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看青海系列報道③揭祕全國首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背後的震撼故事

齊魯網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12月3日訊11月30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主辦,青海日報社、青海廣播電視臺、青海新聞網承辦的“四十年看青海·媒體記者青海行”主題採訪活動在西寧啟動。來自中央、全國部分省(市區)40多家媒體近百名記者,兵分兩路,奔赴青海省8個市州,用鏡頭、筆觸充分記錄、書寫青海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取得的發展成就。12月2日下午,第二路媒體採訪團驅車2個多小時,從西寧趕到海北州海晏縣,探訪一座讓世人敬仰的紀念館——青海原子城紀念館。

四十年看青海系列报道③揭秘全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背后的震撼故事

12月2日下午,媒體採訪團驅車2個多小時,從西寧趕到海北州海晏縣,探訪一座讓世人敬仰的紀念館——青海原子城紀念館。

不可磨滅的“兩彈一星”精神

海晏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是黃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發源地。在湟水河發源地,藏著一座全國唯一全面、系統介紹中國核工業創建與發展歷程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原子城紀念館。在凜冽的寒風中,它安靜的矗立在王洛賓音樂藝術館東邊,遙望著那遙遠的地方、難忘的過往。

這裡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就是在這裡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步入大廳,解說員詳細介紹了“歷史抉擇”“艱苦創業”“勇攀高峰”“東方巨響”“共和國不會忘記”五大展廳內容。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西部一聲撼天震地的巨響,讓中華兒女揚眉吐氣,精神抖擻,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在全世界華人眼中,那蘑菇雲是中國人精神怒放的花朵,那報紙廣播傳出的新聞是寫在半壁雲天上的萬金家書。

而在這背後,卻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基地建設與發展給予的許多親切關懷;是聶榮臻、張愛萍、宋任窮等許多我國核事業領導者、開拓者傾注的大量心血;是廣大科技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離別家人、隱姓埋名來到金銀灘草原,大力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也是廣大金銀灘草原廣大牧民群眾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舍家為國、敢於犧牲的民族精神。解說員告訴記者,1958年5月基地選定以後,從1958年10月開始至1959年2月,世代在金銀灘草原上生活的1279戶6700餘名農牧民群眾,聽從黨的號召,趕著155473頭(只)牲畜離開了生活了一輩子的草原。正是他們,攻堅克難,為“兩彈”成功研製和我國核工業、航天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1987年,這座封閉了三十多年的軍事禁區完成了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決定。1993年基地退役後移交地方政府,青海省將這裡命名為西海鎮,並確定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

一個不應該被歷史遺忘的山東英雄

參觀結束後,天津日報編輯佟迎賓告訴山東臺記者,“‘兩彈元勳’中,有你們山東人,他的事蹟真是感人。”原來,在紀念館第五展館“共和國不會忘記”中,有一處“兩彈元勳”展板。其中,第二幅懸掛著的就是山東榮成人郭永懷的照片。郭永懷,是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也是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就是這樣一位我國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於1968年12月5日凌晨不幸逝世殉職。

1968年12月5日凌晨,一架小型飛機即將著陸時突然失控,墜毀在附近的一片玉米地裡。一聲巨響後,飛機燃起大火,濃煙騰起,把天空照的通紅。救援人員趕來後,發現現場已經慘不忍睹,但四處散落的遺體中,卻有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當救援人員用力把兩人分開後,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兩具面目全非的遺體中間,夾著一個皮質公文包,由於兩人身體的保護,文件包只是有些燒焦,打開後,一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依然保存完好!而犧牲的其中一人,就是郭永懷。在兩彈一星23個功臣元勳裡,他是唯一一個為中國核彈、氫彈和衛星實驗工作均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更是其中唯一一名烈士科學家。

四十年看青海系列报道③揭秘全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背后的震撼故事

“四十年看青海·媒體記者青海行”媒體記者在紀念館前合影留念。

四十年看青海媒體行,全國40餘家媒體記者,在走出原子城紀念館後,深刻體會了青海人民在改革開放四十年期間為了國家利益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登攀的民族精神,而這種精神,也叫作“兩彈一星”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