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太监寇连材因干政被慈禧太后处死,梁启超为何称他为“烈士”?他做过什么事情?

文史砖家


目前关于寇连材的观点多以“为国事而上奏或言说”,也兼有宦官间内斗说法。主体上无论批评还是赞扬寇连材的观点者,都支持其“为国事上书十建议”。

梁启超先生的观点只是观点之一,对寇连材说了什么有许多观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就是慈禧对消息严防死守,人们只能靠“听说”,再加上每个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宣传”。因此,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已经很难说清了。

寇连材的影视形象

所以说,离我们越近的历史观点越多,野史越多,谣言也越多。

(1)寇连材到底说了什么

我目前收集的八份观点如下图,还有一些资料没看,等看到后我会有更详细地汇报。本资料还在完善中,转用时只要注明来源于本号“今日头条:坐古谈今”即可,不注明请勿转用。

在这八份资料谈及的建言中,谈及最多的当属为光绪皇帝立储事宜,八份全说;

参劾李鸿章、张荫恒第二,八份又六;

废止铁路第三,八份有五;

慈禧应回宫不要住在颐和园排第四,八份有四;

慈禧不应揽政排第五,八份有三。

毫不客气地说,梁先生的《烈宦寇连材传》有过于拔高嫌疑。

(2)从目前的证据看,寇连成被杀有一股显线,一股隐线

除了梁启超先生的观点属于此事过后数年的观点外,另外七份都是寇连材被杀次日到一个月的观点。“寇连成被杀”的“显线”——“帝后之争”、慈禧揽权天下皆知。

“寇连成被杀案”背后引发了权力斗争即文廷式被次日就被轰出京城、永不为官。

参奏文廷式的人,正是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的儿女亲家杨崇伊。

杨崇伊正好以文廷式交结宦官、称兄道弟为名义打击被宦官刺激到的“揽权”软肋;

文廷式正好是“甲午战争”时连上“杀李鸿章”等68奏折的安维峻的幕后指使;

文廷式交结的闻姓宦官正好是皇帝、珍妃的亲信,参与珍妃买官卖官案,相关三名宦官在1895年被慈禧下令全国通缉并可就地斩杀!

时间总是这么巧,为什么这么巧?此时的李鸿章正在外访欧美各国中,即将接受隆重的欢迎,李鸿章也对英国人说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豪言。


坐古谈今


寇连材,是慈禧身边的太监,因做事能干,颇受慈禧喜爱。可寇连材不同于李莲英,他干过不少让人拍手称快的事,连梁启超都称他为“烈士”,那他做过什么事情?


寇连材,虽说是位太监,但这太监的觉悟与别的太监不同,他颇有忧国忧民的姿态。当时,慈禧派寇连材去监督光绪,让他把光绪的一言一行都向她汇报,可寇连材是有忧国忧民的心,他一看慈禧独揽大权,排挤光绪,觉得这是祸国殃民,就暗地里与光绪交好,并冒死向慈禧进谏。甲午战争中,中国遭遇大败,而慈禧还是沉迷于享乐之中,寇连材就冒死向慈禧进谏,说国家已经到了如此危亡时刻,请求慈禧多做打算。但慈禧对寇连材没有理睬,将寇连材赶了出去。虽然寇连材被赶了出来,可他心里一直不服气,觉得国家到了如此危亡时刻,他虽说是位太监,可他心里还是心怀国家,他便写了一封奏折,里面写下了十条内容,包括劝慈禧不要专权,应当任用贤臣,多花钱在军备上等等。可慈禧怎么听得下去一个太监的话,慈禧一看寇连材一个小小的太监都敢这样说,就以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送交刑部,没多久寇连材就被处死。

寇连材的事被梁启超知道后,就大加渲染,给寇连材塑造了一个“烈宦”形象,于清亡后愈发深入人心。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晚清太监寇连材是北京昌平人,15岁净身进宫当了太监。在古代,只有穷人的孩子为了活命才做太监。比如安德海、李莲英、魏忠贤、王振等人,这些人之前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其实不难理解,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孩子,谁舍得割掉小鸡鸡进宫伺候人呢!

唯一和这些太监不同的是,寇连材没有像以上这几个太监祸国殃民,也没有这几个人的荣华富贵。尽管他有能力实现这一切,但他选择做了一颗流星,击穿了慈禧黑暗的统治,震撼了人们的心灵,闪耀着一颗平凡而伟大的爱国情怀,很好诠释了“位悲不敢忘国”的古训,以至于革命先驱梁启超称其为“烈士”,寇连材到底做了什么事呢?



▲寇连材

话说寇连材15岁进宫后,由于机灵人又长得俊俏,慈禧就把他留在了身边,和安德海、李莲英一起成了慈禧“御用”梳头师。

寇连材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很聪明。有道是“宰相府里三品官”,寇连材在慈禧身边日子久了,他没有钻研如何奉迎拍马屁这一套,而是关心起了国家大事。

看到大清黑暗腐败,上层勾心斗角。慈禧专权误国,荒淫奢侈无度,他就劝谏慈禧要以祖宗大业为重。以国事为重。慈禧听了,以为他就是一个小孩子,除了对他呵斥几句外,并没有往心里去。反而越来越喜欢他,估计就是觉得他挺逗的,一个太监不研究“美发”研究起了“政治”,有点另类。

不久,慈禧提拔他当了奏事房的太监,派他去伺候光绪,实际就是让他监视光绪一举一动。



▲慈禧

在光绪身边两年期间,他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尤其维新派中的领袖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同时了解了一些国家“变法图强”的大事。这时候他看到慈禧监禁光绪,千方百计破坏维新变法。寇连材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决心再次劝谏慈禧。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这一年寇连材18岁。进宫三年来,他也知道了宫中一些祖制,其中知道“太监不能干政”这一古训,慈禧临死前都把这条写成了遗诏,可见对这一规定的重视。

寇连材明白劝谏有被杀头的危险,但国家满目疮痍,作为一个“爱国青年”岂能袖手旁观,【“国家兴旺,匹夫有责”】“未悲不敢忘国”虽然我人微言轻,这么多太监浑浑噩噩,苟且偷生的活着,我寇连材做不到!

他进行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然后毅然走进了慈禧的房间。寇连材跪在慈禧面前痛哭不已,声泪俱下地说:

“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



慈禧一听,以为他又犯小孩子毛病,大声呵斥道:“小毛孩子,你懂个屁,滚出去”。寇连材只好退了出去。

寇连材看劝谏不能起到任何效果,第二天就请了五天假,他回到家中,看望了双亲,然后把积蓄都给了弟弟,嘱咐弟弟照顾好父母。

第六天他仿照宫中大臣上书的样子,写了一篇奏折,决定冒死上谏。折子上共有十条:

请太后归政于光绪;不要幽禁光绪;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

奏折送了上去,慈禧一看勃然大怒,这些都触动了她的利益,尤其归政这一条,这是所有人不敢说的话。慈禧几乎要被气乐了。寇连材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吧!

但是转念一想,一个小太监能有这水平,不是说奏折写的多规范,而是这些内容就像重磅炸弹。讲真奏折错字很多,文理不通顺。慈禧想到是不是背后有人指使,尤其是光绪,梁启超……

慈禧想到此,传唤寇连材,拿着奏折质问寇连材:“此折,尔所为,尔为人使?意思是说“谁指使你这样做的?”



▲寇连材

寇连材斩钉截铁地说:“乃奴才所为也”不信我背给你听。结果寇连材一字不漏的背下了奏折内容。慈禧方才确信是他所为。

“尔不知祖制,内监不准言政事乎?”寇连材朗声说道:知道,国家到了灭亡地步,我无能改变一切,吾何惜此头”寇连材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你不怕死?慈禧气急败坏的嚷道:“怕死,拼死而上也!

慈禧像斗败得公鸡,挥挥手,命刑部砍了寇连材,这一年他18岁另2个月。

历史上的太监很多,像安德海、李莲英、魏忠贤、赵高之流,为了自身利益,充当皇帝的奴才,不择手段的残害百姓。而像寇连材这样的“爱国”太监几乎凤毛麟角,他完全可以过得很好,但为了国家,他舍弃了一切。他是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监。


秉烛读春秋


梁启超撰写《烈宦寇连材传》实际上是为了贬低慈禧抬高光绪。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康有为流亡海外,他们以笔作为武器,攻击慈禧,希望慈禧太后能够还政于光绪帝,把光绪帝塑造成一名圣君,而慈禧则是独裁、恶毒的统治者。《烈宦寇连材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寇连材事件其实就是一件普通的案子,寇连材这个太监不听话,坏了皇宫内的规矩,犯了忌讳,最后被斩首。

明朝出现了很多太监干政的事件,导致国家日渐衰败,清代明后严禁太监干政,有犯事者就会被凌迟处死。

慈禧掌权后,宠信太监,一些太监开始风光起来,比如安德海、李莲英,但是这些太监都没有干预朝政,没有逾越祖制,就是最风光的李莲英也没敢干政,但是有人就是不知死活,想“富贵险中求”

,用自己的生命去试探慈禧,这个人就是寇连材。

寇连材曾经读过书,后来因为无法维持生活,就跑到北京城寻找出路。经过一个老太监的介绍,他被阉进宫。进宫后他给慈禧梳头,由于他头梳得好,而且也聪明能干,所以深得慈禧的喜爱。

得宠的寇连材忘了自我,毕竟他是读过书的,当时的读书人都有登入天子堂的想法。他决定学着大臣的样子给慈禧上奏折,说干就干,一日清晨,寇连材拿着写好的奏折,跪在慈禧的寝宫外大呼:“

奴才有奏事。

慈禧太后在寝宫内不知情,派人出去询问,得知这个情况后,慈禧大骂,然后派人将寇连材押到刑部受审,寇连材最后因违反大清祖制,被判处死刑,最后被押到菜市口问斩。朝廷又重新声明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但是朝廷对寇连材这件进行了“冷处理”,后来便出事了,人们的想象能力是很强的,各种传言就产生了。

寇连材至死都想不到,他居然会被歌颂,传言将寇连材描绘成一个爱国的人,主要言论有(如图):

最后这些言论越传越广,寇连材已经成了一个忠君爱国的人,之后的维新变法又推了寇连材一把,在维新变法期间,主张变法的文廷式被革职,这激起了朝中改革派、清流派的愤怒,他们写了一副对联;“寇太监从容临菜市,文学士驱逐返萍乡。”寇连材又被贴上了改革派的标签。

后来一位大人物又推了一把寇连材,这就是梁启超先生,梁启超先生的文笔是很厉害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海外,他们非常痛恨慈禧,梁启超执笔写了一篇《烈宦寇连材传》,在此传中寇连材完全是一副忠君爱国的形象,梁启超还将其与戊戌六君子相比:“

呜呼,如诸宦者亦可随六君子而千古矣”,下图是《烈宦寇连材传》的部分段落:

之后各种戏剧、小说、野史将其引用,寇连材被刻画成一个完全的正面人物。

最后不管寇连材是否是忠君爱国之人,反正在各种版本中他逾越祖制,干预朝政的事跑不了。

如有错误,还望斧正,这事我心里也没底......


司马长史


清朝,尤其是清末,为我们不堪回首的一页!不仅与列强对垒中处于下风,而且,凡国内正义的力量在萌芽状态几乎都遭扼杀!

寇连才,被杀害于1896,直隶昌平州即现在的北京市北郊昌平一带人,十五岁入宫,专职为老佛爷慈禧梳头。由于聪明伶俐,慈禧十分喜爱他,提升他为奏事房太监!实际慈禧让他充当耳目,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


寇连才虽得佛爷的喜爱与恩宠,但有与生俱来的正直秉性,加上后来在光绪身边,受到进步人士的影响.对慈禧并不阿谀奉承,摧眉折腰,在此后的宫庭生涯中,他亲历慈禧垂帘听政,独揽大权,钳制,虐待光绪皇帝,残酷对待珍、瑾二妃,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建颐和园以供一已享乐等等丑恶的现实,不仅没有如实把光绪的举动上报给慈禧,相反常常为光绪通风报信.

寇连才位卑未敢忘忧国,老佛爷祸国殃民的事实,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愤懑无从发泄,常过着抑郁的生活,从早到晚思皱着眉头,仿佛醉酒与梦游的样子,甚至有人认为他得精神病。

公园1896年3月23日,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后,毅然进宫劝谏慈禧。他跪在慈禧面前痛哭流泣,声泪俱下:

“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

慈禧不仅没有采纳,反而斥责他是小孩子,喝令退下.

寇连才更加忧心如焚,第二天就请了五天假,回家看望了双亲,把积蓄都给了弟弟并嘱咐他照顾好父母。

第六天,他写了一篇奏折,折子上共有十条,引用如下:

请太后归政于光绪;不要幽禁光绪;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

自私自利的慈禧一看勃然大怒,尤其是有归政于帝这一条,让她丧心病狂.

由于寇连才年龄小,慈禧一度怀疑是受别人指使,寇则斩钉截铁地说:“乃奴才所为也\

希望星晨58298869


满清入关后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太监干涉朝政,否则将判处极刑,由是宦官干政的现象近乎绝迹。不过,在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却有一位太监公然上书言事,虽然事后遭到处决,但其行为却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赞许,这在宦官干政史上属于极为罕见的现象。这位经历传奇的宦官,便是寇连材。


寇连材出身于顺天府昌平县,本是一名安分守己的农民,家境虽然一般,但生活基本上算是过得去。某年,寇连材的父亲因争田界跟地主打官司,结果却丢掉赖以生存的田地,悲愤之下竟然寻了短见。寇家连遭大难,便无法继续生活,迫使寇连材进京讨生活,结果不知何故,竟然入宫做了太监。



寇连材虽然入宫很晚,但由于聪明能干、做事谨慎,且颇通文墨,所以很快便在宫中混出名堂,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梳头太监,极受主子的喜爱。不仅如此,由于寇连材经常奉命去服事光绪帝,而且办事很得力,时不时也会受到皇帝的赏赐(“素娴文墨,为两宫所赏。”见恽毓鼎《澄斋日记》)。在帝后矛盾极深的后宫,寇连材竟然能让二人都喜欢自己,可见有其过人之处。


不过寇连材虽然是宫中的“大红人”,但跟李莲英等人不同,势虽然去了,但在乡间养成的耿直敢言性格,却并没有丢失。时值清朝末季,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中国有被瓜分豆剖的危险,但慈禧太后却依然过着奢靡无度、张扬跋扈的生活,令极富正义感的寇连材看早眼里,心中是万分焦急。



甲午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仅将辽东半岛、台湾拱手让与日本,而且还要赔偿给对方2.5亿两白银,一时间群情激愤,上书言事者极多。寇连材因受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的影响,在委婉劝谏被太后责骂的情况下,最终决定上书言事,以“死谏”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寇连材了解宦官干政必遭极刑的祖训,很清楚这是一次有死无生的举动,但既然选择了为民请命,便决定杀身以成仁。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寇连材一口气请了五天的假,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跟家人、同僚诀别外,便集中精力缮写奏折。二月十五日,寇连材将写好的奏折呈递给慈禧太后,果然“成功”地将对方激怒。



关于寇连材奏折中的内容,各家描述大同小异,按照史官恽毓鼎的记载,其内容有十条:一,颐和园不宜驻跸;一,停止勘修圆明园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声色;一,请立皇子;一,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备废弛,沿边请练乡团;一,停止铁路工程;一,铸行银元;其余二条不得其详(见《澄斋日记》)。


从内容来看,寇连材的观点了无新意,甚至可以说显得空洞,跟“公车上书”的水平差的太多。然而在慈禧太后眼中,奏折的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寇连材作为低贱的奴才,竟然敢冒犯的祖训,公然向她挑衅,实在难以姑息。果然,慈禧太后下令,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下令把寇连材送交刑部,并即刻予以正法。



寇连材上书后的第三天,便被押赴菜市口刑场处斩,一时间观者如堵。临刑前,面对刽子手寒光闪闪的屠刀和攒动的人群,寇连材神色镇静地整好衣冠,朝着紫禁城方向跪拜九次,然后又向故乡叩头,坦然说道:“我虽然是一个太监,但今日上书言事完全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就算是被砍头,也无愧于祖先的教诲了。”随即,寇连材引颈就戮。


奏上,太后震怒,谓祖制宦官不许干预国政,立予斩决。至市,索袍褂着就,向东拜别祖茔及老母,云:“我虽系内监,然所陈诸事皆忠君爱国之心,即骈首市曹,亦可见祖宗于地下。”帖然就戮。引文同上。



寇连材遇难后,为之惋惜、讴歌的官员士大夫很多,除上文提到的恽毓鼎外,还包括内阁中书汪大燮、直隶总督王文韶、福州将军裕禄等人,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他在《戊戌政变记》中专门为寇连材立传(《烈宦寇连材传》),并赞扬他是“烈士”,可见对他的推崇之深。


史料来源:《澄斋日记》、 《戊戌政变记》


文史砖家


如题所问,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寇连才是何许人也,有何不同?

寇连才,直隶昌平人,是晚清时期慈禧身边的太监,十五岁入宫,到从容就死,年仅十八岁。



之所以说不同于其他太监,主要是体现在寇连才心怀国家,冒死上奏的事迹。由于他为国为民请命的义举,虽最终被斩,但是其感人的事迹,被有良知的国人所称赞,其中也包括梁启超,感其义举,称其为“烈士”。

延伸解读:

作为慈禧喜爱的小太监,为什么会斩杀寇连才呢?

那是因为,寇连才的冒死奏折中,提到的内容,直戳慈禧的玻璃心。

引:■奏折共有十条:请归政皇上;请勿再修圆明园以幽皇上,请止宫中演戏;请废颐和园;请准皇上回宫办事;请革李鸿章的职;请续修战备与日本决战,等等。最令人惊奇的是最后一条,说皇上至今还没有生儿子,请仿照古代尧舜的做法,选择天下最贤德的人,立为皇太子■



可以说条条戳心,那慈禧被气个半死,即刻下令,交刑部问斩。

寇连才作为太监,冒死进谏,他那略带土气的言词,显得那么的有力量,值得尊敬的人。


历史品读君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利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那么就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吸取历代宦官干政的教训,曾禁止宦官识字,并在宫门口树立石碑,以此来警示后代的子孙帝王,然而明朝非但没有因此杜绝宦官干政弄权的现象,明朝反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继东汉、唐朝以来宦官干政最严重的朝代之一,朱棣因夺帝位时有助于宦官,所以将宦官视为亲信,并设立东厂,让宦官主持。这也为日后宦官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然而明朝的宦官专政始于英宗时期的王振,



后又有宪宗时期的梁芳、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为首的“八虎”,

熹宗时期的魏忠贤更是以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岁”而让明朝的宦官专权达到了顶峰。

最为讽刺的是崇祯煤山自缢时,身边跟随的是一个叫王承恩的宦官。明朝那些咒骂了宦官二百多年的知识分子官僚大臣并无一人随从……

清朝建立后,有感于明朝的宦官之祸,对宦官进行了严厉的控制和打压,康熙帝曾亲口说宦官为“最卑贱之人”直到咸丰帝驾崩。宦官这种战战兢兢的日子才开始结束。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两宫垂帘听政,宦官安德海因在辛酉政变中冒死为承德和京师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捎信而获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同治初年,安德海十分跋扈,有时甚至不把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放在眼里,而唯慈禧马首是瞻,更为离谱的是,他竟然以为太后购置龙袍为借口,私自乘坐龙舟沿着运河南下出京,这是清朝祖制严禁的,龙舟行至山东境内,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其擒获,并且上奏两宫太后,当时慈禧抱病,东太后慈安独自主持朝政,慈安太后立命丁宝桢将其就地诛之。一时间朝野称快!安德海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李莲英了。

期间还有个比较出名的,就是把珍妃扔进井里的二总管崔玉贵,


再后来就是隆裕太后时期的小德张。

至于寇连才(很抱歉我实在没有找到一张他的画像或者照片),本来是深宫中一名默默无闻的宦官,因为梳头好,人勤快,很得慈禧太后的喜爱,升他为奏是房太监,并派他去伺候光绪皇帝。实际是为了监督光绪皇帝,然而他并未成为慈禧的心腹,为并未监视光绪皇帝。反而他却因目睹了慈禧太后独揽朝政、虐待光绪而十分忧虑,冒死向慈禧进谏,慈禧大怒,让人将寇连才移交刑部,按律处斩,可怜寇连才年仅十八岁……寇连才是清末内监中唯一关心国家大事冒死哭谏的忠臣


历史课课代表


在中国古代,太监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丢失了最宝贵的东西,大多变得心理扭曲,一旦掌权之后就会残害忠良,令后人所唾弃,如秦朝的赵高、明朝的刘瑾及魏忠贤等人。在清朝时期,入宫后就得到了慈禧的宠爱,他不但没有仗势欺人,而且有着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了国家社稷,冒死进谏慈禧,18岁时从容赴死,堪称史上最令人敬佩的太监。 寇连才,晚清直隶昌平州(今北京市北郊昌平)人。因家境贫寒,为了能够补贴家用,懂事的寇连才挥刀自宫,经过他人的介绍成功进入了皇宫,成为慈禧身边的太监,此时他才15岁。寇连才有一个绝活,那就是梳头技术炉火纯青,专门负责为慈禧梳理头发,也因此深得慈禧宠爱。 入宫不到一年,寇连才就被提升为会计房太监,此等升迁速度,令其他太监望尘莫及。由于每天服侍慈禧,日渐了解了老佛爷的为人,非但不像外界传去的那般仁慈,而且心狠手辣,个人生活相当奢侈,丝毫不顾及社稷的安危和黎明百姓的死活。 之后,寇连才决定要做些什么,希望以此让慈禧能有所收敛。接着服侍慈禧的机会,他曾多次劝说慈禧要以国事为重,不要只顾着自己享乐。如果换作一般人这样跟慈禧说话,有十个脑袋也保不住,但慈禧认为寇连才只是个孩子,还不太懂事,加上对他的宠爱,就没有追究其罪责。 当时的光绪皇帝一直在谋求变法,这让顽固派的慈禧相当愤怒,就提升寇连才当了奏事房太监,并把他派到光绪帝的身边“照顾”他,实则是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并随时向她汇报。在与光绪皇帝相处的过程中,寇连才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好皇帝,奈何大权一直被慈禧所掌控,想有一番作为的光绪帝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后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寇连才目睹慈禧独揽朝政,虐待光绪,杖打珍、瑾二妃,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供她娱乐享受。寇连才对慈禧的做法相当不满,每天忧心忡忡,从早到晚皱着眉头,像是丢了魂魄一般,周围的太监甚至认为他得了神经病,都不敢再跟他接触。 公元1896年3月23日,寇连才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冒死进谏慈禧太后。他十分清楚,一旦他真的这样做,后果肯定是相当严重,死亡之门已经为他打开。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为了国家社稷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寇连才已经抱着必死之决心。 这天晚上,当慈禧刚刚放下蚊帐,准备休息,寇连才突然跪到慈禧床前,并对床上的慈禧说道:“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慈禧非常生气,但仍旧没有杀他,命人将他拉了出去。 寇连才既然下了死谏的决定,就不会回头。于是,他请了五天的假,回老家看望了父母和兄弟,并把自己写的一本宫中见闻送给弟弟。返回皇宫后,又把自己平时积蓄的银钱财物分送给小太监,因为他要办一件必死的事情,那就是给慈禧写一道奏折,其内容如下。 请归政皇上;请勿再修圆明园以幽皇上,请止宫中演戏;请废颐和园;请准皇上回宫办事;请革李鸿章的职;请续修战备与小日本决战,等等。最令人惊奇的是最后一条,说皇上至今还没有生儿子,请仿照古代尧舜的做法,选择天下最贤德的人,立为皇太子。奏折虽然内容不合体统,话语土里土气,但都是人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慈禧看到奏折上的内容后,差点气晕过去,就命刑部逮捕了寇连才,慈禧亲自对他进行了审问。慈禧本来很喜爱寇连才,以为他年幼无知,经过一番教训就免他一死。进而威胁道:“尔知此有死罪乎?”寇连才早已视生死于度外,毫不畏惧地回答:“知之,拼死而上也。”于是,寇连才被判斩首之刑,并立即执行。寇连才被绑赴前门外菜市口刑场,把手上的戒指送给了刽子手,随后从容就死,神色不变,在场之人无不为他痛哭,就连刽子手都含泪把他斩杀。 这位敢于舍身为国、冒死直谏的小小太监“寇连才”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乱世强权下的阉割之躯,一个年仅十八的年轻之魂,他明明可以洁身自好,衣食无忧,随波逐流,却选择了挺身而出,冒死进谏,历史应该牢记他:寇连才,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