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講識人要眼到、耳到、心到;見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見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不管是人還是事物,都分為陰類和陽類。陰陽兩類人都各有優缺點,有崇高與卑劣之分,有陽光與陰暗之別。並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所體現出來的“陰”或“陽”也不一樣。針對這些不斷變化的“陰”和“陽”,我們應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勝算,讓自己深得人心。

鬼谷子講識人要眼到、耳到、心到;見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識人要眼到、耳到、心到

人生在世,不僅要自知,還要知人。生活中我們總要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就需要對別人時時作出判斷,以保護自己,發展自己。有的人不會識人,他們很可能被一些人的表相所迷惑,從而上當受騙。社會是很複雜的,生活是殘酷的,它告訴我們:為了生存必須學會識人、看透人心。這不僅是生存的需要,還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鬼谷子講識人要眼到、耳到、心到;見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案例解析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谷子告訴我們:“聖人為眾生之先。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意思是,有才德的人歷來總是眾人的先導。他們能洞察人心,揭示世間萬物變化的徵兆,從而把握其中的規律。智者和愚者最根本的區別不在於其他,而在於是否能識人。

識人,就是通過對他人種種的觀察,進一步瞭解其性格及內在品質。學會識人,是掌握處世技巧的第一課。會識人的人能識全面,不會識人的人僅識到枝節;會識人的人讀內在的本質,不會識人的人僅讀表面的現象。人僅僅能力強、會做事還不夠,會識人才是最重要的。

鬼谷子講識人要眼到、耳到、心到;見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清代重臣曾國藩是一位識人高手。他接見生人時總是先不說話,從上到下盯著客人看上幾分鐘。這當然不免使許多被接見者非常不舒服,曾國藩卻在這幾分鐘內對此人有了基本認識。

1863年9月,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到安慶拜見總督曾國藩,商討洋務事宜。依照慣例,總督向容閎表示了歡迎,然後便請他坐在自己的正對面。曾國藩默默地坐著,一直對容閎微笑著,這樣長達幾分鐘,看樣子見到容閎使他非常愉快。但同時他又以銳利的目光從頭到腳審視著容閎,似乎試圖從他的外表發現什麼。最後,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容閎的雙目,好像對方的眼睛特別吸引他的注意。接著,他開始向容閎提問。

曾國藩問容閎是否願意在他麾下當一名軍官,並且說:“我從你的相貌可判斷出,你將來能有所作為,因為我從你的眼睛可以看出你是一個勇敢且具有指揮才能的人。”

容閎回答說:“我也許有軍人需要的勇敢,但缺乏軍事訓練。”他謝絕了曾國藩的好意。

說到曾國藩相術之神奇,最有名的一次是對湘軍名將江忠源命運的預測。湖南老鄉江忠源勇猛精進,一身英氣。曾國藩一見,欣賞不已。江忠源向他告辭出京之時,曾國藩看著他的背影,對朋友說:

“此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當時天下太平,誰都不相信曾國藩的話,後來太平軍興起,江忠源果然在安徽廬州城破時自殺。這件事充分證明了曾國藩識人之準。

曾國藩的“識人”是根據日常對人的相貌言談、行為舉止的觀察,然後敏銳地收集、分析所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從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最後達到深入瞭解一個人的目的。他後來之所以能步步高昇,和他的“識人善任”有很大關係。

識人更重要的是,懂得從細微處去看、去聽。平時能注意收集重要的資訊,並且從一個人的外貌、聲音和行為等方面歸納出他的模式。鬼谷子告訴我們:“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人首先要有千里眼觀世界,其次要有順風耳聽人間,第三要能用萬靈心明察秋毫。千里之外,細微之中,都能一目瞭然,這就是洞察。洞察時局、人心,需瞭解細微之處,以做到防患於未然。

鬼谷子講識人要眼到、耳到、心到;見高人要高明,遇小人要精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養成多聽多看多思的習慣。鬼谷子進一步強調說:“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奸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耳朵和眼睛是心靈的輔佐和助手,是用來偵察奸邪的器官。只要心、眼、耳三者協調呼應,就能沿著有利的軌道運行。

如果僅僅依據他人的表面言行而對其作出結論,難免具有片面性。只有觀其行,聽其言,洞其心,經過多方面的觀察之後,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留意別人的一舉一動,做到洞悉他人,在人際關係之中才會有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