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常遇春是如何躲避朱元璋的迫害的?

So-蒋民学


常遇春(1330~1369),明朝开国名将,字伯仁,安徽怀远人。初为绿林草寇,后来参加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屡立战功,被授中翼大元帅。参加了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势力的主要战役。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渭能以十万大军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

不过,洪武二年(1369),元丞相伊苏以万骑驻白河,想攻占通州。朱元璋调常遇春回守通州,并以平章李文忠辅助他。常遇春率军北征,俘虏了元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一万多人,获车一万多辆。马3000匹、牛五万头,其他珍宝无数。然后还师北平,驻扎在柳河川,但常遇春突然得暴病身亡,年仅40岁。

有人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朱元璋杀功臣是有名的,徐达、汤和、邓愈是朱元璋害死的,常遇春的死肯定也是朱元璋杀死的,不过这话也不对。常遇春是公元1369年死的,大明朝是1368年开国的,当时天下初定,各个地方还有不少叛军,而且元朝的残余势力随时随地可能再打过来,这正是用人之际,大将常遇春是不可能让朱元璋害死的。民间传说中则一致认为他得的是卸甲风。

不过,朱元璋听到常遇春暴卒的消息,悲痛不已,写下了一首悼诗,别具风味: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

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历史有妖气


常遇春,死于1369年,也就是洪武二年,这个时候大明朝还没有统一全中国呢,只是打下来元大都而已。

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朱元璋大开杀戒是1380年,前后差距11年,朱元璋怎么迫害常遇春!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亲自出奠。封常遇春儿子常茂为郑国公,后来违反军令被削爵。又封次子常升为开国公。而追封常遇春本人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遇春,谥号是忠武啊,武将里面极品谥号,而且是仅一朝之臣。后来明朝进忠武的,几乎都是追封,或几朝老臣了。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多么重视常遇春,怎么可能迫害?胡诌八咧!


走过路过自然飘过


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暴毙(病逝)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那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如果常遇春没有病逝,到后来朱元璋还是否会加害于常遇春就不知道了,如果非要问常遇春是如何躲避朱元璋的迫害的?那答案就是早死,常遇春在朱元璋迫害他之前就早早的先死了,还落个好名声】


而常遇春的突然暴毙也非朱元璋所为,而是早已注定。

由于张无忌小时候中了玄冥神掌,张三丰多处寻医无果,后来在汉水河畔遇到了周芷若。同时也遇到了正在与元军交战的常遇春,交战中常遇春中了西域番僧的截心掌,后幸得张三丰出手打跑元军。常遇春感激张三丰出手,遂带张无忌一同去找蝶谷医仙胡青牛。

胡青牛的原则是非明教中人不医(张无忌那时还非明教人),常遇春则以命换一命,让胡青牛就张无忌而不用管他【当时胡青牛明确的说了常遇春中的截心掌,若不及时医治必死】


无奈之下,张无忌便自学医术救常遇春,最后成功医好了常遇春,但是由于张无忌用药有误、下针手法也不对导致常遇春落下病根,寿命也大减。

蝶谷医仙胡青牛认定常遇春顶多活到四十。

所以,常遇春之死并非朱元璋所迫害,朱元璋暂时也没想过要迫害常遇春。


左将军


朱元璋对功臣比较残酷是事实,但被很多人严重夸大了。连早死的常遇春也要遭受朱元璋迫害了,真是无语之极。

常遇春明初在军中是仅次于徐达的大将。洪武元年(1367年)10月,朱元璋出兵北伐,就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两人领兵一战攻破元大都(今北京),奠定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基础。洪武二年,常遇春又领兵攻取了元朝的另一政治中心:元上都开平。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常遇春在从开平率师南归的途中,突然暴卒,年仅40岁。

此时的明朝,还远未到天下安定的时候,元朝虽然已经失去大都和上都,但残余势力依旧强大。明玉珍建立的割据巴蜀的大夏政权、元朝统治云南的梁王政权等割据势力依旧存在。明朝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还需要常遇春这样的大将建功立业。

(常遇春)

很多人印象中的朱元璋大规模诛杀功臣,要到常遇春死后21年的洪武二十三年。之前有过零星的功臣被杀事件,但根本称不上刻意的大规模杀功臣。

朱元璋是个雄才大略的成熟政治家,不是脑残。要是像有些人想象的常遇春去世的洪武二年天下未定时就去杀军方第二号大将,这等政治智商的朱元璋别说统一天下,连成为元末一方诸侯的机会都不会有。

一直到洪武中前期,朱元璋的形象都还是赏罚发明、有功必赏、善待功勋的,看待历史问题千万别用穿越眼光去看。


仁勇校尉


向敬之

常遇春起于草莽,归附朱元璋后,自请为先锋,攻城略地,勇猛敢战,为朱元璋打了很多胜仗。

朱元璋攻取应天府、大败陈友谅、占领元大都,以先锋成为都元帅的常遇春厥功至伟。虽然他经常只是徐达的副将军,但是,朱元璋却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朱元璋命其长子朱标,娶常遇春之女。朱标为储君,常氏则为太子妃。而常遇春三子名字,也都是朱元璋的赐名。

遗憾的是,朱元璋开国第二年,即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班师途中病逝,年仅四十岁,追封其为开平王,以纪念其攻占开平,全歼留守元军,且斩获数万牲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首封六国公,即以常遇春之公,封其长子常茂为郑国公。

由是可知,常遇春死于朱元璋正与大臣们还在蜜月期时,自然不会招致朱元璋的迫害,当然也谈不上如何躲避。

至于常茂后来被朱元璋革爵流放,那是后话,主要常茂骄纵所致。但是,朱元璋仍以常遇春次子常升袭爵,改称开国公,也算是对常遇春功劳的世代纪念。


以礼观书


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自幼家贫,酷爱习武,长大后,练就一身高强武艺。他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力大过人,精于骑射,各种兵器样样精通。

早年为了生计,曾为绿林,但他志向远大,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

他久闻朱元璋大名,认为他是有抱负能干大事的人,在25岁那年投奔其帐下,从此开始了其开挂一般的人生。

1、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 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2、1359年,在夺取衢州的过程中,常遇春大将军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元军支持不住,遣使密约投降,破残元的伯颜不花的斤。


3、1363年,陈友谅以号称六十万大军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常遇春亲自射伤陈友谅大将张定边,危急时刻救下朱元璋,而陈友谅死于乱军之中,全军覆没。不久,升为平章政事。

4、1366年,常遇春随明朝头号名将徐达一年时间平灭割据势力张士诚,第二年九月底,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返回应天,朱元璋论功行赏,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徐达为信国公、常遇春为鄂国公。



5、1367 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取得塔儿湾大捷,常遇春单骑突阵,率军破元军五万; 1368年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先后平定山西、陕西,击败元朝最后的王牌——扩廓帖木儿(中文名王保保)。攻占元上都开平,全歼守军,将蒙古人彻底逐出中原!

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突然病卒,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安排常遇春后事时,朱元璋提出按宋太宗为韩王赵普的治丧礼仪来为其治丧。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日忠武。配享太庙,给常遇春最高荣誉。古至明代,封鄂谥忠武,只有唐朝尉迟氏、宋朝岳飞。遇春公是第三个。



1370年,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也即明朝开国六公爵。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没赶上大封功臣,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就将其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从中可见朱元璋和常遇春的关系非同寻常。


1371年,朱元璋与常遇春结为儿女亲家,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儿。

至于后来朱元璋诛杀功臣,常遇春由于早逝,并不在诛杀之列,从而保全了他的荣誉,使他的英雄业绩得以流芳百世。

如果那时常遇春还在,会不会躲过去呢?恐怕只有老朱自己知道吧。


古先生说


首先朱元璋与常遇春也算是老乡,他若连老乡都杀害,也会为此遭受骂名,再说来朱元璋杀那么多功臣,总得留几个做“样品”,而且常遇春自明朝成立,身体也很差,一个病人应该没有构成威胁,也许因此而逃过一劫,其实不要朱元璋亲自动手,常遇春也活不到40岁。但常遇春究竟是怎么死,总也是无法确认。


知足常乐6144539457


作为重刑主义者的朱元璋,将族诛在功臣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朱元璋通过“胡惟庸”和“蓝玉”两大案,将明朝开国功臣悉数铲尽。

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这时候虽然明朝已经建立,但仅将元朝统治者从中原驱逐,天下尚未统一,如四川的大夏国,云南和辽东的蒙元势力,以及北元的威胁。这时候朱元璋还需要这些开国功臣替朱家安定天下。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族诛功臣的开端,蓝玉案是朱元璋族诛功臣的巅峰,几乎将明朝开国功臣铲除殆尽,其中就包括李善长。


五味社


其实要我是徐达,汤和,我就拥兵自重,拥兵自立,养寇自重,以他们的军事能力,只要兵力达到30万,朱元璋是没有办法的,等朱元璋死了,然后南下夺取他子孙的江山,


有何可怕


明朝大将常遇春如何躲避朱元璋的迫害暗藏了

最大玄机

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凤阳府怀远县人。常遇春出身贫寒,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不甘心于在田里耕作,所以就跟别人学习武术,但是家里穷,付不起学费,就给人家打些零工用来支付学费。

正因为如此,常遇春从小身体素质就十分的好,身材高大有臂力,而且擅长骑射,各种兵器也都能熟练使用。

元末时期,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同时还有各种盗匪,常遇春为了不挨饿,就投奔了在怀远一带活动的绿林大盗刘聚,刘聚看常遇春长得人高马大,就让常遇春做为自己的心腹。

常遇春就这样跟着刘聚打家劫舍,开始的时候,有饭有肉吃,常遇春觉得还不错,但时间一久,他就觉得刘聚他们这样子肯定没什么前途的,所以心里就萌生了另寻出路的打算。

公元1355年,常遇春随刘聚在和州的时候,刚好碰上朱元璋率军在攻打和州,常遇春经常听别人说朱元璋这个行侠仗义,又十分的有作为,常遇春就装扮成老百姓,暗中观察朱元璋。他发现朱元璋确实不是一般人,而且对士卒如兄弟一般。

而且还看到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没有侵扰老百姓,常遇春知道朱元璋是能成大事的,就当机立断,离开刘聚,去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看他身体魁梧,而且十分的诚恳,就接纳了常遇春。

常遇春随朱元璋南下,在采石矶一战中,常遇春面对着严守的元军,乘着一艘小船,冒着敌军的乱箭勇进,到岸后,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极大的振奋了朱元璋的军队,最终打败了元军,攻占了太平,随后又打下了集庆,也就是应天府。

常遇春也这次的功劳由先锋升任元帅。公元1360年,常遇春与徐达镇守池州,陈友谅率重兵前来攻打,徐达命常遇春率兵万余,埋伏在六泉口,等陈友谅的部队到达之后,徐达出城迎战,而常遇春率军攻打陈友谅的后方,歼灭陈友谅万余人,俘虏三千。

五月,陈友谅率数十万水军攻打应天府,常遇春与冯国胜在龙湾设伏,陈友谅大败而归,龙湾大捷,使得朱元璋转危为安。

公元1366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攻打张士诚,张士诚最后身败而死,常遇春因功升为鄂国公。公元1367年,徐达与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军北伐,在塔儿湾大败元军。

公元1368年,徐达与常遇春一举攻取元大都,改为北平府,常遇春又率军攻取元上都开平,元顺帝逃至应昌府。公元1369年,常遇春自开平班师南归,走到柳河川,暴病于军中,享年四十岁。

常遇春之所以在四十岁暴病而亡,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常遇春常年征战,过劳成疾。第二个原因,常遇春是南方人,对北方的严寒气候十分的不适应,所以就容易得病,而且还不容易好。

明朝皇帝朱元璋,从小以放牛为生,最后成为了一个大国的统治者,他的个人才能不用多说,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有一群兄弟能为他奋不顾身。一毕竟个人的能力有限, 但是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是为明太祖,同年,一群大将被封官进爵,这些人曾经都是他的好兄弟,他们一起不顾生死的奋战着,为大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等到局势稳定了一些后,朱元璋竟然对他的兄弟起了杀心,当朝各类大官无一幸免,就连与他一起的发小都被残忍杀害。但是,却有那么个人他屡建战功而且官职也很高,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对他下杀心,那么他是哪个人呢?怎么会成功的避免此次杀身之祸?

这个人就是常遇春,他和朱元璋一样出生在安徽农村的贫困人家里,不愿意简简单单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从小刻苦习武,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那个时候,元朝处于末代年,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严重,尤其是在南方的汉族,为了能够活下去,许许多多的农民要么起义,要么占山为王做了土匪。

青年时期的常遇春,自小练习武术,身材高大,力量惊人,熟知各种武术套路,虽说在地方上已经混的挺好的,但是他一直不满足当下的紧凑日子,经过后来的思索,后来决定去投奔当地的一个土匪大王, 瞬间成了土匪,常遇春再过上了好就好肉的生活一段时间以后,他又觉得不满足,毕竟是做土匪说出去也不光彩,他觉得大丈夫应该为国效力,不能再这么继续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事情。恰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着土匪头到和州打家劫舍,遇到了一位将军,部队士兵遵守纪律,对乡亲非常诚恳,常遇春觉得这是一个能够跟随的任务,后来在晚上他溜到军营找到将军主动推荐自己。将军看到他身强体壮而且一心报国,考虑了一下,就同意让他加入了军队。从那以后,常遇春的生命开始慢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个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朱元璋。

刚加入朱元璋的阵营时,常遇春只是一个官职低微的开路先锋,很快他便屡建战功,先后夺取衢州,九华山,打败了陈友谅,直取元朝都城,朱元璋也暗自庆幸能够找到这么有能力的部下,并且高度评价其为自古以来少有的英勇善战的人!之后,常遇春仕途平顺,还被朱元璋封为鄂国公,并且与朱元璋成为了亲家。

殊不知的是,常遇春相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好兵好部下好将军,但是对于地方人民来说,他却是一个残忍无比的刽子手。这样从他当年攻打河南的战役说起来,那次,常遇春的部队攻打河南之前,老百姓闻之色变,人人心中胆怯,自古以来的所有的战争其实百姓才是最遭殃的。

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城中的老百姓不最后是元军还是常遇春的军队能够胜利,百姓们为了保命,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弄一个木牌子,牌子的反正两面都写上字,在牌子一面写上欢迎元军的,牌子的另一面写上恭迎朱元璋的起义部队的,最后是谁胜利,就在他们进入城里的时候,将那一面作为正面。后来每家每户都都用了这么一个办法想着幸免于祸。

后来,常遇春他们胜利了,在部队兴高采烈的进入城里后,老百姓们举着牌子欢迎他们进来。但当部队行进几十米以后,常遇春便发现了这件事情,他脸上高兴的表情瞬间变为发怒的神情,随后立马下达让士兵们不知所措的命令:屠城!

老百姓惊慌失措,城内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常遇春虽然屡建战功,骁勇善战,但是做事情却反复无常不能体恤民情。虽然战场上他是常胜将军,勇猛无比,但是四十岁的时候,却因风寒小病惨死军营中。战斗了一生却没有看到为明朝打下来的江河山土, 戎马一生却没能享受荣华富贵。所以这也是他能够避免遭到朱元璋杀害的原因。

要说常遇春到底是怎么死的,怎么39岁就没了呢?有人说,这事儿我知道,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里边有记载:

他跟张无忌之间还有这么段故事。张三丰带着中了玄冥神掌的张无忌,想到少室山找少林寺,把没学全的九阳真经都弄过来,驱走张无忌体内的寒毒。但是少林寺囿于门户之见,不能传这功夫。没办法,张三丰一老一少从少室山下来,经过汉水的时候搭船,巧遇常遇春。

常遇春这时候是明教中人,和一个番僧打斗,被这番僧一记截心掌打中胸口,就去找明教中人蝶谷医仙胡青牛给他治伤,正好在汉水舟中碰到了张三丰和张无忌。结果常遇春就答应,说老真人你放心,我这个师伯胡青牛医术非常玄妙,他有可能治好玄冥神掌的伤——他要不给这孩子治,大不了把我这命搭上。所以,常遇春领着张无忌就到了蝶谷。

蝶谷医仙胡青牛一看,这孩子不是明教中人,但他也不是外人,他母亲是白眉鹰王殷天正的女儿,殷白眉的外孙,那可以给治。可一问,他爸爸是武当七侠之一张翠山。于是说,你得加入我们明教,张无忌说不行,我太师父再三告诉我,治病是治病,我是名门正派武当派门下,不能加入明教!胡青牛说,那我没法给你治了。结果常遇春说,一命换一命,我不治了,你给他治。

这蝶谷医仙胡青牛说,你知道我外号叫“见死不救胡青牛”,你以为这能吓着我了?随便,你俩在外边待着吧!结果张无忌年少聪明,在这儿待的几天,看胡青牛怎么治病,怎么针灸,还翻医书,就想给常遇春常大哥把病治好了。结果,一个电闪雷鸣之夜,他研究了个方子来给他治。

这个方子倒对,但是药剂量重了一倍,胡青牛说按你这方子来,这人不死都怪!结果,阴差阳错,常遇春身体很健壮,居然还把这截心掌治好了。但是药量重一倍,所以胡青牛最后得出结论——你下药下得重,施针手法又不对,常遇春本来身体挺强壮,可能活到80多岁,可是经你这么一搅和,我看他最多活到40岁。《倚天屠龙记》作为一本武侠小说,是这么解释常遇春为何39岁暴毙的。

有人说,朱元璋杀功臣是有名的,你看这徐达、汤和、邓愈,哪个不是朱元璋害死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常遇春的死还用说吗,肯定是这么死的!其实这话也不对。常遇春是公元1369年死的,大明朝是1368年开国的,当时天下初定,各个地方还有不少叛军,而且元朝的残余势力随时随地可能再打过来,这正是用人之际,大将常遇春怎么可能这个时候就让朱元璋害死呢?所以从年代上看不对。

那么,常遇春到底是怎么死的?一些野史上的记载有一定道理,说他得了“卸甲风”而死。什么叫卸甲风?就是两军阵前交锋,顶盔贯甲,罩袍束带,这个盔甲是很厚的。你要穿着盔甲,不用有什么动作,穿一会儿里头就都是汗,何况两军阵前还有激烈的争斗。所以,穿戴上盔甲之后,两军阵前一上阵,这头汗就满了。人出了汗不能马上被凉风吹,否则容易风寒攻心。卸甲风就是因为热得不行,盔甲一摘,赶紧找个有风的地方吹风,贪凉,风寒攻心,人就可能死。所以说,常遇春两军阵前交锋之后,一脱盔甲,犯毛病死了,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管怎么说,对于常遇春的死因,没有确切的一个历史定论。正因为常遇春的死是个谜,所以拍影视剧的、说评书的,都愿意拿他来说事儿。只有它是个谜,才能有多种传奇的解释,才能吸引大家来听。所以说常遇春身上这些故事就决定了他在影视文学题材里边占的分量比徐达要多得多。

常遇春死后,他的灵柩运到龙江关,也就是今天南京下关时,朱元璋亲往祭奠,扶灵大哭,并泣咏挽诗一首:

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

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被赐葬钟山之下,又被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从古至明代,封鄂谥忠武的,只有唐代的尉迟恭和宋代的岳飞,常遇春是第三个。

《明史》中评价常遇春说: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

常遇春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这可以说是对他的中肯评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