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大戰前,明明坐擁50萬大軍的闖王,為何就是打不過清軍?

良春喊我才才


大家好,我是孤舟蓑笠雁南飛。

闖王李自成,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由於受不了官府與地主的盤剝,加上參將王國扣發軍餉 ,李自成於崇禎二年(1629年)冬,聚眾殺了參將王國與金縣縣令。後來隨著農民起義隊伍愈發壯大,李自成率先打出“迎闖王,不納糧”的政治口號,贏的民心。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定都西安,建國號“大順”,改元“永昌”,同時東征大明京師。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城門,崇禎皇帝於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

為什麼闖王李自成坐擁五十萬人馬卻打不過清軍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闖王約束不了自己的部下。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過數萬,李自成雖然下令:諸將不準騷擾百姓。但手下將領多為農民,沒有享過富貴,一入北京這繁華世界便受不了。於是手下將領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闖王大將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朝中大臣魏藻德、方岳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勳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多不聽闖王號令,軍紀散漫,軍心潰散,一心只想掠財,導致戰力直下。

2清軍實力強大。自從努爾哈赤開始,八旗軍力逐步發展成遼東地區最為強大的力量,又擊敗了林丹汗,聯合了科爾沁等蒙古部落,實力大增,擁兵十數萬,皇太極坐佔瀋陽,已開國建號了。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發兵十數萬攻打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雙方進行一片石戰役,吳三桂獨木不支,於是吳三桂寫信給清朝攝政王多爾袞,邀請多爾袞剿滅農民軍,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李自成急令撤退。

3李自成不佔大義。由於李自成東征明朝京師,崇禎皇帝在煤山上自殺,雖不是李自成親手所為,但是天下人都認為他是罪魁禍首,多爾袞討伐李自成也是打著為明朝皇帝報仇的旗號。大義上已經不佔優勢,天下的讀書人不幫助他,在古代地主是統治者的基礎,沒有得到地主階級支持的李自成自然已經輸了。

4多線作戰,軍事壓力大。闖王李自成擁有關陝 中原一帶,幅員千里,可是由於連年征戰,這些地方十室九空,人少稅少,後方補給困難。遼東要和清軍和吳三桂交戰;在南方,福王朱由崧在群臣的擁立下已經在南京稱帝,南明江北四鎮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高傑等擁兵數萬,對闖王政權虎視眈眈;在四川的張獻忠和李自成的關係也不好,李自成還得防備當年的老兄弟在背後捅刀。



這些都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大家能多多包涵!


孤舟蓑笠雁南飛


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傾其精銳10多萬人,與吳三桂的約60000人明軍精銳血戰。而多爾袞領清軍全部精銳(約10萬),坐山觀虎鬥。等吳三桂軍隊出現落敗的狀況下,多爾袞指揮清軍將李自成的疲憊之師,一舉擊潰,精銳盡失,退回北京匆忙稱帝,接著就退出北京。

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

1.對戰場整體局勢把握不清,在北京尚未穩定時期,盲動進攻吳三桂山海關守軍。

2.吳三桂的軍隊是明軍的精銳,長時間的與後金的戰爭,作戰經驗豐富。雖然比李自成軍隊少,但一時半刻不會被消滅。

3.後金將全國之軍,秘密進駐山海關。等李自成軍和吳三桂軍都成疲憊之師時,果斷出擊,一擊而潰。典型的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4.北京李自成部牛金星的後援沒有趕到,導致潰敗的特別快。

5.李自成其他部隊雖多,但是戰鬥力不足,精銳失敗,其他做鳥獸散。


老旺民俗傳說


首先我覺得李自成的闖軍到山海關作戰不可能是五十萬,最多也就十萬。

當時吳三桂在山海關兵力不多,李自成向吳三桂發出最後的勸降通牒,吳三桂拒絕(可能是由於劉宗敏霸佔陳圓圓)。而此時多爾袞也有十萬餘八旗兵,目的就是李自成和吳三桂鬥得差不多時,趁機拿下山海關。而吳三桂也抵擋不了李自成的進攻,就投降滿清。曾經固若金湯的山海關,此刻城門一開,十萬八旗軍迅速穿過關門,潮水一般湧向關內。闖軍就這樣失敗了。

個人覺得李自成失敗的原因就是:

一、之前也沒個八旗交過手,不知道八旗的實力。

二、戰前可能沒有考慮周全,關外的清兵嚴陣以待而吳三桂突然降清,八旗又是以逸待勞。

三、李自成的闖軍多半是農民,很多人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戰鬥力自然比不上八旗兵。

四、李自成的軍隊裡,還有部分明朝降兵,他們可能見識過八旗的厲害,所以不會拼命。

綜上所述,李自成的闖軍對訓練有素的八旗來說就是烏合之眾。


蓋世楠爵



125878215蜂獾


這個其實是個偽命題,因為在山海關大戰前,李自成的農民軍中間隔著明軍,根本沒有接觸過,怎麼打?明朝夾在中間兩頭死扛。如果不是明朝內憂外患的話,李自成或滿清都未必打得過明朝。而山海關大戰時,李自成憑人多和吳三桂的幾萬關寧鐵騎打的難解難分,被滿清坐山觀虎鬥,再收了漁翁之利。

論戰鬥力農民軍和當時的清兵相差甚遠。滿清在與明軍多年的戰爭中學習戰爭,鍛煉出異常強悍的戰鬥力,而且有一個軍政一體的強力軍政府。李自成農民軍主要是一些吃不上飯的流民和流寇組成的部隊,戰鬥力和組織能力和滿清無法相比。如不是明朝後期的官僚太過腐敗,李自成早就被消滅。明朝也不會那麼早覆滅。可憐崇禎那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時事貓


首先得說明戰場上並不一定人多就能勝利,就像淞滬國軍80萬還是被攆鴨子了,李自成的農民軍並不是正規軍,雖然人數多但是沒有經過大的戰爭考驗,基本上都是走到哪哪都有農民響應,類似太平天國跟義和團之類的,而後來的對決農民軍面對的是十多萬的投降清軍明軍精銳與清軍八旗精銳,雖然農民軍人數碾壓,但是更多的是烏合之眾,真正能打的並不多,而對方是成建制有作戰隊形多年作戰經驗的明軍,加上清軍在關鍵時機出兵奇襲,基本上農民軍被衝散了,其實跟李自成比起來更讓人憤怒的是南方軍閥的不作為,只顧自己的地盤,甚至清軍過長江了還在爭明帝的位置,搞不清農民軍與清軍哪個是主要矛盾,不與農民軍合作,在民族大義面前四分五裂,各自建立小國家,就算最後反應過來了,但是為時已晚,在這裡要表揚四川人,真的跟堅強,抵抗了那麼長時間。


街頭說評書



史事顯微鏡


溫室裡長大的農民軍怎麼跟久經沙場的清軍打?農民軍是怎麼壯大的,是清軍的“幫忙”,每當明軍快要消滅農民軍的時候清軍就會率兵犯境來吸引明軍主力,防止農民軍被徹底消滅。這樣明軍就要分兵去抵抗清軍,這樣農民軍獲得喘息之機迅速發展壯大,清軍打了一段時間回去休整,可明軍沒時間調整,要調頭鎮壓農民軍,等農民軍有快被消滅了清軍再響應一下,這樣明軍疲於奔命,來回兩線作戰。這時候的清朝領導人才是傑出的軍事家,他們在有意識的掏空明朝的根基,不斷消耗明朝的資源,而農民軍攻佔北京城,是摘了清軍的果實,當時李自成自己都沒打算攻下北京城,可是給攻下了,接著跟清軍交戰被打的西逃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不是多爾袞等人的對手,農民軍只是清軍手中消滅明朝的工具,明朝被滅,他們也很快被清軍滅了。

明末戰力最強的是清軍,其次是明軍,最後才是農民軍。


過去即歷史


這個問題的前提是,李闖王手下的兵卒能打仗。明末清初這段歷史,多看看你就能回過味來。

李闖王手下那是什麼人?崇禎帶頭剋扣軍餉,搞的手下將士沒人肯給他賣命,闖王打到哪明軍降到哪,那本質上已經不能算是軍隊了,而是單單為了自己應得利益不擇手段的一群強盜。一旦軍人拋棄了為國捐軀的榮譽感而去觸碰利益,他不會再俯身去撿的,這是常識。

換個角度,闖王當初開了多豐厚的條件想和朝廷議和想回歸體制?就因為崇禎面子大,這事就不了了之了。能想的明白議和與否之間的差異嗎?不迴歸體制,這就是一幫土匪;迴歸體制,這才是一支軍隊,才有功夫跟你牽扯利益之外的關係。


秋名山老柯基


內戰內行,外戰不行,李自成的農民軍對明軍作戰也是勝少負多,要不是明朝一再失誤,他早就灰飛煙滅了,滿清新起勢力,沒那麼多體制和內在因素。一聲令下,上下一心。就是闖王縱然有五十萬,就是有一百萬,也在內外夾擊下,和滿清的萬眾一心的打擊下,都得潰不成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