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皆非庸主,为何他们的政权都是数代而亡?

浮沉于史


任何大圣大贤,英雄豪杰,自可有能力掌握住自己活着时候的这个世界,但身去之后,却未必再能支配得了。一代,两代,三代之后的人或许体念祖先创业之艰辛而有所节制,但四代,五代之后时移世易,他们是否能保持当年祖先那一股不折不挠的锐气和韧劲就很难说了。正如现在网上说的一样,后来的之所以感到容易,那也一定是有人替他负重前行。不过曹操,刘备,孙权那一代留下的势力,资源,威力总有花光的时候,如果后代没有能力更新再生属于自己的资源的话,悲剧一定会出现,这也就是气数。气数这东西虽然看不见,但确确实实存在。就像任何东西都有保质期,都有使用年限。像大米,像房子,超过了保质期,超过了使用年限产权,总会有后果,或者吃坏肚子,或者房屋倒塌被埋。王朝国家也一样。


星河菡萏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无数的朝代更新迭代,始终没有一直延续的朝代,周朝八百年,分裂成春秋战国,秦一统,分两汉,隋一统,分唐朝,宋,元 .明 ,清,所以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开头就说“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朝代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

下面且说三国,为什么三国的朝代只有一代就传不下去了?

吴国孙权,立江东已经三世了,按理说应该根基稳固,可是为什么还是传不下去了呢?虽然吴国是最后一个被灭的国家。

吴国在鼎盛的时期,也会文臣武将齐全,可惜孙权从头到尾都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一直想着偏安一隅,文臣武将的死伤,到最后已经无力抵抗魏国的进攻。主要是因为东吴的君臣都没有太大志向,一直不想统一三国。

魏国,自曹操挂了以后,整个魏国的管理权已经慢慢的偏移到司马懿手里,虽然曹操知道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但是曹操一直没杀司马懿。而魏国其实算是兵多将广,国力昌盛,魏国传不下去原因是因为司马懿和司马昭窃取了曹魏的政权,以至于魏国就此灭亡。

蜀国代表大汉正统,一直在三国演义中承担的是正义的角色,蜀汉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先安边境,随后六次北伐,讨伐魏国,可惜一直没能成功,灭亡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连年征战,造成国内的人员断层,无力再抵抗魏国的攻击。加上凡事必然亲力亲为的诸葛亮,造成了国内的人才断层,更重要的是后主刘禅的无能。导致蜀汉灭亡.


古大少爷


天意乎?人祸乎?当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乎”?纵观历朝,几乎每个朝代都是开朝明君,然后就是富不过三代的趋势,一代不如一代。如汉武帝那等雄姿英发的接班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何不食肉糜”之流。对于后代的培养成长束手无策,似乎成为覆灭的命门。



三分天下,曹魏孙吴刘蜀,都是当世英杰,各有各的过人之处,而刘备的接班人刘禅恰巧凡庸暗弱,据说小时候被他爸摔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听话,对于亚父诸葛亮言听计从,后期偏信宦官黄皓,以至蜀国成为第一个被灭国的。投降到了曹魏后,好吃好喝乐不思蜀。对刘禅的评价是:能力有限,心智欠缺。



再说孙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孙皓初登位时,尚施明政,初期还算明白,到了后来越发膨胀,残忍暴虐,沉湎酒色。乱用酷刑,好杀人,搞得吴国人心揣揣,后被司马家的西晋给吞并,封为“归命侯”,可以说此君是自毁长城。



至于曹魏更窝囊,属于半路就给截胡了。曹操的孙辈曹睿临终时,将国政委托给亲族曹爽和司马懿,后司马父子诛杀曹爽,独掌国政,此时已经接收了曹家产业。末代曹奂自14岁登基起就成了傀儡,再往后司马炎仿效曹丕代汉,直接取而代之,真是因果循环。不过还好,司马炎登位后并未屠戮曹氏宗族,还给曹奂封了个陈留王。



真是三分天下各称雄,最后便宜司马家。


百味乾坤


始皇帝一扫六国,本想历千世万世,却二世而亡。文帝杨坚创立大隋王朝,在位期间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也是历二代而亡。他能也都算上千古一帝,可是王朝却都不能长久。

首先来说曹魏政权,后期魏主更新迭代太快,很多年少的魏王即位,在老臣中无威望,很难驾驭重臣。

人才的凋零,后期谋士武将衰微。

司马懿太过长寿,强大后的司马氏家族无人能制衡。

九品中正制大大强化士族力量,削弱君权使得一旦皇帝能力稍衰就容易致使皇权衰微,大权旁落。



再来说说蜀汉,首先先不讲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政策对否,这样大规模持续时间长的战争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荆州的失落,后期人才补给不上,虽有众多魏降将,可都是不能独当一面,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悲惨景象。



后主刘禅无能,虽仁心很重,但是雍弱无能,遇事没有决断的权利,前期太过依赖诸葛亮,没有独自拿主意的习惯。

杀马谡,绝对是一个错误,为了强求那个所为的严军令么?给自己戴高帽子沽名钓誉罢了,还有就是一直认为魏延有反骨,不得重用,要知道后期有魏延那可是像有吕布一般的存在。



最后讲讲孙吴,吴国是三国中最后灭亡的,孙权也是他们老哥仨中最长寿的,不思进取,赤壁之战后,一直处于防御状态,自以为有长江天险,又有吕蒙,陆逊等智谋之士,虽这样,但是吴国没有魏的强大,没有蜀汉的危机感,居安思危很重要。

还有就是孙权晚年错误导致群臣分裂,政治朝局不稳,后来三嗣也都无能,没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尤其是孙皓听信谗言,乱搞一通,虐待老百姓,民心大失。

同样一个问题,在吕蒙陆逊等人相继去世,后期人才缺失。

唇亡齿寒,三国都存在时,个个相互制约,最后蜀汉灭亡了,也被司马家族灭掉。


旺旺饼真好吃


既然小编提问,我也只能凭空想向: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时势造英雄,英雄辈出后,他们遭到了淘汰赛出局。

一种是子孙不争气,养尊处优,乐不思蜀,一代不如一代,败下来。

纵观历史,他们还是不错的,马上得天下雄据半百。看看美国,日本,韩国,四年,五年,一任还吵得不可开交。如果有个四五十年不换届,恐怕也会血流成河。像汉,唐,宋,明,清达三百年左右的,当算盛世。正如罗贯中所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明人活着会折腾。


快乐人生40206654


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不是庸主。但这并不能说明你的问题。人常说,天生英才,自供一代英主使用。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纵观天下大势。比如秦始皇横扫六合。整个一代。战国七雄之中。只有秦始皇一位英主。其他六国之主皆是泛泛之辈。所以,秦始皇才能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再看三国。从最开始的剿灭黄巾时期的大小近百个诸侯。到三足鼎立的曹刘孙三个。这跟春秋战国时期是何等的相似?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重复洗牌才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老狐狸。这几个老狐狸个个都是人精。这其中,曹操无法吃掉另两家。而另两家也同样无法吃掉曹操。所以,他们之间形成了为期不长的极为可贵的和平时期。我们说,曹操是想休兵罢战,与民生息。孙权是想偏安一隅。壮大自己。反倒是刘备一方为了生存,不断的出兵。诸葛亮为首的蜀军虽然闹腾的很欢,但却是收效甚微。曹操刘备相机去世后,孙权跟着曹丕称帝。这也使的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以汉人为主的三个政权。魏蜀吴三国之所以数代而亡。是他们的接班人出了问题。先说曹操。传位曹丕。我们说,曹操的眼光的确很独到。因为他选择了曹丕而未曾选择曹植。但曹操怎么也没想到。曹丕是个短命鬼,曹丕的儿子也是短命鬼。说俗点,曹操之后的继承者,是一大串的短命鬼。这也就给鹰视狼顾的司马懿以可乘之机。而曹操之所以留下司马懿,原因很简单。司马懿是当时唯一能够制住诸葛亮的人。再说刘备。传位于扶不起的阿斗。虽然在位几十年。但却庸碌无为。弄得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寸功不说,还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接下来再说孙权。年少有为。虽然承继父兄基业,但他也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人。而且孙权还很长寿。但在他死后,继承人懦弱,权臣争利夺权。致使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孙权的后代近乎庸才。不仅正经事做不好,而且坏起来还坏的特有水平。他们三家的基业传不过数代也就不足为奇了。


风雨中的梅云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先说魏国,曹操一生雄才大略,统一了北方,虽说有赤壁之战的失败,但也掩盖不了他的历史功绩,曹丕完全是继承了父亲的基业才得以建立魏国政权,但是他本人并不是什么英主,放着族人不用,重用司马懿,为后来的三马食槽埋下了伏笔,曹丕死后,曹芳继位,这个时候蜀国一直北伐,曹芳不得不重用司马懿来应对蜀国,这也使得司马家族的权力越来越大,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权力一旦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就一定是有什么想法的,再加上后来的曹髦,曹奂皇帝的庸俗,司马家族取代魏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可以说曹魏政权就是亡于司马家族,也就是政权内部的争权夺利。

然后说蜀国,蜀国应该是第一个亡国的,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直到请诸葛亮出山之后,事业才迎来了上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以荆州为基础,东联孙吴,北拒曹操,西进取西川,才建立了自己的地盘。蜀国建国后,由于甘宁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并且关羽被吴国杀害,刘备恼羞成怒,建国不久之后就亲率大军伐吴,也不带诸葛亮,以至于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自己也病死于白帝城,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其实这个时候蜀国已经元气大伤,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渐渐回复,但是这个时候,魏国对天下也是虎视眈眈,所以诸葛亮主动出击,上表后主,开始了北伐,在北伐过程中,出现了几次失误,以至于北伐失败,使蜀国国力再次下滑,诸葛亮死后,还好有个姜维又维持了一段时间,但这个时候的蜀国已经无力抵抗魏国的进攻,后主刘禅也不思进取,最后被魏国攻进成都,后主被俘,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典故,蜀国就此灭亡,蜀国本就积弱,且人口少,人才补充不及时,国力空虚,灭国是迟早的事。

最后说吴国,吴国的雏形可以说是成立的最早的一个了,孙坚和孙策早早的就打下了江东的基业,孙权完美的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得以展开抱负,他西联刘备,北抗曹操,取得了赤壁大捷,自此奠定自己江东的地位,而且孙权这个人善于隐忍,在曹丕和刘备称帝的情况下,假意投降于曹魏,先称吴王,时机成熟之后才称帝,是为吴大帝。吴国自孙权之后偏安一隅,除了取得夷陵之战大捷之外,并没有其他发的军事活动,算是坐山观虎斗,看魏蜀两国打的你死我活,自己坐收渔利。吴国可以说是成型最早,灭亡最晚的三国政权,蜀灭于魏,而魏亡于司马氏,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蜀国已灭,天下三分已收其二,统一是大势所趋,而此时的吴主孙皓也觉得自己打不过司马家族,直接投降,自此三分归一统,西晋建立了自己的大一统局面。可以说吴国是灭于大势,俗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说吴国灭国也是历史的进程。

以上均为手打,望各位条友斧正,指教。


A三门峡中青国际张炳祥183371...


三国的灭亡,从实际上来看,跟第一代君主都没有什么关系。

统治者不贤,内部斗争,都有可能把一个政权推向灭亡。我们看隋朝,隋文帝时期,朝廷国力强盛,富有四海,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到了隋炀帝就二代而亡,这就是没有选好继承人的原因。

曹魏的灭亡,在于被司马氏夺权,曹操的继承人还是可以的,曹丕也能励精图治,也能震慑群臣,但是他跟他的儿子都很短命。

我们看魏国,从曹操开始算,司马懿一路跟下来,跟到了第四代曹芳,可见曹氏君主之命短,司马懿之命长。

到了曹芳这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能有司马懿的资历深了,他又常年带兵,在军中的威望不用多说,基本上将军们都团结在他的周围。

直到打倒共同辅政的政敌曹爽,从此曹魏大势已不可逆,渐渐被篡。

蜀汉的话,很多人认为,问题出在刘禅身上,刘禅是不是庸碌,这个问题至今都没有定论,在那个时候,由诸葛亮集权,也是有好处的。偏安于蜀中,等你慢慢积蓄国力的话,还没等你积攒够,曹魏就更加强大了,这是一个国力的问题。蜀汉国力不够,就得在两者差距没有太大的时候动手,而那时候,也只有诸葛亮可以成为领兵伐魏的代表。

至于诸葛亮去世,就有点无力回天的意思了。

孙吴传了四代,也算挺不容易了,他们的末代孙皓是个暴君,沉溺酒色,专于杀戮,也算是自取灭亡。

政权传承多久,第一代君主只为第二代君主负责,如果没选好太子,这是他们的责任,至于第二代君主之后的事情,他们也都鞭长莫及,是兴是亡,跟他们也都没什么关系了。


浮沉于史


魏国——曹丕、曹睿短命导致大权旁落司马氏,后面司马昭更是造反杀死魏帝曹髦另立傀儡新帝;蜀国——刘备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却被诸葛亮和姜维的不断北伐弄得国库空虚、百姓疾苦,刘禅虽然大智若愚却也无可奈何(诸葛亮死后,刘禅独自掌权29年,在魏军围城的情况下本可以坚守下去,但是刘禅选择投降,因为他明白,就算能坚守下去,最终城破时倒霉的还是百姓,著名的“凛凛人如在,谁云汉以亡”的诗句就是纪念刘禅的儿子刘堪的);

吴国——孙权很长寿,活了80岁,见证了汉末与三国的兴衰,孙权死后,孙皓做了皇帝,而此时司马炎也做了皇帝并且进兵孙吴,孙皓尽管做了最大的努力最终还是亡国。

本身就是个过渡时期,和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王国不同,三国终归要一统的。


一刻史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非庸才,但是子孙后代都无法与之相比啊!曹操的儿子曹丕,孙子曹叡虽然不是庸才,但都是中年早逝,特别是曹叡都没有自己的子嗣继承皇位,无奈选择年幼的养子曹芳继位,最后曹魏沦为司马氏的政权。刘备和孙权的后代都比较平庸,而且受地域限制,最后都被曹魏所灭!所以要想政权绵延强盛,皇帝不只要有文韬武略,还要身体康健,寿命长,子嗣旺盛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