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轉讓”為何升溫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永濤

通常,期限較短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較低,收益稍高的產品期限又在一年左右,甚至更長。投資者購買了較長期限的產品,一旦緊急用錢,便會遇到無法提前贖回的尷尬。

“高收益”和“流動性”能否兼得?面對這樣的痛點,越來越多的銀行嘗試通過“轉讓”的方式來解決。投資者如果持有理財期間急需用錢,可將產品掛在銀行平臺上並自主設定轉讓價格,有買家在約定時間內確認購買,賣方當天就可以收回資金。

理財轉讓需求升溫

在長沙一家人力資源公司上班的彭娟,信奉“不要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將手中近50萬元的積蓄分散投資股票、基金、P2P等產品,收益不錯。不過今年以來,隨著理財市場變化,特別是考慮到虧損加大的風險,她全部退出了股票和P2P,重新開始買銀行理財。

彭娟新買的一款銀行產品,是從一家銀行的理財轉讓專區挑選的。產品期限162天,預期年化收益率4.49%,比同類型產品的收益要高出10%,而期限要短一半。這也恰好符合她對收益率和流動性的要求。

11月28日晚上9時,記者登錄一家銀行手機APP,看到理財轉讓區產品成交頗為活躍。

其中,部分收益率較高的產品在數分鐘內就可以完成轉讓,投資者需要不斷刷新才能搶到。比如,一款轉讓金額為40.8萬元的產品,理財週期為182天,剩餘期限36天,年化收益率達到4.2%,很快就被搶購。

受“資管新規”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新變化:一類多為極短期的類貨幣基金的產品;另一類期限變長,普遍一年以上。在此情形下,彭娟這類客戶看重收益,也希望更有流動性,對中長期理財產品的轉讓需求不斷升溫。

目前,推出理財轉讓業務的銀行有中信、浦發、招行、浙商銀行等。在銀行設立的轉讓區,產品標的額從幾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一些被轉讓產品的剩餘存續期,已不足一月,也有還需封閉半年以上的產品。

如何快速轉讓變現

銀行理財產品如何快速轉讓變現?

記者瞭解到,目前已開通理財轉讓業務的銀行,主要有兩種轉讓途徑,即轉讓者自行找到“下家”定向轉讓、銀行線上平臺撮合找到“下家”。

轉讓者自行找到“下家”,聯繫到願意“接盤”產品份額的投資者,雙方約定好轉讓價格後前往線下網點,即可辦理轉讓手續。另一種途徑則是轉讓者通過網銀等線上平臺,以一口價或者競價的方式掛單。

以浦發銀行“理財產品轉讓”為例,如果客戶持有該行固定期限類銀行理財沒有到期,可以自己找“下家”通過銀行櫃面定向轉讓,或委託銀行找“下家”通過網銀線上轉讓,買賣雙方可以自行協商轉讓價格。

銀行理財剛性兌付打破後,產品淨值化轉型加快。備受投資者關注的淨值類理財,每日收益呈一定的波動性,是否也能轉讓?

據瞭解,目前浦發等銀行的轉讓功能,已能支持部分淨值類理財轉讓,通過下載銀行APP,在手機上可輕鬆辦理。

轉讓理財還可能要支付一定的手續費。以某股份制銀行為例,如果是客戶自己找“下家”,銀行收取手續費50元/筆;如果是委託銀行找下家,銀行則收取轉讓金額的0.1%。

不過記者注意到,由於理財轉讓業務在推廣期,目前中信銀行等大部分銀行免費搭平臺,不收取任何費用。

需要提防潛在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適合轉讓的銀行理財產品是期限較長的低流動性封閉式產品。流動性較高的產品如開放式預期收益型產品、開放式淨值型產品,都不適合做份額轉讓業務。

從目前銀行展示的轉讓產品類型來看,有幾大特點:被選中的產品通常只能是該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產品的債權債務關係比較明確;產品的投資方向比較明確,有充分的信息披露。

在銀行理財收益下行趨勢下,投資者在轉讓市場尋覓高收益產品時,對相關信息須慎重判斷。融360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上週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跌0.07個百分點至4.36%,為近18個月新低。這也是理財轉讓走熱的因素之一。

華融湘江銀行湘江新區分行零售主管行長鄧雙斌提醒,挑選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需關注產品剩餘期限與預期收益率;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需關注產品剩餘期限、歷史以來淨值變化情況、業績比較基準及收益分配、產品風險等級。

此外,從目前銀行理財轉讓市場來看,轉讓者只能在銀行自建的交易平臺內部轉讓給其他“下家”,尚不能跨行轉讓交易。轉讓者大多有較強流動性需求,為在短時間內完成交易,或會折損部分收益。對於存在的折價風險,轉讓者也應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