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蜀国都有后方之忧,那吴国有没有后方之忧?

小羊闲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形成了诸多势力,在经过各方势力的角逐调和之后,形成了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当魏国蜀国忙着纷乱互伐的时候,东吴在忙些什么呢?


太子之争

那时候孙权正在为自己家里事心烦呢。话说孙权的一个儿子孙霸,被封“鲁王”,这个孩子十分傲气,仗着自己母亲受宠,便跟太子孙和用一样的阵仗,史称“两宫并阙”,这是僭越的大忌,可孙权因为宠爱孙霸的母亲,便也不管。这样以来,孙霸更加嚣张,集结了一帮“哥们”帮自己想要上位,形成了一个腐败集团,真正的对吴国“朝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后孙权为了稳定朝政,干脆两个儿子都不用,杀了孙霸,废了孙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这场太子之争背后则是四大家族之争。

家族争权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东吴有四大家族:顾陆朱张。这四大家族因为参与二宫之争,互相设计陷害,整的朝政更是一团糟。

起初,全琮支持孙霸,认为孙权能放纵孙霸僭越的行为,可能是要废太子立孙霸,于是劝说陆逊加入孙霸的腐败集团。可是全琮有一点没有想到,孙权会放心把帝位交给一个僭越的儿子吗,要是这样想必孙权也无法服众,孙氏的统治也会受到致命的的打击。

陆逊很聪明,断然拒绝全琮的的邀请,并写书信警告全琮放纵自己的儿子参与两宫之争,早晚会出大乱子。由此全琮和陆氏家族彻底闹翻。

顾氏家族的代表顾雍,曾经事孙权的丞相,他的孙子顾谭加入到了孙和队列中,结果遭到孙霸腐败集团的全琮陷害,流放交州。

朱氏家族代表朱桓的从弟朱据,他是孙权的驸马,妻子是孙鲁育,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孙权的女儿字为小虎的孙小虎,孙小虎坚挺孙和,所以朱据也是个听媳妇话的男人,跟着小虎也支持孙和。后来孙权废孙和时,朱据难免也得遭殃,后又因劝谏而遭贬,最终落得赐死的结局。

孙权最后废黜太子孙和,赐死了鲁王孙霸,孙霸腐败集团的党羽全寄、吴安、孙奇也都被诛杀。

夜语:四大家族的下场告诉我们,当局势不明晰时不要随便站队,选择静静观望才是万全之策。孙和与孙霸的下场则说明,斗争没有谁对谁错,当局势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了的时候,如果不尽早推出争斗,那就免不了被抹杀。


文史夜读说


吴国从孙权200年开始掌权算起,一直到被晋朝灭亡,其国土面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大体稳定在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之后的面积。

此时吴国的国土面积包括荆州大部:下含南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江夏郡,扬州全部:下含庐江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庐陵郡这六郡,交州全部:下含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珠崖郡、儋耳郡等 九郡。



其国土内一直存在山越和蛮夷等后顾之忧,山越是东汉末三国时期江南地区越族部落占山为王武装势力的统称,主要分布在江淮一带,因其主要分布在越(春秋战国后期的越国)地,因躲僻战乱,以占山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不听从地方政府的号令,形成独立的割据势力。

蛮夷是分布在五陵郡(现在的湘西及黔、渝、鄂三省市交界地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



建安年间,陆逊上书孙权,讨伐会稽山越头目潘临,得其部众2000余人。

公元216年,鄱阳山越尤突叛乱,陆逊与奋武将军贺齐讨伐,斩首数千。

公元217年,丹杨山越费栈被曹操策反,孙权派遣陆逊讨伐,得其部众数万人。

公元225年,鄱阳山越彭绮率军反叛,攻陷周围数县,拥众数万,直到227后,才被孙权派人平定。



公元231年,孙权派太常潘濬率军五万,讨伐叛乱的五溪蛮夷,随后平定。

到吴国后期,山越基本上被东吴荡平,而蛮夷也没有太大的反叛。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一样,魏国地处北方,匈奴等国家一直是北方国家,而且经常袭扰我过,因此才有了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北伐匈奴。到三国时期,匈奴虽然被打的被迫西迁,但却有别的游牧民族兴起,所以曹魏一直有后顾之忧。

在看蜀国的地理位置,处在我国西南位置,而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一个地方之一,现在也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宋朝还有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所以蜀国的地理位置和魏国一样,注定他的后方不会安宁。

再看东吴的地理位置,北方和曹魏隔着长江相望,西边和蜀国比邻,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制衡,魏国独大,这也就注定了,蜀国和吴国打不起来。而吴国东面是大海,当时的条件下,还没有国家可以跨越千里大海来攻打一个国家,所以地理位置决定吴国没有后顾之忧。




夜话露秋


蜀汉有南中少数民族,西面的羌狄。曹魏西有羌狄,北有匈奴,乌桓,鲜卑等等。东吴主要就是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了,而且东吴境内盗贼众多,也是让统治者十分的头疼。这是时代的原因,东吴连接着南疆一大片新开化,半开化,未开化之地。早在孙策平定六郡时,就和大山贼严白虎交过手了。因此,盗贼山贼和南方少数民族是东吴内部一个不安定因素,十二虎臣和其他将领的战功,也有很多就是讨平他们而立下的。



比如东吴老将黄盖,众所周知,黄盖最出名的功绩就是“赤壁之战”,用“苦肉计”诈降,一把大火把曹操烧得落荒而逃。但是纵观黄盖的一生,他的功绩主要不是这次,而是做东吴的“灭火队长”。特别赤壁之战后,担任武陵太守时武陵蛮作乱,黄盖只有500郡兵,自为不敌,可见武陵蛮的战斗力和人数。于是,黄盖把城门半开,放一批人进来,然后关门埋伏,余者逃跑,武陵才转危为安。随后,黄盖入各县平叛,又到益阳讨伐山贼,立下不少功劳。大都督吕蒙拿下皖城后,本来在此地屯田,因为庐陵贼叛乱,无人能平定,孙权只有调来吕蒙,才讨平了叛乱。而且,东吴的许多将领,比如韩当,董袭,贺齐,凌统,周泰,徐盛,朱治,朱桓等人或者在讨平寇贼立下功绩或者就是因此发迹,成为名将。由此可见,东吴内部山贼,南蛮之患,有多严重。



这些占山为王的山越,山贼,偏偏人数众多,又骁勇善战。所以,许多东吴的名将,都打他们的主意,希望能招抚为自己所用。早在东汉末年开始,一度作为各诸侯手中王牌的丹阳兵,就有很多原来是山贼。因此,丹阳兵是不好驾驭的,连曹操都吃过他们的亏,营帐都被叛兵烧毁了。到了东吴陆逊崛起时,就是讨伐丹阳贼帅费栈过程中,得到万馀精兵。凌统更是招募了一批山越之人,骁勇善战,在逍遥津之战中,就是凌统带着百馀精锐的山岭士卒死战,力保孙权得脱。还有张昭之子张承,一入仕就当了长沙西部都尉,讨平了山寇,得精兵万五千人。



夷陵之战时,刘备就曾经利诱武陵的各处酋长,作为内应,给东吴造成麻烦。夷陵之战后,孙权听说刘备还在白帝城,急忙派使者求和,这里有曹丕准备进攻东吴的原因,也有内部叛贼山贼未平的原因。另外,属于东吴的交广地区,民风更是未开,不过在士燮,步骛,薛琮,吕岱等人的移风易俗,教化良多。后来,到了孙休时代,交址叛乱,让东吴后方不稳,雪上加霜。直到孙皓时代,才重新拿回了交址,只是已经于事无补了,孙吴的灭亡已成定局。


大飞熊ヽ骑士


看东吴的地理位置,北方和曹魏隔着长江相望,西边和蜀国比邻,而吴国东面是大海,当时的条件下,还没有国家可以跨越千里大海来攻打,所以地理位置决定吴国没有后顾之忧。


狼哥161507250


吴国设防长江主要分为战略和战术两部分。

吴国防线有一个致命的软肋,那就是战线过长,守不过来。吴国前期通过战略外交解决了这一问题。交好蜀国以拖住魏军部分兵力,在交战时可以派遣使节赴蜀,就算不出兵,也可以搞搞军事演习什么的,就算不让北军两线开战疲于应付,也不能让北军全力运转国家机器对抗江南。这点是一切的前提,如果北军兵力不足,就不能多点分兵渡江决战,吴国在本土凭借气候地形的熟悉完全可以抵挡。后来吴国灭亡,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蜀国灭亡后,晋无后顾之忧,全力进攻江南,多路大军分路进攻,吴国只能投降。

吴国的布放是依托长江带来的战略优势综合的布防,而不是仅仅布防长江,长江虽然险要,但是那么长的地方,敌人不是不能过长江而是不敢过长江。吴国和魏国接壤的地方是荆州和扬州,吴国将这两个州划入了不同战区,通常会有一个强力的都督经略荆州,荆州扬州互为犄角。在敌人无力多线进攻时,进可双线骚扰交战,退可相互支援,并利用了曹操赖以强大的关键政策——军屯制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出兵时间基本固定。军屯制度有效解决了北方连年战乱土地荒废劳动力不足的窘境,但是带来了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春天和秋天你不能出兵,不然一旦战事不利或者陷入胶着,受到的损失那就会动摇国之根本。江南只要在这两个时期做好侦查防止偷袭就好,一旦北军来了,就坚守不战,还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北军会急着寻求决战,如果没有突破性进展,北军不会呆太久,在这一战略的支持下,吴国前期多次反击进攻魏国,并取得了长江以北很多地区,这些地区提供了珍贵的战略缓冲和纵深,构成了长江防线的前哨站。

战术上,说白了就是后勤打击战术,这一战术的实施是北军不敢轻易渡江决战的根本原因。后勤一直是古代战争的根本,人得吃饭,武器铠甲得修理,箭矢弹药得补充,战马吃草能活,但是你想让它背着你冲锋陷阵持久作战,它得吃马料,战后兵员补充和伤病的转移,就算你过了长江,东吴的精锐而优势的水军也会让你生活不能自理,这个是完全的不能自理,箭矢弹药粮草兵甲我就笑纳了,抢不来我给你开个篝火晚会,人员我管你是伤员后撤还是新军补充,都去江里喂王八吧,什么你会游泳?我刚抢来的弓箭我试试质量怎么样。这一来,北军就陷入了打不过,跑不了,吃不上饭,治不了伤,先不说别的,这个士气你就控制不住。而且江南水道纵横,骑兵根本冲不起来,只能靠步兵慢慢推,时间又不够,所以北军进攻顾虑重重。不敢放手一搏,而南军保家卫国,一寸山河一寸血,战斗力的差距很大时候体现在意志上。

对于长江,东吴实行分段布放,以点控线的方针。在重要地点驻扎军队并配备一定的快速反应部队,如快船骑兵等,在后方不远处设立机动部队,随时支援出现情况的江防各部。沿江派出细作,一旦发现敌情,快速反应部队出动并咬住敌人,后续部队随后赶上巩固防线,等待援军。并在战时在江底险要地区打上木桩连上铁索禁止北军大船行动,以防止北军用铁索链接大船强行突破水道(这招后来陈友谅用来对付朱元璋,其威力简直是天崩地裂)在核心地区实施登陆。南军伺机以小船快船沿途袭扰施展群狼战术,待敌军疲惫不堪时,主力舰队出动寻求决战。当然,木桩铁索战后还要撤去,因为长江石完全在东吴境内的,东吴需要这条黄金水道。


若愚若呆


吴国的后顾之忧主要有三,一是士族大姓,东吴很多军队都是这些大族的私人部曲,他们并不是一直对孙氏这个外来政权完全拥护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决定国运的战争中像赤壁之战、猇亭之战等战役中只能派出数万人迎战。要知道,当时东吴可是有20-30万带甲之士的。二是南方数省的山越势力,有些类似于蜀汉的南中地区,不时的反叛,严重影响后方的统治。三当然是西面的蜀汉,要知道荆州就是他们从蜀汉手中偷走的。蜀汉因此而刘关张殒命,丧师辱国,这个仇东吴知道分量有多重。所以一旦有机会,蜀汉是不会放过他的。


靖远0204


吴国的主要矛盾为江东贵族顽固派和孙权等年轻将领领导下的茅盾,实际上来说,吴国地势整体上处荆州之外,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属于后方,其他等地虽是平原地带,但是多河流,擅长水战,孙权又经父兄三代长期经营于此,早已经根深蒂固,又有长江天险抵御魏国,海上又无敌可威胁,所以说几乎不存在大后方之说,这才是吴最后才被灭的地理优势


大龙论天下


江东地区随着战乱去了许多北方世族,在加上孙坚孙策属于淮地的外来户,所以借助周瑜张昭等江东世族稳住根基是重要的。

吴国主要问题在于山地越族经常叛乱,毕竟南方河流纵横,崇山峻岭无数,所以有些蛮族势力还是根深蒂固的


苏格拉萨


魏国的后方之忧在哪里?蜀国未建国之前魏国一直发兵南侵,何来后忧!后期诸葛亮北伐曹魏迎战也无后忧!请问你的问题哪里而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