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道德经》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永恒的珍珠红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一句表明了老子对“学”和“道”两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世界,做学问,当然是多多益善;知识积累是越多越好。

可是,道法自然。不过,对于办事、治理国家“为道者”自己的主观愿望却是越少越好;要“玄览”,要“观复”才对。

老子在《道德经》另外一处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是不是老子自己对这段话的解释呢?

老子在此处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并且从哲学高度来辩证“无为”的深刻含义。

表面看来,“无为”无疑是“无所作为”,是后退; 然而,在深处,老子旨在避开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守为攻,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掌握主动,最后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

在中国古代,主张“无为”的学者不止老子一人,孔子就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五章》)

恭己正南面:恭己:敬德之容。正南面:帝王临朝。

这句话就是说,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自化之,恭以自守,任官得人,群贤分职,天下大治。帝王只是坐着临朝,什么事都不做就行了。


闲看秋风999

先前没发现这个话题。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解释的难点在“学”字上。下面通过该章的解读来回答提问。

第四十八章全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释文:

专注攀比仿效欲望一天天增长,致力修道欲望一天天减少,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不做什么的境界,什么都不特意去做又没有什么不做的。要一直在没有什么图谋的情况下取得天下,如果有所图谋,就不能取得天下。

为学,用心于效仿。学,音,xiào,教,效仿。《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益,增加,增多。增多的应该是“欲望”。

损之又损,减少它再减少它。实际上第二个“损”后省略了代指“欲望”的“之”。又,相当于“再”。以,连词,这里相当于“就”。至于,到了,达到了。

无事,无所图谋,没有建功立业的目的。事,建立功业的目的。《广韵》:事,“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

本章强调以“为道”的“无为”态度,在“无事”的前提下“取天下”。

“为学日益”中的“学”取“xiào”音“效仿”义,才使老子的一贯表述不矛盾。 “无为而无不为”在《道德经》中两见,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道”如何,本章说的是“人”应该如何,人因循道行事,也应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本章的“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的“无事”,正是第五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中的“无事”,也是该章“我无事而民自富”的“无事”,是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中的“无事”,它自身又与“有事”对应。无事,即无所图谋,没有建功立业的目的,没有据为己有的打算。事,建立功业的目的,这些目的必将引起纷乱,是祸端。“无事”应该区别于“无为”,也就是说,“无事”和“无为”不是一个意思。《广韵》:事,“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而且,在《道德经》的第十七章找到了“功成事遂”这个佐证:此“事”与“功”意同。

从“取天下”的角度来看,老子此言是写给统治者的,他向统治者提出了取天下的原则。全章强调“无为”,包括“取天下”,以无为的态度在“无事”的情况下顺其自然而取天下。“取”还是“有为”,但前提是“无事”,绝不“强为”。

“为学日益”的“学”是刻意而专注的效仿。“效仿”是“学”的本义。“日益”的是“有为”,是对他人的效仿,是对外物的追求及无休止的欲望,你富有,我要赶上你,还要超过你。这“日益”的东西正是“为道日损”的东西。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正所谓“绝学无忧”“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没有了对欲望的追求就会“无为”,“无为”合于道,所以“无不为”。“损之又损”减损的是学识,是财富,是欲望。无官一身轻,无余财一宅清,无欲一心静。

实际上,《道德经》中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去做该做的,这就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本职所在是必须为的,而且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该为的不为,就会让易事变难、小事变大。“无为而无不为”的尺度其实并不难把握: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事都可以做,反之就不能做。

比如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绝不能“见死不救”,治病、疗伤、救人当属于“无不为”的范畴,能收治的不推诿,自己治不了的给指明出路,但在其他出路不允许或不可能时,要在告知患方的同时,竭尽全力而“为”。什么要“无为”呢?如果十元钱的药是最好的治病之药,就不要为了自己获取额外收入使用超过十元的药,这就是“无为”;看一次就好的病,不要让患者来第二次、第三次,这就是“无为”;不在收取了正常的医药费外收住院、手术的“红包”,这就是“无为”;不为了炫耀自己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让患者送锦旗,这就是“无为”;不在患者家属面前夸海口、打包票,这就是“无为”。

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无为而无不为”。本职所在,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要食其禄,尽其责,做到“无不为”;有悖“道德”的事要“无为”。

“无事”,没有建立功业的想法。因无所图谋,所以就不会贪占;因不想建功立业,所以就不会整事儿。


陈广逵

首先我们要理解《道德经》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理解这一背景,就无法真正读懂《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据说是周朝的守藏史,他阅读过很多官方典籍史书,又看到当时天下纷乱,诸侯们征战不已,便想寻找一条救天下之路。而他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让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整本《道德经》其实就是一本政治之书,老子想告诉统治者如何让天下太平。题主问的这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句话在帛书中是“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和通行本《道德经》基本一样。而且题主引用的不完整,整段话应该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下面我逐句解释一下。


“为学日益”,学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各种知识技能。益(增加)的是什么呢?是人的欲望和机巧之心。比如一个人学了打猎的技能,肯定会跃跃欲试,想打很多野兽;学了理财的技能,肯定会想赚很多钱。

而老子认为,过多的欲望,正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以老子提出要“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

,损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欲望和机巧之心。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说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的意思。

统治者不妄为,要让去臣民做自己的事情。不能今天想修宫殿,就征召百姓来做苦役;明天想打邻国,就征发百姓来当士兵。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机心和欲望,安安静静地做个统治者。

老百姓同样要不妄为,去除欲望和智慧,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最好是“虚其心,实其腹,强其身,弱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表面上无为背地里无所不为。而是说如果统治者能不妄为,臣民们也都会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统治者就能一直统治天下。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是对“无为而无不为”的详细解释,也说明了老子这段话是教统治者如何“取天下”的。

孔子也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也就是说,统治者不必做什么,只要不妄为,就能治天下。



梦露居士

要想理解“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就必须先要理解“无为”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看“无为”二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几次,在什么章节,并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无为"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11次,他们分别的章节是:

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第三章:为无为, 则无不治 。

第十章: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

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

第四十三章: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

我在读《道德经》是在第四十八章之前,我对“无为”的理解是按照现代人的习惯来理解的,那就是:无就是没有,为就是作为,那“无为”的意思就是“不作为”,这当然是不正确的。直到看到了第四十八章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我才大致理解了“无为”大概意思。现将我所理解的意思分享给大家,并请各位大德指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学知识是加法,修道就是减法,减到不能再减就可以达到“无为”。现在的问题是为学如何加?为道如何减?先讲“为学日益”,然后再讲“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简单来说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格物致知”、也是佛教中的四宏愿中的“佛法无量誓愿学”。如何才能保持“日日新”“日日益”的状态?那就要有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用有涯之身穷无涯之知。要始终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为道日损

“为道日损”。讲通俗一点就是要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就是“诚意、正心、修身”。也是除“贪嗔痴”。有最初的“身为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的量变,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质变。

就说到这里吧!下次再说!如想和我一起探讨的话,请关注我,再给我发私信。谢谢您的阅读。


一达


读者错位,是老子有很多难以解释地方的根本原因。

老子写书,是写给统治者看的,里面的道理也都是讲给统治者听的,从没想过要刊行于世,当读者从帝王变成了普通人,里面就变成了看起来什么奇怪又难懂的道理,现在对道德经的很对疑惑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

老子主张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不需要协作,也没有欺诈的原始美好社会。老子主张就是让人民放弃自己的想法,让人民尽量少去读书写字,就按照本能去生活劳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老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这种自然原始状态,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道就是这种自然状态,在老子的眼里,任何人为的都是都去不应该要,都是虚伪,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的这句话是针对统治者说的统治术,统治者当然可以无为而治,可具体到我们个人,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的,我们的道应该是奋斗和勤奋。


昭烈名臣

道教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报,以至于无为"与佛教的去“世智辩聪“理念是相一致的。道教讲无为,才能无所不为一一回归人的先天本性善。佛教讲远离“世智辩聪",一心念佛,哪怕是“愚夫愚妇",更容易修行成就。为什么?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就是说,这个物质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相。所以,人的任何聪明和“智慧"只是假相中的产物。所以,必须把这个产物“损"掉归于“心中无一物"的境界,才能踏入修行之门。但是,做为世间的普通人,就要“为学日益"了一一学习、撑握的知识越多越好。


傻瓜寻真


真实纯洁

“为学”指的是追求知识积累,这当然得“日益”,讲究一天比一天多。这是由少而多的一个过程。

“为道”指的是寻找对本质规律的洞察,这是化繁为简,乃至达到至简的一个过程。需要天天清除垃圾、去芜存菁的。

“为学”可以广博,越多越好,要努力精进,不管精华与糟粕,先“拿来”试试再说,就像经营一个大超市。

但是“为道”得抛弃糟粕,只剩精华,是反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原有知识不断剥落乃至彻底被迭代的过程,有如“剥笋”。

反复剥落之后,所谓“损之又损”,损无可损也即“无为”之时,就会暴露出本来的至简大道,由此便可以由根本大道而驭世象万学,以简驭繁,而游刃于无穷。


建章看世界

为学日益:从幼儿园开始学习一直到大学。从1+1开始学到高等数学,这就是为学日益。我们知道数学就是1+1和1-1。以后的各种乘除,根号,分式,函数都是原始的1+1,1-1演化而来,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在追求复杂。且复杂无止境。因为从数学上来说,最小数是0但人类无法知道最大数,无论你用多么复杂的演算都算不出来最大数。以至于欧拉公式以复杂的函数证明了1-1=0。就这么简单,此时欧拉已经悟道了!一旦你悟道,就会走向为学的对立面,你会反过来思考,会倒推。越推答案越简单,以至于最后明白,事物是从1+1开始越变越复杂,然后在从复杂的走向对立的1-1。至此才明白不用做那么多无用的费力的事。省去复杂,只做1+1和1-1就可以达到目的。


西方走的是1+1

东方走的是1-1.

正如西方科学家说的,科学的尽头是神学(道)


八卦之玄论

老子的《道德经》是辩证的哲学,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将这句话看做一个整体。为学是认识规律的过程,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经》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时要大限度的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学会不同层面的规律,对不同层面的规律与宇宙的自然法则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对规律客观全面的认知。


为道是运用规律的过程,这时就要尽量摒弃自我的主观意识,去掉那些拍脑壳的决策,不符合规律的大跃进的思想,遵照规律办事就可以了,发展经济有经济规律,发展农业有耕种的规律。从表面上看是无所作为,但实际却是最符合自然法则的作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对于道家习道也是这个道理,在学习的时候有老师的教导,多学习阴阳五行的规律,练习打坐调息;而在实践的时候,则要守静笃,忘却所有的私心杂念,打通自身的周天与宇宙的气场融为一体,去感应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


《道德经》是哲学思想,它不局限于某一具体事物,是指导人类生活、学习、实践的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