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什:擅長外交的美國總統

老布什去世,享年94歲。作為第41任美國總統,他見證了東歐劇變、德國統一,但他任期的標誌性事件是海灣戰爭。

老布什:擅長外交的美國總統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以下簡稱老布什)在美國休士頓去世,享年94歲。

老布什能當上美國第41任總統毫不奇怪。他父親曾是華爾街重要人物,後棄商從政、進入參議院(Senate)。顯貴的出身讓他得到了美國兩代共和黨大佬的扶植,由此譜寫了一份非常豐富的從政履歷,超越美國其他任何曾競選總統職位的候選人。

1988年,曾經做了八年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副總統的老布什輕鬆贏得美國總統大選。

直到1992年競選後期,人們都很難預料到,老布什會在一個任期後就突然被趕下臺,更何況不到兩年前,他還在海灣戰爭中執導了一場如此偉大的、由美國帶頭取得的軍事勝利,這場勝利讓所有民主黨重要人物全都不敢挑戰他。


他連任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無論確切是什麼,老布什生前都被視為一個奇特的人——瞭解世界,卻不瞭解自己的祖國;即便以一屆任期總統的標準來衡量,他離開白宮時留下的政績也是寥寥無幾的——外交政策除外。

1924年6月12日,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生於馬薩諸塞州的米爾頓(Milton),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尼治長大。他父親普雷斯科特(Prescott)曾是布朗兄弟哈里曼銀行(Brown Brothers Harriman)的合夥人,他母親來自沃克(Walker)家族,高爾夫球沃克杯(Walker Cup)就是以這個家族的姓氏命名的,沃克家族還買下了位於緬因州肯納邦克波特(Kennebunkport)的一所莊園,這所莊園後來將成為“夏季白宮”。老布什曾就讀於名校菲利普斯學院(Phillips Academy)和耶魯大學(Yale),在耶魯,他獲得了經濟學學士學位,還是棒球隊的一壘手。

1943年年中,在上大學之前,他參加了海軍,在短暫的一段時間裡曾是海軍最年輕的飛行員。1944年9月,他駕駛的轟炸機在太平洋上空被擊落,搜救人員從海上把他救了起來。

1945年1月,20歲的老布什與芭芭拉•皮爾斯(Barbara Pierce,婚後改隨夫姓)結婚,兩人育有5個子女。以後人們會發現,芭芭拉是個令人敬畏的衛士,不僅維護自己的丈夫,還捍衛布什這個姓氏。一頭過早變白的頭髮為她籠罩上一輪天使般的光環,然而在這光環之下,她的身體裡跳動著一顆街頭鬥士的心臟。作為父母,這對夫妻還自豪地看到他們的長子喬治•W•布什(George W Bush)當選總統,延續了這個現代美國政治家族的榮耀。父子倆人分別榮獲“41”和“43”的綽號。


老布什:擅長外交的美國總統

兩位前總統:第43任總統小布什推著坐在輪椅上的父親、第41任總統老布什

老布什與芭芭拉的婚姻延續了73年,今年4月,芭芭拉去世,大約8個月後,患有一種帕金森症的老布什也離開人世。

老布什從耶魯大學畢業之後,與年輕的太太搬到了德克薩斯州,在親友的資助下,老布什與人合夥創辦了扎帕塔石油公司(Zapata Petroleum)。

1964年,老布什的父親從國會退休兩年後,他自己第一次競選公職失敗(作為德克薩斯州的共和黨人競選參議員),但在1966年,他代表休斯頓的富人區進入眾議院。1970年,他放棄眾議院的職位,再次競選參議員,但敗在勞埃德•本特森(Lloyd Bentsen)手下,本特森後來成為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任期內的財政部長。

儘管最初被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的保守主義觀點所吸引,但老布什也投入共和黨溫和派的門下,主要是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1971年,尼克松提名他為美國駐聯合國(UN)大使。1973年,他被任命為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1974年轉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1976年擔任中情局(CIA)局長。

雖然一直接近權力的核心,但老布什的從政道路並非沒有遭遇過挫折。他曾兩次與副總統候選人提名失之交臂,第一次是1972年,那次的總統候選人是尼克松,第二次是1976年,總統候選人是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但在1980年,他決心自己競選總統,並在愛荷華州舉行的首次共和黨黨團會議中勝出。

隨後,真正的初選一開始,他就被裡根的保守主義浪潮淹沒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原本看上去已翻身無望的他,在底特律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被裡根選為競選搭檔。里根這樣做是為了向溫和派示好。里根原本打算與福特搭檔,但兩人沒有談攏。

之後的8年,老布什證明了自己是個忠誠的副總統(或許並不太突出),他日益接受了總統的保守主義觀點,從未提及自己一度曾激烈攻擊里根的“巫術經濟學”。他基本沒有受到里根第二任期種種問題的牽連,尤其是伊朗門事件。

1988年,作為里根理所當然的接班人,老布什再次向白宮發起衝擊,儘管共和黨右翼當時仍然懷疑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信徒。他選擇了來自德克薩斯州的舊友詹姆斯•貝克(James Baker)充當他的競選經理,為他出謀劃策。開始的一個主要對手參議員羅伯特•多爾(Robert Dole)被擊敗了,之後,為消除保守派的疑慮,老布什做出了很大努力——他選擇了來自印第安納州籍籍無名的參議員丹•奎爾(Dan Quayle)作為自己的競選搭檔。

那是一場惡毒的選戰。那年仲夏的民意測驗錯誤地顯示,民主黨候選人、當時的馬薩諸塞州州長邁克爾•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與老布什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共和黨於是推出了一系列抹黑對手的競選廣告。其中一則宣稱杜卡基斯曾幫助一個名叫威利•霍頓(Willie Horton)的黑人男子假釋出獄,後者在假釋期間又實施一起姦殺。民主黨的競選活動一敗塗地。老布什憑著絕不增稅的承諾——“仔細聽我說,絕不會有新的稅收“——輕鬆取勝,而那個承諾4年後反過來害了他。

他上臺時承諾,要讓美國變得“更仁慈、更溫和”,然而他對外交政策的關注始終遠遠超過他對國內事務的關注,被他任命為國務卿的貝克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喜歡寫信的人,老布什在全球織起了一張令人望而生畏的個人關係網,在他的總統任期期間,這種私交將被證明是有用的。

蘇聯日益加深的危機以及柏林牆的倒塌,為他提供了推動進步的機會,他也迅速地抓住了。如大多數西方領導人,他對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過於有信心,事實證明這種信心是缺乏依據的。但他巧妙地避免了激怒蘇聯——他的著名外交政策思想就是“不幸災樂禍”(no gloating),而隨著共產主義威脅煙消雲散,老布什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美國及其盟友真正“贏得了”那場持續35年之久的冷戰。

德國對他在兩德統一中發揮的作用尤其感激(華盛頓當年對這個問題的處理非常巧妙)。如果說他後來避免涉入前南斯拉夫解體的政策是個錯誤,那麼至少歐洲其餘國家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並且在老布什離開白宮後,他的繼任者進一步強化了對前南地區的分裂政策,並最終採取了武力干預。

在擔任總統期間,老布什曾3次將美國軍隊派往海外。1989年,他派遣美軍至巴拿馬,將曼紐爾•諾列加將軍(General Manuel Noriega)押解到美國接受販毒審判。那是一次短暫而棘手的行動。老布什第三次下令將美軍派往海外,是在他輸掉1992年大選之後,那是在索馬里的一次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但他總統任期內的標誌性事件似乎發生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0年8月)7個月後。儘管老布什一開始持保留意見(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她不得不讓他挺直脊樑),但他有條不紊地著手組織了一支龐大的國際部隊,以推翻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並得到了聯合國決議的支持。他組建的“意願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是項令人驚歎的外交成就,參與國包括立場溫和的阿拉伯國家、英國、法國和歐洲其他軍事強國,並得到了日本的鉅額捐助。12年後,他的兒子小布什試圖複製這一做法,但沒有成功。他還成功制止了以色列參戰,這也並非易事,因為伊拉克向這個猶太國家發射了無數導彈。

1991年1月,當通過外交手段向伊拉克政府施壓的努力全部失敗,聯盟軍在50萬美軍的帶領下展開行動,不出40天,戰爭結束,科威特被解放。剩下的爭議就是總統應否下令美軍繼續開進巴格達,但他始終主張那樣做超出了聯合國的授權範圍。

老布什隨後達到了聲望的巔峰,支持率達到90%,多位民主黨重要人物都宣佈不願參加1992年大選給他當陪選。然而,美國民眾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對海外征戰失去了興趣,反映出冷戰結束改變了美國國內政治動態。儘管1991至1992年的經濟衰退並不嚴重,但民眾似乎日益相信對老布什的一種批評,即他不夠關心國內事務,因此不配第二次當選。

一開始是保羅•聰格斯(Paul Tsongas)——不苟言笑的馬薩諸塞州前民主黨參議員。他指責預算赤字太高了。然後是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年輕而活力四射、深諳國內政策和經濟政策的民主黨人、阿肯色州州長,他的出現搶光了聰格斯的風頭。

與此同時,能言善辯的右翼共和黨人帕特•布坎南(Pat Buchanan)在共和黨初選中攻擊老布什沒有兌現他1988年許下的承諾,簽署了包含增稅條款的1990年預算法案。布坎南終究未能贏得初選,但他沒完沒了地揭老布什的短。20年後保守主義傾向的茶黨(Tea Party)對共和黨當權派的反戈相擊,就跟那時的情形如出一轍。最後,不滿現狀的民眾的終極代言人出現了:來自德克薩斯州的電子業億萬富翁羅斯•佩羅(Ross Perot),他財力雄厚,能夠自掏腰包開展獨立的民粹主義競選活動,並且他個人對老布什非常反感。

這次競選的主戰場或許是老布什所不熟悉的,但他似乎從來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沒人在乎他曾是一位“擅長外交的總統”,但他們確實在乎他居然這麼不瞭解自己的祖國,並曾一再否決他們認為或許有益於國家的法案。他的“布什主義”主張晦澀難懂——“我希望支持反偏執、反猶主義、反種族主義,這是我的動力之源”——愈發給人以脫離民眾的東海岸精英人士的印象。他在與克林頓和佩羅的最後一場候選人辯論中的表現,也無益於博取選民好感——當時他不停地看錶,顯得坐立難安,像是希望儘快從這場煎熬中解脫。

他那句“(經濟)確實不好,但是,嘿,也沒那麼糟”招致了嘲笑。1992年洛杉磯爆發騷亂時,他的反應拖拉、缺乏成效,比克林頓慢得多,讓他的住房部部長傑克•肯普(Jack Kemp)惱火已極。更糟的是,出於政治策略考慮,他忽視了加州,卻忘記了從沒有一位在加州敗選的共和黨候選人能夠當選總統。

老布什自身的觀點——長期被認為在社會問題上持溫和立場——受到了質疑,儘管在擔任里根總統的副總統期間,他就已經轉變了立場、明確反對墮胎。在休斯頓舉行的共和黨代表大會,給了宗教右翼勢力和布坎南一個他們此前從未擁有過的全國性舞臺,而老布什總統似乎贊同他們的立場。

與此同時,原本在7月的民主黨大會上退出競選的佩羅,在距離大選5周時捲土重來,成為繼泰迪•羅斯福(Teddy Roosevelt)以來最強勢的獨立競選人。貝克在最後關頭被從國務院召來再次主掌競選事務。如1988年那次一樣,這次競選使出了陰招——刻薄的嘲諷和惡毒的詆譭,但大勢已去。克林頓以43%的得票率當選總統,老布什的得票率則從1988年的54%跌至38%,佩羅以近19%的得票率位居第三。

老布什擁有過一段顯赫、留下許多善舉的政治生涯,這樣的結局對他來說是不光彩的。他退休後也致力公益。他出人意料地與克林頓結成了親密友誼,積極參與世界各地的救災活動——在海地、在亞洲海嘯發生後。但他最稱心如意的時刻當數2000年他的長子當選總統的時候。

這並非布什家族內部一向預料到的結果,他們一直認為小布什的弟弟、佛羅里達州州長傑布(Jeb)是最有前途的政治家,不過,小布什當選當然還是讓老布什感到非常驕傲。之後的8年,偶爾會出現這樣的傳言——特別是從曾擔任老布什的國家安全顧問的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Brent Scowcroft)口中——即老布什並不十分贊同兒子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特別是在伊拉克戰爭上,小布什在這個問題上的政策看上去跟老布什一貫的協作策略截然對立。但這樣的話從未從老布什本人的口中說出。

儘管老布什身上披了一層德克薩斯外衣,但說到底,他就是一位出身高貴的北方紳士,而這或許就是他作為一國元首最大的缺陷。他最渴望的就是成為總統,彷彿這是他天生的權利,但當他真的“接任”白宮寶座時,他卻發現這個國家對總統的期待,是他滿足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