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鲁迅写尽人性的恶,沈从文道尽世间的善。时代相同,两人笔下为何如此不同?

帆170887908


鲁迅一生执着于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但劣根性和人性的恶不能划等号。比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他们都有劣根性,但他们并不是恶人,而是可怜人。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站在他们这边的。还有藤野先生,长妈妈,鲁迅写这些人的时候是饱含深情的,没有半分批判和不敬。

当然鲁迅也写了一些恶,比如鲁四老爷的冷酷等,对生活中的恶人,如陈西滢之流,鲁迅是拍案而起的。恶,只是一念,恶行却有千万种,鲁迅不可能写尽人性的恶,他也无意于此。懂得了恶才能深刻,才能活得明白。

以前上文学课时学过沈从文的《边城》,觉得写得太美了,人美,景美,事美。倘若时代背景设定在今天,简直就是偶像剧的标配。还有一篇小说,名字我忘了,写村子里的女人们到外面去做皮肉生意,丈夫们反而很支持,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种赚钱的方式而已。

我个人不喜欢沈从文的作品,没怎么好好读过。但若说沈从文道尽人间的善,我是不赞成的,善如何能道尽?文学作品是极具个性色彩的,由于作者的秉性、价值观、思想境界不同,作品有差异很正常。同时代还有其他种类,比如鸳鸯蝴蝶派,不问世事,只写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又如张恨水,是写娱乐文学的高手。


上头派掌门


谢敬!

鲁迅先生是蜚声文坛巨匠,是敢于发声的人民斗士,鲁迅有一颗家国情怀之心,虽然他和沈从文是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的文学修养、见地、不能同日而语,鲁迅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他心装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苦苦挣扎的老苦大众,因为善良的人,得不到好的结果,例如,祥林嫂的悲剧,鲁迅愤然的痛斥了那封建迷信万恶的旧社会,把单纯善良的祥林嫂逼疯,面对这些惨状,鲁迅只好拿起笔杆子,揭示所谓富人的丑恶嘴脸,进一步的告诉人们,不再让迷信思想愚昧无知来残害人们,在那千百年来一直被封建思想桎梏的人们,彻底醒悟,呐喊人们擦亮双眼,人性的丑恶,赤裸裸,啃噬着人们的灵魂,



鲁迅的文章是以唤起民众觉醒为目的,鲁迅的思想千年不朽,鲁迅是人民的勇士,这是我们精神层面永远需要的,所以是凡有良知的人都会喜欢鲁迅,鲁迅!里程碑式的人物!那在民众的心里是相当有地位的,若提起鲁迅无人不景仰,一代大文豪鲁迅万古流芳!

然而沈从文的文章就是小家子里的那点事儿,情情爱爱的,听说他文章中的女主人公总有他爱人的影子,诉不尽他对爱的相思。对爱的渴望!一味儿的施舍那颗善良的心,我怎么去爱!用一颗善良爱的心,总幻想唤回他可以认为对方也同样有他那样一颗善良的心!来写文章,沈从文笔下的出发点就是从善开始来唤醒沉睡的她,所以善的元素多了,善良的愿望多了,他文章中也就道尽了善念!
所以,个人认为,沈从文的文章没有太大的格局,更没有鲁迅的文章意义深远,名望更不能相提并论!鲁迅是没有硝烟战场上的英雄!英名永存!👍👍!这就是我的回答!(仅个人拙笔!)见谅!🙏🙏!

(谢题主!谢阅)🙏🙏!


转运中的幸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里虽然说,这是他们两个人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但更要的是不同人的思想境界、立场、使命等在笔下的不同反映!

有太阳就有月亮,有光明就有黑暗!任何时候,这个世界上都会同时存在善与恶。

沈从文是一位富有情感和极具正义感的进步乡土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江南水乡风俗人情和朴实的乡村爱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沁人心脾令人向往……

伟大的文化先驱鲁迅先生不只是一位文人,他更是一位兼有历史使命的战士,他的眼光并不是看不到人间的善,而是他有意聚焦了世间的恶!这恶就是黑暗旧世界的罪恶!他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不推翻这万恶的旧世界,所谓的“善”只是旧制度虚伪的产物,它只是束缚善良人们的精神枷锁!只有彻底砸烂旧世界,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国家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于是这位勇猛的斗士拿起了他锋利的投枪向着黑暗掷去……

横眉冷对千夫指!


早春记忆


鲁迅写尽人性的恶是有现实意义的。鲁迅其实是无办法治病救人的,他釆取了一个方法,就是揭露人性的恶,并把中国人的疮口扒开,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只有这种展示够深刻和有震慑力,比如阿Q.祥林嫂丶闰土,就自然能激起有识之士和大众的反思。而这些反思带来的行动,肯定在近代中国重塑中起了积极作用!

新青年们为了改造鲁迅笔下的铁屋子,引入了共产主义,打倒了军阀,和列强谈判逐渐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留学欧美习得了科学先进技术。无论是共产党和国民党,他们都有一个强烈的执念:中国不应当是鲁迅笔下这个样子的。这种对人性的恶描写激起的执念,肯定是对近代中国境况重要好转起了积极作用的!

鲁迅写尽人性的恶是想唤醒世人对事物的认识。鲁迅目光如炬,观察事物具有前瞻性,对人物观察入木三分,是难得"世上皆醉我独醒"的那一个人。鲁迅先生描写的等级观念.小市民习气.精神胜利法在今天大行其道,甚至欧州.美国和其它国家也大行其道。其实鲁迅拷问的东西不但是中国落后的东西,而且也是古今中外共有的丑恶!

沈从文讲述的故事无论是喜是悲,其人物形象都是善良的,他们都保留着湘西世界特有的原始也是最纯朴的善。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善"是一种终极性的道德指向,超越任何现实的目的,是对生命的一种信仰。因此,他的文学创作的"善"是一种抽象的善,他反对读者和批评者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确定的思想和意义,用通行的价值标准如进步与落后.现代与传统.文明与野蛮来解读沈从文思想和作品,势必出现误解和偏差。

沈从文希望通过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美与善达到改造民族品格,重塑自然.健康.优美的民族品格。对沈从文来说,他既不同于鲁迅,又不同于后期的周作人,他试图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来获得群体的理解和认同.这样做是要冒着更大的风险,也预示着不太乐观的结局。沈从文是一个反叛性很强的作家,一种生命不断向深处延深的执著使沈从文无视当前的流行观。但他的文学梦想步步在现实面前后退,即使这样沈从文也没有违背自己的文学信念,也宁愿放弃文学而从事文学研究,而他的文学梦想最终也只有葬身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写尽人性的恶和沈从文先生道尽人间的善都是殊途同归。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深情的大爱!愿鲁迅先生和沈从文先生在《边城》守护着人间一片《野草》!


张文禅


现在出现了一种针对鲁迅的一种低俗的言论,而且这种低俗的语言成为风行,涉及到所有我们曾经信仰过的精神领袖。把所有的精神偶像拉下神坛,调查他们的日常生活,然后套入市侩的逻辑里庸俗化,进而彻底瓦解他们的精神形象。这套做法并不陌生,无非是因袭"打倒反动权威","破四旧"等等。"泼脏水"也是国人善用的传统谋略,上至士大夫,下至泼皮悍妇都是此中高手。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洞悉是敲骨见髓的。几十年之后,他的文章仍不过时,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真正读懂鲁迅,必定是在中年之后,并且,是乐于用自己的头脑去理性思考,乐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每个人的人。 最近,有些人用低俗的绯闻攻击鲁迅,无非是企图将读者对鲁迅思想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低俗的事件中去。从影响读者的情感,而达到否定理性思想的目的。 有些文章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用指牛说马,混乱读者头脑的言论忽悠读者、操纵人心。并且此类文章还不仅仅只针对鲁迅,他们针对一切理性的思考,用扣大帽子、语言暴力压制真正的思考。 奥威尔说,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准确,而语言的随意的零乱又使我们更容易产生浅薄的思想。在我看来,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对思考的仇恨,是对思想者本身的恐惧。 正如,我们惧怕生病,从而讳疾忌医。我们不会心甘情愿承认并正视自己生理上的缺陷,而且更怕承认并面对自己精神及人格上的缺陷。 而将一切不利于我们苟且偷生的思想与言论推翻,其结果必然是将一切精神的信仰拉下神坛,践踏嘲笑。


苏西的天空


鲁迅先生和沈从文先生都是同一时代的文学巨匠,在上世纪文学创作领域有着很高地位和影响,他们的作品还会继续受到后世之人喜爱。鲁迅,淅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在文学创作与批评,思想和文学史研究,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还有古藉校勘与研究领域有较大贡献,作品主要有:《狂人日记》《祥林嫂》《吶喊》巜阿Q正传》巛孔乙己》等被列入教科书,影响了几代人,书中写尽了人性的丑恶,也彰显社会底层人物挣扎、麻木和无奈,也间接地唤醒了许多人投身到推翻封建压迫阶级的斗争洪流中,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沈从文先生,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主要作品《长河》《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通过对乡村世界和都市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的描写,道尽世间的善,也显尽了世间的恶。两人的性格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二人的写作手法,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壶浊酒喜相逢


啊噢!

是的,鲁迅是白求恩式的西医大夫:肿瘤痼疾一概兴刀剜掉,——癌,也下刀 ……一旦癌细胞因此扩散,也望洋兴叹矣!“五.四”大无畏的勇者,堪那时旅程碑式的中国脊梁!

沈从文,江南水疗养生者,虽贵为男儿,居然温润如玉染闺秀气,氤氲之息,缭绕那年文坛,俊秀不已。……堪怜盛世研究服饰:也是老国宝喔!









九夏涛声


任何时候有善就一定有恶。只不过要看哪个方面更突出一点。满清和军阀时期,统治者腐朽落后,愚昧残忍。统治者所推行的,宣扬的的很多的方面在新文明的面前都散发出阵阵恶臭。但是,作为永恒的善来说,并不会因为统治者的状态就会完全泯灭,因为善是符合人们的生活的,所以统治者混蛋但人民很多还是按照善的方式生活。就连鲁迅笔下也有少年润土,也有童年的玩伴,也有拉人力车的车夫。但鲁迅是直面那些黑暗的战士,所以他就专挑那些恶疮开刀,所以笔下当然描述恶的东西多一些。沈从文却是在黑暗里发现光明的那种,他发现的是人民那些不会随时代泯灭的善,他歌颂她。他们两个都不矛盾,一个治病救人,一个赞美人民。


星星2370


“人之初,性本善”。未走上社会,人性都有向善的一面。

作家描写人性的善良,向寒冷的人世间输送温暖。

也有一种作家,他把眼光投向更深的社会,挖出了导致人性向恶的根源。

“好好先生”,固然博得大家青睐,然而成就不大。

“一个都不放过”的作家,当然不招人待见。谁愿意被照妖镜照出原形!哪怕是他本质不坏,有向善的一面,只不过被苦难生活左右,不得不蒙上面皮,装着青面獠牙,目的无非自保。

解放都将近七十年,按理说,封建余孽扫除干净,妖魔鬼怪无处遁形。鲁迅先生应该和我们渐行渐远才对。可是,鲁迅先生仍然陪伴在你我左右。无一刻分离。

先生的文章,仍然起着照妖镜的作用,在震撼人们的灵魂。捧犹不及,骂又无词。爱恨交加,哪怕是恨得咬牙切齿,也不能奈先生何。

这就是民族的脊梁,有哲如斯,国之大幸。


化外万民胡少峰


文学作品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区分,现实主义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以批判现实假恶丑来呼唤人性中的真善美,而浪漫主义作品以讴歌真善美来暗讽现实社会的假恶丑,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都是以揭露社会阴暗和人性的丑陋来进行批判性的描写,是文学基本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有力推手。”阿Q正传”以民族的劣根性来作为小说的基调,以手术刀的无情刮开人性中的毒瘤,是对国民的警醒,也是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所在。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是让人们在麻木中有所醒悟和反思。

沈从文先生以人性善良的一面作为写作的主体,是想呼唤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尚未泯灭的人性本真,用美好激发善良,是对社会做出人性的解读,试图以人文主义的情怀来表达某种希冀和期盼。

文学艺术价值在于人们阅读后的深思,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