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烧张国焘文件的开国中将,毛泽东笑称"你这个书生胆子不小啊!"

敢烧张国焘文件的开国中将,毛泽东笑称

共和国开国将领中,袁子钦中将堪称儒将。在风云壮阔的军旅生涯中,他长期从事院校工作、政治工作、干部工作,为人明是非,识大局,对党忠诚,持身以正,临难不苟,桃李遍军中,口碑传军外,故人称“师表将军”也。

一、毛泽东:“草地分裂,你这个书生胆子不小啊!”

袁子钦,又名袁致卿,学名从行,1908年12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白砂区厦洋村(今白砂镇朋新村)。从小接受教育,17岁考入上杭县立中学。那个时代,当地教会势力很大,就连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惧之三分。为避免土豪劣绅敲诈勒索,袁子钦全家都加入了基督教会。在中学读书期间,在进步教员的思想熏陶下,袁子钦认识到基督教会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进行精神奴役的据点,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9年3月,红4军首次入闽,解放了长汀县城,袁子钦妻弟黄励投奔红军队伍。同年9月,红4军直下龙岩、上杭,革命风暴席卷闽西,袁子钦在妻弟影响下,毅然投笔从戎。

“秀才”出身的袁子钦一参加红军,就被红4军第2纵队政治部留用,历任宣传队宣传员、士兵委员会秘书、辎重队文书。他一远走高飞,妻子黄永秀就誓死相随,在红军医院工作,直至壮烈牺牲。回忆往事,他曾感慨万分地说过:“妻弟黄励影响了我,我影响了发妻永秀,我们真正是革命家庭!”

1930年7月,经过第2纵队政委罗荣桓悉心培养,认准革命道路的袁子钦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当年12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打响,他这个学生兵出生入死,深受罗荣桓欣赏。大战之中,他被调到红4军第11师第31团,担任连政治委员(时称)。

1932年1月,为加强红5军团(宁都起义军队改编)全面建设,中央军委抽调各级红军骨干予以充实,袁子钦调到红5军团第13军工作,担任连政治指导员。一个月之后,他指挥着这个连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由于擅长组织工作,1932年6月起,袁子钦历任红13军第37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39团政治部地方工作团主任,负责部队基层干部选调及地方扩红招兵工作,深得上级好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袁子钦历任红5军团第1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5军团(1935年7月,改称红5军)政治部党务科科长,一直跟随红37团行军作战。红37团担任后卫任务,一路艰难转战:四次破封锁,三次渡乌江,三次爬雪山,三次过草地;天上敌机跟踪轰炸,地上敌人追击围堵;战斗频繁,生活艰苦。在此过程中,袁子钦无役不与,始终抱着“跟着毛主席走就是胜利”的坚定信念,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尤其是1935年5月,红5军团飞渡金沙江时,他追随军团首长深入部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在阵地上坚守了9天9夜,保证了全军顺利渡过金沙江。长征途中,部队偶尔能分到点鸡、肉、鱼,他总要留给红小鬼、伤病员和女同志,自己常常忍饥挨饿。

敢烧张国焘文件的开国中将,毛泽东笑称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党中央在两河口举行会议,作出了向北进攻,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正确决策。但是,张国焘拒绝执行党中央北上方针,力主部队南下川康地区,并擅令红四方面军裹胁红5、红9军团南下。9月中旬,张国焘在阿坝的一座喇嘛寺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进行分裂活动,搞了个所谓的“阿坝会议决议”。这份“决议”下达到红37团之后,袁子钦极为愤慨,他和团里的其他领导一起将“决议”烧毁,没有向部队作任何传达。

身处困境之中,红5军团指战员十分关切中央红军北上情况,渴望听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声音。恰巧,军团有部电台能和中央红军保持联系,袁子钦就把从电台听到的中央红军走出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挺进陕北等消息悄悄告诉大家,使部队受到了极大鼓舞,更加坚定重新北上的信念。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甘肃会宁,胜利结束长征。次年1月,袁子钦选调中央党校第二期党训班学习。随后,他到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历任政治部组织科干事、组织科副科长,为培养抗日人才默默工作。期间,毛泽东找袁子钦谈话,十分赞赏地说:“草地分裂,你这个书生胆子不小啊!”

二、抗大学员开玩笑:“袁部长怎么还不找我谈话?”

1937年8月,国共合作抗日救国,袁子钦申请奔赴前线未果,留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这时,一批批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纷纷涌向延安,争着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时,国民党当局也办起了门类繁多的院校,而且待遇优厚,拼命与中共争夺青年一代。八路军前线部队急需一批政治素质高的干部补充部队。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交给抗日军政大学一个紧急任务:学生队每半年毕业一批,而且要积极发展一批符合条件的学员入党。作为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袁子钦直接承担着这个任务。当时,组织科仅有5个人,每发展一个党员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了解和审阅个人的有关材料。为圆满完成任务,他和科里其他同志一起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工作,困了就用冷水浇一浇头继续看材料,终于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1938年4月,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开学,共招收学员5562人,编为8个大队,袁子钦调任第5大队(知识青年组成,约700人,大队长何长工)政治处主任。在4个月时间里,他结合自身成长进步的经历,协助何长工将这些知识青年培养为抗日志士,并使全大队中共党员比例由11%提高到70%!

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抽调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7大队、第1大队第1支队,组建抗大第二分校,陈伯钧担任校长,袁子钦担任政治部主任,率部东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办学。至次年2月,在陈、袁精心组织下,分校全体人员分3次东渡黄河,到达预定办学地点——河北灵寿县陈庄。可是,办学地点距离日军控制据点最近不足百里,敌机时常凌空,枪炮之声不断,学员思想压力很大。袁子钦适时开展政治工作,指明分校办学是为抗日,身处抗日前才能学有奔头!经过他的耐心细致工作,大家很快适应了敌后办学,“为抗日而学”的口号更是深入人心。后来,陈伯钧说过:“第二分校没有设政委,袁子钦同志实际上履行政委一职;第二分校能在晋察冀安定下来,袁子钦同志功不可没!”在他主持政治工作期间,第二分校共办了两期,政治教育成效都非常显著,内容上“前两期有马列主义概论、政治经济学、哲学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敢烧张国焘文件的开国中将,毛泽东笑称

◆1936年,袁子钦(左二)在延安抗大与胡耀邦(左四)等人合影。

1940年1月,袁子钦升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那时,组织部门主管干部工作),负责权衡总校、各分校人才队伍建设及师资力量建设、学员毕业分配,为抗日人才培养、使用而劳神劳力。当时,组织上每月补助领导干部一些细粮,他舍不得自己吃,一点点积攒起来,等到和学员、干部谈话时一块进餐,共同分享。所以,时有抗大学员开玩笑:“袁部长怎么还不找我谈话?我这肚子没有一点油水啦!”其得人心如此!

1942年8月,由于校长林彪赴苏、未设政委一职,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管理乏人,中央军委决定总校设立政委一职,由总校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代理。这时,袁子钦升任总校政治部副主任,实际主持政治部全盘工作。对于这段时间的工作,宋任穷、秦基伟、黄镇、郭林祥在联名撰写的回忆文章中予以高度评价:

在抗大总校工作时,他和学员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就像慈母对孩子一样,既做思想工作,又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学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袁妈妈”。当干部蒙受不白之冤时,他能把握政策,实事求是予以处理,保护了一些干部。

1943年1月,袁子钦升任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政委(校长徐深吉),正式开始独当一面地主持工作,领导分校为八路军第129师及太行区地方武装培养干部。根据《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记载,敌后办学物质条件极差,袁、徐“为了严格实施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经常跟班听课,亲临训练场地,参加讨论,检查学员作业,进行具体指导。……经过艰苦努力,学员的军政素质和文化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完成了总校制定的教学计划。”

在敌后艰苦办学的同时,袁、徐还领导第六分校参加了对日作战。1943年5月,日伪进占林县等地后,分校奉命参加开辟豫北地区工作。为打击日伪活动,分校进到林县境内之后,徐、袁迅速布置如下:分校机关驻姚村,第一大队驻原康,第二大队驻魏家河,第三大队驻临淇,第四大队驻东姚;各大队在驻地发动群众,执行工作队任务。对此,当年参战学员回忆:“这对学校是一次很好的考验和锻炼,进一步充实了学习内容,巩固了学到的知识。”

1943年7月10日,为扩大太行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决定发起林南战役,消灭伪军第24集团军主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记载:8月18日,八路军发起林南战役,以6个团组成西地区兵团,由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黄新友等指挥;以6个团及第六分校组成东地区兵团,由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和第六分校领导徐深吉、袁子钦指挥。根据作战计划,徐、袁指挥分校机关、直属部队转移至林县任村,第1、第3、第4大队分别在原康、临淇、东姚等地区开展游击战,袭扰和牵制敌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至8月26日,林南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日伪7000余人,并击落日军飞机1架,收复了林县以南、辉县以北拥有4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第六分校的4个大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得到了实战的锻炼。”

1943年10月起,袁子钦历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秦基伟)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政治部主任,为军区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与军区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三、秦基伟:“在作战指挥和其它工作中分担了许多任务。”

1946年6月,国共内战最终爆发。袁子钦历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积极协助军区司令员秦基伟,领导军区部队坚持内线作战,牵制敌人大量兵力,并为前线培训输送了大批新兵。

1947年8月,太行军区部队整编,成立晋冀鲁豫军区第9纵队,秦基伟担任司令员,黄镇担任政委,黄新友担任副司令员(已抱病),袁子钦担任副政委,实际组成“秦、黄、袁”指挥班子。当月下旬,该纵队作为“陈(赓)谢(富治)集团”重要组成部分,在沁阳、济源、王屋、邵原一线抢渡黄河天险。9纵抢渡黄河之后,秦、黄、袁指挥主力追随陈谢,截断陇海铁路,东逼洛阳郑州,西叩潼关天险,东西往返,机动作战,纵横伏牛山脉南北,驰骋平汉铁路东西,深受陈赓欣赏。

1947年12月,中央军委指示:要在军队内进行整党、整军工作。鉴于华东野战军已经先行,秦、袁派出大批干部前往华野部队学习取经。在宝丰会议之后,由袁子钦具体组织,在纵队中开展了以诉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三整(整思想、整组织、整作风)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大大提升了部队精神面貌。

对于袁子钦之能,秦基伟非常认可:“宝丰会议之后,我纵队副司令员黄新友同志因病回华北休养,政治委员黄镇同志也因工作需要离开了纵队,纵队领导力量有所削弱。副政委袁子钦、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等同志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在作战指挥和其它工作中分担了许多任务。”

1948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成立。为加强领导力量,组织上决定袁子钦调任第13纵队副政委。任职期间,他经常深入连队做政治工作,着力提高战士觉悟,使部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在临汾、晋中诸战役中,第13纵队均有不俗表现,袁子钦与有荣焉!

1948年8月,袁子钦升任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政委,纵队隶属第1兵团(司令员徐向前)建制。同年10月,他参与指挥第15纵队投入解放太原战役。在历时半年多的太原战役里,他始终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出没硝烟。他经过深入研究,结合本纵队的特点,根据上级的指示,提出了战役各个阶段政治工作的任务和重点。在战役准备阶段,针对纵队中解放战士较多的特点,他组织开展了以诉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练兵活动,燃起了战士们对国民党和阎锡山统治的满腔仇恨,激起了官兵的战斗热忱;外围战斗打响后,他又不失时机地号召部队开展“火线立功”“火线入党”活动,在指战员中树立起杀敌立功的勇气和敢打必胜的信念;在军事围困阶段,他布置部队广泛开展政治攻势,通过散发传单、喊话等形式瓦解敌军,使太原守敌士气锐减,惶惶不安,并争取了一部分敌官兵起义;总攻前后,他又适时地组织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行城市政策教育,使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赞誉。1949年3月,第15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62军,袁子钦留任军政委。4月,他和所属部队迎来太原的解放,而所属部队也在太原战役中涌现大批英雄模范!

1949年6月,袁子钦调任解放军第60军政委,在第一野战军编成内进军西北、西南,相继参加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秦岭战役、成都战役。12月30日,成都和平解放,他指挥第60军进驻成都,军部兼成都警备司令部,担任城防任务。1950年3月,第60军兼川西军区,他兼任川西军区第一副政委,领导所属部队进行剿匪作战。他和军领导采取秘密潜入、内外夹击、奔袭奇袭、猛打穷追、分进合击等战术手段,在11个月内作战57次,成功隶清了川西匪患,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使当地社会秩序大为稳定。

四、张祖谅:“子钦同志是位好政委,没有他就没有第180师的重塑!”

1951年3月上旬,根据抗美援朝战事需要,中央军委作出决定,第12、第15、第60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陈赓担任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当时,第3兵团在北京组建了兵团机关,并在天津召开了兵团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后,袁子钦根据上级指示,积极做好入朝作战准备。

1951年3月中旬,韦杰(军长)、袁子钦指挥第60军开始由辽宁安东潜入朝鲜战场。此次行军,历时半月有余,行程千余里,袁子钦做出大量工作。

1951年4月下旬,韦杰、袁子钦指挥第60军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第一阶段,第60军所在的第3兵团为中央突击集团,实施正面突击。从第3兵团受领任务回来后,根据兵团整个意图和第60军的任务,韦杰、袁子钦召开了入朝后第一次专门研究作战问题的党委会议,作出相应部署。为做好战前动员,袁子钦等军领导以军党委的名义,向全军指战员发出号召书,指出:“在这次决定性的攻势中,我们要坚决打好第一仗,创造更加彻底歼灭美国侵略军的胜利条件。”

战役打响之后,第60军第一梯队夺取敌人地藏峰、釜谷里等阵地,楔入敌人纵深10余公里,并将土耳其旅割裂成数段,消灭敌人1000余人。至4月底,战役第一阶段结束,韦杰、袁子钦等指挥第60军,执行上级命令坚决,很好地完成了兵团赋予的任务,首战告捷,取得了与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

同年5月16日,战役第二阶段打响,韦杰、袁子钦又指挥第60军歼灭敌军6000多人。5月下旬,为防止敌人蓄势反扑,志愿军司令部决定结束本次战役,参战部队北撤适当地点休整。由于组织撤退不够严密,担任箝制、阻击任务的第60军第180师陷入三面受敌、北靠汉江的不利形势。在此危急存亡之际,第180师领导又处置失宜,致使该师4000余人被俘,这也是金门战役失利后人民军队最大的一次损失。

第180师受此重挫,一度部队思想比较混乱,有的互相埋怨指责,有的产生悲观情绪,这给该师乃至第60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军党委书记,袁子钦主动同军党委成员谈话,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并与韦杰等军首长联名致电第180师幸存指战员:

同志们,你们勇敢地战胜了困难,完成了箝制敌人、阻击敌人的任务,胜利地突出了敌人重围,光荣地归队了,这是党的光荣,你们的胜利。谨向诸同志致以亲切的慰问,并望注意营养,保重健康,迅速恢复疲劳,从政治上、战术上,各种工作上做好准备,为迎接新的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而继续奋斗。……

这份电报对第180师进行了客观公正评价,又慰勉有加,使该师突围归来的同志深受鼓舞。此后,第180师又迅速进行了补充,补入7000名生力军,全师恢复到1万人。在袁子钦等军师干部的领导下,第180师迅速走出失利的阴影,战士们跃跃欲试,决心打一个翻身仗,挽回部队的荣誉。在1952年冬季防御作战、1953年东线反击战及金城战役中,第180师打了几个漂亮的翻身仗,打出了往昔威风,打出了老部队的传统。忆及往事,继韦杰之后担任军长(1952年10月)的张祖谅由衷敬服:“子钦同志是位好政委,没有他就没有第180师的重塑!”

五、从事干部工作10多年,留下“公道正派”“为人师表”美誉

1952年12月,袁子钦上调军委总部工作,历任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长期分管干部工作。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袁子钦胸怀大局,公道正派,是人民军队一位难得的组织、干部工作领导者。选任干部时,他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强调干部不但思想素质要好,还要有真才实学,偏废哪一方面都不行。他做干部工作几十年,一直恪守这个原则,不营私,不徇情。1955年初夏,人民军队酝酿评定军衔,一位干部托人给他送礼,以期提高自己的军衔等级,袁子钦谢绝了礼品并对这位干部进行了耐心的批评教育。对于自己的亲属,他要求更为严格。他的一个孩子报考军队重点院校,不巧离录取分数线只差一分,孩子希望父亲找有关部门疏通疏通,但他耐心、动情地对孩子说,学校录取学员要保证质量,差半分也不行,作为干部子弟,更应该自觉遵守有关规定。1958年7月,他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学校原打算分配到军队系统工作。他知道情况之后,认为大儿子身体状况不合条件,恳请学校把儿子分到了地方单位。

敢烧张国焘文件的开国中将,毛泽东笑称

◆毛泽东接见袁子钦。

袁子钦办过军事院校,一贯重视院校对培养训练干部的作用。他常常说,好的熔炉能出好钢,好的院校能出人才。根据中央军委的方针,他在1957年全军干部部长会议上指出:和平时期培养干部主要靠院校,凡军队需要而又必须培养的干部均设院校培养,今后一般的不再从军士中提拔军官。担任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期间,他每年要选调数万名干部入学,分配数万名毕业学员充实部队,还选派过一批批干部到国外军事院校深造。

难得的是,袁子钦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未停歇。20世纪60年代,实行军官休假制度以后,他从未休过假。平时,许多节日、假日和其他休息时间也都用于工作。孩子们问父亲最喜欢什么箴言,袁子钦回答“艰苦奋斗”。他有着一笔好书法,时常将这4个字写成条幅赠送战友,并身体力行,用行动为大家树立了艰苦奋斗的榜样。令人赞叹的是,他在总政治部工作10多年,工作变动了4次,职务提升到总政治部副主任,但住房一直未动,这在总政治部已传为佳话。

“文化大革命”初期,总政治部首先遭到冲击,袁子钦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带病主持总政治部工作。面对诬蔑不实之辞,他多次申明:我们执行的是党和毛主席制定的干部政策,军队任命的高级干部都是经过中央军委或党中央批准的,并且当场把这些话写了下来。这种不信邪、不怕鬼的凛然正气,使广大干部极为钦佩。

1967年初夏,林彪党羽吴法宪找到袁子钦,厉言要他揭发军委和总政治部领导的“问题”,并威胁说这是对他的严峻考验。袁子钦刚直不阿,当即回答:“我没什么可揭的。”不久,他便被列为“重点批斗对象”,受到审讯和折磨,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968年2月上旬,他在重病中被非法关押起来,受到残酷迫害。2月23日——仅仅过了14天,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1978年5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为袁子钦平反昭雪的决定。

1988年4月7日,袁子钦的老战友宋任穷、秦基伟、黄镇、郭林祥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盛赞他“公道正派”“为人师表”,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一生。

由于袁子钦多年从事院校工作,许多将军都曾是他的学生,且为人处事刚正不阿,久享“师表”美誉,故军中雅称他为“师表将军”!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