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偷听被发现后,为何毫不犹豫嫁祸给林黛玉?

李路林


巜红楼梦》中薛宝钗偷听被发现后,为何毫不犹豫的嫁祸给林黛玉。其原因如下:

宝钗到了滴翠亭外面,听到了亭子里有人说话时,应本着“非礼勿听”的原则,宝钗最好的办法是应该悄悄地走开,按当时的情况也是完全可以走得开的,这样就不会有后面的嫁娲黛玉的事了。但令人费解的是宝钗恰恰没有迅速悄悄地走开,而是更进一步的走近亭子偷听。宝钗一字不漏地把小红和坠儿的话全听进去了,后又怕她们狗急跳墙,生出是非,她也会讨没趣,想躲也来不及了,忙急中生智使出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把风险转嫁给林黛玉。我为宝钗有这样的行为大为惊异,继而不寒而栗。很多人都说宝钗不是有心的,她本来是去找黛玉的,不巧听了这些话是本能的脱口而出,喊出了黛玉的名字。这样的说法很牵强,也无法站得住脚的,我是完全不认同的。我认为宝钗为什么亳不犹豫要嫁娲林黛玉有以下四点理由:

一、宝钗是一个明哲保身,不愿卷入是非的人。她的处世原则是:往往心里非常明白,却常常是"一问摇头三不知"。

二、宝钗一向聪慧和精明都是过人的,她觉得嫁娲最好的对象就是林黛玉,对宝钗来说安全系数是最高的。因为林黛玉清高孤高,目下无尘,与世无争,根本不屑于这种世俗闲话,小红和坠儿也不敢向她问这种事,话说回来以黛玉的性格就是听到了,也决不可能把这件事说出去的。

三、宝钗要保持她在贾府众人眼中大家闺秀,知书达礼,品行端正的光辉形象。

四、也源于宝钗性格中的冷酷自私,还有伪善。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她会善解人意,助人为乐,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一旦有了风险她就会趋利避害,明哲保身,有时至不惜伤害别人。

那些为宝钗鸣不平的人,请好好看红楼梦的原著,看宝钗是何等的心思缜密,做事滴水不露,遇事可自由进退,什么事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没事时她是知冷知热的姐姐,对人关爱有加,体贴备至。有事了就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一走了之。


柳烟碧


第一、在红楼梦,中宝黛钗凤等都曾经有过“偷听”的行为 ,并且宝玉、黛玉、凤姐都曾经有目标的去“偷听”他人谈话。

a宝玉有意“偷听”过平儿和麝月谈话,然后立刻去告诉晴雯说,是坠儿偷了平儿的金镯子。之后晴雯冒名“宝二爷说了”,愤然撵走坠儿。


b黛玉因为怀疑宝玉可能因为有了与湘云配对的“金麒麟”,宝玉和湘云会做出“不才之事”,因而尾随湘云来到怡红院。黛玉在窗外“偷听”了宝玉与湘云的谈话,听到宝玉对湘云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样的混帐话?”,黛玉放心了转身离开。

c凤姐生日的看到小丫头见了她就慌慌张张往屋里跑,怀疑一定有古怪。凤姐打了小丫头之后,来到屋外“偷听”到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并诅咒她死,于是凤姐进屋大打出手。

d宝钗扑蝶,追逐蝴蝶来到滴翠亭外。宝钗无意中“偷听”到小红和坠儿说话。小红和坠儿突然开窗,宝钗躲避不及急中生智用了“金蝉脱壳”之计叫了黛玉名字,假装寻找黛玉。

第二、在红楼梦中,凤姐和丰儿、宝玉和婆子、黛玉的丫头雪雁、宝钗都曾经“嫁祸”黛玉。

a凤姐为了免避邢夫人找平儿麻烦,叫平儿暂时出去逛逛回避一下。邢夫人来了,果然要找平儿说贾赦想纳鸳鸯为妾的事情,丰儿脱口说“林姑娘叫平儿去了”,凤姐跟着抱怨黛玉成天麻烦平儿不知何事。
b藕官在园中烧纸钱祭奠被婆子发现,宝玉推说是林姑娘叫她来烧那烂字纸,婆子后来说“只好说她被林姑娘叫去了”。

c赵姨娘来问雪雁借孝服,雪雁推说东西都交给了紫鹃姐姐收着,要问过林姑娘才能拿出来,于是赵姨娘知难而退。

d芒种节宝钗去找黛玉祭花神,路过滴翠亭无意中听到小红和坠儿谈话,事关小红与贾芸传帕“私情”。宝钗躲闪不及、又恐生事端,于是叫了“颦儿”假装正在找黛玉玩耍。

题主描述的关于宝钗“偷听”,以及毫不犹豫“嫁祸”黛玉的问题,总结一下就是:

宝玉、黛玉、凤姐等都曾经有意“偷听”,并且没有被发现。宝钗在滴翠亭外是无意“偷听”,运气不好被小红和坠儿发现了。

凤姐和丰儿、宝玉和婆子、黛玉的丫头雪雁、以及宝钗都曾经在自己遇到麻烦的时候急中生智用了“金蝉脱壳”之计“嫁祸”黛玉。


阿丹151014015


在危急的时候最能看出人的真性情。

薛宝钗在误听到小红和坠儿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话时,实际上有三种选择,1迅速躲开,当然这很难,2坦然走过,凭薛宝钗的身份两个小丫头也木敢说什么,对薛宝钗也不会有多大损失。但是在这一危急关头,她怕得罪小红这个眼高心大的丫头,毅然选择了第三条路,找人背锅。这比任何事都更能体现了薛宝钗的自私自利,嫁祸于人的本性。

至于喊出林黛玉,到不是有意识的,因为那么短的时间没法权衡利弊,只是因为宝、黛、钗的三角关系,她最忌妒、最恨、最念念不忘的人是林黛玉,于是下意识的就喊了出来。但是如果有时间或可重新考虑,薛大姑娘仍然会选择林黛玉。


旁观者岚



一、宝钗情急之下,随口一说。

二、宝钗情急之下,潜意识里脱口而出。

三、宝钗情急之下,故意嫁祸颦儿。

三种可能里,必有一款。要是不才之观点,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大,一是情急之下;二是潜意识里,来不及喊别人,兼之扑蝶前原本打算是去黛玉处的,故而有潜意识一说。如有不妥处,祈行家析正。


溯路之旅行2


薛宝钗偷听那也只是偶然。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只是薛宝钗没想到小红是那样一个有心机的丫头。在小红打开窗户的那一刹间,她慌神了。偷听:对于这样的一个大家闺秀是很失体面的。不知道以后这些下人,会怎么看她?背后会怎么议论她?她在下人面前树立起来的好的形象,以后会不会因此而被贬低?她是主子,万万不可丢了这份尊严。再说,小红是一个有心机,心气又很高的丫头。保不定哪一天,这只乌鸦就变成了凤凰。那她不是无辜的树了一个对头吗?

薛宝钗是一个有心计,事事都想得很周全的女孩子。她必须要改变目前这一种状况,要改变小红此时的思路与思想。这必须就要找个替身,而这个替身,非得是林黛玉。

一、她和黛玉常玩,关系密切。这是府里上下人都知道的。小红就不会怀疑她是为了避嫌而作假。

二、宝钗利用小红对黛玉为人素来的看法:为人孤僻,心眼小,对待下人也没有宝钗胸怀宽。怕黛玉听去了,秘密难保。小红越这么想,心里就越着急。这样整个的心事就全转移到黛玉身上了。宝钗就安全了。这就是她想要达到的目的。

再说,拿黛玉做替身,这对她也没什么影响。小红并不能确准黛玉是否听到了她们的秘密。是绝对不敢在暗地里,贸然对黛玉使坏的。只能对黛玉事事恭敬、小心。

宝钗非常清楚:想保全自己,黛玉是最好的人选。呵呵!





淡然686868


宝钗一向端庄。但任你再端庄,也避免不了一颗八卦的心。当她在滴翠亭偶然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她不是马上走开,而是好奇地、八卦地听了下去。直到里面的人惊觉:“看有人来悄悄的在外头听见”,她才想到“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急忙“金蝉脱壳”。

因为距离近,躲避已经不及。宝钗也不是武林高手,一个“旱地拔葱”就是跳到屋顶,叫你看不见。所以宝钗只好“金蝉脱壳”,就是让里面的人以为:的确有人听到了,但听到的人并不是我。那么,听到的人是谁呢?宝钗随手拉了黛玉来顶缸。

宝钗本来是去找黛玉的,但是看到宝玉也去,就回避了,转身来扑蝴蝶,无意中听到了不该听的话。所以随手拉黛玉,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不是跟黛玉有仇。但是,随手拉了来的,算不算“嫁祸于人”呢?

我们先看,这里有没有“祸”?按照某些读者的看法,小红和坠儿不过是丫鬟,宝钗黛玉可是大小姐。丫鬟的私情暴露于否,敢把主子怎么样?所以尽管听了去,也不能算“祸”,当然也不存在“嫁祸于人”了。

但是,如果真的没有“祸”,宝钗何必要避开?避之不及,又何必接别人来顶缸?

当然,如果像《后宫如懿传》里的,淳儿听到华妃买官卖官,就被华妃手下扔到水里溺死,大约小红是没有这份胆量的。但别的报复手段,可不是完全没有。

举个例子吧。彩云偷了王夫人的东西送给贾环,被查了出来,为免探春生气,宝玉担下了罪名。随后行酒令,湘云吟了一句“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引得晴雯等人上前罚酒:“每人给一瓶子桂花油擦擦。”(好复杂!一句笑话,已经涉及了多少人物了,但是主角还没出场呢)

接着,黛玉取笑:“他倒有心给你们一瓶子油,又怕挂误着打窃盗的官司。”“窃盗官司”当然是指彩云偷窃、宝玉顶缸的事。这话也算不上吃醋,只不过是调侃,表现宝黛之间的一种幽默。但黛玉忘了,另一个涉事人也在当场:“彩云有心病,不觉的红了脸”。

按照“某些读者”的观点,彩去不过是一个丫鬟,还是个犯了错的丫鬟,她哪里有反击之力?只能是任由主子们嘲笑了。但是宝钗“忙暗暗的瞅了黛玉一眼”,以示阻止。

如果说宝钗刻意求全,谁也不愿得罪,才会阻止黛玉的话,黛玉“自悔失言,原是趣宝玉的,就忘了趣着彩云,自悔不及,忙一顿划拳岔开了”,又何来这样的反应?这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女孩子,无意间嘲笑了并无威胁的彩云,何必“自悔不及”?

彩云当然不可能打黛玉一顿,更不可能杀人灭口。但以她的地位(不是说主子奴才,而是说工作岗位,是王夫人最信任最贴身的丫鬟之一),要在王夫人耳边说黛玉几句坏话,那还是颇有余力的。甚至黛玉失宠于王夫人,也与她屡次得罪陪房周瑞家的、丫鬟彩云有关,虽然并不是决定因素。

同样的,小红得知有人窃听,除了杀人灭口之类极端手段之外,最简单的就是造谣:说黛玉有私情,或者爱撒撒谎:“你知道么,林姑娘说某某和某某不干净,我亲耳听到的。”一旦有这个话,即使将来黛玉揭露小红的私情,在别人眼里,也不过是两个女孩子的互相攻击,甚至有可能是后者的报复,也就不可相信了。

这样的报复是有一定伤害的,会降低涉事双方的信誉度。聪明如小红,当然不会轻易实施。事实上,小红很快转岗,离开大观园,算是跳出是非之地了。但在滴翠亭的时候,里面的小红坠儿,和外面的宝钗,都不可能预知调动工作岗位,所以潜在的威胁,也就是“祸”,还是有的。

所以宝钗才会随手拉出黛玉,“嫁祸于人”,符合她一向的性格: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不介意助人为乐;一旦有了危险,我只会保护自己,绝不在乎伤害别人。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舍己为人是很高尚、很难得的品格。


栖鸿看红楼


宝黛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主脉络,围绕这个主题,作者辅以"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两条红线加以渲染,黛钗之间的关系一路走下来很微妙也很奈人寻味。


黛玉初入贾府之时,与宝玉初次见面,二人之间就有"似曾相识"的奇妙感觉,还勾出因无玉而导致宝玉砸玉的闹剧来,黛玉垂泪,自然演绎了"木石前盟"的还泪之说。

话说林黛玉自入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二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亲密友爱、言和意顺。不想如今突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龄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凡尘。人人都说黛玉不及宝钗会做人,故宝钗比黛玉得人心、得人缘。

这宝钗脖子上还挂了一把金锁,是一个赖头和尚给的,锁上的字与宝玉佩带的玉刻是一对!这就是薛姨妈与王夫人姐妹合力打造的"金王良缘"。

薜宝钗是封建礼教制度下塑造的"三从四德"的典范,"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楷模,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现实版人格体现。她表面上端庄大方实则内藏奸诈,看起来豁达大度实则虚伪狡猾,表面上善解人意实际暗藏杀机,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是个不折不扣、又黑又厚的心机婊。宝钗在滴翠亭上偷听红玉和坠儿的对话后,来不及躲闪,便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高喊"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让人误以为是黛玉在偷听从而嫁祸给林黛玉。我们知道,曹雪芹撰写红楼梦借用"假语存言"的手法,安排这个桥段决不只是轻描淡写地随意铺垫,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以及忌惮林黛玉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有人认为是宝钗是情急之下临时拉黛玉来背黑锅,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



薜宝钗对宝黛之间的感情心知肚明,林黛玉是她问鼎宝二奶奶宝座的潜在障碍,但她深悟缔结婚姻之道,那就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知道在宝玉身上下功夫作用不大,她把功夫用在了讨好贾母、王夫人身上,在自己过生日点戏时,专门点些贾母老人家爱看热闹戏份博贾母欢心;在金钏被王夫人逐出跳井自杀后,去安抚王夫人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的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几句话将王夫人的罪责抹杀无踪,一条人命在这个千金小姐嘴里,竟然如此卑微轻溅,不过值几两烧埋银子和几件旧衣服罢了。这些因素更加坚定了王夫人实现金玉良缘的决心。



宝钗借黛玉说错诗词之机拉拔黛玉,劝说黛玉不要乱看杂书移了性情,又送燕窝给黛玉补养身子,这样的人情终于打消了黛玉对宝钗敌意,令情敌林黛玉在贾宝玉面前说了一大通薛宝钗的好话,使得薛宝钗在金玉良缘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图片均来自于87年版红楼梦剧照。


浅香涵柔


宝钗这样作是很明智之举。

大观园中,唯有黛玉会干那些幽静且孤独的事情。仔细考去,大观园中探春不会,迎春惜春不会,湘云,心直口快更不会。

宝钗这样一闹,贾府上下人等是不疑的。而那样场合,宝钗随口一诌,推出黛玉,除了他俩平时爱玩闹,更有宝钗对人物性格性情的精准把控,宝钗是个有心人,由此可见一斑。

宝钗因为后来横刀夺爱,辜负了黛玉,人们便对其有了成见,说她阴毒害人,其实未必,人对爱情幸福的追求是一种权力,无可厚非。黛玉一藏一掖,假装斯文,失去宝玉,理所当然。且以宝玉的能为,真与黛玉成亲,未必是好事。所以这一场戏冠以嫁祸二字,看似欠妥。


雨树果


此处,薛宝钗扑一双“玉色蝴蝶”和接下来顺口“嫁祸”林黛玉,是作者的一种写作艺术手法,表面上,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薛宝钗是有意使坏。不过,作者是一步步揭露薛宝钗的本质的。宝黛爱情真正的扼杀者就是薛宝钗,以至于后来宝黛不能相见、黛玉泪尽、宝玉之流浪、黛玉之死都是宝钗导致的。

尽管在前80回里,大家知道宝黛之间的第三者应该是宝钗,但谁都不敢去想宝钗是真正有意为之的第三者。

要知道,红楼梦的主线是宝黛爱情,宝黛是第一男女主角,不是宝黛钗三主角。

从影射关系上,宝玉影射中华玉玺,黛玉影射明朝崇祯帝,宝钗影射满清,这样就好理解宝钗对宝黛婚姻的态度了。


窥梦红楼


宝钗不是有意偷听红玉和坠儿说话,只是路过时无意间恰好碰到两个丫鬟商量偷鸡摸狗的勾当。宝钗处于少女好奇心的天性,便停了下来顺便听了两耳朵,这不算偷听。

象黛玉躲在门窗外面,细听宝玉和湘云说话,细看宝钗坐在宝玉屋里绣花、赶蚊子,才叫偷听,才叫偷看。我不是对黛玉有偏见,这是事实。

宝钗和黛玉是主子小姐,红玉和坠儿只不过是三等奴仆。即便黛玉就是偷听了,两个奴才又能怎样?何来嫁祸黛玉之说?黛玉何祸之有?

宝钗当时灵机一动叫“颦儿”,实无嫁祸之心。宝钗只是在尽己所能的消除这两个丫鬟的思想负担,是想以这种方式告知:我才刚到这里,还没听到你两个刚才讲的话。颦儿也离你们还远着呢,他也听不到你两个讲过什么话。你两个尽管把心放到肚子里面,千万别做什么傻事弄丢了性命。

该问题以前已回答过一次,就不再重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