排辈的人觉得心寒,也会让传统意识浓厚的人觉得没有人情味,冷血残酷。

明朝是个法治较为严格的社会,所以一旦内部运作稍有失当,天下人就会困苦不堪,下至百姓,上至官宦,甚至是皇族也难幸免!

明末清初时期,清朝草创,而清朝要将事业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包容心,对很多人和事,都不能过于计较。说得难听点就是为了快速成就大业,就必须顾全大局不计小节,招降纳叛,藏污纳垢也是重要的手段。海因为位置所以博大精深,但是百川归大海可不是流来的都是矿泉水,泥浆水丶沟粪水、洗脚水也是海水的重要来源。(开个玩笑)

因为清朝的客观需要,所以孔有德丶尚可喜丶耿仲明这些在明朝不得意的人,有机会在投靠清朝后一展个人才华,最终获取富贵。

满人本为明朝臣民,深受华夏主流文化影响,所以注重人情味,重信义承诺。清朝初期由于人丶财丶物的匮乏,所以不能讲究太多,只管有人用,而不计较人的品行,因此用了明朝叛臣,尔后又遵守承诺,给予丰厚回馈。但是品行考察丶依法行政,终归是正道,是立国之本。尚可喜丶耿仲明之流终非善类,再怎么厚爱,他们最终还是会为非作歹,最终还是再次反叛,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

清朝最终终于醒悟,于是清朝重修了《大清律》,开始在各方面认真学习效法明朝,依法治国。清随明制,所以清朝才打破了胡人没有百年国运的论调,国祚将近三百年。

依法治国才是根本,德才兼备,也应以德为先。事业兴起时可以不顾小节,但是事业要保得长久却必须要严格遵守法律,注重人的德行。


鬼影147951010


对啊,这些人能在清朝封王?为毛在明朝不受重用呢?

由此可见,明朝的朝局有多么腐败多么黑暗?人才不得用,但东林党勾结晋商,走私战略物资给野猪皮集团,明朝灭亡在即,崇祯筹款抗敌,弄来了几百两。。。明朝灭亡后,李自成不按套路玩,东林党的那帮人家产高达数千万白银。

清朝立国,自诩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党纷纷摇身一变成为清廷忠臣,钱谦益这个东林大佬的气节,竟然比不上他那个婊子出身的小妾!


小山村的狼哥


明朝糟蹋的人才还少吗?皇帝无能,满朝文武没几个有本事的,即便有几个,也被崇祯祸害了。

所以他们能在清朝封王,主要是他们确实是有本事的,另外就是,投降较早,取得了满清的信任,后面投降的一部分人都划到他们麾下。势力膨胀,加上战功,满清为了安抚人心、稳定政权,给他们封王,镇守边疆当时也是一个不错的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