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讀完一本書:《重新定義公司》,谷歌公司的人才招聘策略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讓我們繼續共讀這本書全面瞭解谷歌的《重新定義公司》。

跟我讀完一本書:《重新定義公司》,谷歌公司的人才招聘策略

前面我們講到了谷歌的6個運營精髓中的前面兩個:戰略和文化。接下來,讓我們繼續聊聊:人才和決策

人才:每個人都要過創始人的關

人才這部分是比較有意思的,也是谷歌招攬創意精英的法寶。《重新定義公司》的另一個作者,喬納森▪羅森伯格是谷歌的副總裁,他進入谷歌的面試經歷可謂跌宕起伏。當時喬納森已經是功成名就的人物,並得到了權威人士的推薦。去不去谷歌上班的主動權是掌握在喬納森手裡的,所以當他來到谷歌,見到謝爾蓋的時候,他的想法是我就來打個招呼,覺得好我就來。

結果,謝爾蓋問出了他在面試中經常使用的經典問題:“你能不能把一個我不瞭解的複雜事物解釋清楚?”雖然有些意外,但喬納森還是開始了講解,一開始他講了一個經濟學原理,講到一半發現謝爾蓋已經開始玩弄溜冰鞋、看著窗外的風景。於是喬納森馬上調整狀態,講了一個求愛的秘技,終於謝爾蓋開始感興趣,並最終錄用了他。

跟我讀完一本書:《重新定義公司》,谷歌公司的人才招聘策略


其實對於謝爾蓋來說,招聘和麵試就是最重要的工作,面對喬納森的時候,他不僅是在面試,而且是在非常認真的按照標準,把這件事情做好。嚴格的面試,才能保證谷歌的人才結構不出問題,才能保證來的人都是創意精英。而且谷歌的招聘不是哪個人可以決定的,他們有5輪面試的制度,有招聘委員會制度,所有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招聘。谷歌的招聘標準也很有特點,例如他們更喜歡招聘學習型動物,而不是已經會這項技能的人;他們會放大光圈招聘,而不是隻侷限在一個小範圍裡。

當然谷歌也有失誤的時候,在面對一個叫凱文的市場專員應聘者時,他們沒有對他放大光圈。離開谷歌的凱文創立了Instagram(一個類似美圖秀秀的APP)公司,一年後Instagram被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谷歌的表態是:凱文,好樣的!其實谷歌內心很清楚,他們搞砸了。

除了招聘方面,谷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才理念:

愛他,就讓他走

幾乎所有在谷歌上班的人都蠢蠢欲動想要創業,這不難想象,既然大家都是創意精英,不安的創業精神肯定是必備條件。另外,谷歌還鼓勵所有人拿出20%的時間來做與工作無關的、有創造力的事情。那谷歌的員工要創業時,公司會怎麼做呢?很簡單,我們坐下來談談,看看這個創業項目怎麼樣,如果還不成熟,那就再幹一段時間,等時機成熟了再行動;如果項目可行,那咱們把谷歌的投資委員會喊過來,看看能不能投資,讓項目成為谷歌的一部分。這和領英的聯盟思想不謀而合,領英的創始人裡德▪霍夫曼就不斷鼓勵員工創業,並將這些創業項目吸收成領英的一部分。好公司都有這樣的基因。最終這些一直想創業的創意精英們,他們在谷歌上班的時間裡,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價值。

決策:共識的真正含義

谷歌這樣的人才觀也決定了他們在做決策時的民主和客觀狀態。作為一個靠數據驅動的科技公司,谷歌倡導的是靠數據決策,它的大多數會議室都是兩臺投影儀:一臺是會議內容,另一臺投放的是支撐這些內容的數據。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文化部分,有一條叫別聽河馬的話。在依靠數據決策的文化背景下,就避免了河馬的影響。大家可以依靠數據做出合理的決策,而不是因為某個人做出決策。

跟我讀完一本書:《重新定義公司》,谷歌公司的人才招聘策略


當然,為了提升效率,谷歌還有一個決策方式,叫該響鈴的時候還是要響鈴。就是說可以對決策負責的人在面對信息過多、準確度不高的局面時,為了避免浪費時間需要設定最後期限,做出最後決策。就像上學的時候,我們的所有行動都聽從鈴聲的指揮,這是效率最高的決策手段。

作為谷歌的管理者,即使是CEO也沒有辦法獨斷專行,所以管理者們最重要的決策就是管理自己的時間。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從競爭對手比爾▪蓋茨那裡學了一句話:

“把80%的時間花在80%的收入上”

但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決策也並不容易,管理者們太容易被打擾,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所以管理者在做事情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只有核心業務,如果把握住這個,基本上就能實現比爾▪蓋茨給大家的忠告。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接下來我會陸續為大家解讀本書的全部內容。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